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县(唐朝建置县名)
高安县,地处江西省中部偏西北, 锦河中下游,东连新建、丰城,南界樟树、新余,西邻上高、宜丰,北接奉新、安义。县境东西宽46公里,南北长51公里,总面积2439.33平方公里。素有“农业上县”之称。1993年撤县设市。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高安县
- 行政区类别:县级
- 所属地区:江西省宜春市
- 面积:2439.33平方公里
- 方言:赣语,宜春话
- 着名景点:贾家古村,华林等
建置沿革
高安县,原是江西省境内的一个行政区。据史书记载,高安在各朝各代的名称、行政範围及归属多有变化。秦汉以前,高安为百越之地。《吕氏春秋·恃君》云:“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汉书·地理志》臣瓒注:“自交趾(位于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境内)至会稽(今浙江绍兴)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春秋战国时期,高安属于“吴头楚尾”。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高安属九江郡。到了汉朝,汉高祖改九江郡为淮南国,遂属淮南国豫章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高安建县,取名建成。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为避太子李建成名讳,改建成为高安。《太平寰宇记》载:“地形似高而安,故名”。除了“建成”和“高安”两个名称之外,高安还和“多聚”、“筠州”、“瑞州”等名字有着不解之缘。1993年12月8日,在中央政府批准下,高安撤县设市,由宜春地区(2000年5月改为宜春市)代管。
高安建县始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取名建成。建成县管辖的範围相当于今高安、上高、宜丰、万载四县(市)全境和樟树市一部分。
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建成县为多聚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恢复旧名;中平年间(184~189年),从建成县划出一部分设定上蔡县(今上高县)。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建成县属孙吴。黄武年间(222~228年),又从建成县、上蔡县分别划出一部分设定宜丰、阳乐(今万载县)两县。
晋及南朝时期,建成县仍属豫章郡。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废望蔡(即上蔡)、并康乐(即阳乐)、宜丰复入建成,是时改豫章郡为洪州,遂属洪州。大业初年(605年),废州复置郡,建成县仍属豫章郡。
唐朝改郡为州。武德五年(622年),为避太子李建成名讳,改建成为高安。据《太平寰宇记》载:"地形似高而安,故名"。同时在高安设定靖州,恢复望蔡、宜丰、阳乐三县,增设华阳县,连同高安,五县悉统于州。
武德七年(624年),先改名米州,继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年)废靖州,将望蔡、宜丰、阳乐,华阳四县併入高安县,隶属洪州。
五代十国时期,高安先属吴政权、后属南唐政权所辖。保大十年(952年)复置筠州,领高安、上高、万载、清江四县,高安是筠州治所。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从高安、上高分别划出一部分设定新昌县(今宜丰县)。
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筠州改名高安郡,五年后复名筠州。宝庆元年(1225年),因"筠"字与宋理宗赵昀名同音,且恰逢州治后山的碧落堂发现一株十四茎灵芝草,视为祥瑞之兆,乃改筠州为瑞州,高安仍是县名,为瑞州治所。 元朝改州为路,高安归瑞州路治。[5]
明清两朝改路为府,高安归瑞州府治。
中华民国3年(1914年)全省划为四道,高安隶属庐陵道。民国15年(1926年)废道,高安直属省管。民国21年(1932年),全省划为十三个行政区,高安隶属第一行政区。民国24年(1935年)全省缩为八个行政区,高安隶属第二行政区。民国28年(1939年)全省扩为十一个行政区,高安仍属第二行政区。民国31年(1942年)全省调整为九个行政区,高安改属第一行政区。
1949年7月10日,高安解放。同年7月14日成立高安县人民政府,隶属于江西省人民政府南昌分区督查专员公署管辖。
1959年1月南昌专员公署改名为宜春专员公署,高安县隶属宜春专员公署管辖。此后,宜春专员公署于1968年2月改为宜春地区革命委员会、于1978年7月改为宜春地区行政公署,高安县仍隶属于其管辖。
1993年12月8日,国务院批准高安撤县设市。高安市为县级省辖市,由宜春地区(2000年5月改为宜春市)代管。
地理环境
高安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北,大约东经115°、北纬28.5°,政府所在地筠阳街道解放路距省会南昌市仅52千米,历代为赣西北重镇,素有“农业上县”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