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涵江区
涵江区(古属兴化府莆田县)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东部沿海,总面积752平方公里。海岸线绵延15公里,浅海宽,滩涂面积达1万多亩, 324国道、 福厦高速公路横贯区境,三江口港可通海轮。年降水量1300毫米,年均气温20℃。位于城厢区东边、荔城区北边、东北、秀屿区西北。自南朝光大二年(568年)莆田置县时起,涵江即属之。东、东北、东南为兴化湾。
唐贞观元年(627年),境内围海造田,筑涵(即水闸)排涝,故称其地为涵头(为涵江最早地名)。宋代,始有“涵江”之称。宋元时期,境内分属莆田县唐安乡望江里、延寿里,崇业乡孝义里,武化乡仁德里。明清两代,分属莆田县二区延寿里、望江里、仁德里和三区孝义里。民国时期,隶属莆田县二区。 新中国成立初至1984年5月,涵江仍隶属莆田县。1984年6月,涵江升格为莆田市辖区。人口42万人(2006年)。通行莆仙方言莆田话。 有白塘宁海桥、正学门、黄巷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11月,涵江区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涵江区
- 外文名称:Hanjiang District
-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 下辖地区:涵东、涵西、白塘等
- 政府驻地:涵东
- 电话区号:0594
- 邮政区码:351111
- 地理位置:福建省中部莆田市
- 面积:752平方公里
- 人口:42万人(2006年)
- 方言:莆仙话莆田腔
- 气候条件: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囊山慈寿寺、九莲岩、白塘湖公园、宁海桥、国欢寺等
- 机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
- 火车站:莆田站
- 车牌代码:闽B
- 行政代码:350303
- 区委书记:陈万东
- 区长:连向红
建制沿革
涵江历史源远流长,此地自古隶属于莆田县。

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秦汉之际,渐有人群择平原而居。
自南朝光大二年(568年)莆田置县时起,涵江即属之。
水,是生命的摇篮。涵江之“涵” ,为形声字,从水,指水泽众多、水波蕩漾。 宋代大文豪 苏东坡在其名篇《石钟山记》中, 用“涵淡澎湃” 形容 长江之水, 莆田三大河流——木兰溪、延寿溪与萩芦溪皆在此汇聚入海,三溪六岸更有无数沟渠湖塘在平原上编织成千丝万缕、千孔万眼的银色水网,堪称福建沿海难见之水乡泽国,涵涵焉,淡淡焉,澎澎湃湃焉,壮哉涵江!
“涵”字动词解为:包涵、涵盖、涵浸、涵润、涵畅、涵养,蕴含“上善若水:之意,包涵者,包容也,涵江自古以来,有容乃大,能包容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并使之在碰撞交流中融合壮大,因此,涵江既有江的奔放,又有海的壮阔, 能在沿海的诸多古镇中脱颖而出,赢得”小上海“、“福建威尼斯”、”侨乡名镇“等众多美誉而引人注目。贤哉涵江!
水,是财富的象徵,涵江之水,以溪江湖海的各种自然形态,以端明陡门及太平陂、南安陂等各种在古代最先进的水利设施,使其成为兴化平原最富庶的米粮仓、花果乡。
其中,光是水果,就有“三大名果“:枇杷、龙眼、荔枝;光是海鲜,就有“五品海珍”:牡蛎、海蛏、灶鲟、跳跳鱼、章鱼。在莆田古今四十八景中,与水有关的美景就达五处:宁海初日、白塘秋月、锦江春色、雁阵归舟、望江竹浪。
涵江之水,使涵江这一千年古镇蔚成闽中商贸重镇和工业重镇。到了民国30-40年代,作为福建沿海未能封锁的唯一海港,涵江上交国民政府的税收曾一度居全省之冠,“小上海“之称由此传开。
老城区中心 诸水环抱的东方廿五坎 ,是涵江港对外开放的见证,也是无数海外侨胞、台胞、港胞思念故园、寄託乡愁最原本的载体。
唐时,始与南藩通贸。宋代,继续开埠,“游商海贾“云集。明代中叶起,“涵头市,长三里许,人家稠密,商贾鱼盐辐辏,为莆闹市“, 清康熙六年,1667年,恢复闢为对外通商口岸,清雍正七年,1729年,涵江海关成立,清嘉庆年间(1796-1820),富商辈出,时有10家 大商人,称"百万富甲全郡“。 清同治四年,1865年,涵江海关升为涵江海关局,管辖福清(民国元年时平潭从福清分出升格为县)、莆田县、仙游县四地的海关事务。
清代后期,涵江商贸空前繁荣,清光绪二十二年 ,1896年,日本,“纪摄丸”号货轮首次驶入涵江港,随之,英国、美国、法国、义大利、荷兰、葡萄牙等国外轮接踵而至,促进涵江外商代理商行的问世, 外国商船直抵涵江港易货,涵江成为福建主要通商口岸和重要物质集散地。 清末起到民国时期,诸如涵江籍方义生和方家明的义德行,代理经营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汽油和煤油和英国艾礼司公司的肥田粉业务,涵江籍陈境平兄弟的通美行代理美国德士古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的汽油和煤油和英国卜内门公司(卜内门洋行)的肥田粉生意。诸多商行亦租用外籍货轮进行海上运输,主要有方家明经营的涵江鲲南公司、黄献武和康秋清经营的涵江义太船行。
民国时期,涵江商贸继续繁荣。省内外商贾云集,生意兴盛不衰,20世纪30-40年代,涌现出上百家名牌商号。店铺林立,交易繁忙,“小上海 ”之誉 由此得名。
唐贞观元年(627年),境内围海造田,筑涵(即水闸)排涝,故称其地为涵头(为涵江最早地名)。
宋代,“刘氏初开水心河”,始有“涵江”之称。
宋元时期,境内分属莆田县唐安乡望江里、延寿里,崇业乡孝义里,武化乡仁德里等。
明清两代,分属莆田县二区延寿里、望江里、仁德里和三区孝义里。民国时期,隶属莆田县二区。
镇、庄边镇、新县镇、大洋乡;赤港华侨经济开发区。区政府驻涵东街道。涵江区江口镇是莆田市的名义上的北大门和着名侨乡, 属莆田市涵江区管辖,莆田市的事实上的北大门是与江口镇仅一桥之隔山水相连的原来的莆田县新厝镇,新厝镇和莆田市江口镇、萩芦镇、新县镇相接,莆田东北边界,本来千年以来莆田县以一直以莆田县新厝镇北边的蒜岭与福清交界, 新厝一带在自从莆田县成立时就隶属莆田县,自古就居住着几万莆田人,该地自古就使用莆田话,是莆田话区的一部分。新厝镇在解放后因为福清县要发展工农业而被划给福清县。新厝镇仅有蒜岭最北边的棉亭村、东楼村被福清话同化。原来的莆田县东北的苏田里,安香里(今涵江区东北部),明朝时割给福清县,是今福清市渔溪镇中西部 (和莆田市萩芦镇、新县镇相接)、东张镇中西部( 和莆田市萩芦镇、新县镇和大洋乡相接)。涵江区地处木兰溪入海口北岸,东濒莆田东南沿海兴化湾、 台湾海峡。324国道、福厦高速公路横贯区境,三江口港可通海轮。有白塘宁海桥、正学门、黄巷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莆田县江口镇有蒜溪和福清户籍的莆仙民系人群和莆田县人、仙游县人合建的福莆仙东岳观, 东南亚等地有大量的福莆仙会馆和同乡会。 新厝绝大部分仍然使用莆田话,是莆田话区的一部分,仅有最北部两个村被福清话同化,新厝镇地处莆田东北端,本为莆田的东北大门,不仅该地使用莆田话,就是该镇北边和东边的乡镇的西边和东边的一些村也保留使用莆田话,这些人其实是莆田人而不是福清人:情况相同的还有一都镇,自古就隶属永泰县,在1958年也因为福清发展工农业而划给福清。 北边的莆田新县镇有新厝村。 莆田县在568年已经成立,而福清县在莆田县成立130多年后才成立,莆田县不是从福清县划出来才成立,相反地福清县西边和南边的一些地方是从莆田县划去的。由于新厝镇从莆田县划给福清,所以新厝镇名义上位于福清市西南部,与莆田市江口镇仅一桥之隔,山水相连,东临兴化湾畔。 新厝镇北部的镇也有使用莆田话的,比如渔溪镇该镇不少村、自然村使用莆田话,使用莆田话的有东漈村、联华村梧瑞自然村、红山村(下姚、半岭、赤岐)、水头村部分、建新村部分、苏田村部分、钟前村马头崎自然村、柳厝村石塘顶自然村、南升村部分、双墩村新厝一部分等,该镇北部的镇也有使用莆田话的:比如 东张镇崔后村、岭下村、金芝村、双溪村部分、芦岭村、漈山村部分、玉林村部分等; 一都镇后溪村、善山村(松山、吴斜、菜林底、田万)、罗汉自然村以及鸟囝山等(和莆田市新县镇和大洋乡相接; 镜洋镇墩头、东风、梨洋、玉埔、下施、浮山、长征村部分、镜阳村部分、北张村部分、前张村部分等——和东张镇和一都镇相接; 音西街道云中村岭口自然村——和镜洋镇相接;和新厝镇相接的江阴镇小麦村、下石村等因为这些地方外围地处福清话为主的地方,因此还有地方在长期历史过程中 被当地的周围的闽南语和闽县话、福清话同化了,前述地方 语音情况较複杂,加上那时语言普查人数不够,对方言了解不足和交通不便,普查时间仓促短暂,不少居民点漏了统计。 此外除了前述莆田话分布地方还有莆田话未被其它语言同化而混合的地方,比如莆田话和闽县话混合区域,比如镜洋镇的琯口村、东张镇的泗洲村等,莆田话和福清话混合地方:比如一都镇的王坑村部分 。 涵江区原隶属莆田县,1983年5月,撤销莆田地区行政公署。9月,建立莆田市,莆田县隶属莆田市。
通过兴化湾兴化水道的南日水道等水路和莆田半岛相连的埭头镇的东北的平潭县塘屿岛也是莆田话分布区,埭头镇东北的平潭县南海乡塘屿岛及其周边(东南)的岛屿(原来塘屿乡)北楼村、南中村为莆田话分布区, 居民主要从莆田涵江区一带迁移而来,与平潭县强势方言(福清话)接触的机会较少,故塘屿岛及其周边(东南)岛屿的莆田方言易于保存和发展。
1984年6月,析莆田县的涵江镇和涵江公社,成立涵江区,为县级建制,直接隶属莆田市。
1984年6月,涵江升格为莆田市辖区。
1992年8月,省人民政府批准涵江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为涵江插上腾飞翅膀。
1993年,进行撤乡、建镇和扩办(街道办事处),成立三江口、白塘、国欢镇和涵东、涵西街道办事处,下辖49个村民委员会和10个居民委员会。
1998年,在涵江商业城成立非正式区划的商城管委会。
200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莆田市进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原莆田县的江口(含非正式区划的赤港华侨经济开发区)、梧塘、萩芦、白沙、新县、庄边、大洋等7个乡镇和划归涵江区管辖。调整后的涵江区辖有九镇一乡两街,辖区面积由60平方公里拓展为752平方公里,人口近42万。
2003年,涵江区辖2个街道、9个镇、1个乡:涵东街道、涵西街道、三江口镇、白塘镇、国欢镇、江口镇、梧塘镇、萩芦镇、白沙镇、庄边镇、新县镇、大洋乡。
区划沿革
莆田解放后,在中共闽中工委和闽中游击支队司令部领导下,在涵江成立莆田县人民政府涵江办事处和涵江支前委员会,派借粮食、柴草等支前物资,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解放厦门等地。第二区(涵江区)公所成立后,莆田县人民政府涵江办事处撤销;涵江支前委员会併入区公所。
涵江区

自莆田解放至1984年涵江建区前,莆田县区、乡两级行政区划先后10次调整,其中1955年5月的调整与涵江境内无关,故不列入。
1949年9月,莆田县划分为13区,395乡、街(保)。
1949年9月中旬,涵江境内成立第二区公所,为莆田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驻灌顶坡。下辖36乡、街(保):顶铺、埭里、吴江、码邠、卓峰、黄霞、黄塘、新洋、洞潭、孝义、宫下、苍后、霞徐、青年、前街、保尾、延宁、集奎、洋尾、南埕、镇前、安仁、双福、显应、楼下、港南、朱丰、双兴、陈桥、新浦、哆中、高美、哆后、杨芳、铁灶、芳山。
1950年10月,莆田县完成民主建政工作,废除保甲制度,划分为2镇、16区,378乡(街))。涵江境域划分为涵江镇和第二区(集奎区),下共辖38乡(街)。
涵江镇人民政府,驻灌顶坡,下辖11街(乡):顶铺、孝义、楼下、宫下、保尾、青年、前街(以上为街)、延宁、港头、苍后、霞徐。
第二区公所,与涵江镇人民政府合署办公,下辖27乡:埭里、吴江、码邠、卓峰、黄霞、黄塘、新洋、洞潭、集奎、洋尾、南埕、镇前、安仁、双福、显应、陈桥、新浦、哆中、哆后、高美、铁灶、后郭、芳山、鲸山、鳌山、杨芳、巷利。
1952年8月,莆田县完成土地改革后,根据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需要,划分为24区,390乡(街)。
涵江境内划分为第二、第六、第八区,下共辖38乡(街)。
第二区(涵江区)公所,驻灌顶坡,下辖11街(乡):顶铺、孝义、楼下、宫下、保尾、青年、前街、霞徐、延宁(以上为街)、苍后、港头。
第六区(集奎区)公所,驻塘北,下辖14乡:集奎、洋尾、南埕、镇前、陈桥、码邠、显应、洞潭、双福、卓峰、黄霞、南林、安仁、埭里。
第八区(望江区)公所,驻铁灶,下辖13乡:新浦、高美、哆中、哆后、芳山、杨芳、后郭、鲸山、鳌山、铁灶、黄塘、新洋、巷利。
1954年7月,莆田县仍分为24区;乡一级部分行政区划有变动,由390乡(街),并为350乡(街)。
第二区公所,下辖11街(乡),不变。
第六区公所,下辖13乡:集奎、洋尾、南埕、镇前、埭里、陈桥、双福、安仁、码邠、显应、卓峰、霞林、苍林。
第八区公所,下辖13乡:新浦、高美、哆中、哆后、杨芳、后郭、鲸山、鳌山、黄塘、新洋、洞潭、芳山、铁灶。
1956年6月,为适应农业生产合作化的需要,莆田县划分为3镇、11区,158乡(街)。涵江境内除第二区公所改称为涵江镇人民委员会外,原第六、第八区所辖各乡,均併入梧塘区。涵江镇人民委员会下辖3个街:涵西(保尾,楼下,青年,前街,港头)、涵中(霞徐,延宁,宫下)、涵东(顶铺、孝义、苍后)。併入梧塘区的乡是:白塘(南埕,洋尾,镇前,集奎)、双安(双福,安仁,陈桥,显应,埭里)、高林(苍林,卓坡,黄霞,码邠)、塘后(黄塘,新洋,洞潭,后郭)、苍山(鳌山,鲸山,杨芳,芳山)、哆头(哆后,哆中,高美,新浦)。
1957年12月,莆田县撤区并乡,全县划分为3镇、48乡,镇以下辖街,乡以下辖相当于原小乡範围的高级农(渔)业生产合作社。涵江境内包括涵江镇、集奎乡、望江乡人民委员会,下共辖36社(街)。
涵江镇人民委员会,驻灌顶坡,下辖9街:顶铺、孝义、宫下、霞徐、延宁、青年、保尾、前街、楼下。
集奎乡人民委员会,驻集奎,下辖14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镇前、洋尾、南埕、集奎、后墩、安仁、双福、埭里、陈桥、显应、苍林、码邠、黄霞、卓峰。
望江乡人民委员会,驻铁灶,下辖13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芳山、铁灶、鳌山、鲸山、后郭、黄塘、新坡、洞潭、哆中、哆后、新浦、杨芳、高美。
1958年10月,莆田县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划分为12个人民公社,383个生产大队。
涵江人民公社由涵江镇和集奎、望江、石庭、蒲坂(园下)、梧塘、西天尾、南坛等乡镇组成,
涵江人民公社下设6个管理区:集奎、望江、江口、梧塘、西天尾、萩芦。
1961年6月,莆田县划分为12区,102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669个生产大队。
涵江人民公社改为涵江区公所,驻地和辖区不变。下辖12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30个生产大队。
12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涵江、塘北、集奎、望江、塘头、哆头、石庭、蒲坂、梧塘、西天尾、崇林、南坛。
1965年8月,莆田县撤区并社,划为2镇,15街;24个人民公社,590个生产大队。
涵江境内包括涵江镇和涵江人民公社。
涵江镇人民委员会,驻豆菜巷,下辖9街:顶铺、孝义、前街、青年、保尾、楼下、霞徐、延宁、宫下。
涵江人民公社,驻灌顶坡,下辖49个生产大队:上梧、集奎、洋尾、后宫、南埕、镇江、镇海、江尾、陈桥、东墩、显应、周墩、双福、柯塘、埭里、安仁、涵西、涵中、涵东、卓坡、南林、黄霞、苍林、码头、都邠、新浦、高美、美尾、哆前、哆中、哆后、洋中、铁灶、芳山、杨芳、鲸山、鳌山、后郭、林柄、洞庭、新坡、黄厝、潭尾、巷利、三股、后洋、沁东、沁西、塘西。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间,涵江镇和涵江人民公社区划不变。1968年9月,涵江镇和涵江人民公社分别成立革命委员会。涵江镇各街大部分合併,并普遍改名:顶铺街改名为革命街;前街和孝义街合併,名为朝阳街;青年和延宁街合併,名为革新街;保尾和楼下街合併,名为团结街;霞徐和宫下街合併,名为东升街。
1980年12月,莆田县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恢复涵江镇人民政府和涵江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恢复涵江镇各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合併和更改的街名。
1984年6月,成立涵江区,隶属于莆田市,下辖涵江镇人民政府和涵江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管辖区划不变。同年10月,实行政社分开体制,涵江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为涵江乡人民政府。1985年,涵江镇人民政府改称为涵江街道办事处。
1992年,涵江区被省定为综合改革试验区。
1993年1月,重新调整全区行政区划,拆分涵江乡和涵江街道办事处 为三江口、白塘、国欢镇和涵东、涵西街道办事处。随着福建省涵江商贸批发中心及一批专业市场的兴建,大量的行政、社会事会、开发建设等方面的管理服务工作需要加强,经区委、区政府研究,于1998年3月27日在涵江商业城组建成立了莆田市涵江区商城管理委员会。立足三镇二办、商城管委会的基础和地理、资源条件,突出了三江口镇以治海滩涂养殖、白塘镇以淡水养殖和粮食生产、国欢镇以果蔬、畜牧生产为主导的综合开发作为主攻方向,涵东、涵西突出商贸城区优势,商城突出专业批发贸易优势。
区划详情
全区辖2个街道、9个镇、1个乡:涵东街道、涵西街道、三江口镇、白塘镇、国欢镇、梧塘镇、江口镇(含非正式区划的赤港华侨经济开发区)、萩芦镇、白沙镇、庄边镇、新县镇、大洋乡;。区政府驻涵东街道。
政治
中共涵江区委员会历届主要领导人
历届书记 蔡顺富 、 俞金荣 、杨鹏飞 、 连良腾 、林庆生等
涵江区人大 历届主要领导人 :主任 陈祖禧 、 董天富、 俞金荣等
人民政府区长 :翁毅彪 、 张祖怡 、杨鹏飞 、郑合义 林庆生等
涵江区人民政协历届主席 蔡顺富 、孔令森、 许福荣 等
位置
涵江区地处木兰溪入海口北岸,东濒莆田东南沿海兴化湾。涵江位于福建莆田沿海中部,福建省着名侨乡。在北纬2523'~2527',东经11904'~11910'之间。地处戴云山支脉向东南滨海延伸的囊山余脉,涵江位于妈祖故乡莆田市北大门,南接厦门,北接福州,324国道、福厦高速公路、兴尤高速公路、福厦铁路、向莆铁路横贯全境。位于城厢区东边、荔城区北边、东北、秀屿区西北。

与台湾一衣带水,依山傍海。
地理环境
地貌
涵江地处闽中主要山脉戴云山脉延伸的囊山余脉,境内西北和东北为丘陵红壤地带。东面临海,有可供养殖的滩涂面积1万多亩。海岸线绵延15公里,闽中着名的海港三江口港控扼在木兰溪入海口处。中、南部均为平畴,为福建四大平原之一的兴化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里平田",河沟纵横,舟楫穿梭,望江被誉为涵江母亲河。
气候
涵江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这里季风明显,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2℃,年平均日照1943小时,年平均雨量1289毫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境内非金属矿藏丰富。砖瓦粘土储量在1亿吨以上,花岗石藏量亦多达100万立方米,建筑砂和矿泉水正在开採利用。
生物资源
涵江是莆田木兰溪平原的一部分。土地膏腴,物产丰富,这里盛产大米、小麦、甘薯、大豆、花生和蔬菜。有荔枝、龙眼、枇杷、柿子四大名果。
海蛏、牡蛎、虫寻、蛤、跳鱼、章鱼等海产品,尤以鳗鱼和对虾饮誉省内外。
地热资源
地热水温度30~60℃,可利用潜力大。
港口资源
拥有天然良港涵江港,港区环兴化湾岸线总长19.6公里,航道全长43.88公里,可满足5万吨级集装船舶全天候双向通航,乘潮可通航10万吨级的集装船舶,通过支航道可直接抵达涵江港区,历史上就已形成了三江口港及江口港作业区。涵江港开发前景广阔,可开发深水泊位28个,年吞吐能力1.29亿吨,港前码头作业和仓储物流区陆域纵深1公里,可开发面积1668公顷;港区陆域纵深3.6公里,可供开发的工业用地面积3940公顷。
人口民族
2001年末,总人口186125人,其中汉族占97%以上,地方方言为莆仙话。

区内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经济概况
2013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5.3亿元,增长12.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07.68亿元,增长1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2亿元,增长31.01 %;财政总收入30亿元,增长15.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6.54亿元,增长28.2%;外贸进出口总额6.23亿美元,增长8.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亿元,增长11.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7万元、1.17万元。
开发区夜景

工业
新中国成立前
清代及其以前,境内工业以个体经营的手工操作为主,有打铁、织布、製糖、製盐、酿酒、陶瓷等行业,设备落后,体量微小,多数保留在低级水平。其中製盐业为明清时境内的支柱行业。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后,涵江逐步发展印刷、碾米、炼乳、机械等近代加工行业。民国时期,近代加工业虽有所进步,但规模不大。到新中国成立时,涵江工业企业总产值14.3万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2.8%。
涵江工业基础较薄弱。1949年前,只有手工小工场,如打铁、小农具製作、粮油加工、土榨糖、製鞋(草鞋、布鞋)、手工织布、竹编、家具製作、炼奶、桂元乾焙制和水果罐头加工等,多属家庭手工作坊及季节性生产,设备简陋,生产规模小。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对个体手工业、私营工业採取公私合营、合作联营等形式。1953年,境内进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发展公私合营和合作联营工业。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1958年“大跃进”时,全民大办工业,涵江区域内发展一批莆田县属地方国营工厂,如莆田罐头厂、莆田造船厂、莆田玻璃厂、涵江粮油加工厂、涵江钢铁厂、涵江化工厂、涵江农具厂等。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有的国营企业转为集体,部分企业则合併或撤销。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干扰,工业发展速度缓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乡镇企业得到发展。同时,原有国营企业,经过技术改造和引进,逐步从手工操作为主,发展到机械操作,改善了劳动条件。
1984年建区后,採取“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充分利用涵江地理优势和资源,进行一系列工业基本建设,工业发展跃上新台阶。1988年,涵江闢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在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加快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发展个体、联合体经济以及“三资”企业。1990年,全区工业生产开始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实现由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型经济向以工业型和商贸型经济为主的外向型经济转变。 1992年后,区委、区政府制定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发展战略,工业以城市建设为依託,在全区範围内合理布点,区域内工业布局、工业内部行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技术结构和经济成份都发生很大变化。工业门类已拥有鞋革、纺织、服装、针织、电子、冶金、光学仪器、机械、化工、玻璃、造纸、印刷、食品、罐头、酿酒、木器、水产加工等,其中木雕工艺品、玻璃製品、母乳化奶粉、烤鳗、镀锌管等已成为拳头产品,产品畅销国内外。乡镇企业、“三资”企业成为发展涵江经济新增长点,工业经济在区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至1994年,涵江区域内有中央、省、市及莆田县驻涵工业企业20多家,职工5000多人。另有区属工业企业7499个,其中国有工业企业4家,镇(街)办工业企业21家,村办工业148家,中外合资、合作工业147家,城乡个体工业7179家。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为15.6亿元(不含驻涵企业),其中全民企业占2214万元,集体企业5114万元,“三资”企业75084万元,城乡、个体工业73588万元,分别占工业产值1.42%、3.28%、48.13%、47.17%;年出口总值12961万美元。
1994年,涵江境内工业企业职工35009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1306人,占3.73%。工程技术人员336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务74人,占22%。
制定扶持工业发展20条措施,出台加强品牌、技术标準创建和推进自主创新3项鼓励政策,工业发展持续增速增效,支撑作用更加有力。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76.40亿元,增长23.5%;工业增加值122.65亿元,增长22.5%,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达82.1%。2008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家,306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343.25亿元,增长25.1%;规模企业产销率和工业企业综合指数分别达到98.1%和218。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鞋革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机械製造4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300.0亿元,增长26.6%。新增集友框业等8个省名牌产品,新增省着名商标3件,新增威诺数控等6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华昌首饰和新世纪电子分别主持起草全国千足金镶嵌首饰和全国覆铜板行业标準。工业节能降耗成效显着,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20.05万吨标準煤,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0.17吨标準煤,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比下降22.7%;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9.9%和16.7%。
农业
民国时期,农业是涵江主体经济,生产发展缓慢。
民国时期及其以前,自然灾害频繁,境内缺乏水利设施,且耕作粗放,收成很差,年亩产稻穀只五六百斤。加上战乱不已,社会动荡,抓丁拉夫,苛捐杂税,迫使农民逃荒,农田荒芜,故农业生产水平低下。1949年,境内农业总产值仅97.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7.2%,粮食总产量650万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145公斤,生猪存栏6500头,水产品产量195万公斤。
1956年,境内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年底,农业总产值达63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1%,比1949年增长6.3倍。1958年,境内受到“左”的思想干扰,出现“共产风”和浮夸风,农业经济陷入困境。从1961年开始,境内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採取整改措施,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1965年,农业总产值达128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8.1%,比1956年增加2倍。“文化大革命”期间,境内农村批判“唯生产力论”,再次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广大农民民众自觉抵制“左”的错误,坚持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改良品种,境内农业仍然取得一定成绩。1976年,农业总产值210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3.6%,比1965年增长64%,年平均递增5.1%;粮食总产量2.5万吨,生猪存栏2.4万头,水产品产量2340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境内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扩大水产养殖业特别是鳗鱼的生产规模,开发性农业得到发展,农业由单一性农业型向综合性经营型方向转变。1983年,农业总产值2566万元,比1976年增长22.2%,粮食总产量2.9万吨,生猪存栏2.8万头,禽蛋360吨,乡镇企业总收入1106万元。1984年6月建区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增加。1992年,粮食总产量超历史最高水平。创汇农业不断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两水”(水果、水产)“一菌”(食用菌)和畜牧业生产继续扩大,以鳗鱼养殖和滩涂养殖为龙头的渔业产值比重,由1984年的23%提高到1994年的73%。农业生产已从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化,从单纯经营种植业开始向牧、渔全面发展和农工商贸综合经营转化,全区建成水果、奶牛、蔬菜、食用菌4个生产基地。1994年,农业总产值1.8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10.34%,比1984年增加4.14倍,年均递增19.2%。粮食总产量1.8万吨,水果总产量356吨,生猪存栏25316头,水产品产量1.2万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境内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扩大水产养殖业特别是鳗鱼的生产规模,开发性农业得到发展,农业由单一性农业型向综合性经营型方向转变。1983年,农业总产值2566万元,比1976年增长22.2%,粮食总产量2.9万吨,生猪存栏2.8万头,禽蛋360吨,乡镇企业总收入1106万元。1984年6月建区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增加。1992年,粮食总产量超历史最高水平。创汇农业不断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两水”(水果、水产)“一菌”(食用菌)和畜牧业生产继续扩大,以鳗鱼养殖和滩涂养殖为龙头的渔业产值比重,由1984年的23%提高到1994年的73%。农业生产已从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化,从单纯经营种植业开始向牧、渔全面发展和农工商贸综合经营转化,全区建成水果、奶牛、蔬菜、食用菌4个生产基地。1994年,农业总产值1.8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10.34%,比1984年增加4.14倍,年均递增19.2%。粮食总产量1.8万吨,水果总产量356吨,生猪存栏25316头,水产品产量1.2万吨。
2008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67亿元,增长6.8%。农业“五新”技术大力推广,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万公顷,被农业部列为“2008—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示範区”。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增佳腾食品、红太阳精品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东南香米业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完成股份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林浆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3年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续加大,累计投资3344.2万元,用于中低产田改造、水毁工程修复等方面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实现投资6225.3万元,累计受益人口近10万人;投资7924万元,新修建农村道路76.9千米。60个试点村建设扎实推进,白沙坪盘村被列为全省乡村旅游示範点,新县、庄边、萩芦、白沙4个集镇和35个村庄完成规划修编;荔涵大道等重点项目安置区加快建设,民众回迁工作顺利进行。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深入开展,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造福工程”搬迁226户1100人,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2008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9亿元,增长6.5%。荣膺“中国枇杷之乡”称号。新增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东南香”牌大米、东源水产品公司分别荣获“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和“全国农产品加工示範企业”称号;萩芦国家级枇杷标準化示範区通过验收,“莆兴农牧基地种肉猪标準化生产示範区”和“华林蔬菜基地蔬菜标準化生产示範区”列入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超额完成林浆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建设任务,林权改革、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创新工作进展顺利。
商业
涵江商业文化底蕴深厚,自宋初开商埠以来,涵江商贸业活动便十分活跃,商路通达闽、浙、苏、沪、粤、港、澳等地区。明清时期为东部沿海商贸中心,尤以抗战时期更甚,涵江的商贸地位举足轻重。千年的商埠重镇养育出一代又一代善于经商、乐于从商、精于引商的涵江人。改革开放后,涵江人适时把握机遇、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在经济大潮中勇搏浪涛,大力发展商贸业,赢得了“小上海”的美誉。因水路便捷,也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涵江各项经济指标均居莆田市首位。2008年有在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42万人,分布在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是福建省重点侨乡之一,有“海内一个涵江、海外一个涵江”之说,特别是拥有李文正、黄廷方等一批商界精英,侨力资源丰富,侨领实力雄厚,是涵江经济社会发展最大优势。现有三资企业366家,累计契约利用外资1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1亿美元,其中规模企业达144家,是福建省外经贸十大县区之一。
涵江物流园正在向海西第一物流基地转变,物流配套日趋完善,辐射範围遍布国内各个城市及东南业、美欧等海外重要的商业节点,仓储容积不断扩大。涵江区内物流业十分发达,仓储容积率巨大。截止2008年12月,全区共有鸿达物流、祥宇仓储、名星仓储等物流企业33家,货运站53家,从事持证运输业共有956户,拥有营运性货车2339辆,总吨位9993.7吨,年货运量和周转量分别为774.3万吨和88591.9万吨公里。
招商引资
积极组团参加省市多场重要招商活动,精心筹划组织4支招商小分队赴东南亚、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等地开展项目推介,引资工作再结硕果。2008年共签约引进项目93个,总投资89.96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性项目74个,投资总额66.87亿元,分占新引项目的79.6%和74.3%;新批外资项目28个(含增资项目12个),契约利用外资1.7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5亿美元、增长64.9%。成功签约引进投资达5.6亿元的华晶玻璃製品项目,促成华昌首饰1.2亿元扩建项目和新世纪电子4202万美元增资项目。90个区级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4亿元,28个区级预备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亿元。237个区级跟蹤督查项目完成投资38.7亿元,投产49个,完成投资9.8亿元;竣工57个,完成投资11.9亿元。
古建筑
莆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名胜古蹟星罗棋布。2013年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莆田的宁海桥、平海天后宫、仙游文庙、龙华双塔4处古建筑成了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的新成员,至2013年莆田市“国保”单位增至11处。探访“一桥一宫一庙双塔”4处古蹟,展示“莆田·国保档案”。
核心提示:连线涵江区白塘镇镇前村与荔城区黄石镇 桥兜村,只有一座涵黄公路桥。殊不知,这座公路桥是由莆田最大的滨海桥撑起的。令人欣慰的是,这座背负公路桥的古桥一扫30年来被“欺压”的屈辱,得到了我国最高保护级别的“待遇”。而令人忧心的是,新“国保”如今想要甩掉背负多年的“负担”恐怕难。
核心提示:连线涵江区白塘镇镇前村与荔城区黄石镇 桥兜村,只有一座涵黄公路桥。殊不知,这座公路桥是由莆田最大的滨海桥撑起的。令人欣慰的是,这座背负公路桥的古桥一扫30年来被“欺压”的屈辱,得到了我国最高保护级别的“待遇”。而令人忧心的是,新“国保”如今想要甩掉背负多年的“负担”恐怕难。
这种“桥上桥”的模式,在全国都较为罕见,对古桥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过去古桥拱形幅度很大,听老人说站在桥的一端都看不到另一端的骑马人。自从古桥被架了新桥,交通量急剧增加,各种大型车辆通过时产生剧烈震动,使古桥桥墩不堪重负,尤其是中间桥面出现严重下沉,整个桥面还有不同程度断裂,彻底成了危桥。 建于水深浪大处藏智慧
宁海桥文物管理所所长陈燕奇说,宁海桥古为宁海渡,位于距莆田市区约15公里的木兰溪入海处。木兰溪将兴化平原分为南北洋,宁海桥为南北两洋的交通要道。在未建桥之前,百姓来往要乘渡船,十分不便。元代中期,龟山寺僧人越浦发起募捐建造石桥,可这里溪海汇集,潮大流急,工程十分艰巨。
当时,越浦借鉴宋代蔡襄在泉州建造洛阳桥的技术,先用大批船只运来大石块,沉没于建桥的水下,筑成一座水下大堤,再在堤上养殖牡蛎,经生长繁殖,连成一片来胶固桥墩,将石桥粘成整体,这是我国桥樑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越浦利用退潮机会,在堤上建起14座船形桥墩,形成15个桥孔。
宁海桥全长225.7米,两墩之间的净跨径在8.8~11.8米之间,比福建省着名的五里桥和洛阳桥的跨径还大。
宁海桥文物管理所所长陈燕奇说,宁海桥古为宁海渡,位于距莆田市区约15公里的木兰溪入海处。木兰溪将兴化平原分为南北洋,宁海桥为南北两洋的交通要道。在未建桥之前,百姓来往要乘渡船,十分不便。元代中期,龟山寺僧人越浦发起募捐建造石桥,可这里溪海汇集,潮大流急,工程十分艰巨。
当时,越浦借鉴宋代蔡襄在泉州建造洛阳桥的技术,先用大批船只运来大石块,沉没于建桥的水下,筑成一座水下大堤,再在堤上养殖牡蛎,经生长繁殖,连成一片来胶固桥墩,将石桥粘成整体,这是我国桥樑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越浦利用退潮机会,在堤上建起14座船形桥墩,形成15个桥孔。
宁海桥全长225.7米,两墩之间的净跨径在8.8~11.8米之间,比福建省着名的五里桥和洛阳桥的跨径还大。
桥面由75根石樑铺成,每门桥孔上铺5根。每根石樑重达几十吨,长10多米,宽和厚各1米。令人疑惑的是,在水深浪大的地段,在没有先进机械工具的古代,古人又是如何把石樑铺到桥面?原来宁海桥的石樑采自沿海,运载石樑的船只趁海水涨潮时从下游溯潮而上,到桥墩之间用铁索链住。待退潮时,石樑便顺利地架上桥墩。到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宁海桥终于全部建成。自明至清,宁海桥经历7次重修,现在的桥是在清代历时15年建成的。
早在1961年,宁海桥就被省政府列为莆田首批省级文保单位。
“过去端午节,从桥上观日出,万道金光直投桥下,犹如金龙逐波,故有"宁海初日"的雅称,是莆田传统二十四景之一。”莆田市历史文博研究员柯凤梅说。
30年“桥上桥”破损多
宁海桥势如长虹、凌空飞架在溪面上,桥的两端各有两尊戴盔披甲、手执长剑的“桥头将军”。从桥头望去,这座水泥大桥与其他公路桥并无二致。细看之下,才发现这是一座“双层桥”,公路桥将宁海桥牢牢罩在下端。这里是涵江通往黄石方向的重要通道。
这座“桥上桥”是怎幺来的?原来,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交通部门经批准,利用宁海桥的桥墩基础,在旧桥上铺设了新桥,成为涵黄交通要道。古桥与新桥距离约1米,即使是小个子的成年人走在古桥上,也要猫着腰。古桥两旁望柱头各有一对姿态不一、线条简练的石狮浮雕。
此后,古桥经过多次加固修补,但都未能缓解颓势。前年,政府决定在宁海桥下游新建一座大桥缓解交通,从莆田市公路局获悉,2012年9月18日宁海新桥已正式动工建设。新桥位于宁海旧桥下游110米处,计画建设工期24个月。
新桥建成复原古桥恐难成
按照计画,新桥建成后,将对宁海桥进行复原。陈燕奇对此却表示不乐观。“古桥桥面已多处断裂,现在几乎是靠新桥固定在一起。”陈燕奇担心,一旦拆除了新桥,反而会令古桥散架。即使拆除新桥,拆桥过程也必然会使古桥产生震动,能不能“挺”得住,还是未知的事。
儘管如此,陈燕奇还是希望政府能加强保护,集结专家力量,群策群力,儘量恢复宁海桥原貌。他还希望政府能结合附近的梅妃故里,连片开发旅游景点,让“国保”文物实现新价值。
“过去端午节,从桥上观日出,万道金光直投桥下,犹如金龙逐波,故有"宁海初日"的雅称,是莆田传统二十四景之一。”莆田市历史文博研究员柯凤梅说。
30年“桥上桥”破损多
宁海桥势如长虹、凌空飞架在溪面上,桥的两端各有两尊戴盔披甲、手执长剑的“桥头将军”。从桥头望去,这座水泥大桥与其他公路桥并无二致。细看之下,才发现这是一座“双层桥”,公路桥将宁海桥牢牢罩在下端。这里是涵江通往黄石方向的重要通道。
这座“桥上桥”是怎幺来的?原来,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交通部门经批准,利用宁海桥的桥墩基础,在旧桥上铺设了新桥,成为涵黄交通要道。古桥与新桥距离约1米,即使是小个子的成年人走在古桥上,也要猫着腰。古桥两旁望柱头各有一对姿态不一、线条简练的石狮浮雕。
此后,古桥经过多次加固修补,但都未能缓解颓势。前年,政府决定在宁海桥下游新建一座大桥缓解交通,从莆田市公路局获悉,2012年9月18日宁海新桥已正式动工建设。新桥位于宁海旧桥下游110米处,计画建设工期24个月。
新桥建成复原古桥恐难成
按照计画,新桥建成后,将对宁海桥进行复原。陈燕奇对此却表示不乐观。“古桥桥面已多处断裂,现在几乎是靠新桥固定在一起。”陈燕奇担心,一旦拆除了新桥,反而会令古桥散架。即使拆除新桥,拆桥过程也必然会使古桥产生震动,能不能“挺”得住,还是未知的事。
儘管如此,陈燕奇还是希望政府能加强保护,集结专家力量,群策群力,儘量恢复宁海桥原貌。他还希望政府能结合附近的梅妃故里,连片开发旅游景点,让“国保”文物实现新价值。
莆田涵江枫林世惠祠和龙溪祖社,日前一併被列入第八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黑建筑是枫林世惠祠,红建筑则是龙溪祖社。
枫林世惠祠
走进枫林世惠祠,只见构造简单,上下厅连着一个天井。祠里空蕩蕩的,甚至连张坐椅都没有安放。除了上厅供奉的六尊神像外,再无其他装饰,朴素得连屋樑上的木构件都没有上漆。
一红一黑两座建筑比邻而建

枫林世惠祠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至今保持着清建筑风格。别看构造简单,不像其他祠堂那样富丽堂皇,但大部分构件都是原构,非常珍贵。
别看枫林世惠祠平凡无奇,其实大有来历。枫林世惠祠前廊西侧,只见墙上嵌着一块2米多高的大石碑,石碑上刻着“曾公陂”字样,落款为“绍定五季孟夏立”。这块石碑是民众纪念建水渠“太平陂”的功臣留下的。记者了解到,枫林世惠祠供奉的是唐太守何玉、宋端明学士蔡襄、宋兴化军知军刘谔和曾用虎、明兴化府推前侍郎三州章薛等修建太平陂的功臣。因为世惠祠供奉的是水利功臣,按照民间说法,红色会引发大水,因此与水有关的门只能上黑漆。
龙溪祖社
穿过西侧走廊,隔壁的龙溪祖社却是另一番风景。前殿和主殿张灯结彩,屋顶房梁漆着大红油漆,点缀着雕刻精美的金色木构件,金碧辉煌。
龙溪祖社则建于明神宗年间,清鹹丰年间重修。最有价值的是悬挂在上殿的两块清代牌匾,一块是雍正己酉年的“赫濯厥灵”匾,另一块是嘉庆丁卯年的“感而遂通”匾。村里最大年纪的老人都不知道它们的来历。
社会事业
教育科技
全区11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落实,实现投资1.99亿元。29个项目获国家、省、市科技立项。教育事业持续进步。实验幼稚园被评为“省级示範园”,高考成绩名列全市各县区之首,连续3年获“市对区教育督导一类区优秀等级”,蝉联“全市教育工作先进区”称号。

“科教兴区”战略深入实施,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全区中、高考成绩位列全市前列,莆田七中实现省三级达标,莆田侨职顺利通过国家级重点职校验收。农村中国小危房改造在全市率先通过省级验收。被市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先进区”称号。
卫生文化
在全市率先启动农村数字电影“村村通”放映工程。涵江医院新门诊大楼和萩芦、白沙、新县3所镇卫生院病房大楼投入使用。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顺利通过“省级灭蚊先进城区”考核验收。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荣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延宁宫蔗塔被列入全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降低了起付线,扩大了报销範围,提高了补偿比例,参合率达97.2%。涵江医院新门诊大院顺利建设,新县和萩芦卫生院病房大楼竣工,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光明行动等残疾人康复就业扶贫工程。
社会保障
2008年发放城乡低保金921万元,实现应保尽保。赤港“侨居工程”一期实现竣工、一期廉租房实现封顶。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36%。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城镇登记失业率2.32%,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500人,下岗人员再就业41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就业1200人。殡改工作扎实推进,火化率连续3年达100%。全市唯一一家荣获省级2006—2008年度人口和计画生育工作先进表彰,顺利通过计生“国优”複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持续加强,清理闲置工业项目用地43宗,审批农村村民住宅290户、2.97万平方米;萩芦溪流域水资源环境综合整治和赤港开发区环境污染问题专项治理取得成效。
建设梧塘、萩芦敬老院和赤港侨居造福工程。试点推行城市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制度,39户城市低保户享受到住房租赁补贴。年度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圆满实现。
消费市场
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亿元,增长14.6%。传统商贸业发展呈现新亮点,量贩连锁超市网点发展迅速,涵江建材城、锦都装饰城和国珍建材批发城相继建成。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增农家店158家,农村消费环境得到改善。
项目建设
2008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1.1亿元,增长42.2%。309个跟蹤督查项目完成投资34.59亿元,实现竣工投产项目115个,完成投资13.6亿元。全区60个区级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3亿元;27个预备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9亿元;1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投资1.08亿元。共引进项目116个,总投资额78.73亿元;新批外资项目50个(含增资项目),契约利用外资1.8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4亿美元。签订了投资总额达12.5亿美元的亚洲最大第三代太阳能光电伏特薄膜生产基地契约项目和投资3.5亿元的福建紫金集团金属能源合作意向项目,实现了引进大项目、高科技项目方面的新突破。
城乡建设
城市“东拓西进南延北伸”步伐加快。新建、续建城市主干道,协同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城市展现新面貌。实现六一西路通车,开工建设涵港大道涵江段、滨海大道涵江段二期和南环城路,实施河滨路建设、人民街北伸工程,继续推进苍然、孝义、宫口、延宁等旧城东西片区改造。启动塘北片区、人民街片区等新区开发。投资600多万元,完成工业路、六一中路、公园中路、边防路等道路改造、维修;投资1300多万元,实施保尾前街电缆下地、绿化带及路灯改造和夜景工程建设。实施城区部分污水管网工程,新建白塘镇垃圾压缩转运站1座。健全城区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市容面貌有效改观,城区卫生连续5年名列全市评比第一。新农村建设典型突出,实施40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白沙镇坪盘村被中央文明办等部委联合评为“绿色小康村”。福厦铁路、荔涵大道等重点项目安置区建设进展顺利。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有效推进。完成农村道路建设70.7千米,大江线实现全线通车,农村“七站百亭”建设进展顺利。大力开展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和“家园清洁行动”,全区107个试点村垃圾整治工作有效进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交通运输
道路
福厦(福州至厦门)公路、福厦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与涵黄(涵江至黄石)、涵梧(涵江至梧塘)、涵三(涵江至三江口)公路等构成区内四通八达的陆上交通网路。区内镇村骨干道路基本实现水泥化。建有涵江汽车站、汽车西站、长途汽车站,涵江已成为闽中交通枢纽。
港口
港口

位于木兰溪入海口与兴化湾交汇处的三江口港系百年老港,港域广阔,水深不淤,常年可停靠千吨级轮船。现拥有两座千吨级货运码头,一座300吨级客运码头。机械化搬运配套设施完善,年吞吐量30万吨。开通至宁波、上海、大连、厦门、福州、广州等地及香港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