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东京一年读书赏析(3)篇

东京一年
作者:蒋方舟著 伊藤王树摄
“二O一六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了一年。她越来越喜欢写漫长的日记,觉得孤独地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坏事。日记共有四十六则,收录了她*新的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驳杂不失纯粹。本书邀请日本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一路旅拍,镜头下是东京的日常以及“在别处”。
东京一年读书赏析 第(1)篇

看完这本,总体来说一篇太过自我的随笔,有着作者一些琐碎里的思考……其实这种随笔不具有普罗大众的阅读性,日记体的文章,品的是作者文人的风格,思想的独特见解……这种剖析首先需要作者的内心足够真实与敏感,才能有情绪波动的思考,这是难能可贵,是作家写字的源泉.如果一人在年轻甚至年少时拥有这种性情,是所谓老人常言道的“神伤”,自带特效,未必不好,加之愿意博览群书,这是命中注定型的作家。但是这也是一篇痕迹很重的文章,充分暴露作者的阅历与年龄,年轻人讲故事采用的是展现的手法,所以才会有诸多的引用,过于天马行空的联想是尚没有形成体系的年轻的迷茫,有种堆积的不知所措感,所以有人在评论中写到:“蒋方舟的写作技巧很好,这本带着日本生活和文学外壳的书也很好看。但我不喜欢她的文章里总要引用这个作家那个画家的话或者描述他们的例子,简直和我作为一个公司公关写的公关稿件里面引用诗经成语十九大报告一样套路。”……这是阅历欠缺的盲区,无法超越。而中年人讲故事采用的是回归的技巧,会讲究减少旁征博引,比如《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文艺》,简单的语气,直白的叙述经历,来说明自己的见解。两者的差别并无好坏之区分,只是作家成长的不同阶段而已。我所羡慕的是蒋方舟的坚持,尚有足够的热情与时间去阅读,超出普通人的学识累积,正是这种能量,一直支撑她发现一些与经平常人不一样的内心独白。这是我所曾经拥有过而现在失去的东西。毕竟大多数人在尘世中都已经退化成:“你看那个人,好奇怪哟,像一条狗”。

东京一年读书赏析 第(2)篇

《东京一年》是蒋方舟在东京写的日记式的作品合集,多是在日本友人的陪伴下参观画展的心得感悟,在她的描述下,一幅幅画仿佛展现在我们面前,并且知道了它深层次的含义,尤其是结合了画家的个人经历之后。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川端康成、梵高和高更,以及作者比较的“日本张爱玲”和我们熟知的张爱玲在写作上的不同,不得不赞叹作者阅读书籍之丰富、涉猎范围之广阔。

还有就是通过作者的视角,增加了对日本这个民族文化的了解,作者写到在不同国家去看脱衣舞的经历,写到日本人的性文化,还有“雨女”的故事。

在每天丰富经历的背后,是作者坦率的表达着对朋友的看法、对日本老人的看法,尤其是不能帮到患有抑郁的朋友甚至没有察觉到他可能想到自杀的那种自责。

年少成名带给她的或许并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总之,通过一本书,想要多了解蒋方舟,想要多了解一下日本文化。

东京一年读书赏析 第(3)篇

蒋方舟最“炙手可热”的时候,我对她是有偏见的,以为只是媒体炒作的一个现代仲永,所以当她出现在《奇葩大会》上谈“讨好型人格”时,也并没有成功地讨好到我。再次看到她是在《圆桌派》上,一张圆桌,几把木椅,几盏茶或酒,点上一根香,就着时下流行的事,几个大叔不亦乐乎地聊起来。我抱着看方舟笑话的心态,想着她如何在几个老江湖面前卖弄才华而被驳斥。往往惊喜就是这样的不期而遇,不论是什么样的话题,方舟都能侃侃而谈,不是花拳绣腿,而是真功夫。年轻的作家不买弄文字,真正的去思考、批判和创作,让我从对她的偏见转向了认同。《东京一年》算是日记体杂文,有的行如流水,有的具有文人的小资小调小情怀,有的是小揭露小批判,如方舟所说:“作家不是只靠灵感。”看她的文,除了文章本身,我仿佛还看到她案前阅读,查阅,笔记,甚至眉头紧锁。我想这是一个作家的勤劳。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