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梅大夫第
下梅邹氏大夫第是万里茶道第一代开拓人邹英章为了庆祝自己的60大寿而建,当时邹英章因儿子邹茂轩而得到中宪大夫的诰封,所以起名为大夫第,门上的匾额及对联为乾隆嘉庆年间的军机大臣、大学士王杰所题。
在当时一共并排建筑了4栋房子,之间都有多道门户相通,为一个建筑整体。其中大夫第是核心建筑,实际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全长一百多米,最宽处40多米,其余几栋为书房,客房,偏房等。
大夫第以砖雕、石雕及木雕最为着名,融合了清代徽派建筑特点的同时,也根据武夷山当地特点做了很多的改良和发展。其中后花园小樊川内的一面双面镂空砖雕,为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最精美也是最大的砖雕组合,表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后花园内的罗汉松,树龄超过300年,高十余米,可是说国内最大一棵盆景;另外,还有很多保存下来其它雕刻和清代家具,都具有非常高的文物价值。
目前,邹氏大夫第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万里茶路辉煌历史的见证。
中宪大夫的诰封,所以起名为大夫第,大夫第以砖雕、石雕及木雕最为着名,融合了清代徽派建筑特点的同时,也根据武夷山当地特点做了很多的改良和发展。而邹氏的后人们现在仍居住在这里,它是万里茶路辉煌历史的见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下梅大夫第
- 地理位置: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邹家巷
- 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
- 开放时间:不详
- 门票价格:60
- 着名景点:小樊川
罗汉松
回春草堂
建筑结构
大门
宅第大门口地面由青石铺设,两旁的拴马石和旗桿石仍保存完好。大门面壁全部用砖雕装饰,题材丰富,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手法以浮雕和透雕相结合,层次分明,构图得体。两厢的隔窗均饰以木雕,分别雕刻蝙蝠、花卉、几何图形等,把屋宇烘托得富丽堂皇。这是一套四纵三厅四进的庞大建筑,门前有官宦人家所常见的落轿石和旗桿,大门面壁全部用砖雕装饰,砖雕的画面有“金榜题名”和“衣锦还乡”之寓意。

雀替
下梅邹氏大夫第屋内的雀替也都用木雕装饰,柱子原先都有烫金字挂抱联。每个天井都有一高一矮两个石花架。屋后有观花赏月的花园“小樊川”,属江南园林造型,有“镜月”台、金鱼池、对弈台、石花架等。园内植有罗汉松,嵌式窗镶以双面镂花砖雕,通过借景给人以“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美学感受。整个建筑宽敞明亮,无不显示主人公的富有与显赫地位。该宅是下梅村众多古民居中保存最好的一座。2000年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
跨过古老的石板桥,我们来到了下梅村的标誌性建筑邹氏宗祠。这里地处下梅村的中央位置,有着气派的门楼、高大的风火墙,祠门以幔亭造型,门前设有硕大的拴马石和抱鼓石,门两旁装饰有“木本”、“水源”篆刻两幅,意指一个家族的兴旺如同木之本、水之源,生息相关、源远流长。邹氏宗祠的主体建筑包括戏台、藻井、厢楼等,彼此之间既相互映衬,又错落有致,整体构造可谓气魄恢宏,是武夷山境内保管最为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筑,文化含量极为丰富。
花园
尤其富有创意的是大夫第的后花园,这个取名为“小樊川”的小巧园林,其间的屏墙犹如集砖雕与石刻为一体的艺术画廊,巧妙的造型与精湛的雕刻技艺,既让人啧啧称奇,亦透露出房主人不俗的艺术品位。


建筑主人
大夫第是万里茶道第一代开拓人邹英章为了庆祝自己的60大寿而建,当时邹英章因儿子邹茂轩而得到中宪大夫的诰封,所以起名为大夫第。
说起下梅邹姓,原是古村的第一大姓,下梅现有人口500多户,其中邹姓已超过半数。查邹氏族谱,可知邹氏一族原籍江西南丰,清代顺治年间移居下梅,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特别是开通了万里茶道。
根据《崇安县誌》记载:“邹氏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合资经营茶叶,获银百余万两,造房七十余座,所居成市”;“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
在清代康熙年间,邹氏先祖开创了万里茶路的南北国际贸易两条线路(北线从下梅出发经蒙古恰克图到彼得堡,南线经过澳门、新加坡到英国荷兰)为中国茶叶出口的先驱。绵延两百余年,在鸦片战争前,全世界的红茶贸易,就是从下梅这个小乡村出发的。
到了清代中期,首开与晋商合作之途,获得双赢,已然成为下梅村首屈一指的宗族大姓。经商成功后的邹氏族人开始大兴土木,他们建豪宅、修码头、立家祠、设文昌阁,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下梅古村,也是从那时起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