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蚌埠捷运

蚌埠捷运

蚌埠捷运

蚌埠市轨道交通总体规划通过审批。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蚌埠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的《蚌埠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纲要成果,通过专家技术审查。规划4条线路,线路总长126.7公里,设78座车站,其中8座换乘站。测算2025年前投入使用。近日,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蚌埠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的《蚌埠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纲要成果,通过专家技术审查。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蚌埠捷运
  • 外文名:Bengbu Metro
  • 规划线路总数:5条
  • 线路总长:126.7公里
  • 首条运营时:2022年

初期规划

线路走向如何确定?
“2014年,在编制《规划》之初,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从2006年到2013年,我市机动车的数量翻了三番,以此数据继续增长,市区的道路交通将会面临全网拥堵的状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黄康告诉记者,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到2030年,我市中心城区人口将从110万增长到220万人,与之相伴,机动车的保有量也将随之增加。
“依照我们目前的交通现状和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在涂山路、延安路发展的中心城区域,以及怀远-淮上区-老城区-东部新区-凤阳的都市区层面等客运人流量最密集地区,我们确定了“Z”字形的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主发展轴。”黄康用红色的记号笔在蚌埠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上给记者描出了1号线和2号线的具体线路。
据黄康介绍,《规划》提出,轨道交通分三个阶段建设,起步阶段规划交通线网54.2公里,其中1号线一期长21.5公里,2号线全长32.7公里。
发展阶段将形成以淮河文化广场等核心区为中心的放射状轨道网路,并在淮上区和高铁片区分别形成跨河跨湖的换乘枢纽。新增轨道网线59.8公里,其中1号线11.7公里,3号线全长18.9公里,4号线29.2公里。
完善阶段将形成蚌埠都市区“格线+放射”的完善轨道交通网路。新增轨道线网70.6公里,其中,1号线4.2公里,4号线8.4公里,5号线全长35.7公里,6号线全长22.3公里。

背景

蚌埠为什幺要编制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刘锋分析,随着《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的批准实施,对城市发展功能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发展方向与布局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将面临较大转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需提早谋划,以应对人口规模的增长、城市尺度的扩张和空间结构的调整。
刘锋介绍说,目前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明显,在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中,蚌埠对外承担着引领皖北地区发展,对内承担着联合“两翼”的怀远县城、凤阳县城及临近的卫星城镇,实现城镇一体化发展的任务。而皖北城镇群规划中,蚌淮城市组群是重要的构想,强调蚌埠淮南设施共享,打造区域性枢纽地区;在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则明确了“一体两翼三点”的都市区空间结构,并提出远景与淮南一体化。
除了蚌埠在区域发展中的关键枢纽地位,蚌埠中心城区的空间扩张也在催促着轨道交通线网的编制工作: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由现状的110万人到规划期末2030年的220万人;城市交通组织尺度拉大,由现状集中在核心区三公里半径迅速扩大;瓶颈截面需求快速增长,淮河、龙子湖、铁路等截面已趋于饱和。
经过调研分析,蚌埠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总结出了蚌埠市交通运行现状特徵,目前蚌埠城市尺度逐渐拉开,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组团式发展过渡,出行距离和时耗增长,时间向早晚高峰集中,逐渐显现出了大城市特徵。此外,蚌埠中心城区与怀远、凤阳已经呈现出了一体化连绵发展态势,其中与怀远之间开行的3条城际公交,日均单项客运量达到7500人次,通勤出行比例较高,而且与凤阳也开通了城际公交。

功能

功能——支撑都市区一体化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蚌埠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纲要成果指出,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的拓展,支撑城市多中心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进一步最佳化以及促进城市用地集约化利用。
在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发展轨道交通也显示出其必要性。
从2006年到2013年,市区机动车保有量8年间翻了三番,若小汽车持续增长,道路交通将会面临全网拥堵的状态。在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轨道交通也优于其他机动化出行方式。
刘锋分析,从蚌怀凤一体化发展角度来看,轨道交通能够依託系统确定性来组织都市区空间;在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最佳化方面,轨道交通能够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促进城市用地集约化;从满足城市交通需求看,轨道交通有助于提升关键截面的通行能力;在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轨道交通可以提升城市交通服务水平和城市品质。

方案

方案——规划期内4条线路测算2025年前投入使用
蚌埠捷运
基于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蚌埠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出,蚌埠市轨道交通应以支撑都市区一体化为首要目标,在都市区层面,需要优先考虑与怀远的一体化,测算怀远与中心区的公交出行时间,结果为2025年前,蚌埠市城市轨道交通应投入使用。规划通过综合分析,推荐远期2030年轨道总里程为100公里-120公里左右,远景为100公里-190公里左右。
经过多轮方案构建,规划编制单位科学分析了前期编制的四套方案,综合考虑线型、通行条件、枢纽节点,吸取各方案的优点给出了一套推荐方案。推荐方案规划线路4条,线路总长126.7公里,设78座车站,其中8座换乘站。
1号线起讫点为怀远老河湾和城南客运站,线路全程36.8公里,其中中心城区25.7公里,共设站28座,平均站距1.4公里。功能特徵为都市去西翼最主要的客流走廊,加强中心城区与西部怀远县城的交通联繫。
2号线起讫点为淮上区王郢子和凤阳县城东,线路全程34.8公里,其中中心城区23.2公里,共设站22座,平均站距1.7公里。功能特徵为都市区东翼最主要的客流走廊,加强中心城区与东部凤阳县城的交通联繫。
3号线起讫点为蚌埠北站和小余家,线路全程20.6公里,其中中心城区16公里,共设站15座,平均站距1.5公里。功能特徵为中心城区南北向主要客流走廊,加强淮河两岸的交通联繫,提升跨淮河通行能力。
4号线起讫点为秦集镇和长淮卫毛台子,线路全程24公里,全部在中心城区範围内,共设站21座,平均站距1.2公里。功能特徵为中心城区东西向主要客流走廊,加强中心组团与两侧禹会片区和长淮卫片区的交通联繫。
为进一步完善方案,在《蚌埠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专家审查会上,专家们还给出了一些意见建议:应当加强对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布局、城市中心体系的分析解读,明确主要客流走廊和客源吸引点,并通过分析客流服务便捷度,加强线网布局的最佳化比选。(蚌埠新闻网)

交通线网规划

看点1:方案4选1
据了解,《蚌埠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以下称《规划》)的编制于去年3月正式启动。编制之初,在对全市6000户家庭入户交通调查和对各主要道路、桥樑、出入口、客货运站等节点大规模路面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轨道交通客运走廊。
“《规划》初稿设计了4种不同轨道交通线网的初步方案,经过多轮筛选,最终根据客流预测量、工程实施条件、经营可行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确定了现在的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黄康告诉记者。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到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将从110万增长到220万人,综合交通体系应该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出炉,将为城市轨道建设预留出合理的空间资源。
看点2:先建1号线
《规划》给出了城市便捷交通的蓝图,何时可以开工建设?
“根据规划轨道线网布局、资金条件和工程可实施条件等,未来将适时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报国家批准后方具备轨道交通建设条件。我们初步预计在规划中后期即2020~2025年左右,当各方麵条件成熟时,建设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黄康介说。
据了解,我市城市轨道交通远期线网由4条线路组成,分阶段建设。
看点3:初步规划4条线路
另据了解,市轨道交通远期线网由4条线路组成,线路全长114公里,其中地下线54.6公里,高架线59.4公里,中心城区内总长87.9公里,共设车站70座,其中线路间换乘车站9座。
1号线
线路起讫点:起于禹会区许庄村东,止于凤阳县城东。
线路走向:禹会路-涂山路-望湖路-学翰路-黄山大道-凤阳,全长33.2公里,地下线长约13.1公里,高架线长约20.1公里。共设车站23座。
换乘枢纽:4处,在淮河文化广场与2号线换乘,在涂山路-朝阳路交叉口、蚌埠南站与3号线换乘,在宏业村与4号线换乘。
2号线
线路起讫点:线路起于城南客运站,止于怀远老河湾。
线路走向:延安路-兴业路-交通路-淮上大道-禹都大道,线路全长32.7公里,地下线长约11.8公里高架线长约20.9公里。共设车站23座。
换乘枢纽:5处,在淮河文化广场与1号线换乘,在淮上大道-朝阳路交叉口、东海大道-延安路交叉口与3号线换乘,在义乌商贸城、奥体中心与4号线换乘。
3号线
线路起讫点:线路起于淮上区吴郢村,止于老山西。
线路走向:朝阳路-东海大道-学府路,线路全长18.9公里,地下线长约16.7公里,高架线长约2.2公里,共设车站13座。
换乘枢纽:5处,在朝阳路-涂山路交叉口、蚌埠南站与1号线换乘,在蚌埠国购广场、延安路-东海大道交叉口与2号线换乘,在市政府东与4号线换乘。
4号线
线路起讫点:线路起于蚌埠北站,止于秦集镇。
线路走向:蚌埠北站-延安路-淮上大道-解放路-宏业路-燕山路-天河路,线路全长29.2公里,地下线长约13公里,高架线长约16.2公里,共设车站21座。
换乘枢纽:4处,在宏业村与1号线换乘,在义乌商贸城、奥体中心与2号线换乘,在市政府东与3号线换乘。
除此之外,《规划》还给出了我市轨道交通线网的远景规划,6条线路,总长184.6公里的客流走廊,其中,中心城区线网长度140.6公里,车站总数为104个,其中换乘车站19个。
“轨道交通的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黄康说,轨道交通已经由构想成为了规划,不过,在轨道交通成为现实以前,还将进行建设规划的编制、获批后的工程前期工作,如资金的落实、经营模式的选择、线路的最佳化等等。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