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布拉德伯雷(Ray Bradbury,1920. 8.22—2012.6.6)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的沃基甘,从小爱读冒险故事和幻想小说,尤其喜爱根斯巴克主编的《奇异故事》。十二岁时有人送他一架打字机作为生曰礼物,他从此练习写作,早在中学时代就选修了如何写小说的课程,井天天练习写一、二千字。一九四一年起他开始给几家杂志投稿,一九四三年起当专业作家,三年后获得了“最佳美国短篇小说奖”。他虽然也写过几部长篇小说,如《华氏451 度》也颇著名,但他主要以短篇小说著称,迄今已出版短篇小说集近二十部,其中较著名的有:《火星纪事》(1950)、《太阳的金苹果》(1953)、《R 代表火箭》(1962)、《明天午夜》(1966)等。
布拉德伯雷不仅是世界闻名的科幻小说家,而且还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数一数二的文法家,他的短篇小说几乎已译成全世界的文字。他除了写科学小说外,还写剧本和社会小说,曾把美国古典文学名著麦尔维尔的《白鲸》改编成电影剧本。他本人也从古典文学中吸收营养。
《华氏451度》(Fahrenheit451,1953)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以焚书为业的”消防队员“,向一个保护书籍保扩知识的反叛者转变的过程。故事发生在一个被极权政府统治的未来世界。极权政府取缔了各类书籍报刊等出版物。蒙塔格很喜欢他的专业书籍焚烧员的工作。可是当他得知有段时间书籍是合法的、人们没有生活在恐惧之中后,他开始质疑自己的职责。蒙塔格开始偷取那些本该焚毁的书籍,还与一位同意教育他的教授会面。当他的盗书之事被人发觉,他必须为了自己的性命而逃离。 这是一部充满象征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担心。严格地说,《华氏451度》更像是一本哲学思想小说。
华氏451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看了很多书评,发现很多人都是看完奇葩说蔡老师的推荐以后来看这本书的,不得不说这一季的奇葩说很有深度。书籍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书中所承载的东西。焚烧书籍也并不可怕,毕竟现在有电子书有网络,书中的内容换了一种方式存储了下来。可怕的是,人们不再读书不再思考,不去记录,不去表达,只是每天按部就班把生活过成一潭死水。
那么如果有一个芯片可以植入大脑一秒达到知识共享,你要不要植入。我的观点是我会选择植入。陈铭说要真正掌握知识需要三样必需品:信息的质、消化信息的闲暇、依照前两样的互动所获得的知识来行为的权利。那植入芯片会省去第一步,会节省很多时间去思考,去创造,这对社会还是人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到时候清华北大所有的学校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教人们如何思考,如何判断,如何创造。只要这个芯片能造出来,我觉得很少有人能拒绝吧。
华氏451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以下纯属擅自揣测。记忆比较深的一个桥段是,比提在嘴炮的时候,蒙塔格好似本能驱使一样把比提烧死了。蒙塔格当时应该并没有产生智慧。我本以为作者会安排蒙塔格巧妙的在比提的强压下逃脱。没想到竟然让蒙塔格这么莽撞。(虽然也很符合之前的人物性格)面对“对知识的封锁”“对美学的阻碍”我们的态度应该向蒙塔格一样直接出手吗?我非常怀疑作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为让蒙塔格直接去烧死比提会显得这是不假思索的“正确”。而不通过思考的“正确”,都非常值得怀疑。于是让蒙塔格的手不由自主的动起来去烧死比提,这里的不由自主就显得很重要。仿佛冥冥之中,我们每个人在灵魂深处都有一种神准的直觉,一种对“知识封锁”的厌恶。这种直觉就为我们的反抗提供了正确性。要使得这种直觉成立,就必须相信我们生而好奇,热爱知识,讨厌愚昧。而这股渴望就算被压抑也会藏在我们心灵的某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