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界系统
生物学家特劳巴于1975年提出的分类系统。即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原核生物界、病毒界。由于原五界分类系统中未能给病毒一个定义,因此70年代我国学者陈世骧以及特劳巴等学者提出了这一更加準确的系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六界系统
- 提出人:生物学家特劳巴,我国学者陈世骧
- 提出时间:1975年
- 释义:是一种生物分类系统
- 理论突破:在五界基础上加病毒界
- 理论发展:因不能确定病毒分类地位,无定论
简介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在五界分类系统中,原核界的细菌在形态上儘管很相似,但根据分子水平上的差异可明显分成两大类:古细菌和真细菌。例如,在古细菌,存在TATA键合蛋白盒子(ATTA box-bindingprotein),这也是真核生物中RNA多聚酶Ⅰ、Ⅱ、Ⅲ的基本转录因子,但在真细菌中却没有这种转录因子。又如,在核糖体RNA(rRNA)的同源性上,在细胞壁和细胞膜的成分上,以及在转移RNA(tRNA)稀有硷基的差别上,古细菌和真细菌都有明显不同;这个不同甚至要超过它们各自与真核生物的不同。所以,沃斯(C·R·Woese)认为,应把原核生物界分类两界:古细菌界和真细菌界。古细菌界的细菌主要生活在一些极端环境中,如沼泽地底层(甲烷细菌)、热泉(如布氏火盘菌,最适生长温度达105 ℃)等。真细菌界的细菌为常见类型,有共生的,如遗传研究的重要细菌大肠桿菌;有寄生和致病的,如沙门氏菌和葡萄球菌。真细菌界还包括蓝绿藻。

生物进化
关于六界间的生物在进化上的关係,沃斯根据它们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认为,所有生物有3种最基本的类型:古细菌、真细菌和最简单的真核生物。由于它们彼此间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大小近于相等,所以它们可能或多或少直接起源于地球上的原始生命,即原始生命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或迟或早地出现了这3种类型的独立进化途径。

开始,可能古细菌在地球上占优势,因为它们的代谢很好地适应了原始地球条件(富有二氧化碳,缺氧、高温)。往后,当氧成为大气的主要成分和地球温度逐渐变冷时,适合于需氧和较低温度的真细菌又可能占优势。关于真核细胞的起源一直是个谜。根据分析,真核生物叶绿体的RNA和蓝绿藻的RNA极为相似,而有些真核细胞的基因又与古细菌的极为相似,所以最简单的真核生物可能有複杂的起源,即原始生命、古细菌和真细菌都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再后,最简单的真核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又进化成四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而那三大种如今总称为原核生物。总结为三大总界与六个分界。
病毒

病毒是结构上极为简单的非细胞生物。病毒是生物,是因它具有生命的某些特徵,如藉助于宿主细胞可以进行DNA分裂就是繁殖,以产生更多的病毒。但其简单的结构,到底是原始地球上的最初生命形式,还是原核界生物退化的产物,现尚无定论,从而也还不能确定其分类地位。因为其本身就是一个DNA载体的类型,所以额外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