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世间的活人如同死人一般,
未曾死去心脏却已然停跳多时。
耶路撒冷拯救死人的复活幻想,拥抱活人的迷惘恐慌,
它是氤氲于雾气的霓虹,是通往深渊的罂粟,是罂粟上凝成的月露,是月露中跃出的鲛人。
它是适合久居的孤岛,却不是救赎的圣地。
讽刺的是,平庸的恶与虚伪的善一起杀死了圣地,却自诩为神迹。”
以上是沉迷于耶路撒冷和莎士比亚艾略特时随手写下的一段话,每次读到总有种惊心动魄的美感。
现在我没办法也不可能再写出这样纯粹而深情的语句,因为早已失去了对于文学,对于耶路撒冷,对于宗教的狂热和虔诚。
本来想着给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本书做个结合宗教学学术的书评,好好说说天国与尘世,圣城和俗城,由于种种原因,只能作罢。
机缘巧合之下,这段话被大家转评赞,关于宗教和纯粹的美,这是诗性和灵性并存的魂,其实它有后续的几段话,只是当初觉得戛然而止可能更好。
悲剧和喜剧,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吧,我是莎翁和王尔德埃斯库罗斯的忠实信徒,所以可能会不自觉地带出一些明显的悲剧倾向。再加上研究了很久的宗教学,对于耶路撒冷和宗教的感情比其他人更要有一种直抵本质的凛冽和坦荡。呈现出来就是这样的东西。
美的形式不是告诉我们是非黑白的价值评价,更不是让我们画地为牢止步不前。曾经瞻仰过宗教学之下耶路撒冷的圣城之光,她就是美的化身,不管是荣光还是破败,不管是伟大还是不朽,她永远是耶路撒冷,人类除了躯壳之外苦苦寻觅的终点和终极价值的所有最终指向。
感念一场浩瀚相逢,这不是初遇而是重逢。
我要找寻的答案已经找到,把这本书送给你们。远比尼古拉斯和安瑟尔谟所有的苍白辩解更为震撼人心的宇宙终极答案。
安,我的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每个人都有两座城,一座安放肉身,一个寄托心灵。每一个相信死后复活的一神教徒,无一不在期盼着耶路撒冷,为之祈祷,也为之哭泣。
耶路撒冷的历史是一部定居者、殖民者和朝觐者——包括在此地长大并多次签订契约的阿拉伯人、犹太人和许多其他人——的编年史。
耶路撒冷被犹太人独占了一千年,被基督徒独占了大约四百年,被伊斯兰教徒独占了一千三百年,并且三大宗教没有一个是不依靠刀剑、投石器或榴弹炮获得耶路撒冷的。他们的民族史讲述了一个必然走向英勇胜利和突然爆发灾难的毫无悬念的故事,但在讲述这样的历史时,我已经努力展现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避免的,总是有很多选择。耶路撒冷人的命运和身份并不明确。希律时代、十字军时代和英国人统治下的耶路撒冷的生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一样复杂、微妙。
耶路撒冷,在许多方面如此可爱,在其他方面又如此可恨,这里层层覆盖着圣物和残骸,充斥着反常的粗俗和审美的精致,她似乎活得比其他任何地方更加紧张;一切都保持着原样,但事事都在变化。每天黎明,三大宗教的三大圣地都会以它们自己的方式复苏。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这本《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说:“耶路撒冷的历史是一部定居者、殖民者和朝觐者的编年史”。可我觉得:耶路撒冷的历史,还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长达三千年的战争史,三千年的流血、冲突一直延续,至今看不到和平的希望。很多人用很美的语言描述耶路撒冷,可我认为,耶路撒冷的美,是用鲜血浇灌出来的,是一种血腥的、暴力的美,这座看上去很美的城市,在诞生之初,就被宗教打上战争的印记,所以,这座城市也是宗教暴力美学的产物。“读”完全书后,再一次对宗教,尤其是被神化了的宗教感到失望,放眼望去,人类历史上大多数战争都和宗教有关,如果真的“神力”无边,为什么连人类的战争都无力阻止?!宗教,说到底是披着欲望的外衣,进行掠奪,以達到利益之目的。 但无论各宗教间如何争斗,有一点似乎很默契:把耶路撒冷打造成国际旅游城市,所以,没有理由不去耶路撒冷,亲睹她的“血色容颜”!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