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綦江区东溪书院街国小

綦江区东溪书院街国小

綦江区东溪书院街国小

重庆市綦江区东溪书院街国小

书院街国小地处历史悠久的重庆市綦江区东溪古镇,是由东溪籍人士、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汉中府知府陈燮堃(字洪猷)在鹹丰三年(公元1853年)主持修建创办,初名明善书院,书院历经清末动荡,观瞻国共风云,参与国家建设,几度合併更名,现名重庆市綦江区东溪书院街国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綦江区东溪书院街国小
  • 创办人:陈燮堃
  • 创办时间:1853年正月十三
  • 类别:国小
  • 校训:明善诚身
  • 知名校友:郝谦、危石顽、田斗寅、吴举宜、黄义乾、陈毅乔、夏奇峰、危东亚、吴秀恆
一、学校概况
书院街国小地处东溪古镇的核心,现有师生1500余人,是东溪古镇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宣传视窗,学校由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汉中府知府陈洪猷在1853年正月十三动土修建,至今163年。培养了原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四川省委宣传部长郝谦、原中共重庆市委顾问危石顽、创办綦江中学的校长田斗寅、创办东溪中学的校长吴举宜、原中共重庆市委工农部副部长黄义乾、原教育部小教司司长陈毅乔、原建工部计画司司长夏奇峰、外交部任职,编撰《英汉词典》的危东亚,中国第一位船舶学博士、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副院长吴秀恆等,书院街国小为当地文化和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
綦江区东溪书院街国小
二、地理位置
书院街国小地处重庆市綦江区东溪镇,东溪镇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綦江区南部、贵州大娄山脉北端,与贵州省习水县接壤,是万盛石林、铜鼓滩漂流、南川金佛山、江津四面山等景区的重要中转地。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在此设丹溪县。东溪建镇1300多年,建场2200多年,其历史之悠久、环境之独特、民风之古朴、文化之丰富、技艺之精妙、布局之别致,凸显古镇风貌,素有“渝南第一山水古镇”的美誉,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重庆十大名镇”之一。
三、学校创办人简介
陈燮堃先生(字洪猷、号升阶),史书评价他俊伟奇杰,忠孝仁廉。
1818年(嘉庆23年)出生在分水,
1826年开始在东溪天平桥读私塾,
1835年由优秀秀才选中稟生,
1841年春参加的道光皇帝主持的恩科殿试考中二甲第14名
1841年5月选定内阁中书翰林编修。
1844年4月起任广西灵川知县、马平知县兼柳州通判。
1848年起任山东登州候补知府、青州知府、汉中府候补知府。
1852年回东溪创办民团。
1853年创办明善书院。
1856年协助皂镇军东溪安营清剿贵州杨隆喜;
1861年修筑琵琶山寨和太平寨组织民团对抗太平军石达开。
1865年带领民团出兵扶欢剿灭贵州桐梓来犯的号军。
1870年因劳成疾病逝。
1875年经四川总督丁宝桢奏请御赐进士牌坊于分水岭川黔大道。
四、学校历史发展溯源
1853年,陈燮堃知府回乡办团练创办明善书院;
1859年,因綦江南部战事频繁,乡绅富豪迁移綦江,书院停办。
1872年,在知县田秀栗的关心下,县中训导肖世楷三筹划重建明善书院,1907年,根据清代教育新政更名东溪男子初等国小堂。
1932年,更名綦江县第四区区立国小。
1935年更名为綦江县东溪国小。
1940年与东溪女子国小合併为綦江县东溪镇中心学校(东溪女子国小在1907年创办,现为太平桥王爷庙)。
1945年更名东溪镇中心国民学校。
1950年更名綦江县东溪镇明善街国小。
1951年与亮初私立国小合併称东溪镇明善街国小。 (亮初私立国小创办于1906年,现永乐国小新址)。
1967年更名綦江县东溪镇向阳国小。
1981年9月 更名綦江县东溪镇书院街国小。
2000年9月与六角亭国小合併称綦江县东溪镇书院街国小(六角亭国小创办于1953年,现为东溪文化站)。
2004年9月与东溪镇幼稚园合併称綦江县东溪镇书院街国小(东溪镇幼稚园创办于1953年,现存为书院街国小附属幼稚园)。
2012年3月国小定名为重庆市綦江区东溪书院街国小。

五、书院街国小的起源
綦江区东溪书院街国小
学校在1853年定名明善书院。明善书院来源于创始人陈洪猷先生任清朝道光皇帝内阁中书翰林编修时对朱子学术的理解和认识。宋代集佛道儒大成者朱熹认为“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故“明善诚身”是儒家思想修身最高境界。受朱子理学和江浙书院的影响,陈洪猷山长把新建的书院定名“明善书院”。随着书院的发展和影响,在明善书院门口形成两条居民道路,一条叫“明善街”;一条叫“书院街”。刚解放时学校为“明善街国小”;改革开放后又叫“书院街国小”。经过不断的更名,现名东溪书院街国小。

  

  

  
六、校训“明善诚身”的来源
綦江区东溪书院街国小
綦江区东溪书院街国小

学校的校训依据学校的起源,书院街国小源于清朝道光时期内阁编修翰林陈洪猷在1853年创办的明善书院。明善书院的“明善”来源于“明善诚身”, 儒家大成者子思在《中庸》中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宋代大儒朱熹又言“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明善诚身”成为影响代代中华莘莘学子做人立身做事的座右铭,在“明善诚身”的影响下,书院街国小逐渐形成“明事理善做事“的校风;铸成“明于思善于行”的教风;养成“明辨之善习之”的学风。
綦江区东溪书院街国小
七、校园文化
1、红色文化:书院街国小在民主革命时期,涌现出诸多革命先烈和优秀人才。西南地区最早的党组织在綦江,綦江最早的革命萌芽在东溪,东溪革命最早的圣地在书院街国小。因东溪书院街国小的老师组织了“东溪米案”。东溪米案培养和锻鍊了党的骨干力量,启迪了民众的革命意识和革命意志!现逐一为大家介绍:东溪米案;红色东溪伉俪夏经权、李冰洁;刘伯承首战东溪;贺龙三过东溪;
刘伯承元帅首战东溪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曾用名刘伯坚,男,四川省开县人。中国人民的伟大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刘伯承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迈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13年7月,东溪土匪猖獗,时任蜀军第五师师长、同盟会会员熊克武派刘伯承清剿东溪土匪,刘伯承率领川军第五师一个排屯兵书院街国小,分别向土匪巢穴琵琶山、牛心山、太平寨、五龙山进攻。清剿为非作歹的罗占云、侯天成等,给东溪百姓和过往商贾带来和平景象,赢得当地人民称颂。
贺龙元帅三临东溪
贺龙(1896年3月22日-1969年6月9日),汉族,原名贺文常, 字云卿,湖南桑植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1969年6月9日病逝于301医院。贺龙元帅一生三临东溪。
1923年9月,时任四川讨伐军旅长的贺龙,不满川军内部矛盾,带领部队投奔广州国民政府,9月8月到达东溪,并单枪赴宴到书院街国小与屯兵书院的曹天泉谈判过境。曹被贺龙的英雄气概折服,送3000大洋赠送贺龙,并立“抚孑我遗”碑自省。
1953年6月25日上午,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副书记、西南军区司令员的贺龙带领西南局主要人员到东溪视察,并在东溪派出所作短暂停留,回顾询问了30年前的历史故事,东溪区委干部闻讯赶来汇报当地工作,下午3时,贺龙等一行离开东溪前往贵州。
1953年7月28日上午,贺龙司令员一行等从云南贵州检查回重庆路过东溪,又在东溪派出所停留用膳,下午沿着盐茶古道、水码头巡视一圈,并凭弔 “抚孑我遗”碑。
东溪米案组织人:危石顽
危石顽,又名危直士,1900年7月24日出生于綦江县东溪镇,1925年1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春,经中共中央特派员肖楚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月任中共綦江县支部宣传委员,组织和参与了“东溪米案”。同年5月,经组织安排到上海中共中央临时农民部工作。后又被组织派遣回重庆,先后任中共丰都县委负责人、中共邻水县委书记。1949年11月27日綦江解放后,危石顽先后任綦江县人民解放自助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綦江县人民政府秘书科长。1951年,调任壁山专署文教科长兼法院院长。同年7月,壁山专署改为江津专署后,任文教科长。1954年,任中共江津地委党校副主任(当时未设校长,主任由地委书记兼任)。1957年整风反右中,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和错误的处理。1979年,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撤销了对他的错误处理,恢复享受离休干部地厅级待遇。1985年,他相继被聘为中共四川省委、中共重庆市委顾问,江津市政协常委。1997年5月,因病去世,享年97岁。
东溪米案组织人:郝谦
郝谦,又名霍绍文,1902年12月7日出生于綦江县石角镇,1924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任共青团綦江县特支书记,组织和参与了“东溪米案”。1927年经组织委派,先后到丰都县组建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任共青团邻水县委书记、川南特支书记。1928年秋,组织安排到成都,先后任共青团四川省临时省委书记、秘书长和宣传部长,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长。1935年1月,在贵州参加中央红军,被安排到中央红军总政治部白军破坏部和地方工作部工作,后又派到川南边区游击纵队工作,并担任中共叙永县两河口游击区委书记。1939年2月,组织安排先后担任中共阆中县委组织部长、代理书记,中共通(江)、南(江)、巴(中)三县特支书记。成都解放后,他先后担任中共巴中县委宣传部长、中共平昌县委统战部长、川北行署文委办公室主任、西南图书馆和重庆图书馆副馆长、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1978年后,先后任四川省社科院顾问、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四川省委党史工委顾问等。1983年经组织批准离休,享受副省级待遇。1997年2月,因病在成都去世,享年95岁。
革命伉俪(夏奇峰与李冰洁)教育部小教司司长陈毅乔(李冰洁),中央建工部计画司司长夏奇峰
革命先驱《国民革命歌曲》词作者——罗振声
红色资本家—吴举宜
吴举宜(1903~1973.02),男,字安义,綦江县东溪镇人,重庆市冶金工业局、重庆市钢铁研究所原工程师。着名的綦江“东原铁锅”首创者。
1926年参加中国国民党。先后在重庆联合中学、杭州工业专科学校和上海一大学读书,后回家乡继承父业。历任复兴隆铁号经理、东溪镇安里国小校长、第四区区长、东溪镇镇长、第三区代理区长、东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工程师、东溪镇商会常务委员和董事长、联益公司总经理、国民党綦江县第二区党部书记和綦江县党部监察委员、私立东溪初级中学董事长,私立渝南中学董事和董事长、私立明明初级中学董事长兼校长、綦江银行董事长、綦江县临时参议会参议长、四川省参议会参议员。
綦江解放后,吴举宜主动将东原公司无偿交给国家,在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中主动退赔,在抗美援朝中捐款捐物,并积极购买公债。吴举宜先后担任了东原炼铁厂正副厂长兼工程师、綦江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二届常务委员和副主席,綦江县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綦江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1960年调重庆,1963年参加九三学社,先后任重庆三江钢铁厂、重庆市冶金工业局、重庆市钢铁研究所工程师。1973年2月,吴举宜因病去世,终年70岁。
2、校园轶事
石达开屯兵书院街国小:1862年8月,石达开带领西征军突破綦江,到达东溪,将10万太平军驻扎在东溪、三会、高庙等地,总部设在东溪,连绵几十里,石达开与学校创始人、东溪民团总办陈洪猷对决琵琶山寨,连攻三天三晚不下,石达开在东溪召开“东溪决策”后进兵四川。
县中训导肖世楷重建明善书院:同治年间,东溪地区战火连连,1859年,因贵州桐梓知县战死,叛军攻打四川,东溪乡绅富人避难綦江,书院停办。1872年3月,知县田秀栗深感书院败落,着令县中训导肖世楷重建明善书院。肖山长追回田产,修缮院舍,开设功课,从此书院逐渐壮大。
明善书院月课制度:书院自肖世楷山长复建以来,开设“月课”,每月将东溪场镇读书人召集考试,并集中传授交流《四书》《五经》。一直将此活动传至民国。
沈秀山山长义结张西平:张西平(1827-1910)綦江人士,颇有文采,影响较大,每年县试中大部分是其学生。在东溪琵琶山设馆授学,沈山长在复建明善书院时亲自登山拜访,结为密友,并不时到明善书院讲经传学,他的学生遍布东溪赶水,并成为影响民国初期綦江政局的人才。
明善书院教师公车上书:1892年,受康梁变法的影响,明善书院山长罗华元、教师陈时举组织泛东溪读书人公车定章:凡东溪读书人到县、市、州、朝廷考试一律公费,由学校田产和捐募资金构成,并请赵伏灜刊碑立案。
3、校友文化
早期的书院街国小富有革命色彩,培养了诸多优秀人才和国家建设者。民主革命时期,锻鍊出书院街原教导主任、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四川省委宣传部长、东溪米案的发起人郝谦,原书院街国小训导主任、中共重庆市委顾问、东溪米案的发起人危石顽;原书院街国小教员、创办綦江中学的校长田斗寅;书院街国小校友及校长、实业救国的东溪中学创办人吴举宜,原教导主任中共重庆市委工农部副部长黄义乾;培养出教育部小教司司长陈毅乔,中央建工部计画司司长夏奇峰、外交部的危东亚、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副院长吴秀恆,成都农学院教授陈光谦等,解放以来,又为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国家栋樑和高级人才,发展至今,在历届干部和教师的努力下,学校获得较多的殊荣,如市级红旗团组织,区级依法治校先进单位等。
4、“四节“文化
书院街国小定期开展的活动是“四节”即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

  

  

  
八、历史遗蹟
立柱立柱
“明善书院”立柱
此立柱是1853年修建明善书院时所立门庭立柱,书院建有主厅、左厢房、右厢房供师生学习生活,厢房之间有一洗砚池。20世纪90年代因排危扩建校园时拆除房屋,填平砚池,留下门庭立柱。
明善书院大门
明善书院大门是1853年修建,当时东溪社会名流绅士支持明善书院发展,修建通往明善街方向通道,供师生出入方便,是东溪米案发起人、重庆地区早期革命志士危石顽通向革命斗争、成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石门。房屋土木结构在2003年倒塌,场地开闢为开心农场,现保存石门。
大门大门

  

  

  
洗砚池
明善书院原洗砚池在现址前10米处,是明善书院师生清洗笔砚的地方,墨池正中有一泉眼,是自然出水口。20世纪90年代改造危房是拆除填平,为追忆历史,21世纪初新建此洗砚池,由学校教师设计为两条鱼形状,中间以假山配置,是书院街国小历代师生记忆痕迹。
创始人陈洪猷栽种黄葛树
綦江区东溪书院街国小
清朝道光年间进士、山东青州及陕西汉中府知府、东溪籍人士陈洪猷在1852年回到东溪办团练,深感当地教育需求甚难,与众乡绅名流协商办书院供东溪学子求学,在后乐园择地建校,鹹丰三年正月十三日(公元1853年2月15日)动土修建书院,动工之日,陈洪猷等贤达贵人亲临现场,并亲手栽种此黄葛树,予以希望东溪学子像黄葛树一样吃苦耐劳而又积极向上的勤学求进精神。房屋修建历时5个月建成,陈洪猷又择名“明善书院”,并亲自手书“明善书院”匾额悬挂在正厅横樑上,落款时间是“鹹丰三年”。此黄葛树至今一百多年历史。

  

  
书院重建者肖世楷栽种黄葛树
肖世楷,綦江县儒学训导,明善书院重建者。早年协助知县邓仁坤管理綦江教育事务,1862年,协助綦江知县邓仁坤抵抗石达开太平军,造就名噪一时的“綦江保卫战”,使得石达开东进四川变为西进而折兵大渡河。1872年,时任县中训导的肖世楷受命于知县田秀栗重建明善书院。肖世楷山长收复土地、追回房产、修缮院舍、历经困难重招生源亲授经书,使得号军侵犯乡绅迁移而停办多年的明善书院重新焕发新姿,肖世楷山长深感办学之艰难、求学之不易,为鼓励莘莘学子吃苦耐劳、勤学好进,在1872年2月下旬亲手栽种一棵黄葛树于此地。此树至今一百多年。
綦江区东溪书院街国小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