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是一所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的普通全日制高等院校,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三方共建的高等院校,入选第二批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
浙江中医药大学始创于1953年6月,时名为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6月,成立浙江中医学院,校址位于杭州市庆春街原浙江大学旧址;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3月,整体迁至杭州市滨江高教园区办学;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9月,富春校区投入使用。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共有滨文、富春两个校区,占地千亩,总建筑面积逾47万平方米;建有11个二级教学院,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共有教职工(校本部)12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含独立学院),在校研究生225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32人(学术型222人、专业型10人),硕士研究生2021人(学术型667人、专业型1354人)。截至2019年4月,开设本科专业34个。
基本介绍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
- 主管部门:浙江省
- 学校官网:http://www.zcmu.edu.cn
- 中文名:浙江中医药大学
- 外文名: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 简称:浙中医大(ZCMU)
- 创办时间:1959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类型:医药
- 属性: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
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 - 现任领导:孙秋华(党委书记)
方剑乔(校长) - 专职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 本科专业:34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
-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
- 院系设定: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等11个教学院
- 校训:求本远志
- 校歌:《浙江中医药大学校歌》
- 校庆日:9月29日
- 地址:滨文校区: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富春校区:杭州市富阳区百川街260号 - 院校代码:10344
- 主要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截至2018年11月)
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0项(截至2018年11月)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截至2018年11月)
历史沿革
1953年6月,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创办。

1955年10月,学校独立办学。
1956年初,学校迁至杭州市四宜亭。
1956年下半年,学校迁至杭州市庆春路原浙江大学旧址。
1959年6月,成立浙江中医学院,正式开展全日制本科教育。
1960年、1970年,学校两度併入浙江医科大学。
1974年9月,恢复浙江中医学院。
1996年下半年,该校向浙江省教委提出移址新建申请。
1997年初,浙江中医学院移址建校工程启动,校址位于钱塘江南岸。
1998年下半年,工程正式动工,并于1999年底竣工。
2000年3月,整体迁至杭州市滨江高教园区办学。
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年9月,富春校区竣工并投入使用。
2017年8月,入选第二批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同年9月,成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三方共建的高等院校,正式跨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 专业设定
截至2019年4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共建有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康复医学院、第四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举办1所独立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开设有34个本科专业,涉及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等五大学科门类。
二级学院 | 专业名称 | 学制 |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 中医学 | 五年/八年(本硕连读) |
医学影像学 | 五年 | |
临床医学 | 五年 | |
医学影像技术 | 四年 | |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 临床医学 | 五年 |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康复医学院 | 针灸推拿学 | 五年 |
康复治疗学 | 四年 | |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 | 儿科学 | 五年 |
临床医学 | 五年 | |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 预防医学 | 五年 |
浙江中医药大学口腔医学院 | 口腔医学 | 五年 |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 中药学 | 四年 |
药学 | 四年 | |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 四年 | |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四年 |
助产学 | 四年 | |
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 | 四年 |
医学检验技术 | 四年 | |
卫生检验与检疫 | 四年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
医学信息工程 | 四年 | |
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 | 四年 |
医学实验技术 | 四年 | |
生物技术 | 四年 | |
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 英语 | 四年 |
公共事业管理 | 四年 | |
市场行销 | 四年 | |
健康服务与管理 | 四年 |
- 附属医院
截至2018年11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共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和2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直属附属医院 |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省中医院、浙江省东方医院)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省新华医院)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 --------- |
非直属附属医院 |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金华中医院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中医院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第三医院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西溪医院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衢州中心医院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口腔医院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富阳中医骨伤医院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中医院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同德医院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绍兴中医院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台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舟山中医院 |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附属江南医院 |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附属富阳第一医院 |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共有在职教职工(校本部)1200余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2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博士生导师155人,硕士生导师834人。共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
浙江中医药大学

据2019年4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浙江中医药大学共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专职)、“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1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名中医”称号获得者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6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原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1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6人、浙江省教学名师6人、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4人。
类别 | 名单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 | 李大鹏 |
“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 | 葛琳仪 |
浙江省特级专家 | 范永升 |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 范永升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 万海同、温成平、杨洁红 |
“全国名中医”称号获得者 | 范永升、王坤根 |
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范永升、范炳华 |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方剑乔 |
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范永升、徐珊、吕圭源、万海同、方剑乔、吕宾、童培建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 | 开国银 |
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开国银 |
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 | 李卓玉、赵华军、宋振远、杨海涛、马永敏、王兴亚 |
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 | 吕圭源、万海同、方剑乔、李范珠、温成平、杨洁红 |
浙江省教学名师 | 徐珊、方剑乔、叶新苗、陈华德、范炳华、李范珠 |
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 | 方剑乔、吕宾、童培建、万海同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团队(范永升,2008) |
省级教学团队 |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团队(范永升,2008)、针灸学科教学团队(陈华德,2008)、中药学教学团队(张如松,2008)、方剂学教学团队(连建伟,2009)、推拿学科教学团队(范炳华,2009) |
参考资料: |
学科建设
- 重点学科
截至2018年11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共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2个,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A类3个、B类6个。截至2018年5月,该校共有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学科1个,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5个。
截至2018年11月,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
省第二批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中医学、中药学
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A类):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B类):护理学、药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技术
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一级学科:中医学、中药学
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学科:中西医结合
- 学位点
截至2019年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共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中医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技术、基础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中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公共管理、公共卫生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教学建设
截至2018年5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浙江省重点专业8个、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5个、浙江省“十三五”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线上开放课程1门、浙江省精品课程25门、浙江省精品线上开放课程5门;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7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
截至2018年11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
富春校区时珍广场

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护理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金匮要略》、《方剂学》 、《推拿手法学》、《中医伤科学》
浙江省重点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药物製剂、护理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生物科学、生物工程
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临床医学、中药学、护理学
浙江省“十三五”特色专业:口腔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製药工程、公共事业管理
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听力学与仿真耳实验教学中心、听力与言语康复实验教学中心、机能中心、医学信息技术中心、生物与製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据2019年4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浙江中医药大学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10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4个、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2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1个、浙江省中医药科研重点实验室8个、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4支,以及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血液病研究基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同创新中心:中医风湿病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风湿髒痹证治研究室、骨痹研究室、再生障碍性贫血益气养血研究室
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中医风湿免疫病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中药治疗高血压及相关疾病药理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骨关节疾病中医药干预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消化道疾病病理生理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浙江省新药创製科技服务平台、浙江省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
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免疫性疾病中医诊治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中药炮製规範化及标準化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中医内科临床创新团队、现代中药製剂及其重点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中西医结合骨关节病研究创新团队、针灸医学科技创新团队
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分子医学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据2019年4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十二五”以来,浙江中医药大学共承担厅局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近2000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50余项。共有200余项科技成果获得厅局级及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44项、厅局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88项,在中国国核心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500余篇,SCI收录论文近800篇。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当归提取物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吕圭源,2009)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8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共有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万方医学网(含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资料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库、台湾学术文献资料库、超星电子书、读秀、Web of Science(SCIE)、JCR、Springer Link电子期刊资料库(SLCC)、Incites、ESI等几十余种网路资料库,逐步形成了以中医药学为主,医、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藏书体系。
- 学术期刊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是由浙江中医药大学主管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公开发行的中医药综合类学术期刊,是中国最早创办的中医药高校学报之一。该刊常设论着、基础研究、国医传承、浙派中医、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中药研究、针灸推拿、教学管理、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硕博之窗、本科习作、学术进展等栏目。该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包括中国核心期刊资料库、万方数据——数位化期刊群、CNKI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中国生物医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俄罗斯《文摘杂誌》、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等13家检索系统收录,曾获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等荣誉、第六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浙江临床医学》是由浙江省教育厅主管,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卫生委员会主办的学术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11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共与美国、英国、捷克等3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90余个教育、科研、医疗单位建立合作关係,先后聘请50余位外国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在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建立孔子学院,在罗马尼亚、以色列建立海外中医中心。
据2019年4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浙江中医药大学先后与丽水市、磐安县、甘肃省渭源县、江西省樟树市等地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与浙江省国贸集团、富春控股集团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 校标
浙江中医药大学校标为圆形,以蓝色为基调。校标外围由中英文校名环绕。校标中部为国际流行的盾形图案,由“中”字和“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首字母“C、M、U”的变体组成,体现学校属性、特色、理念。中英文校名与盾形图案之间为“远志叶”和“本”字,寓意“求本远志”。“本”字下方为学校创建年份“1953”。
校标

- 校旗
浙江中医药大学校旗为蓝色的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上下排列的白色校标内芯图案和中英文校名。

精神文化
- 校训
求本远志
求本,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原意为治病应透过表面现象,抓住并针对疾病内在的本质进行治疗。远志,原为中药名,意为志当存高远,寓锐意创新之义。
求本远志校训具体体现为求实、求真、求是的学风;不畏难、不退缩、不浮躁的作风;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锐意创新的精神。
- 校歌
浙江中医药大学校歌 金宇华作曲,集体作词 巍巍六合,浩浩钱江; 道承岐黄,源远流长; 保俶山下萌芽,庆春门内成长。 守正出新,桃李芬芳; 立德树人,大爱无疆; 钱塘南岸崛起,富春江畔翱翔。 大医精诚,福泽四方, 我们为中华瑰宝发扬光大谱新章! 求本远志,铸就辉煌, 我们为教育梦想傲然绽放添华光! | ![]() |
现任领导
职务 | 名录 |
党委书记 | 孙秋华 |
校长 | 方剑乔 |
党委副书记 | 张元龙、陈刚 |
副校长、党委委员 | 郭清、李俊伟、张光霁、赵峰 |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 章建生 |
党委委员 | 陈烈荣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