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马(马三立、马志明简称)
二马指的是马三立、马志明简称。
同为相声表演艺术家,父子关係。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二马
- 外文名:无
- 国籍:中国
- 全称:马三立、马志明
马三立简介
马三立是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着名表演艺术家、相声“泰斗”。曾就读于天津汇文中学, 国中毕业后,因家境不好,辍学说相声。出身于曲艺世家, 祖父马诚方是着名的评书艺人,擅说《水浒》,名噪一时;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又是相声前辈艺人恩绪的宠徒和门婿;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兄马桂元师承相声八德之一李德钖,以擅演“文哏”段子着称。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相声艺术十分熟悉。

马三立经历
在父兄的薰陶下,打下“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学艺进步很快,视野也日渐开阔。他12岁跟父亲马德禄学艺,后拜着名相声演员,相声八德之一周德山(绰号“周蛤蟆”,与马三立父亲马德禄是同门师兄弟)为师。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内紧外松、有条不紊、表演细腻、含蓄隽永的风格。马三立大师艺术功底扎实,有口皆碑,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演出的传统相声有200多个。他创作、改编并演出新的相声节目六七十个。多年来他还培养了阎笑儒、班德贵、连笑昆、方笑天、常宝华、高笑林等许多相声演员。解放前,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搭档。1947年,他登上了被全国的说唱艺人视为大台口的天津大观园剧场,与侯一尘搭档,大受观众追捧;翌年,他第三次来到北京,在华声电台和茶社戏园演出,以他风格独特的马家相声在曲艺迷中引起“核子弹爆炸一样”的轰动;建国后,马三立积极编演新相声。1950年,应新声戏院之邀,马三立杀了个回马枪,重回天津卫,在同行和观众心目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自此之后近十年间,马三立一帆风顺,心情舒畅,新制度,新生活,一切都是新的。这全新的一切给他带来了新的身份、新的地位。他已经“翻身”了,由“臭作艺的”变成一名职业文艺工作者,他参加赴朝慰问团文艺队并任副队长,他当上了市曲艺团副团长,他被定为市政协委员,他满腔热情地改编表演新相声,他要求团里的同志们热爱党热爱新中国,他说,“党和政府让我们有了单位,有了正式工作,享受干部待遇,每月都有工资领,还发给我们工作证。”
但是,1958年很快到了,反右派运动很快地开始了,马三立很快被打成了“右派”。 关于他为何被打成右派,占主流的说法是他改编并表演了《买猴》,塑造了一个闻名全国的办事马虎、工作不认真的人物形象“马大哈”。但1979年平反时才发现,在他的档案里,没有任何“右派”认定材料,完全是因为指标由起初的4个增加到11个,太多了,只好把他报上去凑数。就是这个“凑数”的右派,彻底地改变了马三立的一切。他也抗争过,甚至跳过楼,但毫无用处。一次批判会上,他被逼急了,吼了一声:“你们这是把人往死路上逼啊!”一位昔日旧友冷笑两声,啪地推开窗户:“哟嗬,你还拿死吓唬人?行啊,你要真有那幺大气性,从这儿跳出去,算你小子有种!”马三立二话没说,猛地站起来跳向窗外,大半个身子已经悬在窗外了,桌边一个弹单弦的艺人赶紧一伸胳膊,夹住了马三立的一只脚,保住了马三立一命。
这个时候的马三立,四十多岁,正值盛年,按照马志明的说法,正是出活、出好活的时候。但是,从1958年秋天当上右派到1977年秋天返回市曲艺团,19年间马三立只说了3年相声,相对应的是长达11年的四次下放劳动,以及被关进“牛棚”做了5年的团煤球、打扫卫生等杂役。
1970年,回响战备疏散城市人口,马三立全家离开天津,到南郊区北闸口村落户。马志明在回忆北闸口生活时说:“当时一起下放六家,后来落实政策,我们是最后一家走的。房子坏了,下大雨,里外屋没有不漏的,我和弟弟打个伞坐着,爸妈在门槛上坐着。不下雨了,我到市里找曲艺团革委会,不同意回来,把我们调到已经空下来的一处空房子,又住了两年。后来,家里养了四十只鸡,两只鹅,一条狗,院子里所有边边沿沿都种上向日葵、茄子、黄瓜、豆角,满院都是。光蓖麻一年就能收几麻袋,鸡蛋多得连洗澡盆都盛不了。我们在那儿小康啊,落实政策时,老爷子都不想回来了。”
在那个普通的村庄里,马三立一呆就是7年,其间,他甚至还学会了一手很不错的木匠活。 马三立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农村,不管是下放还是蹲牛棚,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背词,几乎每天早晨都要练上一番,身上的功夫并没有荒废。作为一个技艺超群的老艺人,他心里无时不在想着舞台,想着舞台下那些爱他捧他的观众。
马志明简介
马志明,1945年生,回族。着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先生长子,人称“少马爷”。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相声和戏曲。1957年考入天津戏校,学武花脸。1962年进入天津曲艺团,正式说相声。 20世纪80年代由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代收师弟,拜已故相声前辈朱阔泉先生为师。

个人荣誉
马志明1957年考入天津戏校,以学习用功刻苦着称,因此传统艺术功底深厚,深得马派相声真遂,形成了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喊不叫、不荤不鹹的艺术风格。 代表节目有:《地理图》、《论拳》、《纠纷》、《卖五器》、《学曲艺》、《白事会》、《文章会》、《大保镖》等。其中《纠纷》获首届中国艺术节“津门曲荟”创作、表演特别奖,全国“星海杯”专业相声赏电视大奖赛创作、表演三等奖。
作为马三立先生的长子,马派相声的最杰出继承人,不管是相声界的同行,还是众多的观众,对他的艺术,都服!
马志明继承了他家老爷子的习惯,平素的爱好不多,就是喜欢琢磨相声。谁没听过他的《纠纷》,谁不熟悉丁文元、王德成这两个人物?你轧我脚了!———,更是相声观众琢磨着就可乐,听起来觉得有哏的词儿,大家称讚:马志明真是一位笑话篓子!
马志明长于传统相声,但他的观念从不落伍于时代。《纠纷》之外,《看不惯》中的歪唱《縴夫的爱》,《夜来麻将声》中的市井人语,都是为大家津津乐道的。
马志明上过戏校,还在天津河北梆子剧院演过武戏,所以腰腿功夫也不错,观众看了《论拳》、《大保镖》,觉得他的武功挺好,那就是他早年练就的功底。马志明告诉记者,哪天机会适当,他演一场《拿高登》或是别的什幺戏,过过戏瘾。
马志明会的东西就是多,用北京相声名家马季的话说:马志明是我们相声行中的百科全书。谁知他最近又会整出什幺出其不意的笑料,逗大家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