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蓉怀疑杨过对小郭襄这样大张旗鼓的祝寿,是为了骗得她的芳心,令她一生一世受苦,用以向郭家报仇。不是的,黄蓉又不懂杨过了。郭襄这样可爱的一个小妹妹,秀美豪迈,善解人意,聪明伶俐,杨过心中早就真的喜欢她了,给她三枚金针,就是说:“不论你叫我做什么,我都答允!就是要我为你死了也可以!”大张旗鼓的为一个小姑娘做生日,是热情而冲动的年轻人的狂妄行为,老成持重的理智中年人当然不干。外国有个年轻人为了向他的爱人表示情意,租了架飞机,在空中写大字“我爱你”,杨过这种狂气,有几分相似。他苦等小龙女十六年,郁积无可发泄,他替郭襄做生日,有点向小龙女大叫的意思:“小龙女,我等了你十六年,你还不来,我在给别个可爱小姑娘做生日了!”旁人要耻笑,杨过怕什么?他怎么会怕?他又不是你!
——金庸
1、“世间礼法习俗对人心灵和行为的拘束”
《神雕侠侣》的第一段于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日在香港《明报》创刊号上发表。这部小说约刊载了三年,也就是写了三年。这三年是《明报》初创的最艰苦阶段。重行修改的时候,几乎在每一段的故事之中,都想到了当年和几位同事共同辛劳的情景。
《神雕》企图通过杨过这个角色,抒写世间礼法习俗对人心灵和行为的拘束。礼法习俗都是暂时性的,但当其存在之时,却有巨大的社会力量。师生不能结婚的观念,在现代人心目中或许已很淡泊了,然而在郭靖、杨过时代却是天经地义。然则我们今日认为天经地义的许许多多规矩习俗,数百年后是不是也大有可能给人认为毫无意义呢?
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等社会的行为模式,经常随着时代而改变,然而人的性格和感情,变动却十分缓慢。三千年前《诗经》中的欢悦、哀伤、怀念、悲苦,与今日人们的感情仍无重大分别。我个人始终觉得,在小说中,人的性格和感情,比社会意识、政治规范等等具有更大的重要性。郭靖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句话在今日仍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但我深信将来国家的界限会消灭,那时候“爱国”、“叛国”等等观念就没有多大意义了。然而父母子女兄弟间的亲情、纯真的友谊、爱情、正义感、仁善、勇于助人、为社会献身等等感情与品德,相信今后还是长期的为人们所赞美,这似乎不是任何政治理论、经济制度、社会改革、宗教信仰等所能代替的。
2、“武功可以事实上不可能,人的性格应当是可能的”
武侠小说的故事不免有过份的离奇和巧合。我一直希望在小说中所写的,武功可以事实上不可能,人的性格应当是可能的。杨过和小龙女一离一合,其事甚奇,似乎归于天意和巧合,其实却须归因于两人本身的性格。两人若非钟情如此之深,决不会一一跃入谷中;小龙女若非天性恬淡,再加上自幼的修练,决难在谷底长时独居;杨过如不是生具至性,也定然不会十六年如一日,至死不悔。当然,倘若谷底并非水潭而系山石,则两人跃下后粉身碎骨,终于还是同穴而葬。世事遇合变幻,穷通成败,虽有关机缘气运,自有幸与不幸之别,但归根结底,总是由各人本来性格而定。
3、“以审美眼光欣赏艺术品,要撇开功利性的、知识性的观点,纯以审美性的眼光去看”
朱光潜先生谈美学中的“距离说”,我一向很是尊崇。年轻之时,一读之下便即信服,后来多读了一些中外的美学与哲学书,仍觉朱先生的说法简明易解,很能说明问题。朱先生主要说,以审美眼光欣赏艺术品,要撇开功利性的、知识性的观点,纯以审美性的眼光去看,譬如说,欣赏一幅“游鱼图”,要看图中游鱼姿态之美、运动之美,构图、色彩和线条之美,全心投入,以致心旷神怡。功利观点则要想这条鱼从那里买来,要多少钱,这条鱼重几斤几两,市场上卖多少钱一斤,可以在水里养多少时候不死,如请上司、父母、朋友或爱人吃饭,把这条鱼杀了请他吃,他是否会十分喜欢等等。知识观点则要研究这条鱼属于什么类、什么科、叫什么名字,拉丁文学名是什么,是淡水鱼还是海水鱼,主要生产于什么水域,这条鱼是雌的还是雄的,如是雌的,在什么季节产卵,它以什么东西作食物,能不能人工饲养,它的天敌是什么。即使是渔市场商人或古生物学家,观赏游鱼图时也应纯用审美观点,不要混入自己的专业观点。
4、“阅读小说,最合理的享受是采审美态度”
庄子与惠子在濠上观鱼,讨论鱼是否很快乐,你(我)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快乐不快乐?杨过、小龙女和锳姑观鱼,大概会想像鱼这么一扭一闪,迅速之极,是不是能用在武功身法之中?八大山人、齐白石观鱼,所想的多半是用什么线条来表现游鱼之美;而法国印象派大画家塞尚等人,心中所想的图画,当是一条鱼给人剖开后血淋淋的挂在蔬菜之旁,用的是什么线条、颜色。舒伯特观鳟鱼时,脑子中出现的当是跳跃的音符与旋律。张仲景、李时珍所想的,当然是这种鱼能治什么病,补阴还是补阳,要加什么药材。我在香港住得久了,很能了解“洪七公观点”,他老人家见到鱼,自然会想这条鱼清蒸滋味如何,红烧又如何?头、尾、肚、背、烩、烤、熏、煮,又各如何?老叫化自己动手怎么样?要小黄蓉来作又怎么样?
阅读小说,最合理的享受是采审美态度,欣赏书中人物的性格、感情、经历,与书中人物同喜共怒,同哀共乐,既打成一片,又保持适当的观赏距离(观看从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连续剧也是一样),可以欣赏(或讨厌)书中文字之美(或不美)、人物遭遇之奇(或不通)、故事结构之出人意表(或糟不可言)、人物性格之美(或丑恶)……我看小说、看电影、电视一向是用这种态度的。有一段时期中,我在报纸上专门写电影评论,每天一篇(香港放映的电影极多,每天评一部根本评不完),后来又进电影公司专业做编剧和导演,看电影时便注意镜头的长短和衔接(蒙太奇)、色彩配搭、镜头角度及长短、灯光明暗、演员的表情和对白等等,看电影的审美乐趣便大大减少了,理智的态度多了,情感的态度少了,变得相当冷静,不大会受感动,看大悲剧时甚至不会流泪。在电影中听交响乐、看芭蕾舞时甚至不会心魂俱醉、魂不附体,艺术欣赏的意义就大大减少了。
5、“当然也可以这样持批判的态度来读,然而已不是审美的态度,不是享受艺术、欣赏文学的好态度了”
读小说而采用功利观点(这小说是否合于无产阶级斗争的革命思想?合不合革命现实主义的理论指导?对人民群众的教育作用怎样?)、或知识观点(小说中所写是不是符合历史记载?物理学上有无可能,某本权威哲学书中是这样主张的吗?这种毒药能毒死人吗?能把尸体化为黄水吗?一个人手臂给人斩落了,重伤之后还能骑马出奔而不死吗?鸟类智力这样低,能与人拆招而显示武功么?鲁智深能连根拔起一株大杨树吗?没有东风时可以筑坛行法而借来东风吗?戴宗腿上缚了有符咒的甲马,就可日行八百里,去参加奥运马拉松赛岂非稳得金牌?根据历史,关羽并没有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三国演义》这样写,岂非把三国的历史全改变了?),读小说时的趣味大减。当然也可以这样持批判的态度来读,然而已不是审美的态度,不是享受艺术、欣赏文学的好态度了。所以,忽必烈的真正性格怎样,杨过是否在襄阳城下飞石掷死蒙古大汗蒙哥,我想在小说中最好不讨论,我会在另外写的历史文章中谈论,那是知识性的文章,便该用知识性的态度去阅读。(例如,我在小说《碧血剑》中,写袁承志有很大自由,他要爱青青便爱青青,要爱阿九便爱阿九。在历史文章〈袁崇焕评传〉中,任何史实写错了,都须设法改正。)
6、“问题是理智人不理解热情人,这是世上许多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有些读者因为自己的性格与小说中的人物大大不同或甚至相反,无法理解小说中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觉得根本是不合理的、违反常识的、甚至是绝对不可能的(尤三姐因柳湘莲不肯娶她,便会横剑自杀吗?),他觉得小说这样写十分“不通”,小说中人物的表现是“莫名其妙”,书中人物完全可以采取一种更明智、更合理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对于杨过的性格冲动、凭一时意气而“胡作非为”,很多人不能理解,尤其是理智极强的自然科学家。他们觉得,杨过初出场时像韦小宝,到后来像萧峰,性格在书中变化很大。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到三十几岁的中年人,性格一定会变,那并不希奇。问题是理智人不理解热情人,这是世上许多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理智人不理解杨过、萧峰、段誉……,他们觉得杨过不该想杀郭靖,萧峰不该自杀,段誉不该苦恋王语嫣,叶二娘不该对玄慈方丈一往情深,李莫愁这样美貌聪明,又何必对陆展元念念不忘?黄蓉不该猜疑杨过,殷离“不识张郎是张郎”太不科学……
7、“性格冲动和聪明绝顶毫不矛盾,只有某些不喜欢艺术的科学家才会以为两者矛盾”
有人觉得,杨过怀疑郭靖是杀父仇人,应该以理智态度冷静查明,不该一时冲动想杀他报仇、又一时冲动救他性命。如果杨过是福尔摩斯,或是英国侦探小说家克丽丝蒂笔下的白罗或玛波小姐,又如是包公、况钟、或彭公、狄公,当然他会头脑冷静的搜集证据,询问证人(例如程英、黄药师),然而他是性格冲动的杨过。性格冲动和聪明绝顶毫不矛盾,只有某些不喜欢艺术的科学家才会以为两者矛盾。艺术家中身兼二者的实在太多了。一个人如果不聪明、又不热情,决做不成艺术家。屈原、司马迁、李白、李义山、杜牧、李后主、李清照、苏东坡、曹雪芹、龚自珍、巴金、徐悲鸿……这些大艺术家难道不是既聪明、又热情吗?每位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大概都可从他们身世之中,找到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一生生活绝对合理的人,恐怕也成不了大科学家)。
纯从理智的观点来看,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不成立的。哈姆雷特早该一剑杀了叔王为父王报仇,不该优柔寡断、踌躇不决。奥赛罗应该追究依阿果的诽谤,证明妻子苔兹狄梦娜的清白,不该扼死妻子。马克白不该野心勃勃的弑国王而篡位;李尔王稍稍头脑清楚一点,就该知道女儿在欺骗他。
有些“现代化”的“聪明”读者觉得杨过很蠢,不该苦等小龙女十六年,应当先娶公孙绿萼,得到岳母给他半粒绝情丹解了身上情花之毒,再娶程英、陆无双两个美女,最后与郭襄订情,然后到绝情谷去,握着郭襄的小手,坐在石上,瞧瞧小龙女有没有来,她如不来,再娶郭襄也就心安理得。(这样,杨过变成了“聪明的”韦小宝!)
8、“小龙女,我等了你十六年,你还不来,我在给别个可爱小姑娘做生日了!”
黄蓉怀疑杨过对小郭襄这样大张旗鼓的祝寿,是为了骗得她的芳心,令她一生一世受苦,用以向郭家报仇。不是的,黄蓉又不懂杨过了。郭襄这样可爱的一个小妹妹,秀美豪迈,善解人意,聪明伶俐,杨过心中早就真的喜欢她了,给她三枚金针,就是说:“不论你叫我做什么,我都答允!就是要我为你死了也可以!”大张旗鼓的为一个小姑娘做生日,是热情而冲动的年轻人的狂妄行为,老成持重的理智中年人当然不干。外国有个年轻人为了向他的爱人表示情意,租了架飞机,在空中写大字“我爱你”,杨过这种狂气,有几分相似。他苦等小龙女十六年,郁积无可发泄,他替郭襄做生日,有点向小龙女大叫的意思:“小龙女,我等了你十六年,你还不来,我在给别个可爱小姑娘做生日了!”旁人要耻笑,杨过怕什么?他怎么会怕?他又不是你!
9、如何读武侠小说?
读侦探小说,要理智地读,推想犯罪者的心理,从侦探的角度,追寻线索,设想各种可能的情景,再用证据去证实或推翻设想。
读武侠小说(《鹿鼎记》是例外),要热情洋溢地读,跟随热情、正直而冲动的角色,了解他做热情的事,做正直的、不违自己良心的事,不自私自利,不要老是计算是不是有好处、有利益,应当时常想着应该还是不应该?
神雕侠侣(全四册)(纯文字新修版)读书赏析 第(2)篇任何事物本身都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金庸的小说也不例外。如果说《射雕英雄传》的男主角郭靖是崇儒的,那么《神雕侠侣》的男主角杨过则是反儒的。不过我认为这种反儒也并非否定儒家思想,而更多的是对偏执儒家礼教这种行为的否定。佛教的《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套用这句话也可表述为「所谓儒家者,即非儒家。」任何有光辉的思想,但凡执是非彼,走入极端,便会自损其色。是以杨过偏要娶作为师傅辈的小龙女,偏偏与祖父辈的黄药师形同兄弟。尽管他杀了蒙古大汗蒙哥,郭靖亦对其讲出了那句著名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也不可能留下来镇守襄阳,更不会像郭靖夫妇那样为国殉难。他会以「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的姿态同小龙女归隐古墓。他同令狐冲一样像道家似的人物,但他的为人又比令狐冲多了三分魏晋狂放。金庸惯用曲笔,比如杨过对郭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即值得研究。陈墨先生曾有篇文章说杨过是爱郭芙的,至少是不讨厌她的,金庸先生引以为知音。在我看来,杨过固然深爱小龙女,然而郭芙在其心目中同样无可替代。他对郭芙的不友好不全是缘于郭芙的跋扈,更是他的自卑心理在作祟,自卑者实因「我执」太重,故往往亦十分自傲,可是貌似「十有九人堪白眼」的杨过却多少次罔顾性命地救郭芙于水火,其缘故自然不是郭芙所臆测诬陷地卖弄本领,而是心之所之。因之他甚至可以「爱屋及乌」地冒生命危险去救耶律齐,事后郭芙对其忏悔,而他却说了句无比心酸的「只要你此后不再讨厌我、恨我,我就心满意足了。」可见得,他对郭芙的这种感情是陆无双、程英、公孙绿萼、郭襄等深爱他的女子无法得到的。杨过是个血肉丰满的人,而人的感情总是充满了微妙。很多人凭此以及一些细节上的描述「考证」《倚天屠龙记》里的黄衫女子乃是杨过和郭芙的后人,虽过于荒诞倒也其来有自。本书之宗旨大抵谈情。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让金元之际的一代文宗元好问的一首并不十分出名的《摸鱼儿》变得妇孺皆知。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不是童话似的完美无缺,而是带有某种「残缺」——杨过失去一臂,小龙女为人所污。这是深为一些读者跌足捶胸的事。他们觉得先生太「残忍」,非要将好好的一对璧人折腾成这样。更有甚者,直呼吁先生改写。实际上,其初此书在《明报》连载时,书名便叫做《天残地缺》,可见得,杨之断臂与龙之失身其始即为作者设定,并非作者顺着故事情节而偶然为之。然而此种带有缺憾的爱情却完全摆脱了古代才子佳人的俗套,也决然异于郭靖黄蓉之近乎完美的爱情,可是其感人程度则倍蓰过之。两人俱是孤儿,相比之下,郭靖虽为遗腹之子,却有一帮惜之如父的师父,甚至一代天骄都欲纳之为婿,而黄蓉虽打小无母,却无异是桃花岛的公主,杨龙二人则几乎是滚滚红尘中无亲无靠之人(欧阳锋虽视杨过如己出,却神智疯癫,且二人相聚甚少;郭靖亦不可谓不关爱杨过,却戎马倥偬,鲜为杨过排忧纾难;孙婆婆亦垂怜杨过,惜少聚即阴阳两隔。),非但如此,满世界的人似乎都喜欢找他们的麻烦。至于二人相爱期间的跌跌撞撞、生死磨难更加惹人悯恻。小龙女在暗自决意以死来劝杨过服用断肠草的那段情节描写,是一段令我感动到几欲断肠的文字,每每读之,则涕泣如雨,莫之能御。此外,李莫愁之因爱生恨、武三通之对义女何沅君的畸形之情等等都让人印象深刻,如此孽情缠缚于心,性格与命运亦为之扭曲,让人唏嘘不已。有道是「一见杨过误终身」,除去与之终成眷属的小龙女以及分别嫁给耶律齐、武修文的郭芙、完颜萍,则还有陆无双、程英、公孙绿萼、郭襄等四位可以为他去死的女子,这四位对杨过的感情也未必亚于小龙女。陆无双、程英为之终身不嫁而老死江湖,公孙绿萼为之香消玉殒,原已令人泫然泪下,而那个年始破瓜的小郭襄竟也为之情根深种,则尤令人遗恨不已。书之末尾,华山之上,其时明月在天,风吹叶响,当杨龙二人携手离开之时,读者本可因杨龙二人劫后重逢而心生欢欣,却又不得不为另一段注定一生落空的单相思而忧伤满怀。「秋风清,秋夜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太白的这首哀感顽艳的《秋风词》就像是为郭襄特设的爱情挽歌。「长相思兮长相忆」,这个「长」竟是郭襄一生的年华。我个人很欣赏程英这个配角人物,这个同样深情注定被辜负的女子曾对陆无双说:「表妹,你瞧这天上的云儿,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别,亦复如斯,你又何必烦恼。」透露出这个贞静美丽的女子内心那份难能可贵的淡雅,可以想见,她对杨过的爱是真正的柏拉图之爱。而我一直能够背诵这段朴素的话儿,每当遇到类似的烦恼之时,内心默诵斯言,庶几比圣贤之言更易让人释怀。
神雕侠侣(全四册)(纯文字新修版)读书赏析 第(3)篇靖哥哥还是那个靖哥哥,蓉儿还是那个蓉儿,只是多了一个过儿和一个龙儿,换了两个主角,却引得“评论界”争斗不休。1.关于气节。人是要有气节的,金老更是有气节的,金老笔下的大侠就是大侠,在射雕里是大侠,在神雕里是大侠,在倚天里还是大侠,从来没有因为新主角的诞生而威胁前任大侠的地位,这是对笔下人物的尊重,更体现了自己的立场。2.关于蓉儿。蓉儿是我最喜欢的金庸女主角之一,在射雕中他是智慧的化身,在神雕中仍然是智慧的化身,就算过儿再聪明,仍及不上他的郭伯母。她从一个古灵精怪的少女成长为助夫救国的侠女,同时还身负一个帮派的兴衰,心系三个子女的成长,凭什么苛求她必须处处为过儿着想?凭什么要被一些“评论家”黑化?我想,金老是绝不会黑化自己笔下前部主角的形象的。3.关于过儿。“过而改之,善莫大焉”。若不是过儿有主角光环,若不是我们知道他终成大侠,若不是我们有上帝视角,任谁都会对他有所提防,因为怕他重蹈乃父覆辙走上邪路。我想,杨康小时候定也是聪明调皮,谁会知道他终成大奸?而且事实证明,过儿的成长之路确实是由邪如正的,是经历过从是非不分到为国为民成长的,这都得益于蓉儿对他幼时的教导,得益于靖哥哥身体力行的影响,若不然他只认识西毒这个义父、不通世事的小龙女,以及金轮法王、赵志敬等人,他将成为什么呢?n4.关于龙儿。龙儿单纯冷艳美丽心无纤尘,他能影响过儿什么呢?她对过儿好,给过儿温暖,男女日久生情,不就是仅此而已吗?最多再美化一下,她让苦命的过儿得到了关怀慰藉,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温暖。那又能怎么样?情爱固然感人,但并不一定不可或缺。有些读者沉沦在过儿和龙儿的爱情中无法自拔,又怪这怪那、批这批那,至于吗?除了爱情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要做,爱情是小爱,爱世人是大爱。即使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我也不赞成为了爱情抛弃一切。5.关于郭芙。很多“评论家”批判郭芙,说她脓包,说她不是人,说她很坏。我觉得她是任性了点无知了点儿,但本性不坏。若她是脓包,怎会英勇独战金轮法王,抗击蒙古?若她不是人,怎么会爱慕爹娘疼爱弟弟妹妹(她是经常和郭襄斗嘴,但看到妹妹危难的时候,她的表现就是姐姐。)。若她很坏,为什么金老笔下经常会给她一些心理描写,让读者个中体会?最后的襄阳大战,呈现了她二十多年来心路历程,她觉悟了改变了,她任性无知却不是坏。她砍断了杨过手臂是无心的,我原谅了她,杨过原谅了她,其他读者上帝们还在想什么呢?n若一个故事仅仅是讲情爱的,那么它将是没有灵魂的。若一个故事仅仅是讲民族大义,又少了些人间烟火,只有两者结合,家国情怀结合起来,才是一个丰满感人值得读的故事。感谢金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