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溪镇(四川省苍溪县东溪镇)
东溪镇位于广元市苍溪县北部,距县城陵江镇80公里。是苍溪县东北部周边乡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东与龙洞乡、高坡镇接界,南与文昌镇、石灶乡毗连,西北同桥溪乡相邻,北和旺苍县接壤。全镇幅员面积10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540亩,辖33个村、2个社区,143个村(居)民小组,10830户,36360人。东河(宋江)穿境而过,苍(溪)旺(苍)公路、苍(溪)石(马)公路交汇于此,水陆交通方便,素有“小重庆”之美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东溪镇
- 外文名称:Dong'xi Town
- 别名:小重庆
- 行政区类别:建制镇
- 所属地区:四川省广元市
- 下辖地区:2个社区,33个行政村
- 政府驻地:东溪场镇
- 电话区号:0839
- 邮政区码:628441
- 地理位置:四川盆地北部边缘,苍溪县东北部
- 面积:103.8平方公里
- 人口:33,660人(2016年)
- 方言:四川话(川中片)
- 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 机场:广元机场(86km)
- 火车站:广元火车站(20km)
- 车牌代码:川H
- 党委书记:谢继东
历史沿革
宋、元、明至清道光年间,先后属全信乡。元全元二十年(1286)前,部分地域隶属奉国县。清光绪年间(1875)隶属东路总保。宣统二年(1910)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属东溪乡。
区沿革
民国二十四(1935)为四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为三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撤区,民国三十六(1947)复三区。建国后,1950年成立苍溪县第六区,1955年改第六区为东溪区,1992年撤区,1994年设东溪片区督办室,1995年置东溪区工作委员会。
乡镇沿革
1933年9月红军在东溪场建区、乡苏维埃,建国前为东石乡,1951年成立东溪乡人民政府,1952年分出黎家、清泉等村为新建乡,并改街村为东溪镇。1955年撤镇,复归东溪乡辖。1958年为东溪人民公社,1984复为东溪乡,1986年改建为镇,1992年撤乡并镇,辖桥溪、东溪、田菜三个办事处,1994年10月,桥溪办事处单列为桥溪乡,1997年10月,田菜办事处单列为田菜乡,现东溪镇辖原东溪镇域。1999年从田菜乡划入三官、花园两个村。

2005年4月3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5]10号)批覆:
应苍溪县政府申请予以撤销东溪办事处,将原田菜、双田2个乡所属行政区域併入东溪镇。东溪镇政府驻东溪场。
行政区划
苍溪县东溪镇辖友爱、大岩、大龙、小龙、英明、望乡、金牛、庙子、黎家、勤俭、北岸、群策、花园、三官、七一、井子、马蹄、芙蓉、光山、井塘、瓦旋、石驹、八庙、康寨、大石、双田、八字、梁家、大堰、巨马、柴坡、陈乾、舒家33个村委会和北泉、宋水等2个社区。
自然条件
东溪镇地属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山岭连绵,沟壑纵横 ,谷坡陡峭。一般海拔700~900米,以东溪镇英明村的文家包主峰海拔1272.1米为最高、石灶乡红花村张家坝海拔408米为最低。东河自北向南流经境内桥溪、东溪、田菜、石灶四乡镇。本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1℃,极端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4.9℃。年无霜期260~28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但分布不均。常有夏旱、伏旱和秋涝,多大风,时有雹灾。
自然资源
东溪镇地属山地,起伏大、山岭绵亘,沟谷幽深,海拔在420米-1159.2米之间,有东溪古镇、朝天门、大龙岗山、小龙岗山、三角山、龙神塘、斑竹林、狗头山等自然景观,正被纳入川北旅游环线规划。本地属亚热带温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无霜期较长,自然植被种类繁多,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已形成了粮油、生猪、蚕桑、药村、毛兔、猕猴桃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格局。
东溪镇山水秀丽、生态优良、物产丰富、历史厚重,商贸物流、服务业兴旺繁荣,素有“小重庆”之美誉;旅游资源丰富,有蒋家山“红军墓”、法定宗教活动场所“龙感寺”等人文景区,更有白鹤集聚的千亩斑竹林和万亩国有林、宋江第一石拱桥、朝天嘴及井子、八字等新农村建设示範园、东河梯级电站等生态景区。
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
东溪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已形成粮油、水果、蔬菜、药材、生猪、弥猴桃、毛兔等产业化基地。毛兔、弥猴桃已成为两大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65%,东溪镇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兔毛集散地,四川省宏联兔毛有限责任公司落户东溪。全镇现有存栏毛兔50万只。同时,东溪镇又是红阳猕猴桃种植原产地,2004年获得国家级标準化生产示範基地验收。全镇现有红阳猕猴桃1万亩,2007年底,兔毛、猕猴桃产量分别达到450吨、7600吨。毛兔、猕猴桃两大产业已成为东溪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骨干支柱产业。2008年猕 猴桃产品获得国家农业部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地。
产业发展
2008年新植红心猕猴桃2100亩,全镇累计面积已达8700亩;建毛兔养殖专业村1个,累计饲养长毛兔31万只;建生猪养殖小区(适度专业规模村)4个,新引进培育相对规模以上种养业主17个。
基础设施
2008年完成通村水泥路7.6公里;完成4座小二型水库病险排危,标改山坪塘28口,新修塘堰3口,建防渗渠11.8千米;实施了8个村的安全饮水工程;投资17万元,安装场镇路灯68盏,改造下水道网管2.8千米,硬化街道6800㎡,改造垃圾处理场(池、箱)及公共厕所等。2013年完成东溪水电站工程建设,成功截流。
灾后重建
2008年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团结带领人民民众克服“5.12”汶川大地震带来的重重困难,自加压力,创新求实,勇争一流,有力地推进了全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该镇採取了一般受灾农户自建、贫困农户干部帮建、地质滑坡户联建、企业业主捐建等方式,统一按图纸规划设计、统一建材调配、统一安全监管、统一验收兑付补助资金,先后启动了483户农房重建,占重建户518户的93%。其中完成一楼主体工程187户,重建户可望在春节前全部搬进新居。
经济总量
2008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43亿,完成国、地两税总任务130.1万元,占调整后目标的100%;完成产值千万元规模以上企业(金农公司)年度生产目标任务;完成固定生产投资4870万元;社会零售品消售总额完成3800万元;农产品交易总额达6800万元,其中仅红心猕猴桃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560元。
发展思路
东溪镇党委政府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特点,积极调整思路,以“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东溪”为主题,不断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形式和方法,紧密联繫本镇实际,积极开拓,大胆创新,着力提高执政能力,深入实施“产业立镇、工业强镇、商贸富镇、项目活镇、科教兴镇”的工作思路,务实创新、攻坚破难,有力地促进了镇域经济迅猛发展。
历史文化
东溪历史悠久,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东溪镇建苏维埃;1934年红军曾在黄猫垭歼敌田顷尧所部1万余人;1945年美国侦察机去襄樊老河口执行侦察任务返蓉时。飞至东溪上空因缺油迫降东溪李渡坝。东溪着名人物有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首领温全武;曾任北京卫茂区司令员、中央候补委员的吴忠将军;国民党进步人士、原河南开封市市长陈维新等。
民间艺术
东溪镇有风格多样的民间歌谣。人们除了将歌谣作为表情达意,用以助兴、减轻劳累的载体,尤以山歌最为民众喜爱。东溪镇歌以五声音节为主,歌词多为四句,声腔高亢、嘹亮、刚健、朴实,内容广泛,是当地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代表。
为将山歌这一艺术形式发扬光大,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勃勃生机。东溪镇成立了民间艺术团体“十八道水”农民艺术团,艺术团经常到各村、学校巡迴演出,参加县上比赛,与其它乡镇、兄弟县区的民众团体联谊,丰富了民众文化生活。
历史名人
吴忠(1917-1988)东溪镇小龙村人,1933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军长、北京卫茂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中共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五星红旗勋章。
陈维新(1875-1955),原名朝吉,字表甫三,东溪场人,民国四年(1915)任中国基督教上海青年协会交际主任,1917年任中国派往欧洲华工队“五育”干事,曾出席凡尔赛万国和会(旁听),会后旅游欧美13国,在英国结识冯玉祥将军,民国十五年(1926)任河南省开封市市长,民国三十年归故里,设“福音堂”,办贫民学校,伸张正义,憎恨地方权势横行乡里,1952年在苍溪县文化馆工作,同时被聘为省文史员。一生清贫,其行事人多称道。
政府机构
苍溪县东溪镇人民政府
东溪镇负责全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综合管理,以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 文明为己任,努力构建生态、文明、富裕、平安、和谐东溪。
机构处室
党政综合办公室
负责组织纪检、监察、宣传、政法、统战、人大、政协、群团、人事人才、信息调研、文秘档案、保密、督查督办、来信来访、后勤保障、综合协调等工作。
经济发展办公室
负责农业和农村经济、项目和招商引资,民营经济、乡镇企业、扶贫开发、劳务输出、统计、土地管理、农村能源、环境保护及各类工作。
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
负责教科文卫、计画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政、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精神文明,广播电视,村镇建设,民族宗教,法律服务等各类工作。
社会事业
1995年,东溪镇被列为四川省第二批省级重点小城镇以来,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场镇建城区面积近2平方公里;商业贸意活跃,全镇有工商业725家,其中个体工商业710家,集市贸易成交超亿元;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现有中学1所、国小3所,在校师生8000多人,卫生院3所;民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广播电视入户率达85%;电话通村23个,入户率达60%。程控电话、移动通讯、闭路电视光纤网路覆盖全镇,已成为周边乡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学校
东溪镇中心国小
主词条:苍溪县东溪镇中心国小校
苍溪县东溪镇中心国小校位于宋江河畔素有“小重庆”美誉的东溪场北岸,距县城约80公里。始创于光绪元年(1875年),初为东溪公立义学;民国时期(1930年)改为东溪中心国民国小校;解放后易名为东溪镇中心国小校,名称沿用至今。
学校占地近二十亩,运动场、教学楼、生活设施、微机室、图书室、实验室一应俱全,现有藏书2万余册。校园绿树成荫,艺术墙掩映其间。
多年的发展和完善使学校目前拥有较多的学生和一流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学班24个,在校学生1400余人。教职工59人(专任教师58人)大专及以上学历43人,占68.2%,学历合格率100%。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县级骨干教师9人。
苍溪县东溪初级中学
苍溪县东溪初级中学校始建于民国32年(1943年)春。当年苍溪县第三区民众筹资创办了东溪场私立宋水初级中学校,招收第一班新生40人,随后增加到9个教学班,学生319人。

苍溪县东溪初级中学校始建于民国32年(1943年)春。当年苍溪县第三区民众筹资创办了东溪场私立宋水初级中学校,招收第一班新生40人,随后增加到9个教学班,学生319人。1944年8月,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受中国共产党南方局指派赴宋水初级中学任教,利用合法讲台,传播革命真理。后因内战引起社会动乱,教育日趋衰落,该校于1947年停办。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秋东溪国小附设过两个国中班。1960年秋,东溪场办起了东溪初级中学校,后因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于1961年3月停办。时至1970年9月,随着“文化大革命”中的複课闹革命开始,苍溪县东溪初级中学校又开办了。自此在中共东溪区委、区革委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通过县文教局拨款,在现校所在地征地8亩,开始新建校舍。1972年8月,新校舍落成,在招收国中学生的同时,招收附设高中班学生。
目前,东溪中学占地72亩,有教学班33个,在校学生总人数2000余人,教职工有115人,中高级教师39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
人口情况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 16329 |
男 | 8646 |
女 | 7683 |
家庭户户数 | 4375 |
家庭户总人口(总) | 15435 |
家庭户男 | 8055 |
家庭户女 | 7380 |
0-14岁(总) | 3548 |
0-14岁男 | 1907 |
0-14岁女 | 1641 |
15-64岁(总) | 11862 |
15-64岁男 | 6270 |
15-64岁女 | 5592 |
65岁及以上(总) | 919 |
65岁及以上男 | 469 |
65岁及以上女 | 450 |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 154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