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对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心流》是理解积极心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 米哈里在《心流》中开篇即提出“幸福”这一人类生存意义恒常话题,并指出人生的意义在于从本无意义的过程中去寻找意义和体验,即发现和创造“心流”。在这一过程中,人制定目标,接受挑战,即时回馈,精神和能量都高度集中专注,不为其他的精神墒所干扰和扰乱,人也因而体验到意识高度和谐满足的宁静和幸福,同时在不断的成长中增加自身复杂性和整合自己的内心次序。作者在随后的篇章中日常生活、感官、思维、人际关系、家庭、挫折等发现和创造“心流”指出可为因循的方式和解决之道,且指出各种心流需为同一最高或最终目标服务才能得到整合并汇聚成完整和谐的统一,在结论部分作者还试图为人类存在和未来道路这一终极问题指明方向。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个人觉得,这本书不仅仅只是“积极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也是一本引导人思考“生命,意义,幸福”等等这些底层概念的哲学著作。与一般的学术书籍不同,本书写得很科普、很有趣、很有温度。

(1)作者米哈里借用统计物理的概念“熵”,提出了“精神熵”的概念,用以描述心理或精神秩序的程度。我们知道,对孤立的物理系统,熵永不减少,即“熵增加原理”。与此类似,人的身体和精神,如果不与外界相联系,不消耗外界的能量,也会向着熵增加的方向前进——即混乱程度增加的方向。

其实,关于人的身体,或者说一切生命体的存在、生长、进化,早在七十多年前,薛定谔就在《生命是什么》这本书中,用“熵”的概念进行了解释——“生命以负熵为生”。话说,一个叫克里克的年轻人,读完此书后,果断放弃了粒子物理学的研究计划,转向了生物学。十年后,他和沃森共同发现了生命的遗传结构——DNA双螺旋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时代。

不知道米哈里是否也受到了薛定谔的启发,把“负熵”的概念也用到了人的心理和精神。

不管怎样,米哈里开创了“积极心理学”,提出了“心流”的心理学概念,对于提升人的幸福感,无疑意义重大。

(2)对书中的一个例子,记忆深刻。米哈里思考了从无机物到植物,再到动物的三层食物链,组成相应物质的结构,其复杂度无疑越来越高,有序性也越来越高。这就是典型的“负熵”。

继续细想,物质具有四大状态,而我们平常接触较多的是气态、液态、固态。还是考虑生命体本身,固态是其基本骨架,跟着食物链的步伐一路想来,非晶、准晶、晶体等无机物,到复杂度较高的植物蛋白,再到复杂度更高的动物蛋白,这不就是一幅清晰的“生命进化图谱”?

只是,我们目前还不知道,生命是如何从复杂度较低的无机物进化而来?更不知道思维意识,又是如何从那些复杂度更高的有机物(比如生命蛋白)中衍生而来?

(3)作为一本心理科普的经典著作,书中还有很多的事例、概念、话题值得继续深思,无法一一列举。

本书之所以还能当做哲学著作来读,就是在最后一章,米哈里讨论的话题上升到了更深的层次“追寻生命的意义”。

依靠“复杂度”“有序度”“负熵”“心流”等等这些概念,米哈里给出了自己的解答:赋予自我生命以意义,培养方向感,建立心理或者精神的秩序(也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精神熵),从而重获内心的和谐,那么生命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体验着“心流”,这就是“最优体验心理学”,就是“幸福”,也就是“生命的意义”。

总之,本书用“博大精深,深入浅出”来点评,一点也不为过。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终于看完了,以后看完一本书好好写书评。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前半部分比较好看,写的序也极为精彩,这本书的序有100多页,这是我看过最多页的序了,序也并不逊色于书。在看这本书时也一度达到心流的体验,也一度认为这可能是我人生之书之一,但在后半部分,可能有点乏,觉得理论性较强,有几小节跳过看了,需要细看的一本书,也需要之后再多回顾吧。但总之觉得这本书对我来说收获还是很大的,文中阐述了心流的体验如何产生,如何控制自己意识,集中注意力,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并说道只有通过锻炼自己的意识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最愉悦的时刻通常是我们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而不是处在舒适区,看电视刷微博这种行为中,这本书也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希望努力成为拥有自给自足目标的自我,希望以后能够锻炼自己的意识获得更多心流的体验吧~n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