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久以前拿起过这本书又放弃了。本书需有Wikipedia作伴,当时没耐心查找诸神和各国传说。这时微信读书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过路小伙伴们都已查好资料标注好了,读起来很畅快。
最近西部旅行,穿越地下能源活跃的黄石,旷山大湖无限宁静的大提顿,以及西部荒野的无人大道,感受到强烈西部精神召唤,畅想印第安人对此景曾有何种原始崇拜时,忽然又想起这本书。
以前第一次看就震撼到了,觉得是对“美国大熔炉”最史诗化的寓言。史诗,是因为对古老神灵的追溯挖掘。寓言,是本书框架,是一些光芒万丈的布局。大概有几点:
1 遗忘即是最终的消亡。从记忆中消失的诸神,随着曾经崇拜他们的部落族群的死亡,图腾破碎失落,神衹也会枯萎,衰败,死亡。就像Coco电影,灵魂二度死亡,是因为世间不再有祭奠。
2 神明是梦想是希望,宗教信仰是隐喻也是处世观,膜拜的方式从来都是血和肉——远古有牺牲献祭有纵欲狂欢,近现代是人的时间,精力和心神。古老神灵在现代 失去了任何血肉信奉,不得不化身凡人在底层讨生活。而现代人对物质和技术的依赖,让媒体网络公路电视这些须臾不可离的东西成为了新的神祇。
3 主人公自己的公路之旅,也是凡人向勇士、神灵的进化。“这不是魔法,不全部是。这和聚焦有关,和成为你自己有关,只不过这个‘你’是人们所信仰的你。你要成为精华浓缩的你,放大你的内在本质,这样你就成为雷霆,拥有奔腾骏马的力量,或者拥有智慧。你吸取所有信仰的力量、所有祈祷的力量,这些信仰转化成某种具象的能量,让你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冷酷无情、更加超越凡人。然后,你就具化成真正的神。”
作者的野心很大,一个英国人想写清楚何为美国人。一个凡人想说明人和神之别,难免“气弱”。这气势随着漫长的公路之旅,和冰冻的湖畔小镇隐身,就慢慢消散了。铺垫了那么久,大阵仗的众神之战,几句话就摆平了。倒不如主人公吊在树上“守灵”那几日几夜的云游精彩。最后解题,是个老骗子骗人的故事。
这本小说最让我震撼,也许会留存最久的是穿插其中的几个小故事。几次逃脱死刑被终身流放美洲殖民地,带来比奇斯小精灵的艾茜的一生。被舅舅和无数奴隶贩子转卖的双胞胎姐弟。还有最最黑暗的“家神”的诞生,那个生来只为有朝一日成为祭品的男孩。这些亘古的痛苦真正扎到了我。尼尔盖曼也因此在我心目中是个更有内核的作家。
喜欢这段话。爱读小说大致由此:
“我们画出一道隔离保护线,把他们的痛苦隔离在外,安全地待在属于自己的孤岛上,让他们的痛苦无法伤害到我们。他们被我们包裹在一层光滑、安全、充满光泽的隔离膜中,仿佛珍珠一样,他们经历的苦难不会让我们的灵魂深处感受到任何真正的痛苦。
虚构小说可以让我们进入他人的大脑、他人的所在,通过他们的眼睛观看外面的世界。在故事里面,我们可以在作为主角的我们死亡之前停止阅读,或者体验毫无痛苦的“代替死亡”。在真实世界中,我们轻轻翻过新的一页,或者合上书,继续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和他人既相似,又截然不同的生活。”
美国众神(十周年作者修订版)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看标题以为是一部神幻故事,事实上内容远比想象的要多。故事实际上就是一个小提琴骗局,我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写作功力,故事架构和伏笔、前后呼应让人看着很舒服,层层反转之下看到内核是个骗局让人回味再三。书的最后还有解谜环节、可以说是非常照顾读者,非常贴心了。刚开始看我以为讲述的信仰本身、观念本身。之前就看过神是依赖于人民的信仰而存在,作为一种普遍认可的观念,无人信仰意味着神的消失或是死亡。书里面一方面提到了这种信仰之力的作用,另外一方面令人啧啧称奇的地方在于,书中的神很多是具象化存在的实体,和人似乎并无二致,也需要进食工作谋生,甚至也可以在肉身上被杀死。但神除了信仰之力可以维生之外,似乎献祭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关于这二者的区别,书中没有详细比较。(毕竟不是神话理论,而是神幻小说)北欧神话中就有“诸神的黄昏”,但美国众神的陨落其实也就大战之前和战争初期,戛然而止的战争,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对神话、原型感兴趣,后面应该会就各神话谱系做进一步阅读。
美国众神(十周年作者修订版)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终于读完这本书了,因为记忆力的问题,书中前面的有几个神的角色,我在后面都模糊了,幸好有书友做的标记,让我不用反复翻到前面去温习。我想说的是,作者的脑洞还是很大的,对于众神,对于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作者也是可以的,以一个英国人的身份去写美国人的故事,不过反过来一想,这也恰恰说明,反而以旁观者的角度,更能看清楚其中的问题吧?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n可以说,书中新、旧神之间的冲突,自有文明发展以来就存在,新事物的兴起与发展,往往意味着旧事物的被替代,或者消亡。这是发展的必然规律。而旧事物的反扑,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个人觉得,书中的新、旧神的冲突最后的处理结果不甚理想,应该可以更剧烈一点,更有冲击力一点!比如详细描述一下双方冲突的惨烈场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