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公益服务长效机制建设
全书主要从理论维度介绍大学生公益服务机制建设的基本维度、大学新生入学前的公益服务学习机制、公益服务嵌入奖学金工作的机制建设、公益服务嵌入助学金工作的机制建设、高校勤工助学公益岗的设定与运行、大学生公益服务组织的发展建设;从公益服务项目的设计、大学生公益服务项目的实施、学生参与公益服务的感悟和收穫、家长对大学生参与公益服务的评价等四个方面反映大学生公益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成效。
基本介绍
- 书名:大学生公益服务长效机制建设
-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 页数:274页
- 开本:32
- 品牌:中山大学出版社
- 作者:钟一彪
-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306050298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是此前中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导论》、《大学生公益活动实务》的进一步拓展,构成概论、实务与机制相结合的大学生公益研究体系,形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层层递进的研究格局。
作者简介
钟一彪,法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山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省市级课题十多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重点课题、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研究项目。已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多篇成果被人大複印报刊资料转载。
图书目录
第一章大学生公益服务机制建设的基本向度
第一节价值定向
第二节发展指向
第三节行动取向
第四节社区流向
第五节成果导向
第二章大学新生入学前的公益服务学习机制
第一节介入新生
第二节家校合作
第三节朋辈分享
第三章公益服务嵌入奖学金工作的机制建设
第一节公益服务嵌入奖学金工作的意义
第二节公益服务嵌入奖学金工作的操作
第三节公益服务嵌入奖学金工作的影响
第四章公益服务嵌入助学金工作的机制建设
第一节公益服务嵌入助学金工作的意义
第二节公益服务嵌入助学金工作的操作
第三节公益服务嵌入助学金工作的影响
第五章高校勤工助学公益岗的设定与运行
第一节勤工助学公益岗的内涵
第二节勤工助学公益岗的设定
第三节勤工助学公益岗的运作
第六章大学生公益服务组织的发展建设
第一节大学生公益服务组织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大学生公益服务组织的战略建构
第三节大学生公益服务组织的行动方略
第七章大学生公益服务项目设计案例
第一节儿童青少年公益服务项目设计
第二节老年人公益服务项目设计
第三节医疗卫生公益服务项目设计
第四节文化教育公益服务项目设计
第五节环境保护公益服务项目设计
第六节公益创业项目设计
第八章大学生公益服务项目实施案例
第一节儿童青少年公益服务项目的实施
第二节老年服务公益服务项目的实施
第三节医疗卫生公益服务项目的实施
第四节文化教育公益服务项目的实施
第五节环境保护公益服务项目的实施
第六节公益创业项目的实施
第九章大学生参与公益服务的感悟实录
第一节丰富阅历体验
第二节提升动手能力
第三节增强责任意识
第四节培养团队精神
第十章家长对大学生公益服务的赏析选录
第一节深入认识社会
第二节提升实践能力
第三节履行社会责任
第四节培养优良品德
附录中山大学学生公益实践媒体报导摘编
后记
第一节价值定向
第二节发展指向
第三节行动取向
第四节社区流向
第五节成果导向
第二章大学新生入学前的公益服务学习机制
第一节介入新生
第二节家校合作
第三节朋辈分享
第三章公益服务嵌入奖学金工作的机制建设
第一节公益服务嵌入奖学金工作的意义
第二节公益服务嵌入奖学金工作的操作
第三节公益服务嵌入奖学金工作的影响
第四章公益服务嵌入助学金工作的机制建设
第一节公益服务嵌入助学金工作的意义
第二节公益服务嵌入助学金工作的操作
第三节公益服务嵌入助学金工作的影响
第五章高校勤工助学公益岗的设定与运行
第一节勤工助学公益岗的内涵
第二节勤工助学公益岗的设定
第三节勤工助学公益岗的运作
第六章大学生公益服务组织的发展建设
第一节大学生公益服务组织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大学生公益服务组织的战略建构
第三节大学生公益服务组织的行动方略
第七章大学生公益服务项目设计案例
第一节儿童青少年公益服务项目设计
第二节老年人公益服务项目设计
第三节医疗卫生公益服务项目设计
第四节文化教育公益服务项目设计
第五节环境保护公益服务项目设计
第六节公益创业项目设计
第八章大学生公益服务项目实施案例
第一节儿童青少年公益服务项目的实施
第二节老年服务公益服务项目的实施
第三节医疗卫生公益服务项目的实施
第四节文化教育公益服务项目的实施
第五节环境保护公益服务项目的实施
第六节公益创业项目的实施
第九章大学生参与公益服务的感悟实录
第一节丰富阅历体验
第二节提升动手能力
第三节增强责任意识
第四节培养团队精神
第十章家长对大学生公益服务的赏析选录
第一节深入认识社会
第二节提升实践能力
第三节履行社会责任
第四节培养优良品德
附录中山大学学生公益实践媒体报导摘编
后记
序言
序 言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誌,是新形势下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行合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近年来,大学生作为我国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在扶贫救济、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暨第28个国际志愿者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勉励青年志愿者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14年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人生。实践证明,志愿服务不仅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为大学生锻鍊自我、增强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搭建了有效平台。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不断创新实践育人的途径和载体,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要目标,把推动实践育人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作为工作重点,努力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新格局。要求各地各校系统设计学校实践育人工作体系,不断最佳化实践教学环节、拓展实践育人基地、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推进实践育人理论研究,不断推动实现实践育人规範化管理、常态化服务、品牌化培育、项目化配置、信息化支撑和社会化运作。志愿服务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一直深受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社会的有力支持,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方面。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有关办法,推动各地各校把志愿服务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察和评优升学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
中山大学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学新生“公益囊”活动,引导被录取的新生在尚未入学报到前就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并让新生家长对子女的志愿服务进行评鉴,形成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同时倡导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作为参评奖助学金的必要条件,通过设立勤工助学公益岗、大学生校园公益项目、社会公益实践项目等形式,引导同学们在学习之余发挥自身专业特长,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中山大学在不断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效形式、探索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基础上,组织力量结合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编写的《大学生公益服务长效机制建设》一书,即是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的一种努力和探索。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年大学生要自觉承担起建设中国的历史重任,续写“中国故事”、创造“中国奇蹟”,需要青年大学生在视野、品性、能力、水平等各方面进行修炼提升,尤其需要经受社会实践的磨砺,在实践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让知识通过实践的作用,内化为素质和能力,外化为贡献和成就。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志愿服务,青年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国情社情、可以将专业知识套用到社会服务中去,可以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组织能力及领导能力。希望《大学生公益服务长效机制建设》一书能够为推动实践育人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 冯刚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誌,是新形势下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行合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近年来,大学生作为我国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在扶贫救济、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暨第28个国际志愿者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勉励青年志愿者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14年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人生。实践证明,志愿服务不仅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为大学生锻鍊自我、增强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搭建了有效平台。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不断创新实践育人的途径和载体,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要目标,把推动实践育人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作为工作重点,努力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新格局。要求各地各校系统设计学校实践育人工作体系,不断最佳化实践教学环节、拓展实践育人基地、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推进实践育人理论研究,不断推动实现实践育人规範化管理、常态化服务、品牌化培育、项目化配置、信息化支撑和社会化运作。志愿服务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一直深受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社会的有力支持,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方面。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有关办法,推动各地各校把志愿服务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察和评优升学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
中山大学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学新生“公益囊”活动,引导被录取的新生在尚未入学报到前就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并让新生家长对子女的志愿服务进行评鉴,形成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同时倡导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作为参评奖助学金的必要条件,通过设立勤工助学公益岗、大学生校园公益项目、社会公益实践项目等形式,引导同学们在学习之余发挥自身专业特长,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中山大学在不断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效形式、探索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基础上,组织力量结合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编写的《大学生公益服务长效机制建设》一书,即是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的一种努力和探索。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年大学生要自觉承担起建设中国的历史重任,续写“中国故事”、创造“中国奇蹟”,需要青年大学生在视野、品性、能力、水平等各方面进行修炼提升,尤其需要经受社会实践的磨砺,在实践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让知识通过实践的作用,内化为素质和能力,外化为贡献和成就。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志愿服务,青年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国情社情、可以将专业知识套用到社会服务中去,可以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组织能力及领导能力。希望《大学生公益服务长效机制建设》一书能够为推动实践育人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 冯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