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中医药大学
山西中医药大学(Sh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画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託培养高校、山西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是山西省重点建设高校。
山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为1978年创办的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山西中医学院,200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7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山西中医药大学。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有晋中、太原两个校区,占地979亩;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7331.73万元,馆藏纸质图书95万册,电子图书310万册、各类资料库36个;学校开办有21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在校生10562人,其中研究生836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山西中医药大学
- 外文名:Sh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 简称:山中医(SXUCM)
- 创办时间:1978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类型:医药
- 属性:省部共建大学(2015年)
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画实施高效(2015年) - 主管部门:山西省
-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段志光
校长:刘星 - 本科专业:21个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 - 院系设定:12个
- 校训:求真济世
- 校歌:《青春•理想》
- 校庆日:6月8日
- 地址:晋中校区: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大学街121号(邮编030619)
太原校区:山西省太原市晋祠路一段89号(邮编030024) - 院校代码:10809
- 知名校友:侯丽萍、宋李鹏、闫彭彭等
历史沿革
山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为1978年创办的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
山西中医药大学

1982年,国务院批准筹建山西中医学院。
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山西中医学院。
1999年6月,学校通过了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200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2002年,开始招收留学生。
2007年4月,学校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3年,获批招收港澳台地区本科生。
2014年,学校高水平通过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认证。
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揭牌

2015年4月27日,学校入选 “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画改革”试点高校,并承担“中医学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项。
2015年9月1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共建山西中医学院协定。
2016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山西中医学院正式签署“广州中医药大学支持筹建山西中医药大学战略合作协定”。
2017年2月27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山西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山西中医学院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点)立项建设高校,建设期为3年。
2017年5月10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山西中医学院更名为“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7年5月23日,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委託有关高校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任务的函》,批准山西中医药大学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託培养高校。
2017年6月,学校新增植物保护、康复治疗学、套用心理学三个学士学位授权专业。6月15日,学校分别与左云县、大同市矿区人民政府签署校地合作协定,学校与左云县、大同市矿区中医院分别签署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疗联合体合作协定书。同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以山西中医药大学为建设单位的“多发性硬化益气活血重点研究室”正式立项,建设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实现了学校在该项目建设上零的突破。6月26日,学校实施“1331工程”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报告会暨揭牌仪式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
2017年7月24日,学校针推学院(第三中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分别召开干部大会,宣布临床学院与直属附属医院实施“院院合一”管理体制及相关任命决定。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下设12个二级教学机构,开办有21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工、管、理等多个学科门类。
- 院系设定
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 | 山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 山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
山西中医药大学医药管理学院 | 山西中医药大学傅山学院 | 山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
山西中医药大学製药与食品工程学院 | 山西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推拿职业技术学院) | 山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 |
山西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中心 | 山西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 山西中医药大学体育部 |
山西中医药大学实验管理中心 | - | - |
- 专业设定
院系名称 | 专业名称 |
---|---|
基础医学院 | 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 |
中医临床学院 | 中医学、医学英语 |
针灸推拿学院 | 康复治疗学、针灸推拿学、针灸英语 |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护理学院 | 护理学、涉外护理 |
中药学院 | 中药学、药学、临床药学、药物分析、植物保护 |
製药与食品工程学院 | 製药工程、生物製药、食品科学与工程 |
医药管理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行销、公共事业管理 |
人文学院 | 套用心理学 |
- 附属医院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4所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附属中医药研究院是省内中医药领域规模最大、水平较高、综合实力最强的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中医医疗机构。附属第二中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中医院,中医特色突出,综合实力较强,是全国中医院中医药文化重点建设单位;附属第三中医院是全国仅有的两所三级甲等针灸专科医院之一,是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针灸康复分会主任委员单位;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重点建设单位。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有2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有山西省重点一级学科2个,山西省特色重点一级学科1个,山西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个,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一级)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12个,山西省卫生计生委中医药重点学科14个。
- 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
-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医文献学、方剂学、针灸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肾病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脾胃病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儿科学、中医康复学、中医药信息学、中医治疗技术工程学
- 省级特色重点一级学科:中医学
- 省级重点一级学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有教职医护员工4183人,其中专任教师61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16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92人。有国医大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全国名中医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双聘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2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8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6人,全国中医药优秀临床人才6人,山西省青年科学家1人、山西省“百人计画”人才5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4人,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1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2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山西省教育厅“131”领军人才17人,山西省教学名师15人,山西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山西省名老中医18人,山西省名医8人,山西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5人,山西省卫生人才培养工程高端领军人才31人,傅山学者4人。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李青山
- 国家级教学名师:李晶
- 国医大师:吕景山、王世民
- 全国名中医:贾六金、陈家礼
- 山西省教学名师:冀来喜、裴妙荣、马存根、师建梅、马彦平、门九章、秦艳虹、孙建萍、李晶、张晓雪、田岳凤、李俊、李俊莲、李琳荣
教学建设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山西省品牌专业3个、山西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4个、山西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个、山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1门、省级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範中心3个、省级基础课示範实验室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
课堂教学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
- 省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中药学、中医学等
- 省级品牌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
- 省级精品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金匮要略、方剂学、有机化学等
- 省级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範中心:中药分析实验室、 中医临床技能实训中心
-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负责人:赵莉娟)、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负责人:张俊龙)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学校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西)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科技合作基地。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有省部级以上研发与科技服务平台20个,其中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7个,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1个;2个实验室和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入选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计画。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中医临床基础实验室、中医药基因表达调节技术实验室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针灸针法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多发性硬化益气活血重点研究室(立项)
- 省级医学重点实验室:中医学基础实验室
- 省级基础课示範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针灸学实验室
- 省级重点协同创新基地:山西省现代中药&药食两用中药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省级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傅山文化研究中心
- 院士工作站:脑病学院士工作站
科研成果
截至2017年6月,学校近五年,共获得科研经费29301.26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4项。出版各种学术着作254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798余篇,其中核心期刊477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馆藏纸质图书95万册,电子图书310万册、各类资料库36个,建立了性能先进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路服务体系。纸质文献中,最珍贵的是清嘉庆19年(1814年)朝鲜完营重刊本《东医宝鉴》,极具研究价值,这已成为镇馆之宝。最具特色的是山西地方中医药文献,有三个版本的《傅山男科》,为傅山医学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此外还藏有民国时期刊行时间最长的山西《医学杂誌》(1921-1936)包括创刊号在内的期刊86册,是中国收藏数量最全的单位之一。
- 学术期刊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是由山西省卫生厅主管、山西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刊物,被收录资料库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检索刊物、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资料库—CMCC、书生数位化期刊、中华首席医学网收录期刊、山西省一级期刊等收录;辟有中医药学文献研究、中医药学前沿问题、生物医学、临床研究、临证报导、中医护理、实验中医药学、科研报告、中药药理、中药製剂工程与技术、教学改革、专家笔谈、学者风采、中医药管理、中医药智慧财产权论坛、中医药产业化论坛、文献综述等20多个栏目。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合作交流
学校作为首批中医药院校加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招收沿线国家留学生142名(截至2018年10月)。连续多年承办商务部举办的国际针灸技术培训班,与英国、澳大利亚、纽西兰、日本、韩国等20余个国家的学术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係。学校与振东集团、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联合建立了中-澳分子中医药学研究中心,是中国第一个以国际化产学研联合模式设在西方着名综合大学的中医药联合研究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学校与江西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阿德莱德大学共同组建的“全球传统医学研究院”,围绕中药农业、中药创新药物与健康产品研製、製药工程等领域开展研究。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 校徽
校徽图案由内外两部分构成,外环内容为学校中英文名称,核心为校徽特徵符号——汉字“中”,意指中国中医。特徵符号“中”字由形似“S”的绿色叶形、形似“Z”的红色手形以及银色针形组成,“S”“Z”为校名中“山”和“中”的第一个拼音字母。绿叶象徵中草药,绿色代表健康的生命,绿叶的形状与山西省地图形似,暗喻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红色象徵学校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叶脉的形状是古文字“手”的演化,与红色的手形共同象徵脉诊古法和推拿手法,向绿叶四周延伸的脉络又体现学校“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银针象徵传统的针灸疗法。校徽外环的两个圆点与银针上方的圆点代表天、地、人,体现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校徽整体布局上轻下沉,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暗合。
校徽

精神文化
- 校训:求真济世
- 校风:艰且益坚,持重笃行
校风释义:艰且益坚就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始终坚定信念、坚韧不拔、坚持到底、百折不挠;持重笃行就是朴实稳健、淳厚敬业、勤奋进取、埋头苦干。 - 校歌:《青春·理想》
(词:公丁 曲:茵苑)
这里是展示青春的地方
医学宝库正闪烁光芒
有志青年的光荣使命
珍爱生命救死扶伤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诚信精进谨记心上
精心建设走向世界
薪火传承把中医弘扬
这里是放飞理想的地方
中华民族要世代康强
悬壶济世杏林春暖
服务人民是我们的志向
职责规範严谨效率
求真造就一代栋樑
创新发展面向未来
中医前程灿烂辉
现任领导
- 党委书记:段志光
- 党委副书记:刘星(校长)、冯海、高建军
- 党委委员:郭文平(纪委书记)、王新塘(副校长)、冀来喜(副校长)、闫敬来(副校长)、郝慧琴(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