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好批判性思维,转信息为“小学问”
有读必写---------NO.31
提问????
你们觉得因综艺节目出名,而出版的书籍,这类知识可信度高吗?
这个问题就像奇葩说的辩证一样,是没有明确答案的。
- ㊤正方:这些知识点的作者都是全国辩证顶尖高手,知识度优秀。
- ㊦反方:综艺节目就是娱乐,节目有剪辑效果,真人并不厉害。
以上的问题留个各位看官,本书的核心还是要良好的逻辑思维,不然很多事情无法理解,也就无法获得背后的真实信息,下面有相关的阅读推荐。
这类有偶像包袱的书籍,大多数都是励志加鸡汤,只是这本书的打发会不一样,都是辩证高手,所以看事情的眼光总是不一样的,所以把生活中很多,我们以为是,我们原本认为的观点,通过辩证的思维方式重新呈现给大家。
我们在看辩论的时候,往往会觉得,一会正方对,一会儿反方对。其实我们自己本身就缺乏批判性思维,说的通俗一些就是“心智防身术”,没有很好的保持自己的观点,最终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做,那还谈什么人生,自由,爱情和幸福。那些缺乏“心智防身术”的最后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什么叫“心智防身术”?武术上的防身,为的是在面对坏人时保护自己的身体。心智上的防身,则是为了在这个观点两极化的社交网络时代,在无数似是而非的说法和各种不知真假对错的争论中,对他人和对自己都保持清醒的理智
所以先推荐几部书个大家。↓↓↓↓↓↓
【逻辑入门】【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思考的艺术】【批判性思维工具】
知识确实是力量,但你我在逻辑训练上的缺失,会导致解读知识的方式经常出错。
这是一套主题阅读书籍,用批判性,才能无时无刻发现身边的“小学问”,慢慢内化于心,最终变自己的“大学问”
阅读目录
- 1-小学问的是个撒?
- 2-“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
- 3-be-do-have
- 4-建立新习惯,五步走。
- 5-什么是解释框架
- 6-文章7点小结
结尾:淡定书旨
小学问的是个撒?
1-如果你最焦虑的是“胖”,背后是自我管理的问题,请直接去读第四章
2-如果你最焦虑的是“穷”,背后是对挣钱的理解问题,请直接去读第三章
3-如果你最焦虑的是“被忽悠”“低效率”“注孤生”“小透明”,可以去读第二、五、六、七章
4-如果你本就是一个很“丧”的人,觉得焦虑本身才最值得焦虑,那么第八章最适合你
总之,别人焦虑时,你得学习。知道问题在哪里,哪方面要提高,哪方面可以解决,哪方面只能死撑。把焦虑弄明白,是唯一让你不焦虑的方式。
小学问重要的几条属性:
- 1.有应用场景,解决“不知道学什么”的焦虑
不知道学美学还是学声乐、学国学还是学管理,那就看知识的应用场景你是否熟悉。
- 2.有解释力,解决“学不进去”的焦虑
有解释力,就能与我们的日常经验相呼应,从而更容易被我们理解和记忆。
比方说,心理学上有个小学问叫“达克效应”,说的是人的认知能力越差,认知和判断自己真实水平的能力也会越差。
- 3.可迁移,解决“学了不知道用来干什么”的焦虑
也就是说,把A领域的知识放到B领域,甚至CDEF领域都可以用,你可以很轻松地触类旁通。
- 4.足够“小”,解决“压根不想学东西”的焦虑
学习是必要的,道理我们都懂,但身体却很诚实地一直在抗拒。怎么办?需要控制体重的朋友都知道,大餐未必胖人,但零食、宵夜、下午茶,这些不经意的热量摄取,一定胖人
我看来,焦虑不是件坏事,它是上进心这个小妖精磨人的体现。如无意外,在这个高速变化的时代,它会陪伴我们终生。所以,不管学会什么,最终学会与焦虑为友,与焦虑同行,才是《小学问》的核心目的。
用一个老派的词来形容,小学问强调的是“悟性”。
“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
所谓“外部归因”,顾名思义,就是把原因推给外界。
比如说,上班迟到,老板问你:“为什么又迟到?”你说“因为住得离公司太远”,或者“因为闹钟坏了”,或者“因为堵车太严重”,这就是归因于环境、意外、不可抗力。
与之相反,所谓“内部归因”,就是将事情的原因归于个人内在的特质。
比如说,你的同事小王上班迟到了,你在背后说:“小王这个人,一贯自由散漫没有责任感,做事总是慢半拍。”这就是把原因归结为个性、能力和态度等内部因素。
be-do-have
首先想要去
“做”(do)些什么,
来“得到”(have)什么,
最后“成为”(be)什么。
道理很简单:一个目标之所以会成为大多数人的梦想而非现实,正因为它难以达到。难以达到,是因为难以坚持;而难以坚持,则是因为中途你走的每一小步,看起来都那么微不足道。
正确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的:be-do-have,现在你试着反过来看这个故事:
1.我要做一个有自信,有魅力的人。(be)
2.这样一种人,会做些什么事呢?(do)
3.做了这些事之后,我会拥有什么呢?(have)
你看,人改变了,行为模式改变了,你所追求的外在结果也就水到渠成,反而不需要那么放在心上,这才是达到目标的正确途径。
建立新习惯之前,五个阶段:
- 1.前意识阶段:没有感到问题的存在,或拒绝承认问题的严重性
- 2.意识阶段:意识到改变的必要性
- 3.准备阶段:了解相关步骤,做事前准备
- 4.行动阶段:开始执行计划
- 5.保持阶段:根据新情况进行调整,并继续执行计划
在每个阶段,你所需要对应的策略是不一样的。而一般人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在还刚处于第二个阶段,也就是“意识阶段”时,就直接去行动。
改变不能一蹴而就,谁都必须经历五个阶段,一开始太过激进,反而是重要的败因。记住,重要的是每个改变的成功率,而不是每次改变的幅度。
什么是解释框架
要影响他人,最重要的不是提供信息,而是提供“解释框架”。
一家面馆,因为嫌现金收支麻烦,只收微信和支付宝。
结果有些顾客有意见,投诉说这是违法行为,因为人民币是流通货币,商家没理由拒收。
老板的问题在于,他一开始就搞错了“框架”。比如说,原本一份盖浇饭15元不收现金,那现在就可以变成一份盖浇饭17元,在线支付立减2元。
你看,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是把“限制”变成了“优惠”。框架一变,你的目的,不也就达到了?这就是善用“框架”的力量
文章7点小结
关于读书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知识不再是以教化的形式而是以资料的形式存在。对大多数人而言,读书并不意味着获得价值观和方法论,而只是在吸取资料而已,最多是这个来源的资料比网上随便看到的更加权威而已。
关于挣钱
钱这个东西,用的人多,懂的人少。挣钱这件事,抱怨的人多,用心去理解的人少。而改变的关键,恰是在“理解”二字上。有人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这并不准确,因为问题并非出在想象力上。资源匮乏带来的窘迫感使人不能冷静客观地思考长远问题,从而限制了人的理解力。
所以,改变应从理解开始。
关于自律
对于自律,存在很多误区。最常见的有两个:
1.自律是成功的原因。
2.自律,就是要对自己狠一点。
前者的问题,是因果倒置。自律是一系列正确自我规划的结果。也就是说,并不是先自律,才能做正确的事;而是先做正确的事,才能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小学问”要教你的自我管理技巧,不是怎样励志,而是积极心态的科学建构。
关于思考
反应快,不如反应准来得重要。试想,脑子转得再快,如果思考的习惯本身就是错的,要经过三五轮筛选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在旁人看来,是不是就会显得木讷?
反过来说,如果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第一时间的直觉反应就是正确的,那即使思考时间稍微长一点儿,是不是也会显得才思敏捷?方法论上的比拼,才是你们之间竞争的重点。
关于情与爱
只要善于总结,不断练习,就能掌握一些普遍规律,无往而不胜。单纯只是“觉得”自己拥有无坚不摧的利器,就算手里拿的其实只是赝品,也足以令人更有信心、更有魅力。不过,也正因如此,你始终要记得,重要的是自信,而不是那些道听途说、别人能用你却不一定能用的街头智慧
关于小透明
“影响力”这东西有很多表现形式。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很有“说服力”,这就说明对方能以一种有理有据的方式引导你,让你产生与其相似的论点;
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很有“号召力”,这就说明对方能在情绪上鼓动你,让你响应其倡议;那就说明对方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在影响你,让你觉得愿意接受其观点,与其拉近心理距离。
关于丧文化
这个字一时流行的背后,其实是焦虑感无处释放的无奈——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正把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不同地域、年龄、职业和天分的人,都“可以”获得同样的资讯,这也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正在被越来越相似的语境所统领。
◆淡定的书旨
◇【一书、一点、一行动】
- 一书:一本你需要的书
- 一点:你需要的一个知识点,不是书里最重要的一点,你需要的就是最重要的。
- 一行动:一个知识点,一直长期坚持,通过行动转换到现实。
◇小结:
- 1-一本书记住再多知识不行动,都是空谈。
- 2-阅读10本书,每本书先记一点,让自己坚持行动,养成习惯。
- 3-但是在读完20本书后,也许20本书之前的所有知识,你都会一直行动,这就是时间的复利。
【求赞、求转、求关注】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读书赏析 第(2)篇
小结:发文不易,看见既是缘分,且行且珍惜。
先给个五分好评,整体来说,这本书比大多数的畅销书都更富有内涵,更经得起推敲。且不评价文风如何,它的价值在于给我们传递出了不同于大众认知的更加严谨的科学观点。每一种焦虑,都因此变得有因可循。通过探寻焦虑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帮助我们摆脱焦虑。当然,这里面的许多理论来源于经济学、心理学、统计学,等等等等。相对于专业的理论书籍而言,是不够具体,不够系统的;但是对于我们如何打开焦虑盲区,如何以更优雅的姿态开启更好的生活,也足够了。最起码,它的文风诙谐幽默,读之有趣,相当的接地气儿,既没有专业系统理论书籍的枯燥乏味感,还帮助读者划出了理论书籍的重点。它不仅划出了重点,它还理论结合实际给出了对抗焦虑的建议。总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吧!不要指望读了一本书就有立竿见影的改变,毕竟很多东西对人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总是需要带着自己的思考的,作者分享思想,并不等于我们就一定要全盘接受。可以认同,当然也可以质疑。大概这里传递的三观和我的三观比较相似,所以我保持了高度认同感。就当这是一场和聪明人之间的闲聊吧,就像序言里说的“讲话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只是为了把事情说透”。聊得对路,自然就会增闻广识。
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读书赏析 第(3)篇#本周阅读#碎片化阅读4颗星
如书中所说:“小学问,就是把知识搭积木”,从奇葩说到小学问,将场上的辩论观点迁移到书中的知识逻辑,融入了更多的现实场景,让思考多了一个维度,形式上像聪明人靠拢中
1、响彻知识付费圈的“一万小时定理”,书中看来,有些人实践后,简直就是在用时间给信仰充值,越充越焦虑。”勤奋所处水平不同,结果天差地别
2、“节省时间”才是最大的浪费?其中提供了一个叫做“时间洞察力”的思路,谈到了聪明人的读书往往带着问题去“翻”着读,而不是按照作者的思路去“跟”着读,对症下药的就看,无关的就过,自己来搜集不同知识点,搭建完成一个知识体系,是否可以是支持快速阅读的论点?
本书副标题是: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是否需要解决?
借用小学问说:“迷茫是一种“精神呕吐”,它帮我们把那些过去不假思索接受下来的价值观都加以质疑和排斥,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更灵活、开放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