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林州(河南省县级市)

林州(河南省县级市)

林州(河南省县级市)

林州,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林州市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16个镇、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县,1994年撤县设市,由安阳市代管。截止2017年,户籍人口116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550.49人。

林州是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故乡,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旅游区是国家5A级风景区。林州市景色优美、名胜众多,境内的林虑山群峰秀拔、峭壁险峻、林木葱郁、飞瀑流泉、景罕物奇,为世所称,是北雄风光最胜处,号称八百里太行之魂,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更有千古之谜猪叫石、三伏酷暑结冻的冰冰背、三九严寒桃花开的桃花谷、黄华流水颠倒颠的黄华山等自然奇观。

林州是最美中国·人文(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典範城市、中国低碳生态示範市、国际生态休闲示範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範区,是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建筑之乡、全国绿化模範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範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国家智慧财产权试点市等,是全国最大的汽车配件生产基地、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市)。2018中国幸福百县。

2018年12月,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

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林州市
  • 外文名称:Linzhou City
  • 别名:林县、隆虑、林虑、临虑邑
  • 行政区类别:县级市
  • 所属地区:河南安阳
  • 下辖地区:4街道16镇
  • 政府驻地:开元街道红旗渠大道西段80号
  • 电话区号:0372
  • 邮政区码:456550
  • 地理位置:太行山东麓,豫晋冀三省交界处
  • 面积:2046平方公里
  • 人口:116万人(2017年户籍)
  • 方言:晋语邯新片磁漳小片林州话
  •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红旗渠 太行大峡谷 黄华山 洪谷山 天平山 龙凤山 五龙洞 万泉湖
  • 机场:林州通用航空机场
  • 火车站:红旗渠站
  • 车牌代码:豫E
  • 地区生产总值:496.6亿(2016年) 
  • 行政代码:410581
  • 现任领导:市委书记:王军 市长:王宝玉

历史沿革

林州西依太行,东临平原,四省通衢,沃野千里,自古人杰地灵、物阜民丰。
林州市区林州市区
林州历史悠久,古名隆虑,出自战国韩国“临虑邑”。
在夏属冀州,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
战国时为韩国临虑邑,后属魏国,而后又属赵国。
秦属邯郸郡。
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县,以西邻隆虑山取名置“隆虑县”,属河内郡。
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因避殇帝刘隆讳,改名林虑县,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属魏郡。
三国属魏国朝歌郡。
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属司州汲郡,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属前赵。
东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属后赵,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属前燕,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属前秦,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属后燕。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併入邺。
林州市区林州市区
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复置林虑县。
永安元年(公元528年)由林虑县分置临淇县,置林虑郡,属相州。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林虑郡。
北周复置林虑郡。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林虑郡废,南部分置淇阳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岩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州,淇阳县、临淇县併入林虑县,属魏郡。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置岩州,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废州为县,属相州。
林州市区林州市区
金贞佑三年(公元1215年)升为林州,属河北西路彰德府,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增置辅岩县,属林州。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废州为县,辅岩县併入,
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复升为州,划辅岩入安阳县,属中书省彰德路。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降州为县,改名林县,属河南布政司彰德府。
清属河南省彰德府。
中华民国2年(公元1913年)属河南省河北道。
中华民国29年(公元1940年)3月分为林县和林北县,林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五专区,林县属国民党统治区。
中华民国32年(公元1943年)5月成立林县抗日民主政府,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七专区。
中华民国35年(公元1946年)6月林县、林北二县合併,复称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五专区。
1949年8月属平原省安阳专区。
1952年11月属河南省安阳专区。
林州市区林州市区
1962年属安阳专区。
1983年10月属安阳市。
1986年,林县辖15个乡。
1987年12月,城关乡撤乡建镇。
1988年12月,城关镇析置城关镇、城郊乡,临淇、姚村、河顺、任村、东姚、合涧、横水7个乡撤乡建镇。
1993年,姚村、河顺2镇各划出4个行政村成立陵阳镇。同年,合涧镇政府由合涧镇合涧村迁驻合涧镇王家村。
1996年,东岗、原康、泽下、採桑4个乡撤乡建镇,其中泽下乡更名为五龙镇,镇政府驻五龙镇景岗山。
1998年,撤销小店乡设立桂林镇,镇政府驻桂林镇桂林村。
1994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由河南省直辖,暂由安阳市代管。
2003年1月,撤销城关镇,新置4个街道:开元街道、桂园街道、龙山街道、振林街道。
2012年,茶店乡撤乡设镇。
2012年10月24日,设立红旗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4年8月18日石板岩乡撤乡设镇。
2016年3月,撤销城郊乡设立黄华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2月1日,林州市辖4个街道,16个镇,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34个社区居委会,542个村委会,1747个自然村。
街道
振林街道面积15.02平方公里,辖9个社区居委会,5个村委会。
桂园街道面积12.4平方公里,辖7个社区居委会,3个村委会。
开元街道面积16.01平方公里,辖6个社区居委会,6个村委会。
龙山街道面积36.11平方公里,辖7个社区居委会,11个村委会。
黄华镇面积101.94平方千米,辖30个村委会,385个村民小组。
合涧镇面积134.27平方千米,辖31个村委会,372个村民小组。
原康镇面积137平方千米,辖36个村委会,284个村民小组。
茶店镇面积90平方千米,辖23个村委会,240个村民小组。
临淇镇面积185平方公里,辖4个社区居委会,45个村委会,403个村民小组。
五龙镇面积190平方千米,辖28个村委会,292个村民小组。
桂林镇面积98平方千米,辖33个村委会,239个村民小组。
採桑镇面积85平方千米,辖28个村委会,290个村民小组。
东姚镇面积172平方千米,辖39个村委会,316个村民小组。
横水镇面积144平方公里,辖51个村委会,418个村民小组。
河顺镇面积104平方千米,辖2个社区居委会,39个村委会,295个村民小组。
姚村镇面积102平方千米,辖41村委会,305个村民小组。
任村镇面积185平方公里,辖33个村委会,290个村民小组。
东岗镇面积133平方千米,辖25个村委会,283个村民小组。
陵阳镇面积26平方公里,辖20个村委会,89个村民小组。
石板岩镇面积89平方千米,辖17个村委会,112个村民小组。
开发区
红旗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林州市产业集聚区(省级)
红旗渠农业产业集聚区
林州市林南(合涧)工业园

地理环境

位置

林州位于东经113°37′-114°51′,北纬35°40′-36°21′,地处河南省最北部、太行山脉东麓,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汇处,东与安阳县、鹤壁市鹤山区、淇滨区接壤,南与辉县市、卫辉市为邻,西与山西省平顺县、壶关县毗连,北隔漳河与河北省涉县相望。全市总面积2046平方千米,其中山坡、丘陵占86%,耕地76万亩。市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市区海拔306.8米。截止2015年,全市总人口105.97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17.94人,是我国人口密度较高的县级市之一,市区人口近30万。林州市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望大海,西通晋陕,南依中原,北连京畿,乃南下北上、东进西达、三省通衢之要地,人称“金三角”,史书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的记载。

地质地貌

林州市境内多山,山地、丘陵占8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海拔最高处是四方垴(海拔1632米),最低处位于五龙镇东北部(海拔200左右),市区海拔306.8米。林州地处太行山东麓,属于华北地震带,境内断层较多,大多属于正断层。最大的断层位于林州盆地的西部并延长到北部,长35公里,断层面倾向东,倾角50-80度,垂直断距1000米。此外还有4处较大的断层和众多小断层。林州大部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多裂隙、溶洞,致使地表水极易散失。在有隔水层的地方,地下水埋藏较深,开採相当困难。在太行山东麓,地表被强烈侵蚀,多陡崖、峡谷,造成了太行山与林州地面的巨大高差,形成了太行山悬崖峭壁的雄伟画卷。

水文

林州市属于半湿润地区,境内的河流属于雨水补给类型,水位变化深受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夏秋为丰水期,冬春为枯水期。全市属海河水系漳、卫南运河水系,有漳河、洹河、淅河、淇河4条天然河流以及红旗渠,水资源总量5.652亿立方米,另有可利用的过境水3.78亿立方米,水资源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5.04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556亿立方米。
红旗渠青年洞 岳红旗渠青年洞 岳

气候

林州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林州年平均气温12.8℃,年降水量672.1mm,年日照时间2251.6小时,平均无霜期192天,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25.8℃,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2.5℃。林州最大冻土深度42cm,最大降雨量1081.0mm/日,最大积雪厚度180mm。全年主导风向及频率分别为南风6.6%,东风6.4%,静风40.8%;夏季主导风向及频率分别为南风6.6%,东风5.3%,静风39.6%。
山城林州山城林州

资源

矿产资源

林州的矿藏有铁、煤、白云石、石英石、耐火粘土、大理石、花岗岩等。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资源有铁、钴、镁、铅、铌、钽、石灰岩、白云岩、花岗岩、大理岩、板石、硅石、铸石、方解石、冰洲石、硅灰石、水晶、钾长石、磷、含钾岩石、煤、耐火粘土、建筑石料、砖瓦粘土、河沙、麦饭石等32种,其中20余种已开发利用,其中铁矿储量3401万吨,现保有储量1000万吨,煤储量为1200万吨,白云石储量为8300万吨,石英石储量12000万吨,耐火粘土储量2300万吨,大理石、花岗岩遍布林虑山脉,其中花岗岩分红、黑、花三个系列10多个品种,储量约6亿立方米。

农林牧资源

林州盛产小麦、玉米、穀子、红薯、水稻、大豆、花生、棉花、油菜、芝麻等。境内山坡面积广大,林果资源丰富,主要土特产品有柿子、柿饼、核桃、山楂、板栗、花椒、苹果、杏、梨、桃等。畜禽品种有牛、羊、猪、鸡、兔、驴等。
林州山坡林间草地中生长有党参、柴胡、元参、当归、黄芩、元胡、远志、板蓝根、灵芝等800多种中药材,其中党参、全虫、山楂、五加皮等中药材盛产,常用药材160多种,年收购量达2000多吨。林虑山主峰四方垴北部山谷中,有药用植物92种,素有“太行天然药物园”之称。

人口

截止2017年,林州市户籍人口116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550人。市区人口30万,产业集聚区人口3万。林州境内以汉族为主,流动人口含回族等少数民族以及韩国和越南人,其中东岗镇有白族、苗族、布依族3个少数民族。

政治

市委

书记:王军
副书记、市长:王宝玉
组织部长:周翔
纪委书记:韩爱民
宣传部长:谢东
政法委书记:郭强
人武部政委:李全山
市委常委:雷鸣、李冰冰
市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李希忠
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华德强

市人大

主任:韩爱民
常务副主任:李建梅
副主任:李正、桑中生、王太江

市政府

市长:王宝玉
副市长:雷鸣、孙建铎、王献青、王景敏、牛永奇

市政协

主席:呼明山
副主席:程水义、王安林、呼永强、王宝莲

经济

综述

林州市为河南省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之一,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连续三十几年一直位居河南省各县(市)之首。改革开放30年来,林州市经济快速发展。从经济总量看,林州市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5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72.6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27倍,年均增长12.2%,比河南省、安阳市平均增速高出1个百分点。从人均生产总值看,林州市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86元上升到2007年的17377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20.5倍,年均增长11.5%,人均生产总值继2004年突破1000美元大关后,2007年突破了2000美元,又实现了一个新的跨越。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看,由1978年的1544万元上升到2007年的52266万元,增长33倍,年均增长12.9%。财政保障能力的提升,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综合考评中,2005年、2007年连续两届进入20强县(市)。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88亿元,是2006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5%;人均生产总值完成49087元,突破7500美元,是2006年的2.3倍,年均增长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6.9亿元,是2006年的3.6倍,年均增长29.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0.25亿元,是2006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98元,是2006年的2.2倍,年均增长1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8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5.35亿元,是2006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7%。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从2006年的全省第20位跃升到第8位;姚村、陵阳、城郊、河顺、横水5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
山城林州山城林州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19.7亿元,增长12.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42亿元,增长1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5.5亿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11222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172元,增长1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5.7亿元,增长15.8%。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继续位居全省前十强。2012年10月15日,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正式发布《2012河南省百强乡镇评价报告》,姚村、陵阳、城郊、河顺和横水5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
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51.3亿元,增长8.9%,三次产业结构为5.1:64.6:30.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03亿元,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3.2亿元,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8亿元,增长12.1%。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14190元,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41元,增长10%。
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471.2亿元,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3亿元,增长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7亿元,增长16.3%。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15197元,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47元,增长8.5 %。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评价先进县(市),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工业

2012年林州市工业总产值完成1075.6亿元,增长16.5%;工业增加值完成253.7亿元,增长15.4%。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机械铸造、建材、轻工纺织、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2012年10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林州红旗渠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河南省第8家被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县域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尚属首例。2011年底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2亿元,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135.68亿元,实现税收5.6亿元,完成出口额2.68亿美元。先后荣获省“先进产业集聚区”、“智慧财产权优势培育区域”、“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示範区”、“汽车配件招商引资特色产业园”等称号。当前,园区入驻企业210家。
林州(河南省县级市)
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153亿元,增长6.4%;工业增加值252亿元,增长6.6%。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34亿元,税收9.4亿元。科技水平不断提高。863科技产业园成功升级为“省级科技孵化器”,注册企业61家,入驻企业46家。新增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丰铝电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複审,光远新材料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家。再次获评“全国科普示範市”。顺利加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成为“众创”新基地。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成功引进10万吨铝工业型材、300万部手机、450兆瓦光伏发电、100兆瓦风力发电等项目。全年共引进省外资金92亿元、域外资金9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050万美元。

农业

2014年粮食种植面积122.37万亩,比上年增长0.7%。其中,夏粮种植面积51.32万亩,增长1.6%;秋粮种植面积71.05万亩,增长增长0.01%。棉花种植面积0.6万亩,增长3.5%。油料种植面积4.87万亩,与上年持平。粮食总产量达到36.97万吨,比上年增长1.7%;棉花产量530吨,下降8.6%;油料产量0.47万吨,增0.2%。肉类、禽蛋产量分别达到7.9万吨、8.6万吨,增长4.5%、25.8%。牛奶产量0.8万吨,下降14.3%。
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完成投资1000万元的红旗渠南分乾渠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投资2276万元解决了5.5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平方公里,新建、治漏库塘50座,蝉联全省农建“红旗渠精神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粮食总产达到33.5万吨。中药材、优质小杂粮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3万亩和6万亩。投入畜牧发展资金2.2亿元,新建、扩建标準化规模养殖场221个。全年外出建筑业从业人数16.7万人,完成建安总产值116亿元,创劳务纯收入26.5亿元。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54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开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5.94亿元,建筑面积达47.6万平方米。完成2000户农村困难民众危房改造工程。新增农村沼气用户8140户。新改建农村公路125.5公里。完成林业生态市建设任务11.9万亩,成功创建“林业生态市”。
林州(河南省县级市)
2013年4月,林州市创建河南省农业标準化示範县(市)顺利通过省质监局考核验收,正式跻身“省农业标準化示範县(市)”行列。
2014年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23万亩,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1.52万亩,新增核桃种植面积4.2万亩,完成优质小杂粮种植面积9万亩。全年完成山区绿化面积11万亩,森林围城面积2.3万亩。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3亿元,新建扩建各类规模养殖场45个,牧业产值30.1亿元。投资2.8亿元,建成红旗渠农业产业集聚区、梅平农业生态园等30个现代农业园区。水利建设深入推进。完成渠道节水改造60公里,完成小水库除险加固10座,新建维修治漏库塘30座。农村13.6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建筑产业加快发展。企业总数达到201家,全年回迁企业30家,全年完成建安总产值720亿元,创劳务收入70亿元,被确定为“全省唯一建筑业发展综合试点市”。

交通、旅游、金融

2014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3.3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公路货运周转量比上年增长10.2%。公路客运周转量比上年增长9.6%。
2014年接待游客527.4万人次,增长8.2%;旅游综合收入11.3亿元,增长10.45%。接待入境游客10万人次,增长70%。
201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50.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9.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3.8%。

社会事业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申报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27项,被确定为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市)。完成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新“三馆”建设,建成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不断完善计画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3.2‰。就业再就业不断推进。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安置下岗职工6881人。完成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帮扶1500户,发放支持就业小额担保贷款4300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4%。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82.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8.7%。城市和农村低保4.7万人,五保供养1976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4.35万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完成主体工程。廉租住房建设一期、二期3.35万平方米全部完工,三期完成主体工程量60%。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全年共接受社会各界捐助3118万元,发放善款673万元,救助5.4万人。
2011年,林州市启动了总投资9.7亿元的“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当前累计完成投资6.06亿元,新建治漏库塘240座,技改、新建、维修乾支斗农渠977公里,改善恢复灌溉面积16万余亩。

城镇建设

主城区道路长131公里,绿化覆盖率38.6%,绿地率33.7%,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城市规划区面积361.2平方公里,重点规划控制区面积187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20.01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八纵十四横”及一个产业集聚区的城市框架。林州市政府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率达49.5%。
林州规划林州规划
林州市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32平方公里。16个建制镇中,9个镇被命名为“中州名镇”,林州市新农村建设成果显着,21个行政村被命名为“中州新村”。截至2012年12月11日,全市已有141个村完成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任务,其中姚村镇和城郊乡两个乡镇实现了农村社区全覆盖。
中州名镇:姚村镇、陵阳镇、合涧镇、河顺镇、临淇镇、任村镇、横水镇、石板岩镇、原康镇
省级重点镇:城郊乡、姚村镇、陵阳镇、横水镇、临淇镇
国家美丽宜居小镇:临淇镇、茶店镇
河南省美丽宜居小镇:五龙镇、石板岩镇、任村镇、茶店镇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石板岩镇
中国传统村落:石板岩镇朝阳村、石板岩镇漏子头村、石板岩镇南湾村、石板岩镇草庙村、石板岩镇梨园坪村、任村镇任村村
中国传统村落·任村村中国传统村落·任村村
河南省传统村落:任村镇盘阳村、五龙镇七峪村、五龙镇中石阵村、石板岩镇王相村、任村镇南丰村、任村镇皇后村、石板岩镇高家台村、石板岩镇西乡坪村、石板岩镇上坪村、石板岩镇车佛沟村、茶店镇西沟村、茶店镇辛店村南治沟自然村、茶店镇翟二井村南坡自然村、茶店镇翟二井村西沟自然村、东姚镇石大沟村、东姚镇北坡村、东姚镇齐家村、临淇镇占元村、临淇镇白泉村、临淇镇黄落池村郜家庄自然村、任村镇盘龙山村、任村镇白家庄村、任村镇牛岭山村马刨泉自然村、任村镇后峪村、石板岩镇贤麻沟村、石板岩镇石板岩村东湾自然村、姚村镇水河村、合涧镇肖街村北庵沟自然村
美丽乡村美丽乡村
河南省美丽乡村:石板岩镇石板岩村、五龙镇阳河村、茶店镇茶店村、石板岩镇南湾村、採桑镇南採桑村、东岗镇东岗村、河顺镇河顺村、原康镇原康村、姚村镇姚村
省级生态镇:五龙镇、城郊乡、原康镇、横水镇、东岗镇、桂林镇
省级生态村:东岗镇下燕科村、桂林镇张街村、姚村镇冯家口村、姚村镇付家河村、原康镇砚华台村、原康镇小池口村、五龙镇岭南村、五龙镇丰裕村、石板岩乡桃花洞村、城郊乡桑园村、桂林镇南屯村、临淇镇白泉村、原康镇东坡村、陵阳镇张官营村、城郊乡北观西村、城郊乡董家村、东姚镇东姚村、东姚镇西良村、东姚镇老里沟村、桂林镇董街村、陵阳镇水磨山村、合涧镇郭家园村、石板岩镇高家台村、原康镇柏尖沟村、城郊乡南营村、任村镇赵家墁村、桂林镇东油村、桂林镇元家庄村、横水镇涧西村、横水镇焦家湾村、横水镇马店村、姚村镇东张村、合涧镇王家村、桂林镇小店村、五龙镇西蒋村、河顺镇西曲阳村

教育事业

截止2015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520所。其中普通高中7所,中等职业学校4所,国中46所,国小21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稚园234所,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16所。
公立高级中学
林州市第一中学
林州市第二中学
林州市实验中学
林州三中
林州市第四中学
省实验学校(林州校区)
高等院校
红旗渠干部学院
红旗渠职业技术学院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林州教学站)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林州校区)
中国联合大学

科学技术

林州市荣膺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範市”、“中国低碳生态示範市”。林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大力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工程,有效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截至当前,共建成市级以上研发中心30家(2009年至2010年新增15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9家、地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地市级工程技术中心7家。成立了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州市抗菌肽研究所和林州市煤矿机械设计院。投资2.6亿元的国家级研究中心林州市科技中心正在积极建设中,预计2012年建成投运。2010年至2011年,林州市共申报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2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9项、地市级重大科技计画项目5项、科技进步奖8项,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率达85%,科技进步对经济成长的贡献份额达52%。该市的优质无公害生猪饲养技术与示範项目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画。通过筛选能有效支撑经济发展的科技项目,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为集聚科技资源、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林州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林州为目标,大力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工程。近3年,累计申请专利443件,该市被确定为河南省第四批智慧财产权优势区域。2010年,林州市产业集聚区参加了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工业企业智慧财产权专项行动,45家企业中有41家企业申报职务专利77项,完成参加专项行动80%的工业企业消除“零专利”的工作目标,走到了河南省前列。

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保障全面发展。2012年投资8000万元的中医院病房楼建成投用,投资2.5亿元的人民医院新址门诊楼主体完工。新建60个残疾人康复站(室)。新农合参合81.7万人,城镇医保参保15.5万人,医疗救助因病困难民众8万余人。全面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12.2万人开始领取养老金。但是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一些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上学、就医等民生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困难弱势群体帮扶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友好城市

河北省清河县(054800)、河南省沁阳市(454500)、河南省商丘市(476000)、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214100)、山东省荣成市(264300)、江苏省张家港市(215600)、
山东省即墨市(266200)、河北省冀州市(053200)、上海市虹口区(200100)、
辽宁省海城市(114200)、山西省屯留县(046100)、江苏省江阴市(214400)、
福建省东山县(363400)、山西省寿阳县(045400)、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164300)、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716000)、北京市延庆区(102100)、山东省寿光市(262700)

交通

林州市交通便利,新河(S228)、安林(S301)、合嘴(S302)、S305、S226等五条省级干线公路贯穿全境,东距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50公里。
林长高速林长高速
南林高速公路(S22)、林长高速公路(S22)、范辉高速公路(S26)均已建成通车。
林桐高速公路是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区域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州)桐(柏)高速公路项目于2016年1月19日正式开工,计画2019年6月底建成通车,总工期36个月。林桐高速公路林州段北接河北省太行山高速公路(石林高速),南连范辉高速公路,新建里程59.4公里,总投资54亿元。全部建成后,将形成连通北京、贯穿太行山南北的交通大通道。
安阳-林州城际铁路即将开工建设,项目线路全长97.6千米,桥樑长度59.167千米,隧道长度2.017千米(含半地下站),桥隧比62.69%。全线车站9座,分别为半地下车站1座,高架车站3座,地面站5座。安林城际铁路南起拟建的安阳机场,经高铁安阳东站至林州北,估算投资103亿元。
安林城际铁路规划图安林城际铁路规划图
瓦日铁路(又称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晋豫鲁铁路、晋中南铁路)横贯林州北部,并在林州境内设立红旗渠站。瓦日铁路西起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瓦塘镇,东至山东省日照港。是我国“十一五”铁路建设重点工程,连线我国东西部的重要煤炭资源运输通道,世界上第一条按30吨重载铁路标準建设的铁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工期为四年半,于2014年12月30日正式建成通车。

市志

林州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範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市、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市)。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林州,对红旗渠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对林州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第七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第16位,第十一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第17位。
清华·红旗渠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2011年11月成功创建“中国低碳生态示範市”
2012年至2014年,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林州国际友好和平艺术节。
2013年,林州“太行菊”“入盟”“中国好品牌”
2014年9月28日,林州市以在绿色发展、生态建设方面的突出成就荣膺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範城市”。
2015年1月16日—1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国际休闲产业论坛2015年会暨中国生态城市与园区发展峰会上,林州市荣膺“国际生态休闲示範城市”称号。
2015年12月30日,林州市入选国家园林城市。
2016年,林州市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範区。
2016年3月,获全国绿化模範市。
2016年3月底举行的“中国建筑之乡”改革与发展经验交流会上,中国建筑业协会授予林州市“中国建筑之乡”称号。
2016年4月,根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河南经济发展报告》(又称“经济蓝皮书”)中的《2015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林州市在民生幸福评价方面位列全省第一。
2016年8月,林州市荣列河南省首批30个县(市)百城建设提质工程。
2016年10月,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旅游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城市文化

精神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州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并孕育了红旗渠精神。红旗渠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蹟”。
红旗渠精神概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新时期的红旗渠精神: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方言

林州境内的方言为晋语邯新片磁漳小片林州话,亦称林州方言。林州话共有24个声母,39个基本韵母,5个声调。林州方言语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高亢洪亮,发音清晰,浑厚直硬,变音较多,四声分明,去声字多多。辞彙丰富,词尾多有后缀;句中常有语头、镶中和缀尾,说话常省略某些词语。林州话的变调很複杂,明显的是阴平和上声。林州话对多音节词的首音节词读得沉重、响亮、节奏长,末音节词读得轻、低、节奏短:常因发音速度快,省略或轻放读个别词的声母、韵母,听起来好像改变了原来词语的音节。
晋语前身应该是汉代扬雄《方言》提到的“赵、魏之西北”方言。晋语的使用人口近5000多万(86年是4600万),其中山西约2000万(不含运城和临汾大部,运城话和临汾话属于关中系统)、内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各近1000万,陕北有300多万。晋语的最重要特徵是有入声,这和北京的官话很不相同,晋语比北京话的语言特点古老很多,有学者戏称之为“北方话中的山里话”。

饮食

林州特色饮食有:大烩菜、滷麵、水饺、捞麵条、宽麵条汤、凉粉、粉条、和乐剏、鸡蛋麵疙瘩汤、红薯面窝窝等。
林州大烩菜
大烩菜製作简单,口味鲜美、醇厚,在林州是有广泛的民众基础的,除了饭店里做的大烩菜,基本是家家都会做,每天都在吃。由于林州历史上比较穷,在吃饭上不讲究,炒菜时不一盘一盘的炒,而是把各种菜依次放到锅里一起炒熟,从而成为烩菜。随着生活的改善,烩菜里的配菜越来越丰富,口味也越来越好吃,逐渐形成林州一种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在饭店里一般配以大米为主食,再上一碗鸡蛋紫菜汤,让人回味无穷。在个人家庭里,一般也是配以大米为主食,在过节日时,有时会配馒头为主食。如今林州大烩菜已成为林州特色菜,每每有结婚喜庆的时候,主人家都会支起大锅,一连做好几天大烩菜,招待亲戚朋友、街坊邻居。
滷麵
在林州是一种很受欢迎的主食,由于滷麵食用方便快捷,很方便外出办事的人食用,不管是街头巷尾,还是城市乡村,随处可见三轮车上放着大笼屉,笼屉里面放着做好的滷麵,下面放着加热的火炉。中午时分,在街上行色匆匆的生意人随时可以坐在马路边要一碗滷麵,热情的老闆还会免费为你端上一碗麵汤,在上世纪90年代,1.5元的价钱就可以让你吃饱喝足,然后接着去忙自己的事情。林州滷麵做法独特,做好后1天之内口感不变,被称为中国林州式快餐。林州滷麵是将面与卤(肉)汤混合,使面充分吸收卤汤入味后上笼屉蒸製。蒸好的滷麵没有汤汁,香而不腻,乾而不柴,百吃不厌。滷麵的配料一般是:细麵条,五花肉,黄豆芽(或豇豆,蒜薹)等。
水饺
在林州水饺也叫扁食,代表了团圆、喜庆、关爱、牵挂,它是逢年过节等隆重节日里不可缺少的角色。和面、盘馅、擀麵皮、包饺子,每一步精细的做工,都把美好的心愿和对亲人的关爱融入了进去。春节、端午、中秋、重阳、元旦、冬至等节日,水饺总会出如今林州人每家的饭桌上。对亲人的关爱和牵挂,也融入到了水饺,每每有亲人远行或归来,都会用水饺来送别或接迎。
捞麵条
林州饮食是捞麵条的天下,无论春夏秋冬,家家户户的正餐一定是捞麵条。林州太行山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这里的小麦生长创造了黄金条件。成熟后麦粒质硬而透明,含蛋白质较高,达14~20%,麵筋强而有弹性,做成的麵条筋道、滑爽、有嚼头。这一切优厚的自然条件,成就了捞麵条风行林州的独特景象。麵条可选细、宽各种种类,以手擀麵为佳。捞麵条好吃,还需调以入味的臊子,也就是吃捞麵需要的配菜或滷菜。臊子可以是各种炒菜,并无固定配方,但是,不论荤素,菜一定要切的精细,这样炒出来的臊子,菜细汁浓,加到煮熟的捞麵条里,搅和均匀,配以蒜汁和一滴香油,口味鲜美的捞麵条就可以品尝了。
介绍几种林州特色的臊子:白菜炒豆腐、鸡蛋炒西红柿、菠菜炒鸡蛋、西红柿炒茄子、土豆炒肉丁等等。
宽麵条汤
在林州,小孩满月那一天,会邀请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举行庆贺,中午饭吃过,会给乡亲们花饭,除了大烩菜外,其中必有宽麵条汤,宽麵条有2cm宽,其中有着深刻寓意,期盼孩子以后人生道路宽广、事事顺利。这幺好的饭,自然也就成了林州人饭桌上常见的饭了,一般会在晚饭做,只不过麵条会适当细一点,另外会加上一些青菜,用烧热的菜油一烘锅,再加上馒头或火烧,就发展成了林州常见的晚饭。
鸡蛋麵疙瘩汤
人生病后,一般都肠胃虚弱,不喜饮食。家里人一般会做鸡蛋麵疙瘩汤给病人喝,根据病人口感,或调以白糖,或加油盐酱醋。鸡蛋麵疙瘩汤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还可以滋养脾胃,完全无污染、无添加剂,很有利于病人康复。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融合,林州饮食呈现多样化发展,如出现了:米皮、凉皮、麵皮、米线等各种街头小吃,大饭店里更是融合了东南西北中各式饭菜。

特产

林州特产有“大红袍”花椒、淇河鲫鱼(双背鲫鱼)、洪河小米、柿子(焦家屯村柿子产量丰富、寨底村的柿子质量好)、柿饼、核桃(申家洼村已形成生产基地)、柿卷、柿饼、小磨香油、山楂等。
林州特产林州特产
林州山楂:习称北楂。据古碑文记载:清康熙年间,林县城关大纸坊乡红土岗村李清基,曾出任山东“五品军工”,后带回山楂枝条植于红山岗村,长势健壮,品质俱佳,遂移栽繁衍至全县各地,主要品种为豫北红和林红两种。
林州花椒:有大红袍、小红袍等品种。早在北宋时已大量种植。
任村镇:核桃、柿子、花椒、苹果。
姚村镇:花椒、柿子、板栗、苹果。
河顺镇:山楂、苹果、核桃、柿子、李子、花椒。
原康镇:山楂、酸枣、小米、罐头。
陵阳镇:山楂、核桃、板栗、花椒、柿饼。
临淇镇:临淇小磨香油、淇河鲫鱼,临淇豆腐。
东姚镇:洪河小米、柿子、黄杏、核桃、苹果、香椿。
城郊乡:山楂、板栗、水磨石、黄华玉、板栗。
採桑镇:柿、杏、苹果、山楂、柿子。
桂林镇:苹果、柿子、梨、花椒。
茶店镇:太行菊。

风景名胜

综述

林州市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荟萃,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境内的林虑山乃“北雄风光最胜处”,群峰秀拔,峭壁险峻,林木葱郁,飞瀑流泉,景物奇秀,为世所称。现已形成了以红旗渠和太行大峡谷为龙头,以黄华神苑、洪谷山、龙凤山、万泉湖、五龙洞为侧翼的景区格局。红旗渠、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另有“三九”严寒桃花开的桃花谷、“三伏”酷暑水结冻的冰冰背、黄华流水颠倒颠等自然奇观,有高达346米的亚洲第一高瀑,更有被国际航联誉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滑翔基地。1996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林州并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林州现已形成以红旗渠和太行大峡谷为龙头,以黄华神苑、天平山、洪谷山、柏尖山、龙凤山、万泉湖、五龙洞为侧冀的景区格局。红旗渠的红色旅游与太行大峡谷绿色生态旅游“红”“绿”交辉,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旗渠、林虑山景区,以其“雄、奇、险、绝”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旅游景区被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区。林虑山乃“北雄风光最胜处”,群峰秀拔,峭壁险峻,林木葱郁,飞瀑流泉、景观奇物,为世所称,内有天然公园王相岩,有高达346米的亚洲第一高瀑,以及三九严寒桃花怒绽、三伏酷暑寒水结冰、千古之谜猪叫石等神奇的自然景观。被国际航联誉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吸引着中外滑翔健儿竞相来此大展雄姿。成功举办滑翔伞世界盃赛暨第一届中国安阳林虑山国际滑翔伞公开赛和全国汽车越野赛。红旗渠景区列入“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命名为首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天平山景区创建成3A级旅游区。石板岩镇石板岩村、郭家庄村、高家台村被评为全省农家乐百村万户试点村。
截止2017年1月,林州共有5A级景区1家(红旗渠·太行大峡谷),4A级景区1家(万泉湖),3A级景区5家(黄华神苑、太行屋脊、天平山、洪谷山、柏尖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等国字号品牌24个。其中红旗渠风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範基地、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红色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虑山是国家地质公园,五龙洞是国家森林公园;万泉湖淇淅河是国家湿地公园,另有国际滑翔基地等着名旅游景区。
林州市主要旅游景区
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旅游区
红旗渠风景区
桃花谷风景区
红旗渠纪念馆
龙凤山风景区
林州市人民公园
天平山风景区
林州航空运动公园
林州龙湖
红旗渠分水苑
千瀑沟
太行天路
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
淇淅河国家湿地公园
林虑山国家地质公园
络丝潭景区
太极山原始森林景区
王相岩风景区
仙台山风景区
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
柏尖山风景区
猪叫石风景区
太行平湖景区
冰冰背风景区
黄华神苑景区
圣相岩景区
万宝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紫海情缘薰衣草庄园
洪谷山风景区
林州太行山大峡谷写生基地
石板沟画家村
弓上水库
岱顶山(大圣山)
万泉湖风景区
白云山景区
慈源寺
仙霞谷风景区
任村古城遗址
红英汇流
兴龙山景区
太行屋脊风景区
千瀑沟景区
太行风情滑雪场
坝顶草原

红旗渠风景名胜区

红旗渠风景区包括红旗渠青年洞、络丝潭、分水岭等景区,位于林州市任村镇,是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範基地、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红色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市场秩序最佳景区、国家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研学旅游示範基地、我最嚮往的党史纪念地。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十年余。它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州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线起来。
红旗渠青年洞红旗渠青年洞
红旗渠总乾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加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州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工程不仅工程浩大,而且建筑工艺高超,通水40年来,仍巍然屹立在太行山上,至今建筑专家们还称讚它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典範,成为林州市的标誌性建筑。

太行大峡谷风景区

中国林州太行大峡谷中国林州太行大峡谷
太行大峡谷地处林州市石板岩镇境内,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1.5公里,海拔800—1739米,相对高差1000米以上。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89平方公里,其植被覆盖率为90%,有天然氧吧之美誉。境内断崖高起,群峰峥嵘,阳刚劲露,台壁交错,苍溪水湍,流瀑四挂,是“北雄风光”的典型代表。“青崖如点黛,赤壁若朝霞,树翳文禽,潭泓绿水,景物奇秀,为世所称”,太行大峡谷景区四季景色各异,令人神往。
太行大峡谷景区由桃花谷风景区、王相岩风景区和太极山风景区组成,景区实行通票制。峡谷内民宅建筑就地取材,石街、石院、石墙、石柱、石梯、石楼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古色古香,令人寻味。太行大峡谷景区交通便捷,接待设施完善,是休闲养生、滑翔攀岩、避暑度假、绘画写生、寻古探幽、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太行大峡谷景区有三九严寒桃花开的桃花谷,三伏酷暑水结冻的太极山,千古之谜猪叫石三大奇观。有太行之魂王相岩,潭深谷幽仙霞谷,晋普龙洞小洞天,原始森林太极山,亦真亦幻仙台山,鬼斧神工鲁班豁,华夏—绝桃花瀑,太行平湖南谷洞(刘秀湖)八大景观。

红旗渠纪念馆

红旗渠纪念馆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布展面积4000平方米,展线总长515米,分别是老馆的9.2倍、8.7倍和1.6倍。新馆集图片300张、实物1000件、展柜15组、雕塑9组、灯箱5组、投影2组、场景4组、沙盘2组、真实山体塑型1290平方米、触控萤幕6组、电子签名1组、振动平台1组、运用空间环境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灯光艺术、多媒体艺术、图片艺术、场景模型艺术、影像艺术等八大手段来展示展览。
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纪念馆
2014年5月1日,红旗渠纪念馆新馆开馆。新馆在老馆西侧,以红色为基调,造型似灵动渠水。展厅由“序厅”“旱魔”“奇蹟”“丰碑”“梦想”“精神”六部分组成,用2000多件珍贵文物和声、电、视频,立体再现了当年10万大军战太行的震撼场景。与老馆相比,其展厅面积扩大了8倍,展示手段在原来图片、文字、实物的基础上融入多媒体、4D动感、空中悬浮、智慧型触摸等现代表现形式。

黄华山风景区

黄华神苑是国家3A级旅游区,位于林州市区西6公里处的林虑山主峰东侧,山清水秀,云蒸霞蔚,风光旖旎,煞是壮观,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汇古今奇观于一山。有“黄华流水颠倒颠”、“悬流千尺进珠帘”、“酷暑藏冰冰冰洞”等七十二胜景。有战国时期的赵国长城、黄华会馆,东魏高欢避暑宫,隋代的觉仁院,宋代的王母祠、慈明院,明清时期的水帘亭、黄华中院、玉皇阁等建筑群;有金代着名书画家王庭筠在此隐居时创立的黄华书院及历代着名诗赋碑碣七十余通;有石塔群两处和古树名木多株。山顶瀑布飞挂,山谷乾湖映辉,云隐奇峰,水绕幽谷,享有“太行最秀林虑峰,林虑黄华更胜名”的讚誉。

万泉湖风景区

万泉湖风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区,位于林州市临淇镇北部,是林州市主要风景名胜区,这里有豫北最大的涌泉群--石门涌泉。据《重修林县誌》载:“溪流何潆洄,潭光何浩渺,潺潺万瀑泻,水石何粼粼......”。同是清邑人的李景云游览万全、石门诸景也倾吐“不必游蹤远,名山此乍逢”之讚叹。的确历史上“水贵如油”的林县,有万泉湖这一奇异水源,这一浩渺水面,恐不见其景者,难以信服,有大小泉眼百余个,汇流成长4000余米,宽100余米,深20余米的湖面,故称万泉湖。万泉湖清泉涓流,碧波浩渺,山势秀丽,绿树成荫,亭台楼榭错落有致,游览小道贯穿其间。这里有石门古寺,神龟探水、碧波亭、慕景椿、凌波栈道等许多景点。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是人们休闲、垂钓、游泳、划船等活动的水上娱乐场所,也是豫北有名的旅游观光胜地。万泉湖清流如歌,山势逶迤,植被葱茏,湿地风光得天独厚,人文底蕴丰沛绵长。《诗经》中采自淇水的诗篇有44首。石门古寺、神龟探水,二龙戏珠、碧波亭、慕景椿、鸳鸯桥、凌波栈道等景观星罗棋布,通幽曲径迂迴其内,亭台楼榭错落有致……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

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五龙镇境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这里地处太行山淇山脉东端,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6公里,总面积2525公顷,分“五龙洞、四道沟、鸡冠山和驴驮沟四大景区。景区风山势宏厚苍劲,危岩壁立,怪石嶙峋;山坡植被茂密,树木葱郁,林海茫茫;溶洞幽穴星罗棋布,山泉溪流通遍布山涧。

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

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位于林州市石板岩镇。起飞场位于太行大峡谷东侧崖壁之上的东垴村南教场,海拔1280余米,面积16000平方米,可容纳进百名运动员同时起飞。降落场位于姚村镇寨地村观光大道南侧。1992年,林州首次举办国际滑翔赛,此后每年举办两次。被国际航协秘书长海勒誉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

王相岩风景区

王相岩景区东临露水河,西依悬崖,左右两侧峭壁环绕,形成了一个闭合性极强的围谷,与岩崭展开的朱雀峰相迎,暗合中国古代风水学“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模式,吸引了历代名人雅士来此修身隐居。据载,商代国王武丁和奴隶出身的宰相傅说都曾在此居住生活,故后人称为王相岩。武丁是商朝第22个国王,少年时被父亲小乙送往商都西部的林滤山和奴隶在一起劳作和生活,和奴隶傅说成为朋友。武丁觉得傅说很有雄才大略。武丁继承王位后,拜傅说为宰相。傅说就任后,竭尽文韬武略之才能,辅佐武丁把朝政治理的井然有序,使商王朝达到了空前发展,历史上称之为"武丁中兴"。

洪谷山风景区

洪谷山位于林州市区西南13公里,沿谷有省级重点文物4处,县级重点文物2处,名胜古蹟,相得益彰,是林虑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洪谷胜景,幽雅秀丽。北魏孝文帝、梁武帝、西魏废帝、北齐文宣帝等均曾在此处咏经参禅。五代着名画家荆浩于此隐居,号洪谷子,绘此地山水数万幅,与弟子关仝共创全境山水画派,为唐宋山水画之冠,传世作品为历代帝王所收藏。洪谷山自然景色秀丽,山环水绕,群峰壁立,绿茵如盖。中间一道深谷,长年溪流不断。谷底有三级瀑布,山水断跌而下,犹如一卷长纱。春季满山黄华,流金溢彩;秋季霜打枫叶,一片火红。洪谷山历史悠久,古蹟璀璨。北齐文宣帝高洋建洪谷寺,先后有众多僧人云游挂锡;北齐金灯寺石窟建在万丈悬崖之上,白云缭绕,神秘莫测;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及弟子关全在此买田数亩,躬耕自食,沐浴山光,成为山水画开宗巨匠:明代知县谢思聪在此开渠引水,创建林州最早水利工程——谢公渠。现(2008年)尚存。北魏摩岩石塔、千佛洞石窟、金灯寺石窟;唐代砖塔;明代谢公渠;清代谢公祠及各朝代碑刻等重要文物,其中有省级文物五处,市级文物二处。

柏尖山风景区

柏尖山风景区是林虑山风景名胜区六大景区之一,是国家3A级风景区、省级森林公园,2001年被林州市人民政府、林州市文物管理所命名为林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柏尖山属于奥陶系碳酸盐,位于原康镇中部,景区以“境奇、景好、泉甜、庙古、文化深邃”着称于世。清鹹丰四年(1854年)重修柏尖山山寺碑记曰:“"林邑山也,四面皆山,其载名各邑志者,如人行山之金灯、黄华、洪谷指不胜屈,而柏尖山不与焉。柏尖山人行之山也,在惠厅泉西南,层峦耸翠,上出重霄叠嶂,浮云下压,诸岭四周空阔,峭若呈瓶,遥指数于苍烟白云之外……”历代县誌都称柏尖山为林虑山胜景之一。山峰峭壁中镶嵌着一座古剎,名曰柏尖山寺。据清嘉庆三年碑文记载,柏尖山三奶奶庙“自包羲氏王天下即建此庙,柏山奶奶与泰山二仙奶奶相为姊妹”。包羲即伏羲。《中华全史》记载:“伏羲所都之地日宛丘,即今河南淮阳县也。”这一庙宇多次修葺,才保存下来,特别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4年)重修后,从山跟到寺址用青石垒砌了一道100米高的护崖墙壁,砌筑了2.5米宽步云台阶,工程宏伟,扣人心弦。倒挂在崖间峡谷中的白皮古柏叶翠枝茂,柏尖山风光旖旎环境优美,地势险峻,特别是秋天来临漫山红叶果实纍纍,一派奇景色彩,加上云海奇观,游人至此宛如仙境,或题书或赋诗讚叹不已,每年霜降前后均会举办柏尖山红叶文化旅游节,来此观赏红叶的游客络绎不绝。河南省旅游协会副会长尤滋州1989年游览后作诗曰:“柏尖峰顶庙堂高,远望群山如海涛;殿阁如在九天上,胜似齐鲁蓬莱岛。”北京大学教授陈传康实地考察后为柏尖山题词“神州初庙,太行奇境”。

着名人物

傅说:商王武丁时贤相,原为奴隶,居住在林虑山中的王相岩做苦役,与武丁相见后武丁为其才智折服,拜为宰相,成就了武丁中兴,这便是便是《孟子》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来由。
郭巨:二十四孝郭巨埋子的主人公,姚村镇人,今天林州四中校园内有郭巨墓。
杜乔:东汉名臣安帝时,举孝廉被司徒杨震徵聘为僚属。不久升为南郡(治所在湖北江陵)太守,又转任东海(郡治在郯,今山东郯城北)相,后入朝拜为侍中,进为太尉,位列三公。得罪梁冀,为其所害,死后,与李固俱被暴尸于洛阳城北,后代“世载弦直”。
荆浩: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生于唐朝末年,大约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间。五代山水名家,传世作品有《匡庐图》,《笔法记》,长期居住于林州洪谷山,为北派山水画之祖。
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北宋着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桿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邵康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着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山村咏怀》等。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上桿庄遂更名邵康。
孙占元:抗美援朝英雄,临淇镇三弓水村人(现更名为占元村)。1952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4月8日追授他“一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谷文昌:1915-1981年,河南省林州市人,中共党员。1950年,他随解放军南下至福建省东山岛,生前曾任东山县县长、县委书记。18集电视连续剧《谷文昌》2009年6月正式播出。2009年9月,谷文昌同志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林州市石板岩镇与福建省东山县均建有谷文昌纪念馆。
杨贵:红旗渠总设计师、原河南林县县委书记,1954年5月,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率领林县人民,历经数载,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1995年6月,离休。2006年3月,中央批准职级为副部长级。八月,中央批准享受中央、国家机关部长级医疗待遇。中共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任羊成:红旗渠劳模,1928年农曆腊月廿八日生,林州市任村镇古城村人。1946年10月加入新民主主义共青团,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5岁在本村当儿童团长,青年时期参加民兵积极支援前线,参加解放河南汤阴县的战斗。1950年担任林县任村区基干民兵连长,后任农业初级社社长。1958年踊跃投身林县的山区水利建设,在南谷洞水库工地干了3年,在红旗渠工地干了10年,为林县水利事业奋斗了整整13年,把自己一生中的大好年华贡献给林县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曹双明:河南省林州人,上将军衔,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12大代表,14届中央委员。获解放奖章。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1993年5月晋升为空军上将军衔。
李乾元:河南省林州市姚村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党内,曾任中共第1集团军党委副书记等职。
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
刘洋:中国第一位飞天的女太空人,河南省林州市五龙镇人,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少校军衔。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1秒,刘洋与指令长景海鹏、航天员刘旺一起乘坐我国自行研製的长征2F遥九火箭準时发射进入太空,成为中国第一位飞天的女太空人。
宋成元:林州市五龙镇岭后村卫生所医生,2015年获评“全国特别关注乡村医生”。
张锁江:河南省林州市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绿色化学工程与技术”创新课题组组长。1994年于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北京化工大学做博士。1995年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与小岛和夫教授合作开展研究,1997年受聘于日本三菱化学公司,2001作为“百人计画”到过程所工作。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俊华: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林州市茶店镇。2016年1月8日凭藉“燃烟煤气选择性催化脱硝关键技术研发与套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王用生:林州市原康镇砚华台村人,1958年1月生,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全国人大代表。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