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寿因寺

寿因寺

寿因寺

寿因寺位于良乡城东北三里多的塔湾村,建于明万曆中期,曾名三教寺、十方院,清康熙时重修改名寿因寺。寿因寺遗址位于梅花庄原村址西北角,村委会原办公楼北侧。2002年,在遗址位置建游泳馆,两块古碑竖立在馆前,寺庙蹤迹全无。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寿因寺
  • 地理位置:良乡城东北三里多的塔湾村
  • 着名景点:寿因寺碑
  • 始建时间:明万曆中期

碑的位置

两块古碑坐北朝南,一东一西。
三教寺碑
西面的碑也是螭首方座,但碑身四周没有浮雕龙形框线,且明显比东面的碑矮小一些。碑首高100厘米,宽100厘米,厚40厘米;碑身高196厘米,宽94厘米,厚32厘米;碑座高30厘米,宽138厘米,厚76厘米。距今已397年,碑文字迹清晰。
寿因寺碑
东面的碑螭首方座,碑身两面的四周浮雕有十条小龙和火球围成的长方形框线纹饰,碑座上也浮雕有龙。碑首高118厘米,宽118厘米,厚45厘米;碑身高223厘米,宽108厘米,厚40厘米(碑侧平面厚38厘米,加浮雕凸出部分厚40厘米);碑座高30厘米,宽165厘米,厚90厘米。距今已286年。
无名碑
游泳馆广场西南角民居墙外,良乡火车站铁路工区院内曲折的夹道里,还有一块古碑,即前面提到的遗址内最西侧古碑。
此碑也是坐北朝南,面对村里一家开饭店的民居后墙的西北角,碑与墙间距离仅152厘米。碑身周围横七竖八地堆满了旧砖瓦和钢轨配件,地方逼仄。紧挨着古碑,蓬勃生长着一棵椿树,在本就阴潮的小夹道里,为古碑挡风遮雨,与古碑相依为伴。这块古碑也是螭首方座,碑首高102厘米,宽102厘米,厚35厘米;碑身高170厘米,宽92厘米,厚28厘米;碑座被碎砖瓦覆盖,仅露出轮廓。此碑为寺僧墓碑,因风化严重,文字模糊并多有缺失,不能确定準确的年代。

记忆中的寿因寺

民国时期的寿因寺有三进殿宇,深灰色砖墙,房顶覆以深蓝色琉璃瓦(袁宏道文:“碧瓦参差”),寺院的围墙是灰砖黄瓦。前殿大门东侧有一株老槐树,正殿大门西侧是一株高大的柏树。寺院内有一口大铜钟,声音洪亮,方圆十里远的地方都能听到钟声。寺院的匾额都是石刻的,佛像都是铜的。正殿的如来佛铜像为坐姿,一只手掌心向上,向前平伸出来,整个铜像高约两米多,端坐在约一米高的汉白玉石雕莲花台座上。佛像两边各立一尊童子像。另外,老人们听祖辈说,前殿有十八罗汉像,后殿有观音菩萨像,但从他们记事时就没有了。寺院的西南角是僧人墓地,墓地中间有一座祭祀用的小庙龛,大小不一的墓塔排列有序,大多是砖砌的,南端最高的墓塔两边立着两块古碑。寿因寺大门紧邻京师大道,门外不断有拉骆驼的、赶马车驴车的(袁宏道文:“马驴丁丁之声,穷昼夜不绝”)和挑担步行的人经过。
寿因寺里原来驻有部队,炮八旅、国民党二十九军都驻过。当时寺庙建筑是完整的,门窗都不缺,庙门有时关着,也有时开着。后来日本鬼子打过来,二十九军撤走后,庙里的门窗、佛像就开始逐渐丢失。抗日战争后期,日本人打算把大铜佛运走,已经把铜佛弄下莲花座準备装车了,为此铜佛的脖子后边还被他们刮开一条大口子,但不知为什幺,他们好多人用尽九牛二虎之力,铜佛就是搬不上车。日本人无奈,最后只能放弃。当日本人仓皇走后,村民们把被丢在地上的铜佛抬上莲花座归位时,感觉很容易,没费多大力气。这时大家都很惊异,认为是佛祖显灵,不让日本人掠走。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青年军打着修建铁路沿线碉堡炮楼的幌子,公然把寿因寺拆了。寿因寺遗址的一片瓦砾中,只剩下四块古碑和莲花座上孤零零的铜佛,以及几株高大粗壮的古树。至此,有着三百五十年历史的寿因寺遭到毁灭性破坏。
解放初期,大铜钟被政府运到良乡西门外,供良乡县人民法院使用。后来转归良乡某街大队,文革中被毁。
1966年文化大革命在全国掀起“破四旧”高潮。秋天村里正準备割芝麻时,良乡某技校的红卫兵把铜佛和白玉石雕莲花座砸碎,“三教寺碑”被推倒。推倒的“三教寺碑”就地挖坑埋入地下;西南角的两块寺僧墓碑,东边的由于村民常在碑旁割草,致使地面鬆软塌陷,古碑倒地摔断,也被埋入地下,位置应在现铁路工区院内。建设铁路工区时,寺僧墓塔被拆平。还有一个寺里餵牲口饮水用的大石槽,现埋在游泳馆广场地下。后来村里又把古树锯了,整个遗址只剩下孤零零的古碑,没有一点原来寺庙的痕迹了。
寿因寺最后一位住持僧人叫康芝,民国时期在京城去世,后来把尸骨运回寺里安葬。
参考资料:佛教导航《良乡寿因寺及遗碑》

寿因寺(库伦旗)

历史简介

寿因寺位于清代锡勒图喇嘛旗之西,是唐古特喀尔喀旗?的惟一一座喇嘛庙。据说最初的庙宇由喀喇沁王所建。现在倖存的格尔林庙是后来所建。
传说唐古特喀尔喀旗王爷是一位性情暴躁,脾气古怪的王爷。他发淫威的时候对怀犊的牛、马、驴进行开肚解剖,察看胎位的方向和变化状况。后来甚至对孕妇也进行过类此的解剖。他的所作所为引起了百姓的愤慨,他们认为只有喇嘛教的葛根活佛才能镇住他的野性,使其改邪归正。于是恭请住在呼和浩特的迈德尔格根到唐古特喀尔喀旗来镇坐,并修建了规模较大的寿因寺。
寿因寺
迈德尔格根庙又称寿因寺,寿因寺位于库伦旗水泉乡格尔林村,最初所建庙宇的时间不清。后因该庙年久失修,戊午年(1918年)从原址后移重新修建,到壬戌年(1922)竣工。也有资料说,该庙始建于1920年,1929年竣工。
清雍正六年(1729年),寿因寺始建却伊拉喇桑(教学部或教学学垫),到乾隆六年(1742年),寿因寺先后建立满巴喇桑(医学部开医学院)、洞阔尔喇桑(时轮学部或时轮学院)、纠德巴喇桑(秘密学部或真言学部)。据该庙第八世迈德尔格根当过徒弟的西拉沁(音译)喇嘛的回忆,寿因寺为四大学部具备的庙宇②。寿因寺四大学部的分布是却伊拉喇桑在正殿,内设有300名喇嘛的座位,最繁盛的时候参加该喇桑的喇嘛有150人。东侧殿为满巴喇桑,正殿后院为洞阔尔喇桑,正殿密室设有纠德巴喇桑。清光绪二十九(1903),该庙开始接受旗外的喇嘛到该寺学部学习。据记载,从民国元年以后,曾有五批旗外喇嘛到该寺学部学习经典。每次约20余人,年龄15岁至18岁的青年喇嘛。
该庙在阿鲁科尔沁旗的诺彦庙、德布勒庙,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唐格尔庙、科尔沁左翼后旗的哈嘎勒格台庙都设有庙仓。
该庙在民国24年(1925年)时有喇嘛350余名,到1947年土地改革之前喇嘛约有120人左右。

建筑结构

主体建筑是一座藏汉结合重檐两层大木结构的藏传佛教大型殿堂,平面呈“凸”形,面阔七间,进深八间,正面出抱厦五间,其中居中三间为门廊。大殿底层为藏式厚重墙体、小窗、平顶做法,二层由前而后分别布列汉式卷棚歇山、歇山式殿堂三座,两侧廊庑与前、后殿堂封闭接建为一封闭式空间。殿内中心採用四根通柱支承二层中殿屋顶,其间不置楼面,与底层空间相通。后殿做法与之相似,仅以木构雕饰栏板绕行一周。建筑艺术方面,底层及二层两侧的廊庑外墙属藏式做法,殿内明柱、门廊石柱皆为藏式方柱典型做法,门窗也为传统藏式风格;二层各殿及廊庑则为汉式大木和传统装修做法。殿内前半部为经堂,后部为佛殿。
迈德尔格根庙效仿库伦兴源寺的做法,但是在空间处理上则别具一格,是其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也是藏汉结合式建筑的一种表现形式。
寿因寺现存大殿为汉藏结合风格建筑,二层三顶式。正面前出3间抱厦,4根石雕明柱支擎第一、二层建筑。前檐斗拱作木雕虎头、象头。屋顶前部为卷栅式,中部、后部为单檐歇山式。大殿内有彩绘,并且供奉佛像。大殿门前西南墙内侧,绘有十八层地狱轮迴图。[1]2013年,寿因寺大殿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