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播州海龙屯新王宫遗址
播州海龙屯新王宫遗址位于贵州遵义老城北约30里的龙巖山东麓、湘江上游,是研究土司制度的完整遗址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的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城。由南宋朝廷与播州的土司杨氏共同营建,后来毁于1600年对抗明朝廷的战争。周长约6公里的环囤城墙尚存,囤内面积达1.59平方公里,“老王宫”和“新王宫”是囤内两组最大的建筑群,面积均在2万平方米左右,大体为“横三纵三”的布局,是集军事屯堡、衙署与“行宫”为一体的“土司”遗存。
海龙囤遗址是贵州境内目前仅见的一处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遗址,也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2015年7月4日同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起,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沉睡700多年的土司古城堡,因此受到全球关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播州海龙屯新王宫遗址
- 地理位置:贵州省遵义市
-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 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
- 景点级别:世界遗产
历史
海龙屯曾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遵义古称)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辖区内以仡佬族、苗族民众为主。1600年,播州第29代世袭土司杨应龙反叛朝廷,在24万明军100多天的围攻下,海龙屯城堡最终湮灭在战火之中。
唐朝时,以当今遵义为中心的“播州”广大地区被“南诏国”彝人占领,公元876年,朝廷派杨端前来平乱。事平后命杨端“世袭”播州,建立了持续七百余年、共29代的杨氏土司政权。
政权初建,为“设险以守其国”、并作“保固之根本”,于州治西北15公里之“龙巖山”建“龙巖囤”,平时练兵,战时作行政、军事中心。南宋末年,为防“元兵”来犯,扩建加固,增修“养马城”“养鸡城”等形成体系,又与附近的“娄山关”、“鼎山城”形成纵深防御系统。明朝时又重修。
播州海龙屯新王宫遗址

明朝末年,杨氏29代“土司”、骠骑将军、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与川、渝地方发生矛盾,后激化为军事冲突、演化为叛乱。1600年,国力衰竭的明朝廷最后倾全力调8省之24万军队分8路发动“平播之役”。战争初期,北面川军3000人在娄山关全部被歼、片甲不留,南面的乌江之战,消灭联军3万人马。相持两月,播州各地关隘相继失守,杨应龙只好带领1.7万人马退守海龙囤,各路官军围而攻之。由于守军有天险可凭,有积储足恃,有悍勇苗兵可用,囤下河谷中官兵死伤颇众。几经努力,苦战114天,官军终于爬上“后关”,攻占了这座“坚不可摧”的军事要塞,“斩级22687颗”,“招降播民一十二万”。“龙巖囤”被焚毁,后又被易名曰“海龙囤”。意为“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播州从此“改土归流”、分为两府,一曰平越府,划与新建的贵州省;一曰遵义府,隶属四川省。
结构
海龙囤遗址是贵州境内目前仅见的一处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遗址,也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海龙囤居群山之巅,山顶上建阁楼、兵营、仓库、水牢、绣花楼;囤前设铜柱、铁柱、飞龙、飞凤、朝天、万安等九关,各关之间有护墙相连,凭险设关,关关相联,以石块垒砌的高大城墙关隘,形成三层防御体系,令整个城堡十分坚固。随山势绵延十余里,别有一番气象。
播州海龙屯新王宫遗址

景观
铁柱关
沿着木道栈梯拾阶而上,坐落于海龙屯东部山腰北侧的铁柱关犹如铁柱一般,巍然不可撼,这座修建在坡面度四五十度的雄关险隘,是游人由东北方向入屯的第一道关,在铁柱关拱门左右角柱上,凿有对称圆孔4个,有专家认为这是铁柱关曾设有吊桥的遗存。
飞虎关
顺着蜿蜒曲折的屯道,再往上走四五百米,一座巍峨的飞虎关横亘在海拔近1000米的山口间,在飞虎关关隘前,一座总斜长51.5米、整体坡度30度,共有36个步梯的“天梯”,成为飞虎关“险、绝”的标誌,而每一级“天梯”高约0.5米,步径宽约1.5米,全部由上百斤乃至上千斤的条石斜砌而成。
过了飞虎关,依山而建的飞龙、朝天、飞凤三关龙盘虎踞,这些由糯米汁与石灰黏合巨石构建的古关隘,雄伟壮丽,每一道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扼。
不解之迷
海龙屯上的众多关隘、城墙、屯道都由石块构成,这些石块轻则上百斤、重则数吨,没人统计过修建海龙屯耗费了多少石材,这些石材是怎幺运上山,并徵用了多少人力垒砌起来的。当地相传,播州末代土司杨应龙有根“赶山鞭”。每到晚上,杨应龙挥舞鞭子,驱赶巨石、巨木,自行往山上跑。
考古发现
海龙屯城堡核心区域海拔1300多米的,1999年与2012年,文物考古专家曾两次对海龙屯进行挖掘,出土建筑构件、碑刻、瓷器、铁锁、瓦钉、钱币等文物上万件。
播州海龙屯新王宫遗址

文化价值
“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羁縻、土司制度重要实物遗存的海龙屯,完整见证了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政策从唐宋时期的‘羁縻之制’,到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到明代改土归流的变迁。”海龙屯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历史遗存,特别是它背后蕴含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土司制度,是它能成功申遗的关键。
海龙屯的关隘、台基、屯道,这些石砌的雄关、古墙、栈道在崇山峻岭间,屹立数百年不倒,具有非常高的艺术观赏性和历史考证性,凝聚着古人的军事智慧和建筑艺术结晶。
申遗的意义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土司遗址”反映了13至20世纪初期古代中国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推行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曾是中央委任、世袭管理当地族群的首领“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其中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贵州遵义海龙屯是相对集中于湘鄂黔交界山区的代表性土司遗址,在选址特徵、整体布局、功能类型、建筑形式、材料和工艺等方面既展现出当地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色,又在此基础上表现出尤为显着的土司统治权力象徵、民族文化交流和国家认同等土司遗址特有的共性特徵,是该历史时期土司制度管理智慧的代表性物证。“土司遗址”系列遗产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这一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申报遗产符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準(ii)和(iii)。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代表中国政府的发言中表示,“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使生活在中国西南山区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保护理念在中国更广大区域和更多民族间得到传播,中国政府在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在全世界範围内得到了肯定。 他指出,“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以后,中国政府将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规定,积极落实大会决议的有关要求,继续加强遗址保护、管理和监测工作,并将致力于改善遗产地民众的生活,让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童明康在发言中还对国际组织和国际专业谘询机构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表达了感谢。
维护管理
为更好地保护开发海龙屯,遵义市汇川区已投入近3亿元资金,搬迁核心区居民86户,征地1523亩,实施文物保护、水电改造、民居改造、园林绿化、安防监测、环境整治等项目29个。
文物部门加强对海龙屯关口、城墙等遗存的修缮保护,聘请高水平、熟悉海龙屯的专家学者,定期或不定期把脉文物安全、开展价值研究等工作,依法利用与合理开发好海龙屯,守护好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