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红焖鸡

红焖鸡

红焖鸡

早在1654年-1722年(康熙年间)有雁平道,今山西省静乐县,民间宋氏一族前来习艺(沂州府管辖,今日照地区),学成后并回到静乐县。

由宋氏家族的后人,民间厨师宋维样在清嘉庆年间创新因其风味独特,已成为静乐及晋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名餚。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红焖鸡
  • 别称:太公望红焖鸡 
  • 主要原料:鸡
  • 创造人:宋维样创新
  • 创造时代:清嘉庆年间
  • 特色:颜色黄红,异香扑鼻

历史由来

红焖鸡的由来,与静乐历史文化名人“龙大人”有关。
红焖鸡
这“龙大人”名叫李鸾宣〔1751~1817〕,字伯宣,一字风书,号石农,静乐县五家庄人,他一生为官,政绩斐然,又博学多才,诗名远扬。因教授过皇室弟子,后人便尊称他为“龙大人”。这位“龙大人”,因在宫中教授多年,故御膳佳肴多有享受。又因多次升迁,外出巡视,游历了半箇中国,故各地名食多有品尝。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他被弹劾罢官,流放新疆乌鲁木齐一带。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因其父亡,被赦返家守孝。在守孝期间,他重登名胜天柱山,太子寺,漫游于汾(河)、碾(河)二河之间,写下了不少诗篇。一日偶至西关“福林泉园”饭店。遇到儿时相识宋维祥厨师,两人叙谈阔别之情,闲聊乡土风俗。“龙大人”对故友讲述了他多年宦游的经历,也说到罢宦之后不能为国效忠,无所事事的苦闷心情,时到中午,宋师傅端上他精心烹调的莱餚,款待“龙大人”。其中有一盘鸡块,颜色黄红,异香扑鼻。二人开怀对酌,“龙大人”吃着鸡肉大加称讚,并问为何名?老宋笑着说:“这是我最近琢磨出来的一道菜,还没有给它起名儿呢!不然就依你终日昏昏不乐,叫做昏焖鸡吧!”“龙大人”连声说:“如此美味,不需此名,应叫红焖鸡。”这时。“龙大人”来了兴致,忙向老宋回敬了三杯酒,并索笔墨写下“民间美味红焖鸡”七字。从此,“福林泉园”生意兴隆,顾客盈门。红焖鸡从此在晋北地区流传开来,进而流传全国,成为享誉全国的一道佳肴。

历史渊源

红焖鸡又名:太公望红焖鸡,并有药膳系三大“珍馐凤髓”之一的美誉,其历史悠久,早在1654年-1722年(康熙年间)有雁平道,今山西省静乐县,民间宋氏一族前来习艺(沂州府管辖,今日照地区),学成后并回到静乐县,由宋氏家族的后人,民间厨师宋维样在清嘉庆年间创新并在晋北地区流传,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製作材料

主料:鸡1200克
调料:砂仁6克,花生油100克,肉豆蔻6克,八角10克,白朮6克,陈皮10克,高良姜6克,肉桂5克,白酒15克,花椒2克,盐10克

特色

颜色黄红,异香扑鼻。

製作方法

  1. 将鸡宰杀,煺毛,去内脏,洗净,鸡腿剁成8 块,鸡头剁成4 块,两扇各剁8 块,剩中间剁成2 块;
  2. 先将鸡块在凉水中浸泡3~5 分钟,再用开水焯一下,捞出沥乾水;
  3. 将花生油烧热,放入鸡块,待水爆乾,加上所有佐料,炒至六七成熟,加入料酒烹一下,盛入器皿中;
  4. 再加少许高汤,放在蒸笼里蒸熟;
  5. 食时扣入汤盆中,加以整形;
  6. 将潷出的原汤汁拣去所有调配料,入锅上火,勾入粉芡,浇在鸡块上即成。
製作要诀
蒸鸡块,大火气足,约蒸1 小时左右。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