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初以为这本身只是埃迪和玛丽恩的故事,后来又了解了特德,爱德华·奥哈尔(薄荷),多萝西(多事西),哈弗洛克夫人,沃恩夫人,佩妮·皮尔斯,爱德华多·戈麦斯,汉娜·格兰特,罗伊,哈利等等。和奇迹男孩比起来,这本书的作者欧文在描写人物时的视角切换的更自如,完全很自然,因为在描写人物特征的时候也更立体。这本书描写了他们的一生,就像是看完了他们的一生,小说的好处就在于,你总是能去经历去感受你没经历过的没感受过的,奇葩大会二有一期聊到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说现如今行万里路的成本更低了,所以似乎比读万卷书更高效。但是看完这本书我想发出感慨,显然没有这么简单哦。当然如果能把读书和看世界一并进行了是最好的,比如看了这本书以后对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就很感兴趣,那如果可以去那里旅行就更好了。16岁的埃迪喜欢上了39岁的丧子的玛丽恩,因为埃迪本来就喜欢年长的女性,像学校的哈弗洛克夫人,而且玛丽恩可比哈弗洛克夫人漂亮有气质多了,而埃迪又长得奇像他去世的儿子托马斯,性格很像小儿子蒂莫西,所以他们有了60次。另外后来佩妮·皮尔斯对于埃迪说的60次而远远没有达标而耿耿于怀。薄荷就像我们所有人的父母,为子女操心太多以至于让孩子觉得很烦躁,薄荷让埃迪带了本特德的书请特德签名,在薄荷去世时埃迪才发现父亲一直珍藏着埃迪假签名的特德的书,还有没有埃迪签名的埃迪出版的几本书,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忽略远远不及孩子对父母的忽略。爱德华多·戈麦斯和沃恩夫人的那段很搞笑,愤怒的又黑又瘦的沃恩夫人,挂在树上的爱德华多,狼狈的特德,空中乱飞的画像,太生动了。汉娜·格兰特作为露丝的朋友,作者在露丝39岁时才介绍汉娜,露丝和汉娜两个人完全不一样,一个男朋友不断,一个根本不想找男朋友,(露丝和汉娜一直不离不弃,完全称得上好闺蜜这个称号。现实中好闺蜜应该有什么标准呢?我还是不太懂)露丝常用汉娜的经历写到自己的小说中,并向外称自己都是靠想象写作,认为只能写自传的作家发展很局限。(穿插的露丝的一篇文章 红蓝充气床垫 其实没太看懂)后来还是去阿姆斯特丹搜集素材以及灵感,我想那么作家写作不能完全靠想象的,想象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才能想象的。在阿姆斯特丹,女郎橱窗中的一位只说一半真话的女郎罗伊的一生也是悲惨,对爱情怀着期待最后却被爱情伤透了心,这位老妓女曾经教过年轻妓女,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闭上眼睛,最后却还是栽在了这个坑上和世界说了拜拜,(这里穿插了特德的不想发出声音的声音的故事,很好奇的是杀罗伊的坏蛋鼹鼠为什么要杀人,动机在哪呢?)n露丝的第一任丈夫艾伦是她的编辑,但那个时候露丝还没有长大,她依赖艾伦而不是爱艾伦,后来遇到了哈利,露丝是幸运的,两任丈夫都全心全意爱着她,虽然很显然的是她和哈利更搭一些。(哈利真不是个胖警察,人家健身,比实际年龄看起来差不多小十岁,so,今天就满24的我,以后可要好好保养呀,一定也要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哈哈)n艾伦死得太平淡,读者都以为他是出了一场意外,结果并不是,就像突然消失一样没有任何理由,这也是作者写的奇妙的一点,你不知道他故事的发展,不想电视剧你总能猜到后来发生的事情。就像书的开头写到埃迪会爱上露丝一样,我以为他们真的互相爱上了,而事实只是埃迪在露丝身上看到了玛丽恩的影子。在这里,想表达一下那个恶毒老妇人的讨厌,她诅咒露丝也成为寡妇,在艾伦去世后又假惺惺来忏悔,面对露丝的不原谅她显得气急败坏,不是所有的对不起都能换来没关系我原谅你的,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道理。对于驾驶课印象也很深刻,以后开车可能都会想到书里面的驾驶课了,生命只有一次。特德是个好父亲,他是那个给女儿露丝讲故事的父亲,给她接温开水的父亲,那个教她开车教她打壁球的父亲,那个觉得女儿受到伤害是因为自己的失责而自杀的父亲,尽管他一生勾引女人无数,但是他是一个十足的好父亲,玛丽恩也是个爱露丝的母亲,只是她害怕自己当不了个好母亲于是选择缺席。露丝在当了母亲以后也理解了玛丽恩。没什么对和不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环境,自己的立场,你不在他的立场,不能趾高气昂说他选择的是错误的,他会承担他选择的结果的。虽然时间会抚平一些伤痛,但是还是能不要发生伤痛就不要发生,感恩现在的一切美好。
独居的一年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你离开后,我爱上的人都像你;我度过的日子,只有一天,且年复一年 #
艾迪、露丝、 特德、玛丽恩,竟然陪着我也走过了两个月的时光。我用两个月零零总总的时光,参与着他们的一生。
高晓松说,好的故事是通过人物带动情节发展,而不是反过来。且书中人物定要有所成长,这书才有一定价值。
细想下来,这书中涵盖的这些人,甚至书中书的人,无一不成长。
在看书过程中,很多人对露骨的性爱描写意见颇大,但是作者笔下的性爱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就像《色戒》中,易先生和王佳芝的三次性爱,都是必不可少,变现了当时的人物关系情感主动权与爱。
其实想说的话想法里也写了很多了。全书读下来的话,比较让我意外的是露丝和哈利的结婚吧,当时他们俩在哈利家对谈一夜之后,我以为便会天各一方。像我刚又看过一遍的《海上繁花》,真的爱,也真的恨,真的不能挣脱世俗,也真的无法在一起。明明是先来的,却要背上乱伦的名声。没办法的。
就像玛丽恩离开后,艾迪也无法爱上别人了,没办法的。那么浓烈地爱过,标准定得太高,注定要比别人更辛苦。“ 年少的时候最好不要遇见太过惊艳的人。”便是如此了。 16岁的埃迪啊那可是,悲伤到骨子里的玛丽恩。
还有我觉得人无法创造出自己从未见过的东西,多新鲜的玩意儿也必有旧元素。作家也写不出没经历过没见过的事,故而非自传即抄袭。自传并没有什么不好,非自传也没有很高级。写出的东西自己没经历过必定是听说过看见过的。道理也不是你凭空生发出来的,都是你组合拼凑的。
时间和角色跨度都很大,不知道算不算伟大作品,但我看得很过瘾 /
独居的一年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读这本书,参与了书里好几个人物的人生,觉得自己有点卑鄙,像大家指责最初的露丝未经历过离婚和流产却轻易写成小说那样,我明明俯瞰他们,却自以为懂得每个人物的悲伤。
转眼即逝的时光让埃迪从俊秀的少年到奇怪的老头作家,唯一不变的是他深爱玛丽恩,而且是悲伤的玛丽恩,并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失去孩子的玛丽恩将永远悲伤下去。而这种对感情的固执似乎不能称作专一,因为不太理直气壮,但所幸,最后他等到了要等的人。
也曾羡慕特德和汉娜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但最后明白特德的浪荡是孤独,最后他深爱的人只有他的女儿,比爱自己更爱。而汉娜折腾那么久也还是不能像露丝一样幸福,还不如一个人来得清净。
最后整本书核心人物里最幸福的是露丝了吧,因为艾伦和哈利都深爱她,被人爱着就很幸福了吗?答案是: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