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门土司城
岩门设司始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清顺治十五年(1658)设长官司,土司何氏,世袭长官。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岩门土司城
- 位于:黔东南州黄平县谷陇镇岩门司村
- 距县城:52公里
- 南临:清水江
岩门土司城,对岸为台江县境。
岩门设司始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清顺治十五年(1658)设长官司,土司何氏,世袭长官。据嘉庆《黄平州志》记裁,司址原在清水江南岸,筑有土城。后北迁今址,于乾隆六年(1741)建此石城。新址地势险要,后倚高山,前阻深江,上接重安、凯里、下达沅州、靖州,称清水江上流咽喉,是清政府“约束屯堡”、“弹压诸苗”的政治、军事要地,土司城构筑坚固。
城平面若三角形,城垣青石精砌,周长1642米,高4.5米、厚2.67米,墙顶墁以料石,上下安砌墙垛。设有东、南、西3座城门,北面靠山,城墙顺山势延伸而上,于高险处构筑炮台3座,城门有楼,炮台有房,靠江还建有水关2座。清代岩门司设有土司衙门、岩门汛把总署和黄平卫千总署。鹹同苗族农民大起义,曾将此城列为首批攻占的三城之一。
岩门司历经200余年,城中大部木构建筑已倾圯。1972年拆取城石修整河道,毁城墙180米,其余1462米保存比较完好。1982年,公布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