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龙陵县

龙陵县

龙陵县

龙陵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98°25′~99°11′,北纬24°07′~24°50′。以东南西北为序,分别与施甸、永德、镇康、缅甸、潞西、梁河、腾冲、隆阳相接壤。县域东西最大距离64千米,南北最大跨度78千米,总面积2884平方千米。全县辖3个镇、6个乡、1个民族乡。县政府驻龙山镇。

龙陵处怒江大断裂带,多地震地热。属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立体气候明显,年降水约2300毫米,有“滇西雨屏”之称。

名胜古蹟有小黑山自然保护区、邦腊掌热矿泉、松山抗战遗址、大坝烈士陵园、西山公园、云龙寺等,以及河头烧炭田坡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019年4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龙陵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龙陵县
  • 外文名称:Longling County
  • 行政区类别:县
  • 所属地区:中国云南省保山市
  • 下辖地区:龙山镇、镇安镇、勐糯镇等
  • 政府驻地:龙山镇
  • 电话区号:0875
  • 邮政区码:678300
  • 地理位置:东经 98°25′~ 99°11′
  • 面积:2884平方千米
  • 人口:289006人(2011年末)
  • 方言:西南官话滇方言
  • 气候条件: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小黑山自然保护区、邦腊掌热矿泉、松山抗战遗址、大坝烈士陵园
  • 机场:保山机场
  • 车牌代码:云M
  • GDP:355404万元(2011年)
  • 特产:菌类,矿石
  • 行政代码:530523

历史区划

龙陵古称“勐弄”,清初改为“龙陵”;其境东临怒江、西临龙江、中间高黎贡山南脉山峦陵岗绵亘,故而取龙江之“龙”、高黎贡山南脉山峦陵岗绵亘之“陵”,称“龙陵”。

历史沿革

今龙陵古属“勐赫”傣族土目领地(今潞江坝、龙陵县)。
公元前425年,“勐掌”(保山盆地)傣族土目号召傣族各部组建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哀牢国”),“勐赫”傣族土目加盟“勐达光”(哀牢国)。
公元69年,“勐达光”(哀牢国)归附汉朝、其地置永昌郡;今龙陵属永昌郡哀牢县。
公元77年,“诏达光”(哀牢王)反汉失败后,到怒江以西重组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掸国”);今龙陵属“勐达光”(掸国)。
公元586年,“勐达光”(掸国)被骠人所灭,“勐卯”(瑞丽江河谷盆地)的傣族头人联合周边的傣族“勐”(邦、国)组建联盟国家“勐果占璧”(史称“前果占壁国”)抗击骠人、继承了“勐达光”的版图;今龙陵属“勐果占璧”(前果占壁国)。
公元762年,“蒙舍龙”(南诏国)吞併澜沧江以西各部及“勐果占璧”(前果占璧国)所属各部、仿唐朝制度置永昌节度和镇西节度;今龙陵属“蒙舍龙”(南诏国)永昌节度。
公元954年,“勐果占璧”(史称“后果占璧国”)复国,尊大理国为“勐货相”(宝石之国)、自称“勐货罕”(金子之国);今龙陵属“勐果占璧”(后果占璧国)。
公元1261年,大蒙古国招抚澜沧江以西各类土目及“勐果占璧”(后果占璧国)所属各部设金齿等处安抚司;今龙陵属金齿等处安抚司。
公元1271年,金齿等处安抚司分设东路安抚使(镇康路安抚使)、金齿西路安抚使(建宁路安抚使);今龙陵属金齿等处安抚司东路安抚使。
公元1278年,元朝(原大蒙古国)裁金齿等处安抚司,原东路安抚使辖地设镇康茫施柔远等路宣抚司,下辖镇康、茫施、柔远等路;今龙陵属柔远路。
公元1286年,裁镇康茫施柔远等路宣抚司和镇西平缅麓川等路宣抚司、辖地併入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后改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今龙陵仍属柔远路。
公元1312年,“勐卯”(瑞丽江河谷盆地)的傣族土目思汗法兼併周边地区、建立联盟国家“勐卯弄”(汉译“麓川国”);今龙陵属“勐卯弄”(麓川国)。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国)归附元朝、其地设平缅宣慰司;今龙陵属平缅宣慰司。
公元1384年,“勐卯弄”(麓川国)归附明朝、其地设麓川平缅宣慰司;今龙陵属麓川平缅宣慰司。
公元1390年,明朝裁金齿卫指挥使司(军事机构)、永昌府(行政机构),设金齿军民指挥使司、统辖金齿地(永平及澜沧江以西地区)军政事务;同年,在麓川平缅宣慰司“勐赫”傣族土目领地内的怒江西岸、高黎贡山南段设金齿守御千户所;今龙陵境属麓川平缅宣慰司、为金齿守御千户所防区。
公元1403年,明朝析麓川平缅宣慰司所属“勐赫”傣族土目领地设潞江长官司;公元1411年,潞江长官司升级为潞江安抚司;今龙陵境属潞江安抚司、为金齿守御千户所防区。
公元1428年,麓川平缅宣慰司脱离明朝、恢复“勐卯弄”(麓川国)向周边扩张;公元1439年,“勐卯弄”击败明军,占领澜沧江以西所有“祖地”,“勐赫”傣族土目归附“勐卯弄”;今龙陵属“勐卯弄”(麓川国)。
公元1441年、1442年、1448年,明朝倾半国之力“三征麓川”;第一次征麓川时,潞江安抚司复置;今龙陵属潞江安抚司。
公元1585年,金齿守御千户所改为镇安守御千户所,分潞江安抚司南部山区十八土舍辖之。
公元1662年,清朝裁撤镇安守御千户所、所辖军户解除军籍编入潞江安抚司民籍;公元1723年,勐糯杨土舍(今大寨、田坡、沟心寨、杞木林、大田坝等)划归施甸长官司;龙陵分属潞江安抚司、施甸长官司。
公元1770年,清朝在潞江安抚司“勐弄”地设“龙陵厅”,永昌府同知(知府副手)领龙陵厅、代知府统辖怒江以西龙川江以东领土;潞江安抚司、芒市安抚司、遮放副宣抚司划属龙陵厅,在关隘要地设乡约(类似于乡长)、火头(比村大比乡小的头目)由龙陵厅直辖。
公元1816年,施甸长官司管辖的勐糯划归龙陵厅,龙陵厅在勐糯设伙头。
公元1899年,清朝与英国勘界,取得原木邦宣抚司所辖的勐板地、设勐板土千总划归龙陵厅节制。此时,龙陵厅共辖4乡约、11伙头、3土司、1土千总。
公元1912年,民国政府改龙陵厅为龙陵县;公元1932年,龙陵县所属的芒市安抚司、遮放副宣抚司、勐板土千总划出置设治局,龙陵县保留潞江安抚司辖地及直辖地,境域四至为:东至莽林寨、长安街250里处与保山分界,南至等谷、怒江250里处与镇康、缅甸分界,西至遮冒、后库250里处与梁河、腾冲分界,北至高黎贡山分水岭与保山、腾冲分界。
龙陵县龙陵县
公元1949年11月,共产党在象达成立龙陵县临时人民政府;同年12月,龙陵县临时人民政府迁往龙陵坝;公元1950年3月,龙陵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下设4个区,第一区驻镇安、第二区驻龙山、第三区驻象达、第四区驻潞江坝,4个区下设27个乡(镇);公元1952年,重新划为67个乡(镇)。
公元1952年12月,龙陵县的后库乡划归腾冲县,面积5平方公里;腾冲县的汉弄村划归龙陵县,面积5平方公里;龙陵县的龙洞乡、思腊乡、等子乡划归保山县,面积110平方公里;公元1958年1月,龙陵县所辖潞江坝划归保山县。
公元1969年6月,平达公社调整为勐兴、平达两公社;公元1972年6月,镇安公社调整为邦迈、镇安两公社;公元1976年,受地震影响,勐冒公社由廖家寨迁往龙新;公元1983年2月,勐兴公社改为勐糯公社。
龙陵县地图龙陵县地图
公元1984年,撤销公社、设定区镇;3月,邦迈公社、镇安公社合併为镇安区;4月,龙山公社、城关镇合併为龙山镇;到年底,龙陵县已将全部14个公社改为10区1镇,区镇下设121个乡(镇、办事处)。
公元1987年以后,龙陵县撤区镇、设乡镇;公元1987年12月,腊勐分设腊勐乡、碧寨乡;公元1988年4月,镇安区改为镇安镇;龙陵县共辖10乡2镇,121个村(办事处)。
公元2001年10月,撤销勐糯乡、设勐糯镇;龙陵县共辖9乡3镇,117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龙山社区、龙华社区、白塔社区、赧场社区)、164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行政区划

龙陵县辖5个镇(龙山镇、镇安镇、勐糯镇、象达镇、腊勐镇)、4个乡(龙江乡、碧寨乡、龙新乡、平达乡)、1个民族乡(木城彝族傈僳族乡),5个居委会,116个行政村。
辖镇面积辖村镇政府
龙山镇
346.4平方千米
辖5个居委会、13个行政村
龙山
镇安镇
256平方千米
辖19个行政村
镇安
勐糯镇
206平方千米
辖6个行政村
勐糯
龙江乡
188.57平方千米
辖15个行政村
赧等
腊勐乡
191.5平方千米
辖10个行政村
腊勐
碧寨乡
286平方千米
辖12个行政村
金龙
龙新乡
326平方千米
辖11个行政村
龙新
象达乡
506平方千米
辖15个行政村
象达
平达乡
341平方千米
辖10个行政村
平达
木城彝族傈僳族乡
226平方千米
辖5个行政村
木城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龙陵县
龙陵县地理坐标为东经98°25′至99°11′,北纬24°07′至24°50′县域东西最大距离64公里,南北最大跨度78公里。以东南西北为序。分别与施甸、永德、镇康、缅甸、芒市、梁河、腾冲、隆阳相接壤,国境线全长19.71公里。龙陵县总面积2884平方公里。

地貌

龙陵县是一个山区县,地处怒江、龙川江两江之间,高黎贡山山脉由北向南伸入县境,地势呈中部高而东西倾斜之势,全境崇山峻岭,丘陵起伏,河流纵横,最高海拔3001.6米,最低海拔535米,垂直高差2466.6米。

气候

年平均气温14.9℃。最冷为1月,月平均气温7.4℃。极端最高气温22.9℃,极端最低气温3.8℃。由于地形複杂,垂直高差大,局部又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六种气候区。龙陵县兼具低纬、季风和山原地势气候特徵。形成四季温差小、乾湿季分明,垂直变异突出的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西南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西面迎风坡多雨,夏无酷热。东部背风雨量适中,无寒暑剧变。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林木类野生林木:有云南松、思茅松、华山松、沙松、杉木、红椿、紫椿、鹅掌楸、高山榕、垂叶榕、铁刀木等。
竹类:龙陵县有5属19种,即龙竹、甜竹、大节竹、荆竹、苦竹、人面竹、慈竹、紫竹。
花卉类龙陵县花卉植物:木本有红、黄、蓝、白矮树杜鹃及大树杜鹃、马樱花、樱花、山茶、红茶花,丹桂、缅桂、木兰、玉兰(紫、白两种)、海棠、日本海棠、桅子、茉莉、藤本有兰花10余种,菊花20余种,蔷薇花10余种,月季8种等。
牧草根据草场:龙陵县牧草分为优等牧草、良等牧草、中等牧草、低等牧草和劣质牧草五种类型。优等牧草有:三叶草、地毯草、狗尾草及所有政类植物。
中草药类:龙陵县1985年普查,共有药用植物378种,其中常用中草药168种,即重萎、沙参、枯梗、黄精、黄蔑、天麻、远志、淫羊霍、何首乌等。
菌类:龙陵县有食用菌112种,主要有青鸡纵、白鸡纵、黄鸡纵、土堆鸡纵、散鸡纵、白生、树窝、树毛羽、金丝木耳、黑木耳等。

动物资源

兽类:虎、金钱豹、狗熊、马熊、马鹿、山驴、岩羊、野猪、豪猪、狼、豺狗、狐狸、黄鼠狼、九节狸、野猫、鹿、樟、野兔。
禽类:孔雀、犀鸟、鹤鹑、鹅鸽、竹鸡、原鸡、松鸡、康鸡、秧鸡、黄瓜秧鸡、百鹃等。
鱼类:红尾鲤鱼、赖鼻鲤鱼、虎头鱼、鳗鱼、巴渣鱼、巴冬鱼、细鳞鱼、鲫鱼、花筒鱼、火筒鱼、鳅鱼、麦穗鱼。
节肢、爬行、两栖类:节肢动物有娱蛤、蛆纠、断肠草、尺镬、蚂蟆、寸金虫、豆狗、土狗。爬行动物有蟒蛇、麻乌稍、草上飞。
昆虫蜂类:除家养蜜蜂外,有土蜂、懒土甲、黄蜂、葫芦蜂、黄腰蜂、七里蜂、夜食蜂。蚁类有黑、黄、白、酸蚂蚁。益虫有食蚜蛇、螳螂、蜻蜓、食虫椿象等。
珍禽异兽:孔雀、原鸡、白鹏、犀鸟、锦鸡、鹦鹉、鸳鸯、山呼、鸽、灵参八哥、虎、马鹿豹、熊、蜂猴、水獭、旱獭、狐狸、长臂猿、山驴。

矿藏资源

到2000年底,龙陵县已发现矿产地共145处。主要矿产有煤、铁、铜、铅、锌、锡、钨、银、金、铌、钽、镉、铀、硫铁矿、水泥用灰岩、白云岩、大理岩、花岗岩、高岭土、膨润土、硅藻土、石膏、水晶、电气石、硅石、粘土、建筑用灰岩、建筑用砂、地热及地下水等30种,其中查明或初步查明资源基本情况的矿种有20种。

人口民族

民族

龙陵县至2006年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人口

2011年末龙陵县总人口289006人,比上年增加2380人。出生人口3575人,死亡人口1695人,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6.53‰。在总人口中,男152511人,占总人口的52.8%;女136495人,占总人口的47.2%,男比女多16016人,男女性别比为1.1:1;农业人口262459人,占总人口的90.8%,非农业人口26547人,占总人口的9.2%;有农村劳动力156640人,其中,男劳力82851人,女劳力73789人。
龙陵县珠宝城龙陵县珠宝城

交通运输

截至2005年,龙陵龙陵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548.16公里,公路密度为每万人57.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53.68公里。
按行政等级划分:国道58公里,省道173.76公里,县道479.4公里,乡道726.6公里,专用道110.4公里。
按技术等级划分:二级路22公里,三级路61公里,四级路930.97公里,等外路534.19公里。
按路面等级划分:沥青路面251.38公里,弹石路面219.33公里,砂石路面341.8公里,土路面735.64公里。
基本上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国道、省道和经济干线为骨架,辐射龙陵县12个乡镇、121个村委会及厂矿、边防、驻军、林区、蔗区、旅游区的公路交通网路。与公路网相适应的公路客运网和汽车维修救援网也基本形成。龙陵县拥有客运车辆195辆,营运货车270辆;二类维修企业2户;三类维修业170户,已开闢客运线路22条,日发客运车辆249班次。

经济

综述

2011年龙陵县实现生产总值(GDP)355404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828万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143897万元,增长19.6%;第三产业增加值94679万元,增长16.6%。第一产业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GDP增长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4.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33.7:38.1:28.2调整为2011年的32.9:40.5:26.6。人均生产总值12768元(用常住人口计算),增长18.5%。

第一产业

2011年龙陵县完成农林牧渔现价总产值175985万元,增长7.6%。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46146亩,比上年减少0.15%;粮食产量120822吨,增长9.71%。2010-2011年榨季,甘蔗面积114107亩(县内),甘蔗产量337789吨,增长8.66%;油料产量1256吨,增长19.33%;茶叶可採摘面积107380亩,增长7.92%,产乾茶6205吨,增长23.73%;种植烤菸53644亩,增长45.03%,产量6693吨,增长11.56%;种植石斛173.5万平方米,产鲜条600吨,增长100.0%。

第二产业

2011年龙陵县完成全部工业现价总产值376698万元,增长21.0%;完成工业增加值114119万元,比上年增长19.8%,工业拉动龙陵县经济成长5.8个百分点。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117629万元,增长40.0%;重工业产值259069万元,增长14.2%。从企业规模分组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42431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64.4%;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34267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35.6%。
2011年龙陵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3710万元,增长22.0%,实现销售产值219390万元,增长14.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9773万元,增长16.3%,实现利润21087万元,下降8.2%;实现税金18861万元,增长16.3%;利税总额36948万元,增长2.1%;资产总计329469万元,资产负债率64.5%,比2010年上升1.3个百分点;产品产销率90.5%。

第三产业

2011年龙陵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147万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897万元,增长23.1%;农村消费品零售额42250万元,增长19.9%。分经济类型看,公有制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7万元,增长14.3%;非公经济75789万元,增长21.6%。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龙陵县有普通中学13所(其中完中5所),普通中学在校生16718人,教职工1290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3665人,教职工131人;普通国小111所(含教学点),教职工1735人,国小在校生23890人,国小学龄儿童入学率99.61%。2011年在校高中(含职中)生8051人,高考录取率84.69%;国中毕业生升学率79.0%。

科技事业

2011年申请专利30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6件;2010年度,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2009-2010年度,获保山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2009-2010年度,评出县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0项。

文化事业

2011年末龙陵县有专业艺术团体2个,文化馆1个,乡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1个,纪念馆1个。乡镇以上广播站10个,广播人口覆盖率90.0%,电视人口覆盖率90.1%。

医疗事业

龙陵县共有卫生机构16个,医院床位580张。村级医疗点121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15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7.8人,每万人拥有床位数20.1张。碘盐覆盖率100%。

旅游景点

龙陵旅游景点有滇西抗日主战场——松山战役抗日战场遗址,龙陵抗日战争纪念馆,邦腊掌热矿泉旅游度假区,有八O八湖山公园,溶洞奇观勐糯仙人洞,小黑山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茄子山水库生态旅游区,独具特色的怒江大峡谷的三江口风光,以及世界珍稀植物桫椤群风景区等。龙陵气候宜人物种丰富,又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要道,中原文化与绚丽多彩的边疆民族文化融为一体。
松山战役抗日战场遗址松山战役抗日战场遗址

历史名人

张剑秋,(1919—1955)龙陵县象达人。1945年任象达国小校长。抗战胜利后,参与创办晓东中学。194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滇西解放后任马龙县县长。
朱家锡,(1909—1949)龙陵象达朱家庄人。龙云批准成立“龙潞区游击支队”并任命其为少将、支队司令兼龙陵县县长。他参与筹办“晓东中学”,并报请省教育厅批准。1948年初,建立云南民革反蒋武装,并任副司令。
朱华,龙陵象达人。1951年3月初调任陈赓司令员机要秘书并随其出国抗美援朝,1984年任湛江气象学校筹备处主任、校长、党委书记,同期选为湛江市政协第四、五届委员。
朱家祥,(1920-1963)龙陵县象达乡朱家庄人。1935年朱家祥为追求真理,与朱家品、张剑秋相约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联繫去延安,又到上海找巴金,向其求知。1945年春,为重振家乡教育,朱家祥出任象达国小校长。

名优特产

龙陵黄山羊是在龙陵特殊自然环境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皮肉兼用型地方优良品种。躯体红褐红,后枕窝至尾根的背线为黑色。适应性强,耐粗放饲养管理。体格大,生长快,易育肥,屠宰率高。成年公羊体重达50余公斤,周岁公羊可达40公斤。肉质细嫩,膻味少;板皮面积大,质地细实坚密。在《云南畜群品种志》和《中国山羊》等书中均被载录,在农牧渔业部《中国村镇百业信息报·畜群刊》向全国推荐的9个肉用型山羊品种中名列第四。龙陵黄山羊品种繁育基地已基本建成,有核种群42群,种羊1460多只,分布于龙陵县12个乡镇中的86个村126社的1610户农民之中。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