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口
历史上,张家口曾是一个浓墨重彩的地方,除了曾硝烟烽火瀰漫、边城号角长鸣的古战场,它还是个名播四海的内陆商埠、旱码头,也是人们俗称的东口。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东口
- 别名:张家口
- 所属地区:中国华北
- 下辖地区:桥西区 桥东区 怀来县 等
- 电话区号:0313
- 地理位置:华北平原
-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张库大道 大好河山
- 机场:张家口宁远机场(4c级民航)
- 火车站:张家口南站 张家口站
- 车牌代码:冀G
东口介绍
[元]阳邱(今山东章丘)人。善刻碑,大德七年(一三o二)同卢口、王世周、郝文昌、郝文初刻张斯立先茔碑。《刻碑姓名录》
走东口,不仅让商人们走出万贯家财,也让张家口成了繁盛一时的贸易都会。
溯源
张库大道
由于张家口处于华北平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地理单元的交汇点,“具有陆地商埠之天然形势”,从张家口大境门外延伸出去的“张库大道”,更是一条曾经载金驮银的国际商道。张库大道是从张家口出发,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库伦(今乌兰巴托)的一条贸易运销路线,它曾被称为“北方丝绸之路”或“草原茶叶之路”。正是通过张库大道,我国内地的茶叶、丝绸、布匹以及细货等源源不断地运销到蒙古草原甚至俄罗斯,而蒙古草原的马匹、牛羊、皮革也随之进入我国。
走“东口”发迹
说起常家发家,其实是从第八代传人常威开始的。而那时候晋商做生意分为走西口和东口,西口就是杀虎口,而东口就是张家口,从这里经张库大道到蒙古高原和俄罗斯。当时常威就瞄準了张家口,从家乡贩卖“榆次大布”,由于这种布纱支较粗,密实耐用,且幅面较宽,于是很快打开了市场。清雍正六年(1728年),常威父子在张家口创立了“大德玉”,经营仍然以布类及日用杂货为主,但已是个颇具规模的字号。常威在自己还乡养老之前,从大德玉中抽出资金,新立了一个字号“大德常”,并将“大德常”和“大德玉”分别交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常万玘和常万达经营。常家逐渐形成了两个商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