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最终目标是创建一部运转得极好的机器,我只需在一旁坐享其成。
这本书浓缩了瑞.达力欧的生活,工作见解,比起《从0到1》,这本书的逻辑性、可阅读性都强的多。作者对心理学、生物学研究颇深,这使得他看待生活和工作有了全新的视角。尤其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对管理的量化,将对人的诸多描述、评价作为一个个因素纳入到模型中来实现管理系统化。
Ray dalio始终强调一个“极度开放”的观念,这类似于中国人说的“虚怀若谷”“海纳百川”,通过对心理学中“意识”和“潜意识”的分析,dalio认为“意识”代表着更高层次的自我,而“潜意识”代表着更低层次的自我,这两个自我常常会争夺对你的控制权,所以我们要友善的训练更低层次的自我。同时我们也应该从生物学的角度认识到,每个人的大脑构造是不同的,这使得每个人的表达、思维、逻辑都不同,认识到这一点不仅能使得你较好的理解别人,而且能让你意识到自己的缺陷。你不可能完全所有的目标,你也不可能找出一切问题的答案。明白了这一点。你就需要保持极度开放的头脑,在你不擅长的领悟找到比你很擅长做这件事情的人,你们合作来完成一个目标。
你就像一个写剧本的人,你写出了剧本的同时,你还得找到谁适合演什么样的角色。
作者的总结:生活原则总结
在“生活原则”部分,我阐释了帮助我做到以上两点的一些原则。我相信,因为类似的情况反复发生,所以拥有一些以深思熟虑为基础的原则,你将能应对在现实中遇到的几乎任何事情。你从哪里获得这些原则并不重要,拥有原则、持之以恒地运用原则、不断改进完善原则才最重要。
为了得到有效的原则,拥抱现实并妥善应对现实至关重要。不要落入常见的陷阱,期盼现实与真实情况不同,或者你所处的现实与众不同。相反,你要拥抱现实,有效应对现实。毕竟,生活的真谛就是从你所处的现实中汲取出最大的价值。这需要你保持思想的透明,头脑开放地接受其他人的反馈。这将让你学到的东西大大增多。
一路上你肯定会经历痛苦的失败。你需要认识到,失败既能化为动力,驱动你的个人进化,也能毁掉你,这取决于你如何应对失败。我相信进化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力量,我们都在以大致相同的方式进化。从概念上看,进化就像一系列反馈环,可能一直向上持续改善,可能保持水平,也可能持续下降直至毁灭。你的反馈环是什么样子,将由你自己决定。
可以把进化进程描述为一个实现你愿望的五步流程,包括设定目标,找到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诊断问题,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执行方案要求的各项任务。需要谨记的是,没有人能把每一步都做好,可以依靠其他人的帮助。拥有不同能力的人通力合作,可以创造出最强大的机器来实现目标。
如果你愿意直面现实,接受直面现实带来的痛苦,遵循五步流程来驱动自己朝着目标前进,你就走上了成功之路。但大多数人做不到,因为他们固守自己的错误观点。这很容易解决:从自我中跳出来客观地俯视所处形势,权衡自己和其他人对形势的看法。因此,我认为你必须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阻碍我们做好这一点的最大障碍是自我意识障碍和思维盲点障碍。自我意识障碍是指我们天生希望拥有能力,并希望其他人这么看我们。思维盲点障碍是我们通过自己的主观角度看事物造成的。这两个障碍都会阻碍我们看到事实真相。最重要的解药是头脑极度开放:人抱着一种真诚的担忧,担心自己可能看不到最好的决策方式,从而以极度开放的心态看待问题。这是一种有效探索不同观点和可能性、不受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阻碍的能力。
做好这一点需要你奉行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即向与你意见不同的聪明人请教,以通过他们的视角看问题,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做将提升你做出良好决策的概率,并给你极好的教益。如果你能学会头脑极度开放,奉行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你学到的东西将大大增多。
最后,做到头脑极度开放需要你对自身与其他人的长处和短处有准确的评估。所以,了解一些关于大脑构造的知识,以及有助于你发现自身思维方式的各种心理测试,都是有益的。为了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做到最好,你必须理解人与人大不相同。
简而言之,学习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决策,并拥有勇气做出最好的决定,需要你:(1)追求你想要的东西;(2)通过头脑极度开放从失败中汲取良好的教益;(3)不断改变和进化,使自己能力更强,勇气更盛。在该部分的最后一条“学习如何有效决策”里,我分享了一些更具体的原则,帮助你做到上述的一切,并在特定环境中合理权衡各种选项,决定正确的道路。
所有这些你当然都可以一个人做,但假如你对头脑极度开放这一概念稍有理解的话,你应当能清晰地看到,单打独斗能实现的成果有限。我们都需要其他人帮助我们斟酌,找到最好的决策,并帮助我们客观看待自身弱点,弥补短板。此外最重要的是,你周围的人,你与他们的互动方式,都会影响到你的生活。
与目标一致的人合作,你实现目标的能力会比一个人干强得多。不过我们迄今还未探讨团队如何以最高的效率运作。这将是“工作原则”部分要探讨的内容。
工作原则关乎人如何合作。因为组织的力量比个体强得多,所以接下来的工作原则也许比我们前文所述的内容还要重要。事实上我先写了“工作原则”,然后才写了“生活原则”,以帮助其他人理解我在经营桥水时运用的潜在方法。“工作原则”基本上是你刚刚读完的“生活原则”对于组织的应用。我将一个原则一个原则地向你展示,一套真实、务实、可信度加权的决策系统如何把独立的思考转化为有效的组织决策。我相信,无论企业、政府机构还是慈善组织,这样一套系统都能让组织变得更高效,组织成员有更强的归属感。
原则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40年成功经验的系统化总结,加上知识经济的时代焦虑,足以让达利欧的《原则》,作为卓越企业的卓越秘籍,成为畅销书中的畅销书。即使是在读书方面自认很有原则的人,比如我,最终仍抵不住朋友圈和众多公私媒体的浓渲重染,利用两个项目的时间跨度,对其进行了断断续续的拜读。
一遍听书,一遍精读之后的整体感觉和直接建议是:“原则”很好,不是一般鸡汤,油重味香,要认真读,但没有必要执着于解析,最好的做法是,直接构建适合于自己的原则体系,并尝试用反人性的方式不断践行与更迭这些原则。因为,透过书中所有细节性的规则、内容,《原则》所归结的成功要素在于,对你想要达成的目标非常清楚,对你要完成的追求过程非常通透,以及对你常常会“懂得却无法做到”的人性弱点非常诚实。
客观地讲,达利欧所阐述的众多原则,并无多少惊世骇俗的不可思议之处。虽然我们几乎可以在每一层的原则内容中找到自己所认可的戒律或警句。但这并不说明,只要浅显地应用这些原则,或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即可以获得达利欧所分享的成功密钥。原则真正的强大在于它们是一个统一的体系,且几乎是达利欧和桥水基金特有的,围绕着创始人历史认知,充分融合了性格、远见、信息、技术、执行、意志等企业特质的独一体现。
不妨看一下达利欧所揭示的桥水基金最核心的成功公式,即创建可信度加权的“创意择优”文化,严选一套特定的、共识的原则体系,包括极度透明和极度求真,并通过各种专有算法和技术以支持该设计的制度化决策程序。其中任一条工作法则,如极度透明和极度求真,在缺少制度环境、领导人性格、团队共识、信息对称、传播技术和执行意志等其一条件时,推行起来都会举步维艰。
所以,《原则》的价值不在于帮助我们缩小与成功者的认知差异,而在于启迪我们利用一种可控的设计——制度力量、程序控制或三方监督,来缩短我们与精英人士的执行力差异。在我看来,达利欧最为务实也最为深刻的洞见“成功=痛苦+反思”,正是从方法论本质上揭示了“建立原则是为了更好地坚守原则”,即成功的原则体系必须要包含对“如何能确保一如既往地践行原则”这个“从知到行”的根本问题的解答。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己的行事原则,小到饭前要洗手,大到择偶要长腿。但很少有人能够像达利欧那样围绕自己的人生目标建立起一整套决策原则系统,并时时检视、时时更迭。更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原则体系,不仅仅是“写下来”,而是要将其“内化”,是用一次次行动去检验原则的正确性,并贯彻到底。面对自己所设定之原则时的自我斗争和人性挣扎,才是真正痛苦的、需要反思的过程。
知识经济时代,都在贩卖焦虑,太多人都在说,人与人最大的差距在认知,世界正抛弃不学习的人。我乐于听见这种声音,因为咨询行业需要这种焦虑。达利欧也会用自己的“进化论”观点鞭笞自己的团队,只是他同时更会以一种“严厉的爱”的方式、用自己构建的苛刻原则系统,以30%的人员流失率打造着属于桥水特有的“知行合一”的成功者精英文化。我想,这也是《原则》畅销如斯,却很难找到完全以原则体系进行全面管理的真正门徒的原因。
还是回到开始时的建议:原则很好,但你可以忘掉那些具体的内容,只要记住达师傅建立原则体系的方法。然后找到你的目标和你认可的原则,哪怕只是简单的几条。接下来就是彻底地执行,痛苦或者反思,失败或者尝试优秀。
原则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一本结合了心理学,管理学和哲学的书。
作者是目前世界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创始人Ray Dalio。整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个人经历,针对个人的生活原则以及针对企业管理的管理原则。第一部分是作者的背景介绍,帮助读者来理解作者的行为处事的模式,以及背后的原因。第三部分是以桥水为例,详尽的介绍了Dalio是通过设立怎样的制度来帮助企业发展的。这部分也是读起来最吃力的部分,因为离我的生活太遥远了,可能企业家读起来会更有收获一点。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我认为桥水这样的完全透明的管理制度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公司。作者提出的理论有值得采纳的部分,但全部照搬的话未必适合每个行业,毕竟不同行业有各自的行业特点。
最让我受到启发的是第二部分的两个观点。
第一,保持开放的头脑。
书中提到人们对自己总有一个误会,误会自己总是对的。所以一旦有别人提出反对观点,人们大脑中的最古老的杏仁核会支配我们对这种疑似攻击行为做出反击,后果就是两个互相不接受对方的意见,造成了无效的谈判,浪费了大家的时间。讨论事情永远是以找出最优解为目的,而不是去说服别人相信自己的观点。
第二,比观点更重要的是别人提出反对意见时背后思考的逻辑。
不管是在微博,youtube还是b站都能看到网友因为各自不同的观点而互相进行人身攻击,这种行为当然是没有意义又愚蠢的。其中他们最后演化成人身攻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人试着从逻辑的角度上去理解对方的观点。每个人的观点行程都跟他周围的生长环境,家庭教育,生活阅历,个人习惯有关。在不理解对方的环境下单纯的就对方的观点进行指正,强调你怎么和我观点不一样是物化对方的一种行为。(当然大部分的辩论更是无聊至极,比如粽子是咸的好吃还是甜的好吃,汤圆月饼要吃什么馅的? 老子爱吃什么吃什么,你管得着吗?)
最后读了一些关于商业的书,虽然看起来非常吃力。经常读到睡着,但看完以后还是受益颇多,不同学科的书籍往往能给人提供新的视野,这也就是读书的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