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福堂碧螺春
艺福堂碧螺春属于绿茶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太湖地区的茶园气候温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云雾瀰漫,这样的自然环境有利于茶叶有效成分的积累,造就了碧螺春的独特品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艺福堂碧螺春
- 属于:绿茶类
- 产于:江苏省苏州市
- 影响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品质特徵
条索纤细、捲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清香淡雅、鲜醇甘厚、回味绵长,其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当地茶农对碧螺春描述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採摘特点
碧螺春的採制技艺高超,採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採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採,穀雨前后结束,当以春分至清明採制的明前茶品质上乘,最为名贵,而艺福堂碧螺春正是选择了在这个时间段採摘碧螺春。
鉴别方法
有专家提醒,颜色是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颜色越绿并不意味着茶叶品质越好,在分辨真假碧螺春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外形特点
条索纤细、捲曲、呈螺形,茸毛遍布全身,色泽银绿隐翠,毫风毕露,茶芽幼嫩、完整,无叶柄、无“裤子脚”、无黄叶和老片。
(2)内在特点
有特殊浓烈的芳香,即具有花果香味。泡开后滋味鲜醇、回味甘厚,汤色嫩绿整齐,幼芽初展,芽大叶小。在鉴别真伪时,可用真品进行对照,凡不具备上述特点者即可却认为伪冒品.
(3)没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泽比较柔和鲜艳,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颜色发黑、 发绿、发青、发暗;碧螺春用开水沖泡后,没有加色素的颜色看上去比较柔亮、鲜艳,加色素的看上去比较黄暗,像陈茶的颜色一样。另外,正常的碧螺春茶叶上有白色的小绒毛,如果是着色的茶叶,它的绒毛也是绿色.
条索纤细、捲曲、呈螺形,茸毛遍布全身,色泽银绿隐翠,毫风毕露,茶芽幼嫩、完整,无叶柄、无“裤子脚”、无黄叶和老片。
(2)内在特点
有特殊浓烈的芳香,即具有花果香味。泡开后滋味鲜醇、回味甘厚,汤色嫩绿整齐,幼芽初展,芽大叶小。在鉴别真伪时,可用真品进行对照,凡不具备上述特点者即可却认为伪冒品.
(3)没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泽比较柔和鲜艳,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颜色发黑、 发绿、发青、发暗;碧螺春用开水沖泡后,没有加色素的颜色看上去比较柔亮、鲜艳,加色素的看上去比较黄暗,像陈茶的颜色一样。另外,正常的碧螺春茶叶上有白色的小绒毛,如果是着色的茶叶,它的绒毛也是绿色.
功效作用
绿茶叶的成分对人体的生理、药理功效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八大保健作用:
1、兴奋作用:茶叶的咖啡硷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帮助人们振奋精神、增进思维、消除疲劳、提高效率。
2、利尿作用:茶叶中的咖啡硷和茶硷具有利尿作用,用于治疗水肿、水滞瘤。利用红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3、强心解痉作用:咖啡硷具有强心、解痉、鬆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气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是治疗支气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辅助药物。
4、抑制动脉硬化作用:茶叶中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所以经常饮茶的人当中,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较低。
5、杀菌、抑菌作用: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于细菌,能凝固细菌的蛋白质将细菌杀死。可用于治疗肠道疾病,如霍乱、伤寒、痢疾、肠炎等。皮肤生疮、溃烂流脓,外伤破皮,用浓茶沖洗患处,有消炎杀菌作用。口腔发炎、溃烂、咽喉肿痛,用茶叶来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6、减肥作用:茶中的咖啡硷、肌醇、叶酸、泛酸和芳香类物质等多种化合物能调节脂肪代谢,特别是乌龙茶对蛋白质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所以饮茶能减肥。 7、防龋齿作用:茶中含有氟,氟离子与牙齿的钙质有很大的亲和力,能变成一种较为难溶于酸的“氟磷灰石”,就像是给牙齿加上一个保护层,提高了牙齿防酸抗龋能力。
8、抑制癌细胞作用:茶叶中的黄酮类物质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癌作用,作用较强的有牡荆硷、桑色素和儿茶素。
名字由来
据记载,碧螺春已有千年历史,在隋唐时期已负盛名。最早民间叫他“洞庭茶”,“吓煞人香”。而碧螺春这个名字的由来,有着许多说法,公认为最可信的是康熙赐名的故事: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从此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茶诗茶词
《碧螺春》
文/东都漫士
苏州太湖洞庭山,东西相分各一边。
物华天宝出佳茗,春雷惊坼嘉木尖。
明前採得带露鲜,杀青揉搓妙手翻。
纤叶锅中化碧螺,隐翠白毫茸满衫。
碧螺一斤七万芽,均净不容梗相掺。
焚香通灵壶含烟,飞雪沉江舞翩翩。
春染碧水云袅袅,氤氲烟引洞中仙。
瑶池玉液鲜醇甘,余味不尽唇齿间。
《碧螺春》
清·陈康祺
从来隽物有嘉名,物以名传愈自珍。
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
已知焙制传三地,喜得揄扬到上京。
吓煞人香原夸语,还须早摘趁春分。
《碧螺春》
清·梁同书
此茶自昔知者稀,精气不关火焙足。
蛾眉十五採摘时,一抹酥胸蒸绿玉。
纤衫不惜春雨乾,满盏真成乳花馥。
历史渊源
洞庭碧螺春是中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
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採办进奉矣。”
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
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捲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据《苏州府志》载:“洞庭东山碧螺石壁,产野茶几株,每岁土人持筐采归,未见其异。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叶较多,因置怀中,茶得体温,异香突发。採茶者争呼:吓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又据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製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日“碧螺春”。后人评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捲曲似螺,春时採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从此碧螺春遂闻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国家质量标準
自2009年起,洞庭碧螺春茶将实施新的国家产品质量标準,新标準的实施,将统领碧螺春茶产业发展的核心,调整茶叶种植、加工生产、销售消费及政府监管的各个领域。
吴中质监局调整工作思路,从过程监管模式着手,启用涵盖茶农基本信息等内容的碧螺春茶“农户信息卡”,监督企业规範生产。同时根据新标準中新增的对茶叶铅、稀土的含量以及9种农残含量指标的限量规定,帮助茶农分析质量状况,调整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维护上市新茶品牌信誉;吴中质监局利用新闻媒体、质监网站等渠道及时发布新标準实施信息和修订内容,将新标準文本等资料免费分发到110家碧螺春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在最大範围内保证广大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知情权;解读标準也是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