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东风-21弹道飞弹

东风-21弹道飞弹(东风-21)

东风-21弹道飞弹

东风-21一般指本词条

东风-21弹道飞弹(代号:DF-21),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装备的一型陆基机动式中程弹道飞弹,是中国第二代中程地对地战略飞弹,也是中国第一代固体燃料弹道飞弹。

东风-21弹道飞弹是中国在巨浪-1弹道飞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两级固体发动机採用聚丁二烯複合推进剂和低合金高强度钢壳体,是中国弹道飞弹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武器装备。

东风-21弹道飞弹1985年5月20日试射成功,1989年定型,1991年6月服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东风-21弹道飞弹
  • 英文名称:DF-21 ballistic missile
  • 前型/级:巨浪-1弹道飞弹 
  • 次型/级:东风-26弹道飞弹 
  • 研製时间:1980年代-1989年 
  • 服役时间:1991年6月 
  • 国家:中国 
  • 服役情况:在役 
  • 飞弹类型:中程弹道飞弹 
  • 首射时间:1989年 

发展沿革

研製背景

中程弹道飞弹为射程1000~3000千米的飞弹,与近程飞弹相比,其射程更远,火力控制範围更大,同时由于飞行速度更快、弹道更高,相对而言难以拦截;与远程飞弹相比,中程飞弹飞行时间较短,因此敌方可用于探测和拦截的时间更短,有利于飞弹突防,弹头再入防热问题也相对容易解决。中程飞弹一般是两级发动机,是从近程飞弹到远程和洲际飞弹的研製所必须跨越的技术台阶。
中程飞弹曾在冷战核裁军的历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1981~1987年,美苏就限制在欧洲中程核武器问题举行谈判,最终于1987年12月签署了《苏美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飞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这是自核武器出现以来世界上达成的第一个削减核军备的协定,成为当时东西方关係缓和的重要标誌。条约规定,双方在条约生效后三年内销毁全部射程在500至5000千米的陆基中程飞弹。至1991年5月,双方已按条约规定销毁了全部潘兴II和SS-20飞弹。然而冷战后,其他国家对于中程飞弹的热衷程度却大大增加。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鲜和伊朗等国先后开发了射程为1000~3000千米不等的中程飞弹,配备了核弹头和多种常规战斗部。中程飞弹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武器装备发展的一个热门领域。

建造沿革

1966年10月,中国直径为1400毫米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1967年,中国在进行配装飞弹核潜艇的潜地固体飞弹方案论证时,就曾构想在该飞弹研製成功后,将飞弹稍加修改之后使之成为陆上机动型号。随着巨浪一号研製工作的展开,方案设计和试验计画中,明确提出巨浪一号採用“台、筒、艇”三阶段试验方案。前两个都是要进行陆地发射试验。巨浪一号研製人员在进行陆上发射筒设计和试製时认为:把发射筒装在公路车上开着跑,就成了陆上机动式固体战略飞弹。
东风-21训练东风-21训练
1975年,中国航天部门把这个构想具体化后,向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和其他几位副主任做了汇报后,得到他们的支持,之后又徵得了原第二炮兵部队的同意。
1978年,邓小平提出以“以战略飞弹打游击”的构想。张爱萍将军接到命令,特批,要以巨浪-1为基础研製地面机动弹道飞弹。同年8月,国防科委在规划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中国战略武器的研製要努力完善第一代,儘早结束试验阶段,抓紧研製机动的第二代武器的发展方针。进一步指出巨浪一号属于“一弹两用”的武器系统,应探索固体飞弹公路机动发射技术,为中国固体飞弹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月,邓小平在听取七机部领导汇报战略核武器规划时指出:“我最有兴趣的是陆上机动,用现代化武器打游击战争。要抓好巨浪一号直接上岸。”为此,国防科委立即与七机部、原二炮、总参等有关部门商讨巨浪一号上岸型号的研製原则、技术指标与作战方式等问题。将潜艇发射的巨浪一号直接搬上岸(陆地),就成为中国第一种陆上机动式固体地地战略飞弹。在设计之初,文革浩劫始过,国力积贫,百业待兴,研製像东风-21这样紧凑,可靠性高的固体燃料机动飞弹,各种难度非外人能够体会。儘管大家从电视画面上看到的仿若一座平躺的大锅炉,排气阀门和各式线路暴露无遗,十分丑陋和落后,但其内部技术含量是原二炮部队飞弹中最高的一个。
汉阳HY4206S半牵引车汉阳HY4206S半牵引车
1980年,经过对巨浪一号上岸后的发射方式、战术性能指标的确定、技术状态的修改等进行分析研究,1980年3月完成了固体地地飞弹武器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同年6月7日,中央专委批准了东风21号固体地地飞弹的研製任务,由七机部二院负责研製,为了实现固体地地飞弹的机动运输和快速发射,承担固体地地飞弹地面设备设计任务的科技人员,根据固体飞弹对运输发射设备的特殊要求,提出了飞弹运输、起竖和发射等多种功能合一的设计方案,简称三用车方案。这种由牵引车、半挂拖车、发射装置和电液控制系统组成的公路运输发射车,除了具备运输、起竖和发射飞弹的功能外,还具有保温、调温,发射筒调直与方向迴转、水平装填和储存飞弹等多种功能。 1983年6月生产出第一台三用车及其配套设备。经模型弹弹射和全武器系统试验后,证明三用车及其配套设备的技术先进,设计方案可行,质量可靠。1983年,完成了三用车配套牵引车的样车试製,并经试验考核证明达到了设计要求。汉阳HY4260S半挂牵引车(原名HY472),主要用于牵引东风-21飞弹三用发射车。
1984年4~5月,固体地地飞弹和地面设备进行了全武器系统合练,全面检验了各种车辆、设备的设计性能。在完成飞弹武器系统合练和夜间发射操作试验后,相继进行了高温、高湿和淋雨试验、公路运输试验、仪器设备工作寿命试验、待机试验、低温环境下的发射试验和大风环境试验,全面考核了武器系统的技术性能和作战使用性能。
1985年3月,固体地地飞弹试验队从北京出发,来到发射基地执行首次飞行试验任务。3月28日,三用车进场后,参试人员先后进行了多次设备自检测试。三用车起坚、调平、旋转、程控、手控、保温、调温、插拔机构等,都经过试运行,检修了车辆。与此同时,与三用车配套的水平装填车进行了对接调试,先后三次顺利地完成了水平装填。经过一系列自检测试后,4月9~13日,参加了全试验队合练。4月20日,试验队进行了大风试验,三用车性能良好。4月26日,试验队进行了强光瞄準试验。
1985年5月20日,中国第一枚固体地地飞弹武器系统成功地进行了发射试验。这次试验成功,标誌着中国有了第一代陆上机动发射的固体战略飞弹。5月30日,第二枚固体地地飞弹又成功地进行了发射试验。随后,又对瞄準设备、适配器等配套设备做了改进。1987年5月,用改进后的地面设备进行发射试验,获得成功。1988年,东风21号飞弹武器系统通过设计定型。1991年6月,成功进行了定型后的首次批抽检发射试验,随后交付原二炮部队使用。中国第一代固体中程地地战略飞弹武器系统的研製成功,为发展更先进的固体地地战略飞弹奠定了良好基础。

服役历程

2009年10月1日,中国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东风-21弹道飞弹丙型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解放军组织东风21A飞弹战斗发射演练解放军组织东风21A飞弹战斗发射演练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东风-21弹道飞弹丁型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2018年9月10日,中国火箭军某旅组织发射分队在全防护状态下进行东风-21飞弹A型的战斗发射演练,以锤鍊部队複杂条件下的实战能力。

技术特点

弹型结构

东风-21弹道飞弹武器系统由飞弹及其配套的地面设备组成。它的研製利用了其他固体飞弹的很多重要技术,有利于缩短研製周期,节省经费。但因飞弹武器系统发射时的载荷、振动和冲击等力学环境的改变,由总体设计部在设计中做了必要的改进。这些改进,有利于地面车辆的集中布置和设备的迅速展开,既降低了选择发射场地的条件,也缩短了发射準备时间。为保证发射场人员和车辆的安全,在飞弹尾罩上增设了尾罩侧推发动机,使尾罩与弹体分离后沿一定方向飞落。
东风-21弹道飞弹(东风-21)
东风-21的两级固体发动机採用聚丁二烯複合推进剂和低合金高强度钢壳体。发动机矢量控制,一级为摆动喷管方案,二级採用液体二次喷射控制方式。为了提高飞弹的打击精度,精确控制二级发动机按指令关机,在二级发动机前封头上採用三个反向喷管,以实现推力终止,并提供头体分离的反向推力。制导系统採用平台─计算机方案,其中惯性平台採用小型化三轴液浮陀螺。
东风-21飞弹的弹头继承自巨浪一号潜地飞弹。由于潜地飞弹受体积和尺寸的限制,弹头要求小型化。在二机部核武器研究院的密切配合下,七机部一院14所先后解决了外形选择、结构与防热设计以及参数测量方面的技术,研製成功中国第一个轻小型热核弹头,在飞弹弹头设计技术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1974年,该型号核战斗部成功进行了全当量核试验。

发射方式

东风-21弹道飞弹按预定的发射程式,车辆依次进入发射阵地,迅速展开地面设备,起竖飞弹,在完成平台调平、瞄準和射击诸元装订等各项準备工作之后,即可实施飞弹发射。由于从设计上和发射程式安排上都千方百计地减少飞弹在发射阵地上的操作项目,该飞弹武器系统从车辆进入阵地起,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发射任务。平时,东风-21的TEL储藏在深山和地下的洞库中,战时拉到预定发射阵地进行发射。其展开程式依次为,各型车辆进入阵地,启动地面设备,竖起飞弹,完成平台调平,瞄準及射击诸元準备后,飞弹即可发射,準备时间大致在10到15分钟以内。发射采冷发射(Cold-Launched),先以燃气动力将飞弹推离发射筒,当飞弹离地20米时,火箭再点火加速升空。
东风-21的最新改型,通过加装多种弹头诱饵使反导系统难以拦截,而且打击精度接近巡航飞弹。该飞弹对美国旨在拦截掠海飞行巡航飞弹的反导系统来说,飞行高度过高;对于旨在应对其他弹道飞弹的反导系统来说又太低。而且即使能够拦截一到两枚,同时发射多枚该型飞弹也能实现作战目标,因而成为解放军装备序列中先进程度最高的武器。

生存能力

东风-21弹道飞弹地面设备由飞弹储存、发射準备和发射所需的各种装备和设施组成。它是飞弹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风-21是地面车载弹道飞弹,飞弹车储存,竖起,发射三位一体(TEL)。每组TEL另配5辆后勤车辆保障。其主要任务是完成飞弹储存、防护、运输、转载、头体对接、起竖、供气、供电、液体推进剂加注、测试、瞄準、发射、发射控制等各项作业,并按要求将飞弹发射出去。中国早期的飞弹发射方式,属于初级的区域公路机动发射方式。其后,相继採用了地下井储存和井下热发射,地下井储存和地面发射,公路网区域快速机动发射等多种发射方式,使飞弹武器系统的生存能力和作战反应速度得到很大提高。此外,根据固体地地飞弹的使用要求,还设计了带有大功率发电机组的电源车、配电车和局部空调补气车、发射控制车、瞄準车和自动化测试车等,形成了固体地地飞弹的成套地面设备。为提高飞弹作战指挥的自动化水平,科技人员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研製了指挥监控系统,并参加了固体燃料地地飞弹的飞行试验,证明达到了预定的战术技术要求。
东风-21配套发射车队东风-21配套发射车队

性能数据

弹体参数DF-21DF-21C美国潘兴II俄罗斯SS-20
弹长
约10.7米
/
/
弹径
约1.4米
/
/
弹重
约14700千克
约16吨
7.49吨
37吨
战斗部
约800千克约50万吨当量热核弹,或是传统弹头、子母弹头
常规子母弹,2007装备
W85热核弹头0.5-5万吨当量
3枚热核弹头
每枚15万吨当量
飞弹射程
速度入大气层后10马赫,约3000-3200千米
约1700千米
约1800千米
5000千米
命中精度
CEP约500米左右
CEP约50米
CEP约30米
CEP370米
制导方式
惯性陀螺+ 弹载电脑
惯性加雷达末制导
惯性加雷达末制导
惯性
推进系统
两级固体(聚硫橡胶複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
/
/
发射方式
陆基公路机动平台发射
/
/

衍生型号

东风-21主要有三种型号服役;早先服役的Mod1射程为1800千米,酬载600公斤,估计它的核威力在250到300千吨之间,中国在製造了大约100枚以后已经停产,为因应台海局势已经有相当部份的部队改装了常规弹头;改良后的Mod2(东风-21A)射程增至2700千米,量产持续中;最新型的Mod3为穿破TMD和NMD的保护伞再作精进,拥有精密导引与主被动突防辅助装置,再入大气层部有气动翼面控制弹道,虽机动力和战机相比拉不到几个G,好在马赫10的速度大大缩小了拦截飞弹的误差容忍度,使其升空迎击时错之丝毫,差之数里。其CEP可降到50米左右。整体表现Mod3已经接近于美国已拆毁的潘兴II式飞弹,在阅兵式上公开展视Mod2后,可能已经服役。
东风-21甲
1988年,中国第二代固体中程战略飞弹──东风-21甲,代号:DF-21A立项,由航天部二院负责总体研製。这是国防科研拨款制度改革后,航天系统第一个由总承包院与军方直接签定契约研製的型号。该飞弹採用多项先进技术,是一个全新的型号。为了增加射程和可靠性,东风21号甲发动机採用比沖更高的端羟基聚丁二烯複合推进剂,二级採用玻璃钢壳体、单个珠承全轴摆动喷管、电机式保险机构等技术。飞弹发射三用车和地面设备也有所改进。1992年,飞弹研製进入试验飞行试验阶段。同年4月和11月的两次飞行试验由于设计问题而失败。经过3年的改进设计,1995年1月、8月和11月连续取得三次飞行试验成功。1995年8月17日~9月26日,二院试验队在某飞弹试验基地完成了3000千米机动运输试验和作战使用流程考核试验。1996年12月再次飞行试验成功,次年飞弹设计定型。1999年9月,东风21号甲飞弹参加了国庆五十周年阅兵。2000年3月,成功进行了定型后的首次批抽检发射试验,随后交付原二炮部队使用。第二代固体中程战略飞弹的研製成功和装备部队,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1999年国庆阅兵首次展示的东风-21甲1999年国庆阅兵首次展示的东风-21甲
东风-21丙
东风-21丙(代号:DF-21C)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二炮开始常规飞弹建设规划时,就提出发展了中程常规战术飞弹的建议。其中构想的一个作战目的是,用中程常规战术飞弹的远程火力弥补南海地区作战中我海空军远海作战能力的不足。经过对中程常规弹道飞弹的几大关键技术(机动弹头气动外形和控制、末制导雷达图像匹配、透波头罩材料、子母弹战斗部分离和控制等)长达十年的攻关,中程常规弹道飞弹于2001年开始立项研製,2002年12月取得首次飞行试验成功。随后的几个型号相继定型并装备火箭军常规飞弹部队使用。
东风-21中程弹道飞弹亮相60周年国庆阅兵东风-21中程弹道飞弹亮相60周年国庆阅兵
东风-21飞弹发射车採用了五轴自行式底盘。东风-21和东风-21甲飞弹採用的半挂拖车具有载重量大、容易操作、继承性好等优点,但由于受到牵引车附着重量的限制,驱动力不能完全发挥。而多轴自行式底盘车辆整体性强,可以将发动机功率发挥到最大,这就相应提高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可在较低等级的公路上机动,可高速通过1-2级公路及桥樑,也可安全通过3-4级公路及桥樑,还可低速通过部分5-6级公路及桥樑。这使其既可隐蔽在森林里、桥下或涵洞内,又可经常转移位置,迷惑敌人,这样就不易被敌发现和遭到突然袭击。次外,该系列飞弹的地面设备也大大简化,实现了“多车合一”,使整个系统的维护性和机动性更强,系统目标更小,有利于机动隐蔽。
东风-21C弹道飞弹东风-21C弹道飞弹
东风-21丁
东风-21丁是东风-21型飞弹的改进型,採用二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公路机动发射,最大射程2700千米。它也是一种可以攻击包含航空母舰在内海上船舰的反舰弹道飞弹。
东风-21D飞弹能打击移动中航母,将在未来十年左右对美航母构成实质性威胁。还称东风-21D飞弹可从陆地发射,可精确穿透1500千米之外的防御网打击最先进的航母。这样,东风-21D飞弹的出现可使中国在太平洋力量平衡中扮演角色发生巨变,它还可以阻止美国军舰自由进出中国沿海海域。从理论上来说,如果将飞弹提升到核等级,核弹会击沉航母,但常规装备的东风-21D也能够精确击中防卫能力很强的移动中的航母。东风-21D飞弹可成功袭击美国航母,至少能成功阻止美国航母靠近中国附近海域。
反舰弹道飞弹攻击航母想像图反舰弹道飞弹攻击航母想像图
以东风-21系列中程常规弹道飞弹为平台,研製弹道飞弹反航母武器系统。反航母武器是未来局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现世界上共有10个国家都拥有航母,并将其作为海战的主要作战平台。一旦发生局部战争,强敌势必会使用航母作为其介入局部战争的作战平台。如果拥有多作战平台、技术先进、作战性能优良的反航母武器系统,将会使得强敌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是否介入战事,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即使强敌真正介入,反航母武器的有效使用也会对其航母编队造成重大损伤,从而减弱强敌的介入程度。与打击地面固定目标的弹道飞弹不同,打击航母这样的海上移动目标对飞弹的目标探测和识别能力、机动能力、打击精度和突防能力都有新的更高的要求,无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总体评价

东风-21弹道飞弹已经成为解放军装备序列中先进程度最高的武器之一,东风-21C通过加装多种弹头诱饵使反导系统难以拦截,打击精度接近巡航飞弹,真正具备摧毁驻日美军基地的能力。反航母改型,则为解放军提供了一种费效比较高的对抗美军航母战斗群的手段。
东风-21C发射演习东风-21C发射演习
东风-21C具备接近于巡航飞弹的打击精度,这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精度的提高,意味着常规弹道飞弹不再是一种只能用于袭击城市的恐怖武器,而是可以作为撕开敌人空防的第一批精确制导武器。从这个意义来讲,东风-21C不仅弥补了中国空军常规远程打击能力的不足,也足以在世界武器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一种以东风-21飞弹为基础,加长一节火箭的东风-25已经研製成功,与东风-21相比,东风-25的射程和精度都有相当的提升,西方某些军事专家指出,参演的东风-21实为东风-25,但是一幅老旧的东风-21同其对比还是看不出火箭长“高”在哪里。在可预见的未来,东风-21系列弹道飞弹仍为一种具有优良性能和高度隐蔽性的威摄性武器,其所属部队仍将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领土完整尽心尽力。
东风-21弹道飞弹与美俄原中程弹道飞弹相比,兼有很高的打击精度和灵活的战略机动性,静态性能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另外东风-21C还因为配有多种弹头诱饵还具备了很强的突防能力,因而东风-21系列飞弹堪称解放军中最先进的武器。
东风-21弹道飞弹能够攻击位于中国沿海外2000千米处的美海军航母和其他水面作战舰艇。它能覆盖美国和中国的水面作战舰艇可能冲突的热点海域,并有可能迫使美国航母战斗群不敢轻易靠近这一海域,这就基本远离了台海冲突的登入地点。 东风-21C弹道飞弹发射前,先由侦查卫星、地基雷达与无人机构成的网路系统可以定位数千千米外的美国航母,然后引导飞弹,使之飞向预定目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