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位于天津市,简称天中,是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天津市政府共建高校,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联盟成员,入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画”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天津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中医学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中医高等院校之一,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加挂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校牌。2006年,正式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2017年,中药学科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名单,并为天津市“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18年6月,学校占地2600余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实验室设备总值21887.72万元;有12个学院、4个学部、2个研究院所、3所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设有覆盖6个学科门类的24个本科专业;全系统有教职工3590人,全日制在校生为11442人,其中本科生7793人,研究生2834人,留学生815人。

基本介绍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2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9个
  • 主管部门:天津市
  • 学校官网:http://www.tjutcm.edu.cn
  • 中文名:天津中医药大学
  • 外文名: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简称:天中(TUTCM)
  • 创办时间:1958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类型:医学类
  • 属性:省部共建高校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画(2015年)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特色重点学科项目
    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天津市政府共建高校
  • 现任领导:张伯礼
  • 专职院士:石学敏    
    刘昌孝
    张伯礼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
  •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2个
  • 院系设定:中医学院 ,中药学院,针灸学院,护理学院,管理学院,语言学院,体育健康学院,国际学院等
  • 校训:进德修业,继承创新
  • 校歌:《天津中医药大学校歌》
  • 地址:天津市静海区团泊新城西区鄱阳湖路10号
  • 院校代码:10063
  • 主要奖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截至2016年12月)
  • 知名校友:石学敏院士、张伯礼院士等

历史沿革

1958年8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天津中医学院。原天津市中医学校併入,在王串场建立新校舍(原址改为中医研究班)。10月11日,天津中医学院正式建立,校址在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20号。学院隶属天津市领导。学院是由天津市西医学习中医班、中医进修班、天津市中医医院、天津中医学校合併建立的。设中医专业,大学本科,学制五年,招收高中毕业生。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
1962年,学院迁入河北区王串场真理道。
1964年,根据河北省政府决定将原河北中医学院全部教师和图书资料併入天津中医学院。10月,天津中医学院附属王串场医院建成并开诊。天津中医学院附属王串场医院建成投入使用。
1970年,天津中医学院附属王串场医院改为隶属天津市河北区卫生局领导,更名为“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中医医院”。天津中医学院迁至石家庄併入河北医学院,改称河北新医大学。
1978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准重建天津中医学院
197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设中医基础、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学、医史文献七个硕士研究生学位点。中医医院划归中医学院,改为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981年2月,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中医院重新归属学院,定名为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加挂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校牌,是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挂靠单位,时名为天津中医学院。
2006年,经教育部和天津市委、市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
2012年,天津中医药大学与天津医院联合成立了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骨科学院。
2014年4月,学校入选第二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範基地,成为首家获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範基地”的天津市属高校。7月,天津中医药大学与天津市人民医院签署长期合作协定,共同组建了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2015年,根据《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画改革试点高校的通知》,学校成为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2016年8月1日,天津中医药大学双峰道校区正式清校移交。
2017年9月,学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学校整体搬迁到静海区新校区。7月24日,学校成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联盟成员。同年,学校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天津市政府共建高校。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

办学规模

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全系统有教职工3590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952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医大师2名,2人获批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获批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入选天津市首批青年拔尖人才;2人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工程一层次人选,7人入选二层次,22人入选三层次。2人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长江5人;“万人计画”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讲座教授2人;天津市突贡专家2人;天津市千人计画人选5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工程一层次人选2人。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855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者177人,副高级职称者260人,中级职称者345人,初级职称者56人,未定职级17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51.1%。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10人,具有硕士学位者367人,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0个天津市级教学团队。
专职院士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医大师:石学敏、阮士怡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画特聘教授:邱峰
全国优秀教师:肖照岑(2001年)、范英昌(2004年)、张军平(2009年)
天津市教学名师:范英昌、马融、石学敏
教学团队
类别团队名称带头人审批时间
国家级教学团队
针灸学教学团队
石学敏
2008年
天津市级教学团队
医学人文素质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张金钟
2010年
病理学教研室
---
2009年
实验针灸学教学团队
郭义
2015年
中医儿科学教学团队
---
2013年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
---
2014年
中药学教学团队
---
2013年
药学教学团队
---
---
资料来源:备注:天津市级教学团队资料不全,故列举部分。

院系专业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设有12个学院、4个学部、2个研究院所、3所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设有覆盖6个学科门类的24个本科专业。
组织机构
类别名称
教学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
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教学部
天津中医药大学临床实训教学部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製药工程学院
---
直属附属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保康医院
---
非直属附属医院
滨海新区中医医院(第四附属医院)
武清区中医医院
北辰中医医院
南开区中医医院
资料来源:
专业设定
学院专业学制
中医学院
中医学类(本硕连读)

中医学(中医临床传承班)

中医学(美容方向)

中西医临床医学

针灸学院
中医学(中西医骨伤方向)

中医学(涉外针灸方向 英语)外院

中医学(涉外针灸方向 日语)外院

中医学(康复医学方向)

针灸推拿学

康复治疗学

护理学院
护理学(涉外护理方向 英语)

护理学(涉外护理方向 日语)

护理学

护理学(特需护理方向)

中药学院
临床药学

药学

中药学

药物製剂

中药资源与开发


人文管理学院
套用心理学

市场行销

市场行销(国际行销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

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方向)

语言文化学院
汉语言

汉语国际教育

体育健康学院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中药製药工程学院
製药工程
中药製药
资料来源:备注: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专业设定及招生专业信息以学校招生网站信息为準。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範课程1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2个,国家级专业总和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天津市高等学校“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品牌专业4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建设单位10个,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针灸推拿学、中药学、中医学
天津市高等学校“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品牌专业: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製药、中药学
国家实验教学示範中心:针灸学实验中心、中医临床技能实训教学中心
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研究型中药产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中药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天津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药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康复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中药製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医信息套用实验教学中心、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推拿实验教学中心、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精品课程
类别课程名称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临床技能实训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範课程
中医学概论
天津市级精品课程
中医诊断学、温病学、实验针灸学、中医基础理论、病理学、中医各家学说、伤寒论选读、经络腧穴学、生理学、预防医学
资料来源:
  • 教学成果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天津市教学成果奖21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项目名称获奖类别
实验针灸学新学科研究
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开闢教学新途径,培养针灸新人才
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中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汇通融合、创新实践—— 实验针灸学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资料来源: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2个博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49个硕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3个、“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天津市“十二五”重点学科5个。
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中药学全国排名第二,中医学全国排名第四。
2017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中药学评为A-,中医学评为B+。
  • 学科目录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博士专业学位点: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点:临床医学、中药学、护理、汉语国际教育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中医学
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资料来源: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临床基础
中医医史文献
方剂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五官科学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预防医学▲
临床评价▲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医工程学▲
康复医学
中药学
中药製药工程学▲
---
---
--
资料来源:▲为自主设定目录外二级学科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中医学
药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中西医结合
基础医学
生物医学工程
中药学
护理学
---
资料来源: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五官科学
中医临床基础
中医内科学
中医妇科学
针灸推拿学
中医医史文献
中医外科学
中医儿科学
民族医学
方剂学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老年医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预防医学▲
免疫学
神经病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临床评价▲
病原生物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康复医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放射医学
肿瘤学
中药学
中药製药工程学▲
药物分析学
药物化学
微生物学与生化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食品药学▲
护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健康管理●
生物医学工程
护理教育学▲
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
医院管理●
中医工程学▲
临床护理学▲
医药产业战略●
诊疗仪器▲
中国古典文献学
套用心理学
资料来源:●为自主设定交叉学科,▲为自主设定目录外二级学科
  • 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中医血液病学、中医疮疡病学、中医护理学、推拿学、中医神志病学、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针灸学、中医心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肾病学等
“双一流”建设学科:中药学
国家重点学科
学科名称所属一级学科学科带头人
针灸推拿学
中医学
石学敏
中医内科学
中医学
张伯礼
资料来源:
  • 学科评估
2017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学科评估结果为:
序号一级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评选结果
1
1005
中医学
B+
2
1006
中西医结合
B+
3
1007
药学
C+
4
1008
中药学
A-
5
1011
护理学
C+
资料来源: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2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天津市卫生局重点研究室8个。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意中医药联合实验室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天津市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方剂学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现代中药发现与製剂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市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组分中药技术工程中心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中药药理学实验室、针灸学实验室、中药化学与分析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病理实验室、医用化学感测器实验室、呼吸功能实验室、中药製剂实验室、中药毒理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中药製剂实验室、针刺量效关係实验室、认知和运动分析实验室、肾脏组织生物学实验室、推拿手法生物效应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针刺效应重点研究室、方剂配伍重点研究室

科研成果

2004-2008年,学校共承担国家级项目85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画(“973”计画)项目4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画(“863”计画)项目1项;国家科技攻关计画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画项目13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4项。主持各级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21项,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画(“973”计画)项目4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画(“863”计画)项目1项;国家科技攻关计画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画项目13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4项。目前,在研项目54项,结题项目10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项;重大研究计画4项;面上项目45项;青年基金11项;国际合作会议基金1项;科学部主任专项基金1项。
国家级科学技术奖
项目名称时间获奖类别
血沉曲线检测分析方法及仪器研製
1999
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研究
2002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複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
2004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的临床研究
2005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
2011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套用(合作完成项目)
2013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参附注射液品质控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套用
2013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
2014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资料来源: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天津中医药大学校本部有有北院、南院、东院校区三个图书馆,馆藏图书总数100.1万册,生均图书87册。古籍2.7万余册,出版年代自15-19世纪,包括元、明、清各代的木刻、铜活字、木活字、刻石拓片、手抄本及未曾刻印的稿本,装祯形式多为线装。其中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顾从德影宋刻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明刻本《文献通考》和《文苑英华》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 学术期刊
根据2017年8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天津中医药大学期刊编辑部编辑出版《天津中医药》、《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种期刊。
《天津中医药》
《天津中医药》由天津市卫生局主管,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学会、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连续5次获得天津市一级期刊,2次评为天津市优秀期刊,2004年8月被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7年5月获“以岭杯”第三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三等奖,于2012年进入天津市卫生局职称评审核心期刊。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创刊于1982年9月,是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天津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性期刊,为天津市教委职称评审认定的核心期刊。学报被美国《化学文摘》(CA)源期刊、俄罗斯《文摘杂誌》(AJ)源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IC)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统计源期刊(光碟版)等多家中国国内外知名检索系统及资料库收录。

合作交流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为68个国家和地区培养学历生近5300名,特色短期研修培训项目为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中医药人才近7000人。2015 年,学校来华留学生总数2496名,来自68个国家,其中本科生644名,硕士112名,博士46名,进修生1344名(含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成功申报学校第一个海外中医孔子学院,孔子总部与学校合作的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医孔子学院签约完毕。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举办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5年正式招生。成功建立“‘一带一路’中医药国际教育培训基地”,成为201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建设单位”。首次完成首期“华侨华人社团负责人研习班暨欧洲中医药协会负责人天津研习班”的培训任务。
2015年,学校新签教育、科研、医疗等国际合作协定12个。接待美、英、澳等国家和地区43 批团体或个人近300人次来校访问交流。组团出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因公出国(境)23个国家和地区,35批次,61人次。举办教育部第四期“非洲国家西医师针灸高级研修班”,来自非洲五个国家19名非洲学者参加研修。学校7名教师、专家赴加纳大学实施“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画”项目,开展药用植物及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
2015 年,学校继续与日本大阪大学、韩国大邱健康大学、日本千叶大学、美国北阿拉巴马大学展开合作。共派出6名本科生,出国学习交流。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 校徽
校徽校徽
学校校标以“植物绿叶”和“中医针灸”为基本元素,构成“中”字变化与胚胎、太极图形融合的创意图形,象徵生命之太极,医药之本源,蕴含中国传统医药哲学思想和崇尚自然、关爱生命的职业精神。
学校校徽为圆形,外环由书法家范曾手书体“天津中医药大学”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组成,中间是以象徵中医药国际化的地球仪为背景的校标,校标下方有“1958”字样,代表学校建校时间。

精神文化

  • 校训
进德修业,继承创新
进德:就有为医学献身的职业操守,有良好的医德,有为大众服务的精神。
修业:就是要不断进取、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医药学的知识更新很快,好的经验也会不断涌现,要通过学习掌握这些知识和经验,给患者最好的服务。
继承:“师承”是学好中医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中医精粹需要通过继承传统才能发扬光大。
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和总结,更新技术了手段,促进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进步。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书记
李庆和
校长
张伯礼
副书记
刘红军
常务副校长
高秀梅
纪委书记
李永强
副校长
于越、周桂桐、孟昭鹏、郭利平
资料来源:

知名校友

姓名备注
于文明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农工党中央专职副主席
石学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针灸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医大师
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周继曾
国务院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专家。
赵建国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
赵成彬
韩国大韩中医协会理事。
资料来源: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