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题目来看,月亮与六便士具有象征义,月亮即理想,六便士即现实。“脚陷在污泥里,头仰望着星空”,理想与现实的割裂,生于现实之中,但切不可失了理想,理想乃生活的动力,达到精神自由的基础,没有理想的人只是现实机器时代异化的行尸走肉。
以第三视角、第一人称有感情地(不那么离经叛道、世俗的)片段性地再现死后成名的伟大艺术家斯特里克兰(高更的艺术形象)的一生。以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去了解、评价、描述斯特里克兰的形象,“我”通过他人的叙述更全面地了解他的一生。这样离经叛道不合常理的人生态度不禁令人惊叹,更加钦佩这位艺术天才。
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在事业有成、家庭安稳之际抛家舍业独自去到巴黎寻找理想——画画,他不想谋生,而想生活。但他既然存活于世,就不可能抛弃物质只达精神,难能可贵的是,他认定了精神,看轻了物质,不管现实如何残酷,他都坚定不移地追求精神境界。他厌恶世俗,嘲笑世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生命中出现了三个女人,第一个斯特里克兰德太太,这个被现实异化而不自知的女人,始终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因此她成为虚伪的典型代表,也成为世俗眼光的牺牲品。第二个是朋友的妻子,并不顾世俗眼光与丈夫决裂,成了他的情妇,为爱忧郁而亡。第三个是异族女人阿塔,但他最爱的还是绘画,爱情于他而言是没有意义的,爱情不是全部。他最后的女人阿塔是最让我感动和敬佩的,不像前妻一样怨恨他,不像情妇一样感性寻死的,她默默地守在他身边,不离不弃,陪他度过了最后一程,陪他完成了伟大的室内壁画巨著。她毫无索求的爱融化了斯特里克兰冷漠的心,斯特里克兰一边在医生面前口是心非地贬低阿塔,一边流下了感动的眼泪,这是妻子和情妇所做不到的。她也是最尊重最理解他的女人,遵从他的意愿烧了房子,将杰作付之一炬,这也是让他灵魂得救的象征,涅槃重生,摆脱躯壳,归为虚无。人生如何才是幸福,不是他人眼中所谓的客观体面的“幸福”,而是自我主观的“幸福”,对于斯特里克兰而言,绘画就是他眼中的幸福,即便活在社会的底层,为食物劳苦奔忙,他也能很开心地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即通俗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能做的是尊重别人的选择,坚持自己的选择和理想。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赏析 第(2)篇这应该是我第二次看《月亮与六便士》第一次,浅尝辄止,只是图个新鲜。第二个则是受了《一本好书》的影响,才再次开始审视这个故事。
说说主人公斯特里吧,我想他是伟大的艺术家,冷漠的世俗人。在三十多岁抛弃自己的妻儿,决绝奔赴巴黎追求自己热爱的艺术生活。他的外形他的天赋跳的所作所为吸引了内心热烈的德克的妻子,却也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他的选择和性格造就了他的一生,最终漂泊到小岛上组成了家庭,达到了艺术创作的巅峰。
我始终认为斯特里是现代社会的渣男,但是正如作者所说,谁知道他们真实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她的妻子可能爱慕虚荣,也可能深明大义。当他对周遭环境开始厌恶,开始讨厌生活的一成不变,敢于跳出生活的舒适圈开始投身自己热爱的事业,这是令人值得敬佩的。但是他的成功赋予了他所作所为无可比拟的意义。如果他最终没有出名,那么他的行为只会被人嗤之以鼻。
不过话说回来,被评判就随我们这些读者去吧,反正斯特里根本不在乎外界对他的看法,所以才活的肆意妄为。我们,时刻在意世俗眼光的人,又有什么资格去评判他呢?
除此之外,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可能是斯特里关于男女爱情观的一些论断,虽然情绪上来时说的话总是或多或少会过于偏激,但是句句戳心,不无道理。
爱情不能说是女人的全部生命,但它确实占据女人生活很大的一部分。男人的灵魂飘在天际,爱情只是一部分。不同性别爱情观的对比和冲突矛盾,被斯特里说的一清二楚。
他是天才,是伟大的艺术家,一生清苦艰难,却能让苦难开出花来。
以上!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赏析 第(3)篇2019/2/24——2019/3/4
《月亮与六便士》
人世漫长的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你一生真正的抉择只有一次,你应该被梦想照亮,还是被金钱照亮?
我个人,不是很喜欢毛姆书中对于女人的描写,我觉得有些偏激和片面。书中的男人们可以家暴,可以浪荡,女人们却只能依附,只能屈从。或许那个时代确实女性大多数是那样的,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人说可能因为毛姆是同性恋,厌恶女性。也有人说因为他看见了人性的丑恶与虚荣,而不喜欢的人是因为被戳到了痛处。
我觉得一个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读什么书,尽信书不如无书。读者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因为书是名著,作者举世闻名,而失去了自我。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作者都有自己的思想与主观意识。一本全世界公认的好书,如果不能引起共鸣,反而让读者觉得不舒服,那是什么原因呢?
不过,这本书的重点也不在这里。毛姆对人心人性的洞察力很强。斯特里克兰是一个朝圣者,在本该安稳度过一生的年纪,毅然决然的去追寻自我,解放自我,寻求天性的自由,挣脱原始力量的枷锁,这种果敢与洒脱,少有人做到。
这本书可能不太能让我产生共鸣,或许再长大一些,多经历一些,再回看这本书时,会有别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