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久之前,我问一个喜欢的朋友,可以推荐给我一点什么书看看,答案是多选,但我只记得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那个时候我正处在看玄幻小说一发而不可收拾的阶段,之后又未再想起,所以时至今日也没有去看那本书。看这本书之前的某一天,就是突然的想看看日本作家写的书,恰巧“发现”里就来了这么一本,多么凑巧啊,更何况我好像还没有看过一部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写的作品。看了它,一次可以了了两个心债吧。
《远山淡影》,很有诗意的一个名字,看完译后记才知道这是作者三十多年前发表的处女作。没有去查作者年龄,但是感觉作者写这部作品时,对生活和经历有些圆润而淡淡的哀伤。如果用色彩来描述,主色调应该是灰色。黑色压抑中夹杂白色的不甘,再裹挟几许彩色的向往,便被杂糅成一团灰吧。
内容不剧透了,写作手法也很别致,日记般缓缓而零碎的叙述,像是一桶有意或无意被泼洒向地面的油漆,随着杂乱又正常的铺开,有的油漆流的近些便凝固,有的流的远些。一切静止之后,远近宽窄不同的油漆痕迹最终在地面上形成了一幅你所看到的画卷。我看的时候就纳闷为什么在书前没有序言和简介,直到看完,才发现有一个译后记。这样的安排是用了点心思的,否则提前知道了,你可能就体会不到看到最后一页时的那种失望、豁然、疑惑和思考。所以,如果要看的话,建议挑一个相对平和心态下去完成阅读。
我突然想起来,小时候,推开家门或者走到马路上,抬起头来,看着周边有远有近的山,有时候远边的山,确实也是灰色而不是绿色呢。
远山淡影(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书赏析 第(2)篇想到了几部电影,一是《看不见的客人》,同样可以告诉你一个人的记忆有多不靠谱,剧里男主想借着串改供词脱罪,这里呢,悦子想给自己找一个解释吧,借别人之口来讲故事,心就不会那么痛了。可是当痛苦足够强烈,你以为的伤口愈合,不过是自我欺骗,更多的时候像是《海边的曼切斯特》里的父亲,因为不小心,烧死了自己的三个小孩,他并不想要原谅自己,哪怕他的妻子已经原谅他了。就像这里战后的长崎,有人如远藤太太可以重新开始,可是总是有那样不能说翻篇就翻篇的人,有时候,人心没那么强大。日子就这么流淌而去,我们总在讴歌美好与重生,但现在我更愿意看真实的人心,逃离或者改变一定要有极大的勇气,哪怕是改变了或是保持不变,生活也很容易会有一不小心被猫挠的不顺心,不苛责这样的不顺心,就是很大的接纳,接纳这个会自责会内疚却依旧活着的自己。《步履不停》里的妈妈,每年都会邀请自己的长子牺牲生命救下的人来自己家,初看时我很惊讶,我想怎么有人这么大度包容,后来,妈妈才给出解释,我知道他每次来也不舒服,但是就是他这样的人,奋力救下的人,我要让他记着这条命是儿子换来的,我要看着他,不痛快地活着。不同的解读与之不同的记忆,人呐,真是很复杂。
远山淡影(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书赏析 第(3)篇回忆穿插,第一人称的视角,一开始回忆现实切换得频繁不适应有点跟不上,情节也很淡,对话多,有点不那么日式反而有种英美对话翻译(尤其悦子和日本公公的对话)的感觉。到战争给平常百姓带来的那周伤痛和破坏的变化的背景一直在,有那种情绪但没有直接去描写控诉战争之类的,原子弹不仅破坏了土地更是伤害了土地上生活着的人。难怪看到回忆佐知子时的悦子就像个影子穿越回去一般,像幽灵立不起来。悦子后面的经历和性格都和佐很像(以为是受她影响),自杀的景子和万里子重合度太高了,最后发现,原来佐知子是悦子的过去,景子就是万里子。这就可解了,不然,过去的悦子太不像一个人了。构造一个新的人物来承担自己的过去的视角确实第一次见到,而且很隐晦。万里子和佐知子的形象是很饱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