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邻居(中国1981年郑洞天、徐谷明导演电影)
《邻居》是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製片厂出品的剧情片,由郑洞天、徐谷明执导,冯汉元主演,郑振瑶、王培、许忠全等参演,于1981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住在某高校筒子楼宿舍的几户人家围绕改善住房问题发生的风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邻居
- 外文名:Neighbours
- 出品时间:1981年
- 出品公司: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製片厂
- 製片地区:中国
- 导演:郑洞天 、徐谷明
- 编剧:马林、达江复、朱枚
- 类型:剧情
- 主演:冯汉元
- 片长:111分钟
- 上映时间:1981年
- 对白语言:汉语国语
- 色彩:彩色
- imdb编码:tt0082662
- 主要奖项:1981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1982年第二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剧情简介
建筑工程学院的一幢职工宿舍楼里,住着学院党委书记袁亦方、顾问刘力行、 水暖工喜凤年、校医明大夫、助教冯 卫东、讲师章炳华共六户人家。由于住房拥挤,又没有公共厨房,大家只能在狭小的楼道上烧饭。儘管如此, 大家患难与共,邻里关係和睦。不久 ,袁书记分到了新居。经他向房管科吴科长争取,又分了一套房给他的老上级刘力行。其他几家住户希望能把袁亦方腾出的房子作为公共厨房,可是吴科长竟偷偷把房子分给了省委董部长的侄子。老刘得知此事主动提出不搬新居,换袁亦方腾出的房子给邻居们当厨房。一次,老刘在延安时代的老朋友——美国女记者艾格尼丝访华,袁亦方巧妙地让老刘在他的新居里接待客人,结果笑话百出。耿直的老刘索性陪她来到自己真正的家,参加了公共厨房的会餐。女记者拍下了会餐的照片。已调任市建委的袁亦方看到照片后认为丢了中国人的脸,便假借名义为领导干部盖高级住宅。明大夫的弟弟明玉朗写信给市委书记, 揭发这一问题,竟受到打击报复。正生病住院的老刘得知后,溜出病房, 找市委书记陈述意见。市委决定停建高级住宅, 着重解决民众的住房问题。明玉朗也被建工学院录取为研究生。春天来临,公共厨房里又一次欢宴,庆祝几户人家乔迁。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配音 | 备注 |
---|---|---|---|
刘力行 | 冯汉元 | ---- | 学院顾问 |
袁亦方 | 王培 | ---- | 学院党委书记 |
明锦华 | 郑振瑶 | ---- | 校医 |
冯卫东 | 李占文 | ---- | 助教 |
章炳华 | 王憧 | ---- | 讲师 |
喜凤年 | 许忠全 | ---- | 水暖工 |
方达 | 黄凯 | ---- | 市委书记,刘力行的老战友 |
刘小京 | 袁牧女 | ---- | 刘力行的女儿,明玉朗的女友 |
吴科长 | 鲍占元 | ---- | 学院房管科的科长 |
姥姥 | 凌元 | ---- | 喜队长的岳母 |
明玉朗 | 陈浥 | ---- | 明锦华男友的弟弟,从小由明锦华抚养长大 |
喜大嫂 | 安琪 | ---- | 喜队长的妻子 |
赵季萍 | 蒋跃邠 | ---- | 冯卫东的妻子 |
艾格妮丝 | 陈比娣 | ---- | 美国记者,刘力行在延安时的老朋友 |
袁妻 | 文伟 | ---- | 袁亦方的妻子 |
袁骏 | 修建 | ---- | 袁亦方的儿子 |
胖娃 | 李响 | ---- | 喜队长的儿子 |
小星星 | 杨奕 | ---- | 章炳华的女儿 |
冯大爷 | 韩鸣英 | ---- | 市委宿舍的门卫 |
陆小兵 | 谢园 | ---- | 走后门到学院上班的年轻人 |
职员表
製作人 | 导演 | 副导演(助理) | 编剧 | 摄影 | 剪辑 | 道具 | 艺术指导 | 美术设计 | 造型设计 | 服装设计 | 灯光 | 录音 | 布景师 |
---|---|---|---|---|---|---|---|---|---|---|---|---|---|
吴平川(製作主任) 董亚平 伍振国 | 徐谷明 郑洞天 | 许同均 | 达江复 马林 朱枚 | 顾文恺 周坤 | 张兰芳 赵绮华 | 刘清标 | 刘清标 | 刘光恩 尹力 王洪海 | 雷军 | 解宝珍 | 李景忠 | 张瑞坤 王俊之 | 屈立恆 |
音响 | 杨顺利 |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演员介绍
- 刘力行演员:冯汉元建筑工程学院的顾问。文革前是学院党委书记,落实政策后,因体弱多病,自请退居二线,平时热心帮邻居们跑腿儿买东西。性格率真倔强,作风正派,原则性强。因为文革中受迫害,情绪一度消沉,打算做“陶渊明”,但眼看到民众生活问题严重、领导腐败之风冒头,毅然决定出山。
- 袁亦方演员:王培刘力行的老同事,过去担任建筑工程学院的党委副书记,文革中受冲击,拔乱反正后回到领导岗位当上了党委书记,后升任市建委主任。是个有能力、有干劲的老干部,但沾染了不正之风,有个人的小算盘,处世圆滑,容易随风趋俗。
- 明锦华演员:郑振瑶建筑工程学院校医院的大夫,四十多岁了,还是单身。品格高尚,个性坚强而柔韧,对工作严肃认真,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借着为老刘看病的机会,批评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激励他站出来为民请命。
- 冯卫东演员:李占文建筑工程学院的助教,当年是学院红卫兵的副司令。思想偏激,自以为看破红尘,经常发牢骚讲怪话,但同时内心深处充满正义感,坚决反对不正之风。
- 喜凤年演员:许忠全建筑工程学院的水暖工,文革时当过造反派的黑帮劳改队的队长,因为心肠太软被罢了官,但是大伙却仍是习惯叫他“喜队长”。性格直爽、厚道、性急,爱打抱不平。
- 章炳华演员:王橦1955届大学毕业生,颇有才华的建筑学讲师,埋头于工作,不计较个人利益,20年来设计了许多建筑但没有为自己的房子提过一点要求。妻子离开他去香港后,他和女儿星星相依为命。
角色演员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拍摄花絮
- 主角冯汉元本是话剧演员,《邻居》是他第一次出演电影。
- 全片的服装基本没有新做的,几乎全是从演员自己和剧组成员身上拿来的。
- 在拍摄刘力行与明锦华在医院谈心的戏时,冯汉元和郑振瑶由于事先不断酝酿感情,到开拍时完全融入了角色状态,双方都情不自禁热泪盈眶,而当时拍摄现场围观的民众受他们的情绪感染,也都鸦雀无声。
- 文学剧本中本来有刘力行与明大夫的爱情线,以及明玉锦在文革中打断了刘力行的腿、刘力行曾伤害过明锦华的未婚夫等情节。在写分镜头脚本时,导演考虑对刘力行的性格、形象而言,黄昏恋比较牵强,再加上剧情中有一个很合适明大夫的中年人章老师,所以就拿掉了老刘的爱情线和几个人物之间的历史纠葛。
- 最初,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在样片结尾,导演加了旁白:“在现实生活中,像老刘这样的人只会越来越多。你信吗?反正我信。”后来,电影局领导指出,应该由观众自己去做结论,所以,那段旁白被拿掉了。
穿帮镜头
- 小星星烫伤了后背,但在医院中时却平躺在病床上。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 获奖奖项 | 获奖方 | 备注 | |
---|---|---|---|---|
1982年 | 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 最佳故事片 | 《邻居》 | 获奖 |
最佳导演 | 郑洞天、徐谷明 | 提名 | ||
最佳男主角 | 冯汉元 | 提名 | ||
最佳道具 | 刘清标 | 获奖 | ||
1981年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 优秀故事片 | 《邻居》 | 获奖 | |
1987年 | 新时期十年电影奖 | 处女作导演荣誉奖 | 郑洞天《邻居》 | 获奖 |
幕后製作
创作原则
《邻居》的电影文学剧本原名《厨房交响曲》,发表于1980年的《电影创作》上,1981年初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製片厂决定把它拍摄成影片。在写分镜头脚本之前,导演郑洞天等人与文学剧本的三位作者反覆讨论,确定了电影的主题:透过“房子”问题表现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和每个人内心中的精神建设,该怎样对待现实中的矛盾和困难、怎样重建被扭曲了的党群关係。导演郑洞天感到当时跟人民真实生活不沾边的电影层出不穷,而且观众对那种所谓“唯美”矫情的瞎编的容忍度正在扩大,甚至有的人认为电影本来就应该和生活不一样。他认为有必要纠正这种错误观念。所以,他定下了“真实,真实,再真实”的创作原则,宁可《邻居》被人说“不高不美”,也要实实在在地再现现实生活。
演员选择
选角时,导演的第一要求是演员的形象要平易近人,希望观众看到这些角色,就像看到生活中的熟人、朋友一样亲切。选择冯汉元做主角,是看中了他是同年龄段演员中难得的“乾巴瘦老头”,而且他经常在舞台上演普通人。冯因怕自己形象上了镜头不好看,曾一度谢绝出演,后来导演费了不少口舌才打消了他的顾虑。选泽郑振瑶和袁牧女,也是因为她们虽然算不上漂亮,但气质、性格跟角色接近。
表演生活化
在影片开拍前,导演向全体演员提出了一条表演原则:演员表演不能超过人物在实际生活中应有的幅度,要让观众感到影片中的事就像发生在他们身边。
在台词方面,导演对原剧本中比较文学性的台词进行了修改,特别是刘力行批评、帮助别人时的台词,儘量少用政治术语,多用“白话”, 以符合角色平易近人的特点。例如,老刘批评冯卫东乱髮议论,原剧本中用的是严肃的政治术语:“你这个人平均主义思想也太严重了。”导演联想到影片开头老刘替小冯打醋的情节,用醋瓶子来当话头,改成“以后我再也不管打了,你们家酸味够了!”为了增强生活感,在后期配对白时,导演还尝试让演员说半句话,互相打断抢着说话,保留演员配音时的自然停顿和偶尔的口吃。
场景与道具
片中主要情节的发生场景——筒子楼,是在摄影棚内搭的。为此,美工遍访北京大专院校的各种宿舍楼,拟定了建筑样式。为了把假景变得更“真实”,他们用墙柱、琳琅满目的生活用品把大块墙面隔成局部平面,加强烟燻火燎的效果,以克服布景墙质感差的弱点,在实拍时强调光源,不使假墙穿帮。拍摄时镜头不越墙,就算拆掉活墙拍摄,机位也儘量不放在原来的墙线之外,少用对打镜头,不破坏观众对四面墙空间的真实感。
片中大量的生活道具是从真实的筒子楼里搬来的,锅盆碗灶不是买新的做旧,而是用新的去换人们正在使用的旧家什。由于袁亦方住的干部楼是在杭州浙江大学拍的,为了使道具生活化,摄製组的道具刘清标等人走访了浙大一些邻导干部的家,偶然看到一张“1978年中央首长和全国科技大会代表合影”,他当场想到这张合影适合挂在袁亦方家中。儘管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中都没有提到有这样一副合影,但是刘认为这张合影既能加强时代气息,又能突出人物身份和性格,所以借来挂在了袁家。导演看到这张照片后很满意,还特意为它加了场戏。
音响设计
在音响设计中,导演组尝试以生活中的音响配合画面,组成老百姓平凡的生活情景。影片中所有场面,全部加上生活中应有的音响,如收音机里的说书声、广播报时声等,让观众随时都有一种听觉上的真实生活感。不加外来音乐,而用生活音响起到过去影片中音乐所起到的某种作用,根据剧情,找寻有特点、有寓意的音响来烘托气氛。比如,喜凤年挨处分后闷头扫地,用楼上传来的剁馅声,来增强人物烦躁的心情。
刘力行在码头送明玉朗一场,是全片中抒情意味较强的场面,比较适合配音乐,导演几乎动摇了不外加音乐的想法,但反覆考虑后,还是决定用码头本身具有的轮船马达声、汽笛声。
虽然导演组决定不外加音乐,但考虑到全片音响构成和人物精神世界的丰富性考虑,又给片中两位知识分子加上了热爱古典音乐的性格色彩,在必要时让录音机登场,让它当着观众的面播出与剧情相呼应的音乐片断。
影片评价
该片没有致力于编故事,也没有複写生活,而是努力地同生活保持一适当的距离,继承发扬中国电影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力求真实地反映生活本来面目。因此,在电影语方上,它不耍花腔,不讲套路,而用质朴自然的手法抒写编导者的爱憎与是非,形象、声音、色彩并用,怎幺有利于表现主题怎幺来,是很值得称道的。自然,这意念在影片中也有中断和偏离的地方,风格有不尽统一的所在,然而,从全片来看,创作者这种在电影观念上的追求,是应当肯定的。(作家苏叔阳评)
《邻居》的创作者在现实主义美学道路上所做的探索,其意义大大超出了一个影片的範畴。从文学剧本诞生起,便可以看出创作者在有目的地克服艺术创作上的虚假问题。电影在原剧本的基础上更明确了要去“假”存“真”,在现实主义美学道路上向前跨步。用刘力行给邻居们的一封亲切感人的信来作为影片的结尾意味深长,可以看出那种为了“真实、真实,再真实”所做的精心努力。(影评人王云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