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魏徵故里

魏徵故里

魏徵故里

魏徵故里,有争议,有巨鹿县、晋州市、馆陶 、剑阁(出生地)等之说,各地政府都以魏徵故里做了不少的宣传。其子和孙子墓誌记载祖籍为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着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魏徵故里
  • 说法:晋州、馆陶等说
  • 实际位置:晋县
  • 相关记载:《贞观政要》
  • 碑文记载:《唐故豫州刺史魏(叔瑜)君碑》

故里纷争

巨鹿说

历史大都记载魏徵是巨鹿人,但馆陶和晋县却在个别记载魏徵是“巨鹿下曲阳人”。(巨鹿郡下曲阳)下曲阳即是属于巨鹿郡,遍观从隋朝、唐朝到今天,历代政府所设巨鹿郡/巨鹿县的辖境都在邢台市範围。而且唐时的馆陶和晋县不属于巨鹿郡/巨鹿县管辖。
魏徵故里晋州魏徵故里晋州
常识性的问题是,魏徵故里和祖籍应该是祖辈族人生活和出生的地方。而不是看以后哪个地方名字改成了巨鹿,魏徵就是哪里人。
但是在魏徵出生以前 南䜌(亦)县(现在巨鹿县)根本就不属于巨鹿郡。直到大业初(604年魏徵24岁)才改叫巨鹿县,也不属于巨鹿郡。
历史记载:隋朝,开皇六年(586年)文帝杨坚,复置南䜌。大业初(604年),炀帝杨广复南䜌为巨鹿(治今县北夏旧城处),隶属襄国郡(邢州)。
巨鹿下曲阳人可以说成是巨鹿人,这个是没问题的,但是反过来就不行。就像现在吉林长春人,你可以说是吉林人,但不是吉林市人。
从行政区地域上分析巨鹿郡和巨鹿县不是一个级别的行政区不能混为一谈虽然名字相同都是“巨鹿”但是只有15年有从属关係(742-757年)。并且现在的巨鹿县从来都没有成为过巨鹿郡治,更不能代表巨鹿郡。
尤其在魏徵生前二百年到死后一百年将近350年间(389年-742年 见下文表格)现在巨鹿县根本就不属于巨鹿郡。而且在757年后巨鹿郡名称彻底成为历史,所以说“历代政府所设巨鹿郡/巨鹿县的辖境都在邢台市範围”,根本就没有历史根据。
同时也说明对“巨鹿人”的理解巨鹿郡人和巨鹿县人是矛盾的,只要是巨鹿郡人 就不是巨鹿县人。
偏偏文献记载的巨鹿人,都是指向巨鹿郡。(为了保证準确 见下文 唐朝时期文献,元明清记载分歧都说自己的地方是魏徵故里无意义。而且时间跨度大信息失真也随之加大。)
所以说认为巨鹿人是中巨鹿就是巨鹿县就是对巨鹿(郡)人的一种误读。用“巨鹿”二字来说确定巨鹿县就是魏徵故里的说法,无历史根据,也不符合常识。

晋州说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地图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地图
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省临平、安乡二县入下曲阳县。北朝北魏时期下曲阳县改名曲阳县,属巨鹿郡;巨鹿郡治由瘿陶(今宁晋县西南)移到曲阳县(今晋州市鼓城村)。时巨鹿郡辖曲阳、高城(今藁城市西南)、枭(今辛集市东南)3县。
北齐时省曲阳县入高城县(今藁城市),属巨鹿郡,郡治原曲阳县。
隋朝时期,晋州先称昔阳县,后改称鼓城县。 唐代初期,五代时,沿袭不变。
魏徵画像魏徵画像
元朝时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置晋州。
有人说:"从隋朝起一直到元朝以致到明清到今天,晋州都与巨鹿二字无关,可见晋州考证魏徵是晋州人是站不住脚的。" 但是祖籍是祖辈和出生的地方,和以后的行政区划分没有关係。所有的唐朝的记载都明确指明魏徵是巨鹿郡人,但是在魏徵出生以前南䜌县(巨鹿县)根本就不属于巨鹿郡。带一张图。
虽然魏徵籍贯唐朝的资料很多记载为“巨鹿人”,但是和《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北史·魏长贤传》、《魏华墓誌》、《魏公先庙碑》的“巨鹿郡曲阳人”并不冲突,根据唐朝的习惯都是说祖上(南北朝时期)的郡名,所以唐朝资料中的“巨鹿人”是“巨鹿郡人”,记载“巨鹿人”只是没有精确到县一级,这在出土墓誌中多有体现。《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是魏徵儿子碑记不可能有误,并且由魏徵孙子亲自书写。根据故里祖籍的定义,都是祖上长期居住的地方,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和《魏书地行志》魏徵出生以前现晋州市是巨鹿郡曲阳县,现巨鹿县是南赵郡南栾县。
魏徵故里(魏家庄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晋州市,据晋县县誌记载,此处为魏徵故里,今遗址尚存。
巨鹿下曲阳在今藁城市东、晋州市西的方位,即春秋时的鼓国都城,现晋州市晋州镇古城村一带,也就是许多文献、辞书上所注明的今河北晋县(晋州)西,是正确的,而且作为权威性的《畿辅通志》,早就明确指出魏州所属无“曲城”,曲城就是“巨鹿郡下曲阳”的简称,在正定府所辖的晋县西,北周北齐的巨鹿郡下曲阳,即原本的晋县,也就是如今的晋州市。
历史记载:
唐代欧阳询(557年一641年)书《唐京兆开元寺钟铭》碑刻铭文中记载:秘书监检校侍中鉅鹿郡魏徵撰。
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魏徵第二子魏叔瑜)的碑文所言:“曰魏氏,巨鹿曲阳人也。” 儿子的墓碑难道会有错。
《北史·魏长贤传》(659年)“魏长贤(魏徵父亲),收(魏收)之族叔也。
《元和郡县图志》(820年)后魏、北齐贵族诸魏,皆此邑(汉下曲阳,属鉅鹿郡,当时鼓城县,现在晋州市)人也,所云“鉅鹿曲阳人”者是矣。
这里的记载是魏徵自撰的《唐京兆开元寺钟铭》,和《唐故豫州刺史魏(叔瑜)君碑》《北史》和《元和郡县图志》的记录,都是唐朝的记录原因是可靠,《唐京兆开元寺钟铭》是魏徵亲撰写。尤其是《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中“曰魏氏,巨鹿曲阳人也。”是具有排他性的证据。而且在《元和郡县图志》(820年)已经对“鉅鹿曲阳人”已经定论,这个比《旧唐书》还早120年。而且对“鉅鹿曲阳”就是现在的晋州,古今所有的历史学者和史学资料都是一致的,找不到有异议的文献。其中“后魏、北齐贵族诸魏”说的就是魏长贤,魏收,魏徵等巨鹿(郡)魏氏一族(根据《北史·魏长贤传》《魏书》记载)。之所以对《顺德府志》、《巨鹿县志》、《晋州县誌》,和各种传说不做讨论是因为这些文献都不是第三方文献,甚至《旧唐书(945年)》、《新唐书(1060年)》都没有讨论,是因为这些资料距离魏徵的年代比较久远,尤其是《新唐书》资料準确度令人堪忧。甚至是复旦大学古籍所的林忠博士在《张保望世系考》中直接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错误,实际上是非常多了,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简直是后来中国族谱的“典範”“师祖爷””,可信度可见一斑。
附上县晋州和巨鹿县历史行政区划沿革 供参考(根据《元和郡县图志》《巨鹿县誌》 晋州市藁城市词条整理):
年代
巨鹿县
晋州市
藁城
魏徵
西汉
南亦县(南䜌县)
巨鹿郡下曲阳
226年
三国魏黄初七年
鉅鹿国南亦县
巨鹿郡下曲阳
232年
太和六年
鉅鹿郡南亦县
巨鹿郡下曲阳
晋朝(265年-420年)
入巨鹿郡任县
巨鹿郡下曲阳
后赵(319年-351年)
巨鹿郡南亦县
巨鹿郡下曲阳
北魏(386年—557年)初
巨鹿郡南亦县
巨鹿郡曲阳县(郡治)
389年
389年
赵郡巨鹿县 (第一次巨鹿县)
445年
太平真君六年
入柏人县
497年
南赵郡南亦县
北齐(550年—577年)
入南赵郡任县
入巨鹿郡高城县(郡治原曲阳县)
580年
魏徵出生
586年
隋开皇六年
赵州南亦县
596年
隋开皇十六年
邢州南亦县
定州昔阳县
598年
定州鼓城县
604年
隋大业(605-618)初
邢州巨鹿县(第二次巨鹿县)
608年
隋大业三年
襄国郡巨鹿县
唐代,武德四年
赵州巨鹿县
617年-618年
复置巨鹿郡
627年
贞观元年
邢州巨鹿县
643年
魏徵去世
742年
天宝元年
巨鹿郡巨鹿县
757年
至德二年
邢州巨鹿县

广元说(剑阁出生地之说)

同许多名人一样,魏徵故里也有争论。有大量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证明魏徵出生于剑阁(今广元市剑阁县)。
剑阁武连镇现存一块清代石碑,碑高约一丈,宽四尺,正中刻有:“唐魏文贞公故里”(魏徵谥号文贞)七个大字。在武连镇十五公里处的天字山下,也有一唐朝时代的建筑——“魏公祠”。
<<保宁府志》卷二十七记载;“文贞书院在剑阁武连驿。元泰定年间迁县治于梓潼,监察御史忽鲁大都与亚中大夫李义甫以魏徵生此,因改旧学建书院,今废。”这说明在元朝时,武连镇为纪念魏徵丞相出生于此曾办起一座文贞书院。
魏徵故里晋州魏徵故里晋州
明隆庆五年出生的着名史学家曹学(人全)所着的《蜀中名胜记》卷二十六记载:“《志》云逍遥楼废址,在武连旧镇,唐颜真卿书三大字碑刻在焉,元改武连县学为魏公书院,以魏徵所生之地也,学正王惠为之记”。魏公书院即后来的“文贞书院”。据《蜀中名胜记》成书年代推测,《志》书当为明代或明以前之作,因此可更进一步断定,在元明之时,已经有了魏徵生于剑阁武连的记载。
清朝雍正时,知县李梅宾所撰《剑州志》记载;“唐魏徵,州之西凤凰山,传为征之生处”。清同治年间,翰林李榕所辑的《剑州志》记:“凤凰山在武侯坡东,传为魏徵生处”。
民国初年剑阁知事张政于武连驿栅门题的对联也可以看出魏徵出生于此。其联文:
“千万古不改溪山是秦蜀通衢晋唐旧县 数百家自成村落愿文贞再出诸葛重来”
清朝光绪时,武连丞李树在其《月楼诗抄》、《登寿中即景》中有这两句;“凤凰山下宿曜,魏公往业绍蜀山”。另还有一副对联,前四字风化脱落:“……先后问睽魏谏议,余生也晚往来唯拜武乡侯”。可见武连乡人经常把魏公祠的魏徵和武侯坡的诸葛亮的遗址常常提到,如果没有乡土感情,愿“文贞再出”和“诸葛重来”的诗句是无论如何写不出来的。
但经多方考证,剑阁是魏徵的出生地。

历史沿革

唐代吴兢(670—749)《贞观政要》(约720)记载:魏徵,鉅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记载也没有错,鉅鹿人可以指巨鹿郡人。但是在魏徵去世后的大概八十年成书。
魏徵故里晋州魏徵故里晋州
唐代欧阳询(557年一641年)书《唐京兆开元寺钟铭》碑刻铭文中记载:秘书监检校侍中鉅鹿郡魏徵撰。
唐代杜淹《文中子世家》中记载:门人自远而至,河南董常、太山姚义、京兆杜淹、赵郡李靖、南阳程元、扶风窦威、河东薛收、中山贾琼、清河房玄龄、巨鹿魏徵、太原温大雅、颖川陈叔达等,鹹称师,北面受王佐之道焉。------杜淹(?-628年),字执礼,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与魏徵同朝。
注解:这个巨鹿指的也是巨鹿郡,原因就是其他的人名前面都是郡名,县的上一级,杜淹是京兆杜陵 人也说自己“京兆杜淹”而不是“杜陵杜淹”,巨鹿魏徵也应该是巨鹿郡,拿现在的行政区划举例有几个人,你挨个介绍,河北的小张, 河南的小王,山东的小赵,山西的小刘,福建的小陈,吉林省辉南县楼街乡光明村的宋小宝,你只能说是吉林的小宋。
《九成宫醴泉铭》也记载魏徵为鉅鹿人,原文:“秘书监检校侍中鉅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魏徵亲撰写
《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魏徵第二子魏叔瑜)的碑文所言:“曰魏氏,巨鹿曲阳人也”。张说(667—730)。
《北史·魏长贤传》(659年)“魏长贤(魏徵父亲),收(魏收)之族叔也”。
《元和郡县图志》(820年)后魏、北齐贵族诸魏,皆此邑(汉下曲阳,属鉅鹿郡,当时鼓城县,现在晋州市)人也,所云“鉅鹿曲阳人”者是矣。
值得读者注意的在唐朝时期,是时间更长的时候一直到元朝,关于魏徵的记载都是没有异议,记载都是巨鹿人,巨鹿郡(唐京兆开元寺钟铭),巨鹿曲阳人(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但是到了元朝就有了各种争议,因为魏徵故里籍贯之争和分歧,从元明时候就开始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本身差异也会有。而且有些文章有些误导,就是故里籍贯是祖辈生活和出生的地方,记载地点都是出生或去世之前,而不是以后,过去的历史不是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要带着历史去看问题。所以 唐朝以后的历史文献基本上可以不做考证之源,魏徵祠 有好几个,各个地方县誌都有记载,凭空多了争论。 看看唐朝的记载,尤其是记事《唐京兆开元寺钟铭》《九成宫醴泉铭》《文中子世家》还有碑记《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因为记事就像日记写的时候无需考证以前实时记录,墓碑不可能祖籍写的不对。然后对应一下魏徵和父辈出生以前和在世时候的行政区划改变,魏徵故里简单明了。为了争魏徵,更有甚者 直接改中文百科历史记载,五代记载《旧唐书(945年)。魏徵列传》 原文:魏徵,字玄成,鉅鹿曲城人也。父长贤,北齐屯留令。直接写:生于周大象庚子,名征,字玄成,巨鹿人。把后面“曲城人,父长贤,北齐屯留令”。都去掉给不是十分了解巨鹿郡历史和巨鹿郡地理(巨鹿郡曾经多次立废)的人造成误导,模糊概念,修改不利于自己学术的引用甚至改成对自己有利的,忽略不利于的重要文献,甚至凭空想像。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旧唐书(945年)魏徵传》
五代
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魏徵本传》中记载:生于周大象庚子,名征,字玄成,巨鹿人。
五代记载《旧唐书(945年)。魏徵列传》 原文:魏徵,字玄成,鉅鹿曲城人也。父长贤,北齐屯留令。
《太平寰宇记》中记载:魏徵鉅鹿人。
《资治通鉴》也记载:魏徵为鉅鹿人。
《新唐书》公元1060年中记载: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
元人虞集所撰《顺德路魏文贞公宋文贞公祠堂记》说记载:魏文贞公征,巨鹿人。
元代王守正所编《道德真经衍义手抄》中记载:宰相魏徵,鉅鹿人也。时上疏谏之。
晋州重修儒学明伦堂碑记》“晋畿辅首善地,降神毓秀,代产伟人,唐有魏文贞公”。
明代《魏相祠记》中记载:此巨鹿为公桑梓,铜马之墟,印垄榛莽。 明代《顺德府志》、《巨鹿县志》记载魏徵为巨鹿人。
浙江魏氏分徙录.记载 “至郑国公由曲阳卜居彰德府之安阳县” 和 “政公居曲阳后徙居越之山阴宣化乡昌安里”。 记录魏徵和其家族是有曲阳迁徙到他处。
台州市《魏氏宗谱》
清代台州市《魏氏宗谱》记载魏徵为顺德府巨鹿人,“魏徵厥里居固直隶顺德府鉅鹿县人”,直隶顺德府鉅鹿县即为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浙江省台州市魏玉生先生于2004年给邢台巨鹿县来信谈:“我在一份资料上看到有关魏徵故里的争议,现将我们台州魏氏族谱中的记载,提供给你们参考。
1、台州魏氏在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修谱序言中记载:‘魏徵厥里居固直隶顺德府鉅鹿县人’(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
2、台州魏氏始祖魏宗谅是魏徵的曾孙,也是鉅鹿县人。其《魏氏族谱》中记载:魏徵子叔瑜、孙华、曾孙宗谅。族谱中记载魏宗谅的家乡是‘直隶顺德府鉅鹿县’。
这封信已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魏徵故里是现今之河北省邢台市鉅鹿县。同时也揭开了一个谜,即《贞观政要·魏徵传》载:“魏徵鉅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其“近”在何时?据查《贞观政要》约成书于720年。而魏宗谅于公元710年之任台州刺史。由此推断则徙家当为710至720年之间,方可谓“近”。
错误之处:
  1. 这个版本是清朝考证的不是原族谱记载的,理由就“直隶” 唐朝根本就没有这个名称。 但是清朝早已经没有巨鹿郡的行政区划,只有巨鹿县,巨鹿郡也就想当然被巨鹿县代替。
  2. 这一支正好是《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魏叔瑜一支,墓碑记载的“曰魏氏,巨鹿曲阳人也”和家谱考证的”直隶顺德府鉅鹿县“,自然是墓碑记载準确。
兰谿市《魏氏家谱
清代光绪年间兰谿市《魏氏家谱》明确记载,兰溪魏姓始祖系唐代名臣魏徵,出于巨鹿郡(唐代巨鹿郡为今邢台市注意:魏徵出生时候的巨鹿郡是定州巨鹿郡(今天晋州藁城一代),唐朝天宝年(742-757)邢州改称巨鹿郡时候,魏徵已经去世一百年),这套家谱共分四卷,前三卷为清光绪年间的印刷本,后一卷为手写本。据介绍,该家谱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代光绪二十四年,家谱记载了初唐至清朝光绪年间兰溪游埠魏家村魏姓家族的繁衍、生息情况。家谱中不但有魏徵等家族中名人的介绍及画像,还收录了清代皇帝对魏家所下的诏书。据家谱记载,魏姓最早出于河北巨鹿郡(今邢台市注意:魏徵出生时候巨鹿郡并不是今天邢台市请参阅巨鹿郡中的南北朝 魏徵出生的580年是南北朝 和参阅晋州历史中的北朝北魏 北齐),而兰溪魏姓则是在宋代由福建建宁迁入。

考古史料

民国考古

民国时期邢台巨鹿古城发掘出的唐代时期的魏徵祠堂和魏徵铁像也证明魏徵是邢台巨鹿人。
魏徵故里晋州魏徵故里晋州
祠堂晋州也有(附照片晋县西关魏徵祠 20世纪30年代)。而且早在唐代就有魏徵故里之争。
1918年,河北邢台巨鹿县遇大旱.漳河水乾.民众打井自救.无意中挖出大批古陶瓷.顿时引起国内外轰动.知识界与考古界极为震惊.天津博物院于1920年亲临巨鹿进行考古调查,1921年,北京历史博物馆对巨鹿故城三明寺进行正式发掘。 考古发现:鉅鹿南门内路东靠北有一处唐代建筑物“魏徵祠堂”,祠堂内有唐代所铸的魏徵铁像。有人要发掘该祠堂。因南门外有一小村村民皆姓魏,言称为魏徵后人,前来阻止发掘,所以保存未毁。魏徵像于唐代用铁铸成。
晋州魏徵祠照片晋州魏徵祠照片

新中国辞海

2009年最新《辞海》修订 “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祖籍巨鹿下曲阳(河北晋州西)。一说馆陶(今属河北)人。” 综合了《贞观政要》,《新旧唐书》碑记 和历史相关记载。指明了《贞观政要》中“魏徵,鉅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中的鉅鹿人是巨鹿下曲阳(现晋州市)。修正了1999版《辞海》中“巨(鉅)鹿(今属河北)人”这个模糊的表述。
再来个重磅资料魏徵是瓦岗人:四川新发现魏氏公谱----魏徽公家谱
四十四世祖讳金祥字长贤号念四妣刘氏生四子长从、次徵、三德、四塝。北齐鉅鹿下曲阳人,博涉经史,言词清华,初举秀才,后为汝南王参军,入齐,平阳王闢为法曹乡军,转着作郎,从唐太宗元年为左部侍郎。四子魏塝,唐太宗四年,点翰林,且善说辞,名列兰亭四十二贤数内。
故,魏徵公之身世史载虽为少孤卑微,不得志时初为僧道、瓦岗寨人,但今综观悠悠家谱自春秋、战国、秦汉、东汉、两晋、五代、隋唐,一千余年悠悠苍史,吾祖上乃确实巍巍官宦、显赫世家!
魏徵的父亲是北齐鉅鹿下曲阳人。魏徵瓦岗寨人。

魏徵故事

唐太宗曾经问:“开创事业与保持基业哪一样更难?”房玄龄说:“开始时各路好汉起事于草莽,群雄竞相角逐,攻破阵地迫使敌人投降,苦战获胜才平定天下,创业就是难啊!”魏徵说:“王业的兴起,必然是趁天下衰乱,推翻了昏庸的暴君,创业恐怕是天意授予和别人给予的机会罢了。既已得到天下,就会安于骄奢逸乐。人民想清静,徭役去毒害他们;百姓正在疲惫,聚敛盘剥去困扰他们。国家由此就衰落,所以守业就是难啊!”太宗说:“玄龄跟随我平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就看见创业的艰难。魏徵跟随我安定天下,生怕富贵后骄奢起来,骄奢就会懒惰,懒散怠惰就会亡国,看到了守业的不容易。但是创业的不易,已经成为过去了;而守业的艰难,正是要与诸公谨慎对待啊!”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