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安徽省畜牧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

安徽省畜牧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

安徽省畜牧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是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通知。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安徽省畜牧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
  • 类型:规划
  • 地区:安徽省
  • 文号:皖政办〔2004〕13号

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2003—2007年)的通知
皖政办〔2004〕1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编制的水果、畜牧、优质粮、优质油、渔业、茶叶、蔬菜、棉花、中药材、茧丝绸等农业产业化10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2003—200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皖政〔2003〕52号)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完善协调机制,强化责任,落实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科学指导农业产业化规範有序发展,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持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四年二月十六日

发展规划

安徽省畜牧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皖政〔2003〕52号),为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发展机遇

(一)现状
安徽属农区畜牧业,资源丰富,品种众多,区位优越。2002年,全省畜牧业总产值392亿元(当年价),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30%;全省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约为0.45∶1;畜产品省内、省外及国际市场销售比例约分别为50%、47%和3%。目前,畜牧及相关产业已成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并初步具备了进一步加快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1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全省肉类总产量由“八五”末的197万吨跃上342万吨的新台阶,肉蛋总产全国排名由1995年的第12位上升到第7位。
2产业结构显着最佳化。肉猪产业稳定发展,草食畜禽产业快速增长。2002年,全省良种普及率达81%;在畜产品中,肉、蛋产量比由1995年的3.9∶1调整为2.97∶1;在肉类中,禽肉、牛羊肉比重分别达到23.3%和13.2%,猪肉的比重由1995年的66.7%下降到62.8%。以阜阳、亳州、宿州市为中心的皖北黄牛系列开发和山羊改良取得突破性进展。奶牛业发展势头强劲。
3科技兴牧全面增效。2002年,全省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49%,生猪出栏率136.3%,牛出栏率47.4%,肉牛、山羊的个体胴体重分别为140公斤和12公斤,冻精细管、胚胎移植和一些畜产品加工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套用。
4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以龙头企业(集团)带动,畜牧社会化服务组织牵动的多形式、多经济成份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已经形成。畜牧企业省内跨区经营、出省出境经营、招商引资经营、工商企业介入经营等多元化经营形式蓬勃兴起。2002年,全省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紧密型和半紧密型生产基地的牲畜饲养量2000多万头、禽类饲养量4亿只。目前,全省规模饲养比重已达20%。
5区域产业基地带建设成效突出。目前,全省已形成了淮北黄牛产业带、城郊奶牛产业带、江淮肉猪产业带、沿江水禽产业带、皖西南山区无公害生态养殖带等五大产业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全省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小,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品牌效应的龙头企业集团少;绝大多数畜产品为初级产品,畜产品质量与国际畜产品质量标準要求差距较大。龙头企业发展滞后,致使很多地区的特色优势和规模优势无法发挥。
2畜产品加工及后续产业严重滞后。2002年,我省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仅为0.45∶1,远低于先进省份1∶1的比值,与国外5∶1以上的比值差距更大。
3融资能力不强、投入不足。全省畜牧业多元化投资主体尚未形成,企业间资产重组不活跃,大量闲置资产未盘活,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制约了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形成。
(三)发展机遇
1加入WTO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竞争环境和新的市场空间。由于我省猪肉、牛肉、羊肉价格一般比国际市场价格低40%—80%,在加入WTO后,潜在的市场空间将十分广阔。
2城乡居民食物结构的快速升级,成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契机。近10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畜产品需求在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对畜产品品种、品质、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从消费需求上拉动畜牧业的结构调整。
3区位优势和产业化基础的提升构成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省经济区位承东启西,紧靠长江三角洲地区。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养殖基地的外移,有利于我省畜牧业区位、资源优势的发挥,实现地区间产业优势的互补。

二、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我省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畜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稳定发展生猪、禽蛋生产,加快草食畜禽生产,突出发展奶业、蜂业,适度发展特种养殖等新兴产业。按照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式,着力推进畜禽深加工工程、粮食蛋类转化工程、基地建设工程、龙头企业资本整合工程等四大产业工程,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壮大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一体化的大畜牧产业经营体系。我省畜牧产业化发展总体目标是:
(一)总量目标:2007年,肉蛋奶总产量600万吨,年递增5.2%。
(二)结构与产业体系建设目标:2007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6%,畜产品加工业与畜牧业产值比达1∶1,畜牧业良种化率达90%,牛羊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动物及其产品优质率达65%;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群体,形成若干个在国内市场居于领先地位的企业集团,创立名牌企业3—5个;建成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和产前、产中、产后密切关联并全方位开放的产业体系,初步奠定畜牧业成为农业中第一大产业的基础条件。
(三)效益目标:2007年,畜牧业年转化粮食150亿斤,工业饲料年产量400万吨,农民人均牧业收入1285元(当年价)。

三、产业建设重点

(一)畜禽深加工。以肉类和奶类加工为重点,大力开发冷却肉、分割肉、直接食用熟肉和乳製品。推进福润肉类、金牛肉类及皮革、淮南益益乳业、农垦正达肉鸡、六安天业集团等项目建设,支持雨润、金牛实业等省内外优势企业重组,鼓励大型肉奶加工企业产销一体化,健全市场网路体系。到2007年,形成700万头猪、200万头羊、100万头牛、1亿只家禽、20万吨乳製品的综合深加工能力。
(二)粮食、蛋类转化。支持安徽和威集团、太阳禽业等大型规模化饲养基地和饲料骨干企业扩大规模,利用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重组省内一些中型饲料企业,加快规模化经营步伐,使全省饲料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吨,畜牧业转化粮食由80亿斤提高到150亿斤。鼓励多种形式扩建、兴办大型乳品企业,兴办奶源基地。大力开发利用牧草,努力使专用牧草播种面积扩大到250万亩以上。支持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实施蛋类转化项目,使转化能力达20万吨蛋类。
(三)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畜禽产品生产,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带,精心打造特色品牌。通过建设现代化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扶持省原种猪场、重点二元母猪场和地方猪保种场等,加快优质良种猪的推广及标準化生猪示範基地建设。通过扶持良种龙头企业,提升品种改良服务能力,促进以阜阳、亳州、宿州市为重点的皖北牛羊基地发展。通过扶持和威集团等龙头企业,建设皖南肉禽标準化示範区基地;适度整合无为板鸭、吴山贡鹅等熟食品牌,扩大熟食市场,强化水禽良种工程实施,建设江淮、沿江水禽基地;积极争取实施世界银行奶业发展项目,採用胚胎移植等高新生物工程技术,加快杂交牛挤奶推广示範,鼓励多种形式兴办奶牛饲养小区,建设大型龙头企业奶源基地。继续寻求省外大型企业来我省建设各种类型的原料供应基地。力争建成20个标準化、规模化、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出口基地县。
(四)龙头企业资本整合。积极做好鸿润集团、和威集团、益益集团、富源种业集团上市融资的各项準备工作,力争实现上市融资。加大对龙头企业有关项目资金支持的力度,鼓励建设企业产业园区,壮大企业规模,发挥龙头企业对全省畜牧产业资本的整合作用。继续吸引省内外工商企业介入畜牧产业,发挥大型工商企业对产业资本的整合作用。着力培育3—5个资产超5亿元、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实施体系。各级要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皖政〔2003〕52号)提出的“一个产业、一批龙头企业、一片(或几片)生产基地、一个配套政策、一套工作班子”的要求,建立领导和办事机构,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繫与沟通,推进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
(二)完善规划体系,强化项目前期工作。各市和有关龙头企业抓紧完善本地区畜牧产业化发展规划和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形成一批前期工作到位并能支撑规划实施的重大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各龙头企业要强化畜牧业产业化重点规划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加大前期工作经费投入,引导项目前期工作及时到位。做好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工作,突出重要龙头企业集团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引导。
(三)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协调安排好省级投入,争取重点龙头企业多渠道融资实现突破。
继续争取国家对农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型商品基地、农村“六小”工程方面的投入。积极争取我省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列入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在资金安排等方面对畜牧业产业化给予倾斜。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吸引省外、国外客商对具有我省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进行投资。鼓励引导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等投入畜牧业开发建设。金融部门要增加对畜牧业的贷款,扩大对畜牧业龙头企业的授信规模。省里重点选择3—5家骨干企业,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千方百计拓宽投融资渠道。
(四)加速企业科技进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科技研发中心的建设。继续通过项目实施、成果转让等措施,推进龙头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广泛合作。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加大对省外、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引进的力度。集中财力,选準项目,对国外先进的农产品深加工成套设备或关键设备、技术进行引进,以此带动产业技术的升级、提高。扶持畜牧技术推广、设计谘询单位的发展,提升其科技服务水平。
(五)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农民和其他经营者以资本和劳动自愿联合组成畜牧业合作社,鼓励组建各类畜牧业协会,发展中介组织。加快建立有重要龙头企业集团参与的优势产业的省级行业协会,发挥其在行业信息指导、科技推广、产品流通、行业内部自律以及行业协调等方面的作用。鼓励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发展多种形式的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事业,参与反倾销、应诉等贸易争端处理。在政策、资金上扶持各种类型的中介组织和个体、集体经纪人、贩运大户,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六)进一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建设。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测及快速反应能力和水平。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