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书赏析(3)篇

我在故宫修文物
作者:萧寒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书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写了12位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对人生的回顾和感悟,同时也是一本故宫几百年文物修复历史的缩影。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他们是故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他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是故宫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他们用自己的一辈子来诠释“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择一事,终一生”的牢固信仰。他们那一代兴许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们的身上还留着浓重的匠人气息,他们离开故宫,和普通人也没有区别,他们用一辈子医治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最后,他们将自己的痕迹抹去。他们在故宫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们的欲望,还有我们自以为是的价值标准,这也许是本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书赏析 第(1)篇

昨天去紫禁城里过了年,成功打卡了辽金木雕菩萨造像、寿康宫海南黄花梨柜子和金瓯永固杯,今天来补迟到3个月的书评,顺便再感叹一下千里江山图真的已经被文创团队玩坏了....

说到这个系列我完全是按照顺序接触到的,纪录片、大电影、实体书,时间跨度两年半。不得不说表现形式对呈现的内容是有影响的,而且不小。画面让人惊叹于文物的精巧和大师的技艺,而文字则更多地让人感受到那个行业和职业的光芒。不刺眼,却耀眼。

盛世收藏的喧嚣,对照出手艺人的本真。
如果你目睹他们的工作状态,会发现那种禅宗寺院的感觉从何而来,屋中并没有佛像,但他们有自己的信仰。
沉浸于此,超然物外,每天都有成长感,余事皆是打扰。

然是来自大师们的口述,但文字却相当朴实接地气,不论何时何地打开来看,心都能瞬时地平静下来。

“我的能力也有限,我老是说每代人有每代人干的事,但是不管多少,你积极地去迈出这一步,后边还有人。”每一代人都尽己所能地解决问题,如愚公移山,世世代代无穷匮也。这个思维里令人感动的不是相信明天会更好的乐观,而是对一代代传承者的信任与期待。
不求一劳永逸,但求日拱一卒。

磨刀、刮纸、打糨、研墨、勾线、打磨、砸鳔、熬漆.....这单调枯燥的日复一日却成就了精彩。

养成的是职业习惯,改变的是浮躁心态

所有人的口述里偏爱小闵老师的。故宫修复师中的年轻一代,但又和同样科班出身的屈峰老师不同,可以把修复和创作分得很开,平衡欲望。特别是他为了修琴而去学琴,学弹琴后又学做琴。

你知道,自己有麻烦可以寻求他的帮助,但也知道,面前这个微笑的书卷气的男子绝不是毫无原则的老好人,温而厉,恭而安,大概就是这样的气质。
通过格物致知,他一点点褪去年轻人面对世界的茫然,在这个物质世界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所在。

还有为了修复书画亲自找厂造纸,为了修复漆器亲自上山采漆,不仅要早起、过敏,更要冒失足跌落山崖之险......这种格物致知,真心赞!

当然这书还有知识硬货!以前看过文房四宝的纪录片,知道做笔制墨造纸斫砚,但还没见过装裱书画的,这次却先看到了修复书画,才知一幅书画竟有这么多层。

裱画分南裱和北裱,南裱的主要代表是苏(州)裱和扬(州)裱。南裱素净淡美,有文人气。北裱富丽堂皇,较大气。
古书画的修复步骤很多,最核心四个:洗、揭、补、全。
洗的方法都不一样,要根据它的破损程度采取不同的方法。字画如果没有特别糟,可以直接上排笔[插图]按压着洗,然后拿干净毛巾吸走脏水,反复操作。别看纸那么薄,洗的时候后面还有命纸托着呢,褙纸和命纸没揭,它托着就没事。字画也不会洇,老字画早就稳定了。要是特别糟的我就不敢上排笔,湿了一淋水有可能把画沾到排笔上。
书画修复全关乎揭。画芯就是薄薄的一层,托上命纸,最后面还有两层褙纸,一张画四层。紧贴画芯的第一张纸叫命纸,为什么重要呢,画芯就依托在它上头,如果没有这层命纸,古画从古代传下来到现在什么也不会留下。修复的时候,先揭褙纸,褙纸下面就是命纸。揭命纸时,如果水平不好,极有可能给它揭薄,揭到画芯里,把画芯给扒拉下来了。所以,有的地方不能全揭,比如说一个绢本,命纸已经融入到绢丝里,如果我们强行揭掉,绢丝就毁了。就是说,在它还很黏、不空的情况下,不要非给它剥离。什么东西必须揭到底,什么东西可以不揭到底,完全是靠你的经验积累。
补。揭下旧命纸后,拿一张新的命纸托住画芯,画芯上缺失的地方要补,断裂处要贴折条。纸本跟绢本的补法不一样。纸本就是隐补。何为隐补?命纸托完画芯之后放在透视台上,底下有灯管,打灯,不就能看出哪儿缺吗,找相同的纸张,薄厚一致,补完之后把命纸顶上来了,就填补了画芯的缺失。补完外边要刮口,接触面刮成斜坡,不能有硬突,否则卷起来后会硌着画芯。为什么基本功练刮纸,其实是为了你今后补画。如果是绢本,就先补后托。先拿绢补好,再拿命纸托上去。同样也得刮口,你不刮口,绢本补口处比纸本还厚,所以刮口在文物修复里面很重要。
书画补好,最后是全色。现在修复领域里提出“最小干预”原则,“最小干预”是能小修绝不大修,但有些东西必须大修,不大修就保存不了,那就大修。“最小干预”也要看是什么东西。书画补好了,就差全色,我们最小干预,不全了,那你说它有观赏性吗?比如这儿画意缺一块,我现在还能接,因为我知道怎么回事。不接笔,最小干预,留着缺口,过若干年这口再扩大,它是怎么个走向你也不知道了,你连接笔的机会都没有。不是每个领域都适合差异性修复。接笔,就是画面中缺东西,画意缺失,咱们给他接上。接笔是临摹室做,这必须有摹古画的基础,他才能接笔,我们两个部门合作比较密切。在我们这个裱画组,画意缺失都还是要接笔。中国画的特点,都是要完美的、有观赏性的,要你看不出来有修过痕迹。刚才修复前的古画你不看了吗?要是不全不接,就没法看,艺术性没有了。

感谢这个系列普及了文物修复师这个职业以及怀念那段刚工作时有闲追纪录片的日子~~

       以手编织着时光

       温柔磨亮了沧桑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书赏析 第(2)篇

我在看这本书之前,跟朋友说,那些古董修它做什么呢?也没有利用价值啊,况且碎片残骸也可以展览啊;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在想,为什么一定要用跟原来一样的材料呢?只要修的和原来一样就好啦。

不修他们,我们及我们的后代只能从图片上看到这些工艺精湛的藏品;不用原来的材料,怎么能知道那些工艺品是怎么一步步制作,我们的老祖宗们是花费怎样的心血完成。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是古董,跟那些流水线上的产品不一样。

我看书时常想,那些匠人如果没有去故宫会不会有更好的发展。但是怎样才算是更好的发展呢。下文摘自书里的内容。

现代社会中的成功者离自己的创造对象通常遥远,所谓成功常常是银行中网络上瞬息万变的数字游戏,手艺人的自信却诚实而具体。有时候,屈峰也管这个过程叫做修行。

我看书时长想,那些匠人有些适合创作,有些喜动,可是故宫的生活,修复的工作,压抑了他们的天性,他们不能在文物上发挥自己的创作,只能按照前人的思路进行。可是,那是他们的选择。闵俊嵘说,“我自己的选择,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我最喜欢的”。也许多年的修复工作虽然削减了他们的创作力,但是却打稳了基础,使其在专业领域钻更深,走更远。

很喜欢书中结尾片的一段话,“我们的社会过分追求聚光灯下的光彩,却忘了,只有土地里的根茎足够深刻,一棵树才能开出繁茂的花朵。工匠是土地之下,看不见也被忽略的根。”

正是那漆那胶那一遍遍的划线那一寸寸捻命纸那数十年如一日的花费,才有聚光灯下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书赏析 第(3)篇

一本特别适合在静谧夜晚阅读的书。在这匠人的世界里,时间的度量方式仿佛与外界不同,谨遵师嘱,代代相承,循序渐进,眨眼一年,动辄十年,重复累积同一件功课。美国畅销书中有个“一万小时定律”,即不管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就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当一个动作在日复一日间重复千万次,这种行为的意义已经超越自身,成为一种对心性的打磨,一种修行,即匠人们所说的“磨性子”,从生活状态进入到创作状态,达成某种内在节奏。这种对内在节奏的修行其实非常重要,并不仅限于艺术创作,它时刻存在于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时代的进步,往往使今人不必重复前人“择一事,终一生”的虔诚与孤勇,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却也更易迷失方向。大道至简,时不时的得让自己追随匠人般的纯粹,专注眼前之事,听从心中所想,摈弃俗事纷扰,让自己舒适快乐。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