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花枣仁桂圆汤
菊花枣仁桂圆汤是用白菊花、酸枣、桂圆肉煮成的代茶饮。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菊花枣仁桂圆汤
- 主要食材:桂花肉
- 分类:饮品
- 口味:甜味
所需食材
白菊花、酸枣、桂圆肉
製作方法
菊花枣仁桂圆汤白菊花4朵,酸枣2克研碎连同桂圆肉4枚入杯内,用沸水沖泡,待稍温调入蜂蜜1匙。以汤代茶饮,并吃桂圆肉(肠滑泄泻者慎用)。
桂圆:桂圆亦称龙眼,性温味甘,益心脾,补气血;具有良好有滋养补益作用,可用于心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惊悸、眩晕等症。
还可治疗病后体弱或脑力衰退。妇女在产后调补也很适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对桂圆倍加推崇。
食用须知
菊花具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效,酸枣仁有镇静助眠的作用,桂圆有滋养补益的作用。本品特别适合体弱之人饮用。
龙眼含葡萄糖、蔗糖和维生素A、B等多种营养素,其中含有较多的是蛋白、脂肪和多种矿物质。
菊花:菊花对治疗眼睛疲劳、视力模糊有很好的疗效,中国自古就知道菊花能保护眼睛的健康,除了涂抹眼睛可消除浮肿之外,平常就可以泡一杯菊花茶来喝,能消除眼睛疲劳,如果每天喝三到四杯的菊花茶,对恢复视力也有帮助。
菊花的种类很多,一般的人会选择花朵白皙,且大朵的菊花。其实又小又丑且颜色泛黄的菊花反而是上选。菊花茶其实是不加茶叶,只将乾燥后的菊花泡水或煮来喝就可以,冬天热饮,夏天冰饮都是很好的饮料。
菊花为常用中药,能疏风清热、平肝明目,其主要成分为挥髮油、黄酮类及胺基酸、微量元素等,根据其产地,生境及加工方法不同,又分为杭菊、亳菊、祁菊、贡菊、滁菊、怀菊、济菊、黄菊八大主流商品。国内外对菊花的分类、鉴定、化学、药理、临床等方面的研究较多,现就国内外菊花葯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介绍。
对冠脉的作用
浙江医科大学研究菊花製剂具有明显增加离体兔心、在体狗心冠脉流量的作用,可使由刺激脑中枢引起的缺血性心电图ST段压低的状况得到改善,提高小白鼠对减压缺氧的耐受性。杨学远等发现杭白菊製剂的酚性部分可以增加豚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并对家兔的心、肝、肾功能无明显毒性作用。菊花对实验性心肌梗塞、实验性冠脉粥样硬化或供血不足的实验动物,能增加血流量和营养性血流量,还有加强心肌收缩和增加耗氧量的作用。
对胆固醇代谢的影响
菊花水煎剂能抑制大鼠肝微粒体中的羟甲基戊二醯辅酶A还原酶 (HMGR)的活力,激活胆固醇 7-2 -羟化酶,从而起到加速胆固醇代谢的作用。胡春等研究菊花提取物对大鼠血清胆固醇的升高有明显改善作用,对于正常的基础饲料组大鼠,菊花提取物能保持血清总胆固醇基本不变,而提高有保护作用的HDL浓度,降低有危害作用的LDL浓度,在高脂膳食情况下具有抑制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的作用。这对预防和治疗高血脂疾病无疑是有益的。
抗菌作用
杭菊在体外对大肠桿菌、宋内氏痢疾桿菌、变形菌、伤寒桿菌、副伤寒桿菌、绿脓桿菌及霍乱弧菌等7种革兰氏阴性肠内致病菌完全有抑制作用。并对金卜及 β-溶血性链球菌有抗菌作用。对人型结核桿菌呈若干抑制作用。菊花水浸剂 (1∶4)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肥癣菌、铁鏽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好卡氏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抗病毒作用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药理室对菊花八大主流商品进行了抗甲型流感病毒试验,结果表明各种菊花均有一定抗病毒作用,以亳菊、怀菊作用最好。国外研究发现菊花对单纯疱疹病毒(HSV-1)、脊髓灰质炎病毒和麻疹病毒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与空白组对照,空斑形成率减少50%。另外菊花还具有抗爱滋病作用,它能抑制ZV递转录酶和HLV複製的活性,从其中分离得到的金合欢素-7-0-B-D-0比喃半乳糖甙是抗HZV的新活性成分,且毒性相当低。
抗炎作用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对菊花八大主流商品提取物进行小鼠抗炎作用比较,发现济菊、滁菊、杭菊、贡菊、川菊具有明显抗炎作用,而怀菊、亳菊、祁菊、黄菊有弱的抗炎作用或不明显。菊花提取物能影响小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抵抗力,从而具有抗炎作用。
解热作用
菊花浸膏灌胃,对人工发热家兔有解热作用。
抗诱变作用
菊花对环磷醯胺诱发的小鼠骨髓PCE微核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平板掺入法试验也证实菊花对由2-氨基芴诱发的TA98或TA100菌株的回覆突变呈现明显的抑制作用。
8抗衰老作用
菊花能明显延长家蚕的寿命,可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降低。菊花提取物可以提高小鼠心脑耐缺氧能力,延长生存时间。杭白菊还有清除O(2)自由基的能力。胡春等研究菊花提取物对生物膜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菊花提取物可以进入细胞膜的甘油酯后而起保护作用,这一发现表明菊花有希望有新兴的功能性食品,特别是抗衰老食品中发挥作用。
抗肿瘤作用
从菊花中分离出来的蒲公英赛炮型3-羟基三萜类对由12-0-十四醯大戟二萜醇-13-酯(TPA)引起的小鼠皮肤肿瘤有较显着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