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李雪������
◆ 推荐序一 向自己开刀的人 张德芬
很多人都有不顺遂的童年,但只有拥有敏感纤细的内心和聪明睿智的头脑,才能把苦难教训精炼成智慧
大师荣格也说过:“You have to feel in order to heal.”(你必须去感受,才能获得疗愈。
◆ 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与你”只是生命的瞬间。这种相遇的境界或许太高,作为普通人,我们至少可以学习做到去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而不是父母的延续,更不是实现父母想象中功能价值的“它”。
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眼中正确的你,生命才真正有意义。
◆ 亲密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
只有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独立。”
亲密疗愈一切儿童期的不正常表现,都是孩子的内心在呼唤婴儿期缺失的爱。如果父母能够从症状中理解孩子的需求,感受到孩子的痛苦,给予接纳和弥补,而不是贴上“有病”的标签,那么婴儿期的创伤很有可能被治愈。
◆ 孩子夜哭很可能是因为感受不到妈妈的存在。如果这个时候还要训练婴儿“独立坚强”“完整睡眠”,无异于将他推进无底的地狱。
我们看似在谈亲子关系,看似为了孩子,但更重要的是疗愈自己,让自己成长
◆ 睡眠训练,给孩子的一生涂上灰暗底色。当父母看孩子时,看到的是一个需要被训练纠正的问题,那么孩子一生的悲剧已经注定。父母自己内心安静,孩子自然会在安全的能量场中睡着。
哭泣是婴儿表达内心情绪感受的方式,它不应该被阻止,而应该被呵护、陪伴,被充分允许。
婴儿是父母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
◆ 延迟满足能力始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
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是孩子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父母及时给予回应和肯定,如果能做到就去做,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难,也无须勉强。
◆ 退行,内在疗愈的种子在发芽
退行是很好的现象,表明孩子过去受过的创伤正在疗愈。父母不必焦虑,尽量全盘满足孩子的依赖,允许他能力退化,允许他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 不干扰孩子内在的成长节律
◆ 限制是伪造的爱父母可以不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但要避免用自以为是的“正确道理”去限制孩子。若真心为孩子好,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孩子越小,身体与天地相连,智慧越高。如果观察婴儿,他们的一些奇怪动作其实是在给自己调节气血运行。只要保证环境安全舒适,父母不要轻易纠正婴儿的一些动作姿势
◆ 规则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础上,被训导明白的规则,并不能保证被遵守。只有在内心感受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规则,孩子才能轻松自在地遵守。
规则存在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维护每个人的感受。
◆ 智力发展来自于体验而非知识父母每一次向孩子灌输“正确知识”,都是在剥夺孩子自由体验的权利。真正让智力发展的不是知识,而是体验。
中国家长,尤其是老人,经常强行给孩子喂饭,这是让孩子和食物建立起终生恶劣关系的好方法。
◆ 真正的好习惯其实无法靠训练养成。若有充足的爱流动,孩子的好习惯会自然呈现,无须训练。而顽固的坏习惯背后,是爱匮乏的痛苦呐喊。
孩子通过内化与抚育者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所谓的“人格”,就是孩子与父母的各种情感关系内化到心里,形成以后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如果妈妈内心是有觉知、轻松自在的,那么不管是把饭菜端给孩子还是倒掉,都很好;如果妈妈压抑内心的怨恨,无论怎么做,孩子都会难受。
任何顽固的坏习惯都是在呼唤爱
◆ 不期望改变
无论父母的话说得多漂亮、貌似多尊重孩子,但只要起心动念想要改变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爱,而是能量被阻塞。
荣格离世前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作为老师,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对阳光的反应有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会躲开。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迹象,那是因为还没到那个时间点。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 父母的负面投射创造了孩子的负面现实
投射是有能量的,如果父母坚持不懈地把负面的担心和评判投射给孩子,就等于在给孩子创造一个负面的现实。再好的孩子,也会被父母长期的负面催眠搞砸。
将自己的阴暗、痛苦投射给别人,尤其是最弱小的孩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拥有高尚的勇气,每当投射之时反观自己,回到心灵深处,对自己说:“孩子内在的智慧和节律会指引他,我经由焦虑、恐惧看到的他,并不是他本身,而是自己被压抑一面的投射。”
◆ 孩子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影
现实社会是温暖还是残酷,不取决于社会本身,而取决于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亲子关系的真相创造了世界的真相。
潜意识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能创造现实——你潜意识里相信什么,世界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现实
◆ 不同回应,带来不一样的人生语言是奇妙的东西,父母的回应反映了教育方式的选择,更反映了亲子关系的质量。
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是确认孩子的感受。I see you,正是这个意思。所谓美妙的爱情,也是这种感觉。爱孩子,就是疗愈自己。
◆ 不评判,只确认感受
如果父母是在“无关反应”和“情感逆转”的环境中长大的,那么很难与孩子产生自然丰沛的情感呼应,但至少可以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的反应模式。
◆ 拒绝本身不会让孩子受伤,让孩子受伤的是附带的评判。没有评判的拒绝,爱依然可以流动。
不带评判地拒绝,没有委屈地付出,爱的流动如此之美。
◆ 孩子间的冲突不会引发创伤,但父母的干预会
孩子间的冲突不会引发创伤,但父母的干预会冲突是生命历程中必然的体验之一,是孩子生命张力的体现。如果父母制止和评判,就会让冲突真正变成阻碍成长的坏事。
◆ 痛苦的中国式家庭陪伴
幸福的关键不在于陪伴时间多寡,而在于陪伴质量高低。当我们完全不想改变对方时,才可能真正陪伴对方。在爱的灌注下,孩子的脊柱自然会挺直。真正的陪伴是关注,但不打扰。
通过觉知培养陪伴的品质
◆ 父母无须完美,但需诚实生养孩子的过程会把父母自身曾经受过的心理创伤激发出来。如果父母自己的童年灰暗,育儿过程会经历各种痛苦。
◆ 04 内在:会痛的不是爱
做好父母,需要强大的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意愿,然后像母狮子一样充满力量,捍卫自己的孩子。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 没有界限,只因缺乏爱的能力
没有界限,不是因为无私;没有界限,哪怕是付出,也是自私的行为。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共生自我在关系中不断追求控制,以弥补1岁前因妈妈不受控制引起的痛苦。界限对于共生自我来说,是件要命的事情
共生自我控制别人,同样也非常容易被别人控制,没有能量捍卫自己的界限。
◆ 孩子不必为父母孩子要知道:生养你,是妈妈自己的选择;放弃工作,也是她的选择;婚姻,更是她自己的选择。孩子无须为父母的选择承担一切后果。
◆ 可以不原谅父母我们不是一定要和父母修复关系才能自我成长。父母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有能力真正看见孩子,但我们依然可以成长,并且拥有爱父母或者不爱父母的自由。
◆ 控制是对孩子的情感勒索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扭曲的努力管住嘴巴,内观自己。
◆ 温和而坚定地“反控制”真正的反控制,是既不屈服也不对抗的态度,是温和而坚定地做自己。反控制不仅能保护孩子,对父母也同样有着神奇的疗愈效果。如果你有控制欲极强的父母或者配偶,那么我强烈推荐你看《不要用爱控制我》这本书。
◆ 家庭秩序不可错位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要分开。孩子只需要做孩子,大人处理大人的麻烦。父母之间关系亲密,儿女自然得自由。
◆ 在生命早期,偏执的种子就已种下
在生命早期,偏执的种子就已种下偏执是非常强大的能量,当这种能量完全向外时,可以毁灭所有人际关系。但如果运用这种能量向内觉察,它就是不可思议的生命馈赠。但如果运用这种能量向内觉察,它就是不可思议的生命馈赠,偏执的痛苦就会化作顽强的生命力和智慧。
◆ 轮回之痛止于觉知
把能量集中向内,觉知自己的情绪感受,安抚自己内心的婴儿。所有对别人的指控,都是自我指控。
父母因孩子的行为而失控暴躁时,要有一个意识:自己内在“受伤的婴儿”被启动了。此时,我们应该把能量集中向内,觉知自己的情绪感受,安抚自己内心的婴儿,而不要向外去处理孩子的问题。孩子是帮助父母走向自我认识的桥梁,有意识地逐步提升觉知力,是做好父母的“根本法”。
抗拒让能量固结,而接纳让一切自然流动,呈现完美的安排。
和“有问题”的感觉待在一起,去体验它,这就是觉察。觉察是起点,也是终点。
全然的觉察后,你会发现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一切如实如是,做任何选择都很好,这就是自由。 觉知是开始,亦是结束。觉知是觉知者,亦是觉知对象。觉知是手段,亦是目的。觉知就是全然的体验。
◆ 真正的富养是内心丰盛流动
真正的富养是内心丰盛流动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若父母没有觉知,把匮乏感和愧疚感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未来跟金钱的关系也将沉重而艰难。
◆ 认为自己值得,财富就会追随你
父母若对金钱没有匮乏感,在能力范围内全然满足孩子,孩子未来和金钱的关系自然轻松丰盛。保护孩子的潜意识不被写入限制性信念,他未来的发展就不会受制约。
◆ 所有关于成功的信念都制约你成功——李雪演讲记录
即使是很好的信念,依然在制约着我们的人生,让我们变得不自由。这些限制性的信念,来自于童年我们和父母的关系。
想为自己创造怎么样的生命体验,这就是初心。当我们迷失在外在价值体系的迷宫里时,可以时常回头看看,赚钱的初心是什么。。
富足,不取决于东西值多少钱,而取决于你给的时候,能量是不是富足、畅快。
无念之愿,无为之为。
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当决定要看这本书时我也在想,现在看这类书会不会有点早,但我一秒钟之内便给了自己一个充分的理由。
在做母亲之前做好一个做母亲应有的准备,也未尝不可
这是一本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影响的书,核心简而言之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当采取“无为而治”。
可在如今这个竞争社会中,要想“无为而治”又谈何容易,做父母的并不都了解心理学,有时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用简单的一句“我这是为你好”便不了了之,而孩子只能遵从。
有些人身为人母却没有为人母的能力,她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只能用自己母亲的教育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而自己由于接受的家庭教育有问题,则导致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存在问题,同时也为孩子以后的不幸埋下祸根。
这样一来我倒挺能理解为什么日本高学历的女性会选择做家庭主妇。
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只有一次,错过了是无法挽回和弥补的。
其实有时真的庆幸自己生长的家庭环境,父母会给我充分的爱和自由,从来不逼我去做什么,也会尊重我的选择。
在我看来,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充当的应该是指路人的角色,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去决定走什么样的路以及如何走,父母给予的应当是爱与关怀。
那么我在思考,孩子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彼此爱的结晶,还是为了延续下一代?
不管是哪一种,我想在一个人没有具备做母亲的能力之前,是不应该草率的让她来到这个世上。万事万物皆需学习,做母亲也一样,只有具备成熟的心智,会承担应有的责任,学会如何去爱如何去教育之后,才称得上具备一个做母亲基本的资格。
真不知道以后是怎样的小天使会有像我这样的妈咪
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
李雪
◆ 真正的富养是内心丰盛流动
真正的富养是内心丰盛流动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若父母没有觉知,把匮乏感和愧疚感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未来跟金钱的关系也将沉重而艰难。
◆ 所有关于成功的信念都制约你成功
想为自己创造怎么样的生命体验,这就是初心。当我们迷失在外在价值体系的迷宫里时,可以时常回头看看,赚钱的初心是什么。
给孩子丰盛的人生,下面几条就够了:·听见孩子的欲求;·及时回应;·诚实回应;·无条件给予。
富足,不取决于东西值多少钱,而取决于你给的时候,能量是不是富足、畅快。
无念之愿,无为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