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波,这个沉默的大多数(为什么大多数人选择沉默,因为他们没有发声的渠道,一旦发声,就会被时代的洪流所冲垮)
而我为什么选择不在是沉默的大多数?
(1)特别是不能用咬耳朵的方法来教给大家人性的道理,因为要是咬人耳的话,被咬的人很疼,咬*耳的话,效果又太差。所以,需要有文学和社会科学;
(2)我也要挤入那个话语圈,虽然这个时而激昂、时而消沉,时而狂吠不止、时而一声不吭的圈子,在过去几十年里从来就没教给人一点好的东西,但我还要挤进去.
在这之后作者选择了不再当沉默的大多数。在沉默的大多数中间到结尾的那段,我看到王小波的骨气(走进话语圈,为自己、为沉默的人发声),真的让人十分佩服,王小波是敢于在讲和不讲中作为率先的讲出来的人。
“沉默的说明总是要滞后于沉默。倘若你问,我是不是依然部份地保持了沉默,就是明知故问”,这就和现在社会的现象很类同了,现今的发声也只是部分的。大多数人其实是看不透的,看不透当政者的权谋,看不透很多的东西,而能看透的人因为现实很少能够敢于发声,毕竟努力了半辈子,很有可能会一朝回到解放前甚至是有生命危险,所以当小崔站出来时,我们感叹时代英雄出现了。小崔怒斥科技日报的无赖,什么只要批准上市的转基因大豆都是安全的,就像关于“花剌子模信史问题”这部分中讲到的,把所得的结论报告给公众,包括当权者,从别人的反应中体会自己的结论是否受欢迎,这样传播不严谨的论言对于读者来说相当于精神鸦片了,告诉你,没事,转基因可以吃,多么的不负责任啊!所以我们都希望当政者能够听得了逆言,切实的去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压制消息。
我们是小人物,放在历史里无足轻重,但我们也是我们自己,为了自己,我们要反抗,要过我们想要的生活,为了社会,为了历史,我们也要反抗,我们虽然无足轻重,但是既然活着,就应该为社会为历史做点贡献。
但是生在媒体时代,人云亦云,有时以讹传讹,想发声,却怕没有真正看清事实的真相反而站错边,又不甘沉默,害怕自己没有准确辨别是非的能力,大多数时候只能保持沉默,至少不愿以主观去发表言论。而话语权指定了舆论导向,我们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就莫名其妙被无力化了。
能理解鲁迅弃医从文了,一本文学作品里深藏着作者的灵魂与思想,其中也映射着对社会的深思,对于现在来说也是一样的适用,小崔事件,以及其他一些事,密思极恐,有时有种灵魂被操纵的感觉,想挣脱却又无能为力。
其实读完记住的内容真的不多,读过就只残存一丝感想,而且如果不是一路看着评论过来,很多细节我都是get不到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文中常提到话语权,当政者不应该剥夺民众的话语权,遇到了问题应该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将问题压下去反而去解决那个发现问题的人,毕竟问题不会因此而不复存在。
- 从私我角度得到的感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不要以己度人,以己推不了人;知识博大精深,我们一生所获得的知识也不过冰川一角,而科学能揭示的一些关于地球、宇宙的奥秘,恐怕也不及百分之五,所以应该谦虚,戒骄戒躁,说不定因为一丝小小的成就而在别人面前炫耀时是被别人当成傻子来看待的。有时看到一些什么,再回想自己做过的傻事,发现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很差,甚至很容易被别人感染,这点在填志愿时为什么这样填就知道了,连什么是提前批都不知道就敢填志愿的人,虽然现在发现填了这很好,但好的结果并不能否认那时的愚蠢,也许现在还是个没脑子的人,那么这算不算是进步呢?至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未来回头再看现在的自己估计还是这种感觉呢,有趣,哈哈!(融合了和挚友、一起听网易云电台里小波老师的杂文而交流感想的村友的想法,毕竟我思想还是很浅的,好些都看不懂,再看一遍估计收获的会更多一些)
“沉默的大多数”这个词第一次听到是在房东的猫“爱你就像爱生命”里听到的,后来在她们的一个专访里了解到少年佩从小很喜欢王小波,也因被歌词打动,去看了《爱你就像爱生命》,看了一半以后,觉得这本书写的太甜了,我不是很能get到(可能我么得感情,所以一直搁置了,于是也没看王小波相关的书了。上周在图书馆看到《沉默的大多数》,也还是借来了看。结果让我对王小波佩服不已,还好这次尝试,让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灵魂。基本上这整本书都被我做了笔记,既因为书里很多想法是我没有想过的,也因为他提出的一些观点真的很妙,当然也有些难懂,有些话需要结合上下文琢磨一下才能理解。这本书算是我看的他的书第一本,而我对他的印象借他的书来说就是“一只沉默着的特立独行的猪”。因为他书里有很多结论,都与现在主流观点格格不入。例如“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绝不可对善人放松警惕。假设我被大奸大恶之徒所骗,心理还能平衡;而被善良的低智的人所骗,我就不能原谅自己。”在王先生看来,善良而愚蠢的人才是最可怕的,而在这整本书中,他都表达了自己对智慧的渴望,“人应该追求智慧,这对西方人来说是很容易接受的道理;苏格拉底甚至把求知和行善画上了等号。但是中国人却说“难得糊涂”,仿佛是希望自己变得笨一点。在我身上,追求智慧的冲动比追求快乐还要强烈。”。当然在书中,他也借助中国文化遗产,指出了什么叫做智慧:“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文化遗产时,必定会觉得它浩浩洋洋,仰之弥高。这些东西是数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积累,当然是值得尊重的。不过,我以为它的来源更值得尊重,那就是活着的人们所拥有的智慧。这种东西就如一汪活水,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它的积物。这些活水之中的一小份可以存在于你我的脑子里,照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保存在文化遗产里的智慧让人尊敬,而活在人头脑里的智慧更让人抱有无限期望。”n另外一个点是他对自由的追求。从他的这本书中,我读出了他不想要被束缚的想法,正如他喜欢的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在农场里有一只猪,不甘愿被人们养得肥肥的,经常跑出去玩,而村民们也拿这只猪没有办法,他的评价是:“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还有他对知识分子的寄语中也体现了这一点:“这两种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这样分界,前一种一世修为,是要做个如来佛,让别人永世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后一种思想在一生一世之中,只要能跳出别人的手掌心就满意了。我想说的是,希望大家都做后一种知识分子,因为不管是谁的手掌心,都太小了。”n除了这两个部分,书里还讲到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思想”、“文化”、“社会现状”、“失败”、“女权”……总之,有关于王先生的观点,总能让我感到惊喜和快乐,甚至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有种在看毛姆的书的感觉,他们都对社会现状有强的感知能力,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写文的方式都可以看得到作者那种一针见血的评价。而且,有些地方我现在实在不懂。
沉默的大多数读书赏析 第(3)篇小波同志很注重生活得有趣。而他认为,思考是能带来最大快感的活动。如此,本书数篇杂文可以看做小波同志追求个人趣味时闪现的碎片。
小波同志很有自知之明。其一表现在他“绝不做一个一无所知就会明辨是非的人”。
我年轻时所见的人,只掌握了一些粗浅(且不说是荒谬)的原则,就以为无所不知,对世界妄加判断,结果整个世界都深受其害。
于是他说,自己缄口了几十年,直到长成一个中年人不得不负起一点责任了,并且觉得有必要张嘴说说话不要让人误以为自己所代表的虚无其实,才终于提笔作文。这一提不要紧,稀里哗啦倾数倒出他这些年的酝酿。货真价实的东西还真不少。
其二表现在他贯穿始终的自黑自娱。不管是说“长在我脖子上的鸡窝”还是脱口而出的“驴耳”,他调侃自己就像在说另一个不相干的人。这也是他文章好看的原因之一。然而,笑过之后,我却直冒冷汗,这等调侃才终于显出真身,是辛辣无比的讽刺啊!
像他说的,自己写的是黑色幽默。
我开始耳闻此书,误以为是抨击只会围观的中国人,没想到沉默是金了(笑)。有书友评价得好,小波有自己的脾气,你要能说理说服他才行。我感觉,说理都不能起作用了,小波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顽固的观念,毫不吝惜对孔孟圣儒的抨击。诚然,他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够新奇,但全盘否定礼仪格调过于极端,不能服人。喜欢的人会喊酣畅淋漓,讨厌的人会觉得此生狂妄。看看就好。
总的来说,通过此书你可以认识一个嘴皮子非常厉害的小波。花费数小时你可以阅读到一本有趣的书。本书一针见血,有时刺得你哇哇大叫,但若因此醒悟做回了独立思考的自己,也要感谢一下小波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