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汕头经济特区

汕头经济特区

汕头经济特区

汕头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潮汕平原上,是中国七大经济特区之一,全国着名侨乡,华南重要港口城市,也是潮汕地区政治、经济的中心,为粤东和闽西南出海的门户。历来是粤东、闽西南、赣南地区的主要交通枢纽、也是粤东中心城市、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汕头经济特区
  • 外文名称:Shantou Special Economic Zone
  • 别名:鮀城
  • 行政区类别:经济特区、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
  • 所属地区:中国广东
  • 下辖地区:龙湖、金平、潮阳等6区1县
  • 政府驻地:汕头市金平区大华街道
  • 电话区号:0754
  • 邮政区码:515000
  • 地理位置:广东省东部
  • 面积:2064平方公里
  • 人口:539.1万(六普常住) 
  • 方言:潮州话(潮汕方言)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 着名景点:礐石风景名胜区、塔山风景区、龙虎滩海滨度假村、南澳青澳湾等
  • 机场:潮汕国际机场、汕头外砂机场
  • 火车站:高铁汕头站(建设中)、高铁潮南站(建设中)、高铁潮阳站
  • 车牌代码:粤D
  • 着名高校: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 GDP:2350亿(2017)
  • 最高楼:汕头科创国际金融城(250米)
  • 捷运/轻轨:汕头比亚迪云轨1号线

历史沿革

汕头于1860年正式开埠,是中国沿海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人称“百载商埠”,经济外向,曾有美、英、法、德、日、俄、荷、比等8个国家在汕头设领事馆。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市区龙湖片区试办经济特区。1983 年12月22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汕头地区,原地区所属8县1市併入汕头市。1984 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面积扩大为52.6平方公里,分龙湖和广澳两片区。1991年4月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面积234平方公里,并确定于是年11月正式实施;同年11月,潮汕行政区域调整,潮州、揭阳分设地级市。
汕头市区汕头市区
汕头西部生态带汕头西部生态带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汕头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潮阳、澄海撤市建区,原市区5个区调整合併为3个区,其中河浦、达濠两个区合併为濠江区;昇平、金园两区合併为金平区;龙湖区保留,将原属澄海市的外砂镇、新溪镇划归龙湖区;澄海市撤市设区;潮阳市撤市分设潮阳、潮南两个区。调整后,市区面积从原来的310平方公里扩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从原来的120万增加到487.5万。经国务院批覆,2011年5月1日汕头经济特区範围扩大到汕头全市,即2003年来汕头行政区划範围,含龙湖区、金平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澄海区、南澳县“六区一县”。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覆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
汕头礐石大桥汕头礐石大桥
汕头东部经济带汕头东部经济带

自然条件

汕头经济特区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北回归线贯穿全境,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2'C。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春季潮湿,阴雨日多;初夏气温回升,冷暖多变,常有暴雨,盛夏虽高温而少酷暑,常受颱风袭击;秋季凉爽乾燥,天气晴朗,气温下降明显;冬无严寒,但有短期寒冷。年日照2000--2500小时,日照最短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气温21℃--22℃,最低气温在0℃以上;最高气温36℃--40℃,多出现于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期间。冬季偶有短时霜冻。 汕头地貌以三角洲沖积平原为主,占全市面积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积30.40%,台地等占总面积5.98%。
汕头东部经济带汕头东部经济带
汕头东部经济带汕头东部经济带

交通网路

汕头经济特区的交通发达,素有“华南要冲,粤东门户”之美称。现已初步形成海陆空相互配套的立体交通网路,是中国18个枢纽港之一。全特区拥有5000吨级以上的泊位18个,其中万吨泊位6个。货轮直通国内沿海港口和80多个国家及地区160多个港口,客轮通达广州、海南等地,每天往返汕头与香港。广梅汕铁路与京九铁路连通,贯穿全国各地,成为全国铁路干线的又一出海口。海湾大桥、礐石大桥和深汕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将深圳、汕头、厦门三个经济特区连线起来,全特区开闢客运线170多条,直通华南、华东、西南等主要城市。汕头机场开通国际、国内40多条航线。
汕头海湾汕头海湾
新津生活区新津生活区
潮汕国际机场(机场IATA:SWA,代号同汕头外砂机场),是广东省内继广州白云和深圳宝安机场之后第三大干线机场,中国南方航空汕头航空有限公司基地机场,距离汕头市中心28公里。从机场高速到市中心约需40分钟车程。

基础设施

汕头经济特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供水、供电设备得到改良,供水充足,电力自给有余。电信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已实现了国际、国内程控、直拨服务、可与世界246个城市和国内2100多个城市直拨电话,邮电综合实力跃居全国中等城市第三位。汕头金融建设迅速发展,全市共有金融机构(网点)1282个,证券机构5家,外资银行分行(代表处)5家,汕头的陶瓷、抽纱、超声电子、食品加工、食品机械、感光材料等工业产品也闻名遐迩。
南澳大桥南澳大桥
生态公园区生态公园区

发展情况

汕头经济特区先后被评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全国投资硬环境十优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质量考核中名列第二位。
新城市中心区新城市中心区
汕头建立经济特区以来的主要成就
汕头经济特区于1981年11月正式成立,从1.6平方公里起步,1984年11月扩大到52.6平方公里,1991年11月再次扩大到234平方公里。特区自创办以来,在一片荒滩上起步,靠解放思想开拓,靠艰苦创业拼搏,取得巨大成绩,规模日益壮大,不断辐射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
(一)经济实力增强。2009年汕头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116.51亿元,同比增长10.6个百分点.汕头专利申请量居全省地级市第四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0件,国家免检产品30个,广东省名牌产品78件;全国驰名商标12件,广东省着名商标131件,驰(着)名商标约占全省总数的10%,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二位。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06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13吨标準煤,同比下降0.438%;万元GDP能耗为0.661吨标準煤,同比下降4.38%,位列广东省第四低。特别是近几年来,汕头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起跑线。GDP由2003年的498.43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850.15亿元,年均增长11.2%;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03年1470万吨发展到2007年的2300万吨,年均增长10.8%;出口总额由2003年的18.92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39.12亿美元,五年累计150.15亿美元,年均增长20%;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由2003年的5200万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1.72亿美元,增长2.3倍。(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作为粤东区域中心城市,汕头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高较快,功能较为齐全,已形成以海港、空港为中心,高等级公路、铁路为骨架的海陆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路。港口吞吐量从1981年的336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2300万吨。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1981年的7.81平方公里扩大到2007年的118.06平方公里。
汕头海关旧址汕头海关旧址
汕头东部经济带汕头东部经济带
汕头经济特区发源地-小公园汕头经济特区发源地-小公园
(三)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7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39.12亿美元,为1981年的14.6倍。1981-2007年,全市累计出口总额459.95亿美元,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2.71亿美元。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领域扩大,我市已同18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係。
(四)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政府行政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序进行,公共财政框架和新型国资管理体制初步建立,投资体制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实现由计画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五)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中毛入学率超过100%,农村实现完全意义的免费义务教育。被列入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医疗卫生髮展水平保持在全省地级市前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1年的397元提高到2007年的1169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81年的295元提高到2007年的4515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981年的1.25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843.61亿元。
汕头市南滨-葛洲片区汕头市南滨-葛洲片区
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的主要优势
一是侨乡侨力丰富。汕头是全国着名侨乡,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潮汕人一向吃苦耐劳、积极进取、敢闯敢干,在潮汕人中特别是在海外,涌现出一大批商界巨子和社会精英,在海内外影响巨大。侨资侨力侨智是一笔极大的财富,也是招商引资最重要的资源,汕头改革开放后直接吸收的外资中,80%以上是侨资。
二是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汕头民营经济起步比较早,发展比较好。改革开放初期,汕头特区就率先提出“四放”(放开视野,放宽政策,放胆试验,放手大干)方针,实行“三个一齐上”(一二三产业一齐上,大中小企业一齐上,集体经济、横向联合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一齐上),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我市民营投资占全市投资的六成以上,民营企业户数占全市企业总数的九成以上,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六成左右,企业上市步伐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三是区位条件比较好。汕头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历来是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产品集散地,也是内地面向海外的重要通道。厦深铁路正在修建,汕头机场有望实现对外开放,港口建设步伐加快,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根本性改善,区位优势将增强。同时,汕头是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的城市,南澳岛港距离台湾澎湖马公港仅102海里,两地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联,加强汕台商贸合作潜力巨大。
四是积累了一定的发展条件。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汕头经济综合实力增强,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支撑。而且,当前经济发展保持上升势头,2002年至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5.7%、8.8%、11.1%、11.3%、11.6%和13%,2007年生产总值增速为近十年来最快,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为1993年以来最快。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陆续建成了深汕高速、汕汾高速、广梅汕铁路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形成以海港、空港为中心,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为骨干的海陆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路。科技、教育、人才、信息、商贸等基础较好,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较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