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嵩山历史建筑群
嵩山历史建筑群,分布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周围,包括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等8处11项历史建筑。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嵩山历史建筑群
- 分布範围: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周围
- 包括:8处11项历史建筑
- 具有价值: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基本概况

1、太室阙和中岳庙
太室阙是中岳庙前的神道阙,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太室阙凿石砌成,分结构相同的东西两阙。阙身的画像内容有车骑出行、马戏、倒立、斗鸡、舞剑、人捉鸱鸮、鲧、楼阁、羊头、熊、玄武、虎、犬逐兔、朱雀等,艺术风格浑朴古拙,气势深沉,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艺术创作上的辉煌成就。
中岳庙位于嵩岳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始建于秦(前220~前207年)。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刘彻游嵩山时,令祠官大加修建。现存庙制为明代所定,大部分为清顺治至乾隆时按《工部营造则例》官式作法重修的面貌。中岳庙院占地面积约117000余平方米,是中国五岳之中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组古建筑群,现存殿宇、楼阁、宫亭、台廊、碑楼等建筑400余间,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2、少室阙
少室阙是少室山少姨庙前的神道阙,建于东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前后。其结构与太室阙基本相同,阙身保存较完整的画像有60余幅,内容主要包括车骑出行、宴饮、击剑、狩猎、犬逐兔、驯象、斗鸡、蹴鞠、鸱鸮、羊头、鹿、虎、鹳鸟哺雏、马技、月宫、常青树等。
3、启母阙
少林寺建筑群

启母阙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建于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阙的结构和太室阙相同,阙身画像内容主要有幻术、马技、骑马出行、杂技、驯象、郭巨埋儿、夏禹化熊、果下马、狩猎、虎逐鹿、驼、双蛇、日轮、龙、虎等。启母阙在三阙中铭记保存最好,铭文为篆书,堂溪协撰写,字型俊逸刚劲,具有较高的价值。
4、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位于嵩山南麓,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年),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塔平面十二边形,由基台、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组成,高36.78米。嵩岳寺塔系用青砖和黄泥浆垒砌而成,且灰缝皆不岔分,历经1480多年的风雨侵蚀,不酥不硷,坚韧如初,巍然屹立,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光辉典範。
5、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
少林寺常住院位于登封市区西北少室山阴五乳峰下,为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敕建。东西宽120米,南北宽300余米,占地面积约36000平方米,保存明、清建筑多座。
初祖庵位于少林寺常住院西北一座龟背形山丘上,是宋代少林寺僧人为纪念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而营建的纪念建筑。庵院中轴建筑有山门、大殿和千佛阁,以及大殿后东侧的圣公圣母亭、西侧的面壁亭等。除大殿为北宋所建外,其余皆为明、清以后重修。另有宋、金以后碑碣40余品。
少林寺塔林位于少林寺院西,是少林寺历代高僧的墓地。这里座座古塔昂然耸立,千姿百态,形象各异,形似参天巨木,势如茂密森林。塔林保存有唐、五代、宋、金、元、明、清7个朝代的古塔228座,有单层单檐塔,单层密檐塔,印度窣堵波塔和各种喇嘛式塔等。
6、会善寺
嵩阳书院

会善寺位于登封市区西北。其前身是北魏孝文帝元宏所建离宫,魏亡改作佛寺;隋开皇年间(585~600年)赐名“会善寺”。唐代又建造了殿宇、戒坛和窣堵波,规模宏大,高僧辈出。五代后梁时曾一度废毁。宋开皇年间(945~975年)再次重修佛殿。元、明、清均有整修。今寺範围包括常住院、戒坛遗址、古塔及寺内碑碣等。
7、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阳寺。宋景祐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书院后,赐额更名为嵩阳书院。书院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现存清代建筑25座。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有配房和西院敬义斋等建筑。
8、观星台
观星台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北侧,同周公测景台、周公庙组成一座完整的院落,东西宽37米,南北长150米,占地面积5550平方米。观星台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1267~1269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建筑之一。
总体评价
嵩山历史建筑群,时间持续长、类型多,展现了佛、道、儒等不同文化价值的古代建筑艺术作品,连同其中丰富的古代碑刻、壁画等类型的文物遗存,构成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景观,代表着中国古老的文明传统和突出科技、艺术成就,反映了其作为东方文明发祥地在文明起源和文化融合中的核心角色,也是当今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巨大财富。其突出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应当受到全人类的珍惜和保护。
成就价值
自汉朝开始,嵩山历史建筑群经过两千余年来的发展,凝聚着具有深远、广泛影响的文化传统的核心理念、信仰、科技和建筑艺术,综合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明,在礼制、宗教、科学、教育及文化艺术上均表现出突出的成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嵩山古建筑群的原真性

1、礼制建筑的成就和价值
嵩山历史建筑群的礼制建筑以汉三阙和中岳庙为代表。中国古代帝王政权为证明皇权的正统,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将单纯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转化为礼制规範,于是产生了与一般宗教文化和宗教建筑不同的礼制文化和礼制建筑,并影响至东亚地区的文化乃至全世界。
2、宗教建筑的成就和价值
嵩山历史建筑群的宗教建筑以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筑群、会善寺为代表。这些建筑本身即是各个历史阶段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纪念碑,如佛教寺院的总体布局之变化,从早期以塔为中心发展到塔处于大殿前后,又发展为以殿堂为核心,塔位于寺院之外。这些寺院的不同时期建筑技术的变化、艺术风格的演变也都历历在目。
3、科技建筑的成就和价值
太室阙

嵩山历史建筑群的科技建筑以观星台和嵩阳书院为代表。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建筑之一,体现着天文史上早期最杰出的成就,具有科技史、建筑史上独特的历史地位。观星台建筑群中还有唐代竖立的“周公测景台”的石表,并与周公庙、帝尧祠结合在一起,更加深刻地反映出古人心目中把嵩山作为文化发祥地的认识,以及作为“天地之中”的观念和信仰。
嵩阳书院初名嵩阳寺。建筑形式有歇山式灰筒瓦顶和硬山式滚脊灰筒瓦覆顶房屋,古朴雅致,大方不俗,与中原地区众多的红墙绿瓦寺庙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风格独具。
4、在建筑史上的地位及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和价值
嵩山历史建筑群是中国砖石建筑发展的实物见证,鑒于嵩山历史建筑群中的佛塔、墓塔、天文台、庙阙等砖石建筑不但数量多,而且建筑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建筑材料精良,建筑技艺高超,代表了中国古代砖石建筑发展的水平,是古代塔、阙、台(天文台)等砖石结构建筑的杰作範例和弥足珍贵的实物例证。
申遗事件
在西班牙塞维亚召开的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已决定暂缓中国申报的嵩山历史建筑群项目,嵩山需补充材料,留待2010年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大会上再行审议。
申遗项目

继中国申报的五台山项目被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遗名录后,当地时间2009年6月26日下午,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对中国的第二个申报项目嵩山进行了审议。
在经过委员会激烈辩论后,大会决定,在中国对嵩山的申报文本进行材料补充后,2010年作为候选景观地继续进行审议。
国家文物局相关人员介绍,世界遗产的申报结果分为四种,即直接入选世遗名录、补充材料再审、或退回重审及不予入选。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部分西方学者认为,嵩山所具的文化价值应该是“圣山崇拜”,而不是中方所阐述的“天地之中”,因此,由国际古蹟遗址理事会提供的审查报告中,对嵩山作出了退回重审的建议。此外,本次会议审议的五台山项目由于自然遗产部分未能获得通过,从原申报的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调整为文化景观,使中国面临着同时申报两个类型相近的文化遗产项目的困难处境,在时机上也相当不利。
中国申遗代表团团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表示,包括国家文物局在内的所有相关部门应该一如既往,使嵩山历史建筑群的申报文本更加完善。嵩山历史建筑群还将继续努力。
申遗成功
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于2010年8月1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宣布,来自中国河南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至此我国世界遗产已达39处,世界文化遗产26处。
自去年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失败后,今年再次迎来申遗大考,按照会程安排,最终结果将在台北时间8月1日前后产生。图为嵩山历史建筑群中的少林寺塔林,少林寺塔林是中国现有古塔数量最多的墓塔林,面积2.1万余平方米,现存自唐贞元七年(791年)至清嘉庆八年(1803年)之间的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砖石墓塔24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