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盐渎县

盐渎县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江苏省盐城市。属临淮郡。东汉属广陵郡。三国时废。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仍属广陵郡。东晋义熙中改名盐城县。以产盐着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盐渎县

简介

盐渎县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分射阳县东部置盐渎县,属广陵郡。置盐铁官署,管理盐务。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盐渎县属临淮郡。
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 盐渎县复属广陵郡。

历史沿革

当年“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项伯乃拔剑助舞,以掩护刘邦,终使刘邦摆脱了这场危机。以后刘邦坐了天下,未忘项伯救驾之功,赐其为刘姓,并封为射阳侯。其领地即为古射阳县境。数十年后,射阳东部地区划出单独建县为盐渎县,时间为西汉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
对于盐城来说,盐渎县的出现,成为这一城市历史的开端和源头。
盐渎县是一个依託大海而生存的县城,盐成为盐渎的地域元素。
盐渎建县之始,朝廷未派县丞到任,仅设盐铁官。这便留下了“有县无治”之说。但它恰恰注释了一段历史,即海盐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这一新置县的全部内容。
盐渎县较长的海岸线成为它“煮海为盐”的独特地理优势。《后汉书》中称“东楚有海盐之饶”,一个“饶”字将这一区域丰盛的海盐生产表现得十分鲜活。大小盐场星如棋布。盐渎县便由此催生。
见之于史书的盐渎第一位县丞是孙坚,是近东汉熹平三年。孙坚的为人所知,则时常在于人们往往以三国时吴王孙权的父亲称之。孙权这个后来拥长江下游而鼎立三国的一方诸候,不仅为历史上的孙坚增加了知名度,也间接地为盐渎的历史涂抹了一些色彩。
孙坚在盐渎任上,不久即调任下邳县丞。长沙太守,豫州刺史,且拥子为荣并被孙权尊封为“武烈皇帝”,故后人始终在寻找有关他的蛛丝马迹。终于城内有一口水井被考证出为当年其父孙钟挑水种瓜之井。于是此井被冠以“瓜井”。这也是与孙坚有关而现存的唯一实物。
曾有诗云:
从他名地说东门,那及孙公故址尊。
满经春来瓜自蔓,丹炉人去井犹存。
明万曆年间,盐城知县杨瑞云上任伊始,便经人指点来到当年的瓜田井旁,眼前草蔓丛生,物是人非。感慨之余,遂留下诗句:
自为寻孙宅,驱车历大荒。瓜田犹在眼,兴亡事非常。
蔓草埋孤穴,寒云锁女墙。居人劳指点,中是聚仙堂。
至清代,此井被冠以“瓜井仙蹤”,列盐城八景之一。
盐渎县名维持了五百多年,至东晋义熙年间,盐渎更名为盐城。
由“渎”而“城”,即由水而陆。这是对居住环境的一种强调和改变。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愿望,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赖以生存的城池建设,而不再将纵横的河道作为它的象徵。
后人杨瑞云感怀这一变化,又仿佛在凭弔“盐渎”的消失:
盐渎不堪问,萧萧风苇间。
绕城唯见水,临海故无山。
至东晋时,盐城的盐业已有相当规模,可谓盐之都,盐之城。清乾隆十二年纂修的《盐城县誌》记载:“为民生利,乃城海上,环城皆盐场,故名盐城。”
身居城中,环顾远眺,莽莽苍苍,白色一片。以至明人杨于臣有“环城列灶场,六月霜雪凝”之句。盐城景象,尽在其中。
盐城有城,其状耐人寻味,“城形似瓢也”,故又有“瓢城”之称。盐城傍海,虽有盐产之富,但也常患水害。其时大海虽已东移,但周围仍有河道纵横。不得不佩服祖先的想像力,他们以瓢形建城,取“飘浮于水,永不沉没”之意。
及至清代,朝中官员常抵盐城视察治水情况。其中包括以后任两江总督的林则徐、左宗棠。奇怪的是在康熙二十五年间工部右侍郎孙在丰抵盐城一带办理疏浚淮河入海水道时,身边竟带了一位大文人,他便是时任国子监博士以后因《桃花扇》一剧奠定其在中国文学史地位的孔尚任。
孔尚任时常轻舟简从,穿梭于芦荡湖泊,沟渠河道,对治水提出了系列积极建议。
其中《泊盐城》一诗别具韵味:
津头柳色晚垂垂,客宿孤城吏未知。
晓雾漫帆秋波澜,早潮平岸夜船移。
长淮已散金陵气,沧海真同玉垒诗。
一自神功溟漠后,东流水性亦多移。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