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叶开泰中医药传统

叶开泰中医药传统

汉口叶开泰中药店始创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有385年的历史。叶开泰的先祖叶文机从江苏来汉口,在大码头鲍家巷赁一店屋,悬壶应诊,是为“叶开泰”之始。

基本介绍

  • 公司名称:叶开泰中医药传统
  • 总部地点:武汉
  • 成立时间:1637年
  • 员工数:20

信息

叶开泰中医药传统 市级Ⅸ-1
叶开泰中医药传统
1931年武汉大水,1938年武汉沦陷,使叶开泰步步走向衰退。叶氏80多人的大家族里,也出了败家子。第16代叶元喜在疏散重庆期间,以开设分店名义,骗取逃难的湖北同乡存款3.5万元,前往香港做投机生意,挥霍殆尽。抗战胜利以后,叶开泰为了维护声誉,忍痛归还给了债权人。

历史

叶开泰中药店,在汉口有300多年历史,它的自製名药参桂鹿茸丸、八宝光明散、虎骨追风酒,名闻遐迩,远销海外。早在20世纪30年代,汉口叶开泰,就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广州陈李济齐名,号称中国四大中药房。3个世纪以来,叶开泰製药,始终恪守虔诚修合、遵古炮製的传统。
始于崇祯年间叶开泰的创立,要追溯到明朝崇祯年间。当时,江苏溧水人叶文机来汉行医,并以医荐药,在汉阳鲍家巷开设叶开泰药店。叶氏家族的成功,一靠济世救人,二靠科学入仕。叶家出的最大的一个官,是叶名琛(1807―1859),清代道光进士,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还被擢升为体仁阁大学士。《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辞海》均有叶名琛条目,均称其为湖北汉阳人。据《叶氏家谱》记载,叶氏祖籍在安徽微州,明代初年,迁到了江苏溧水县塔山渡。明代末年,迫于兵荒战乱,叶开泰的第一代叶文机,于1637年初来到汉口行医。适逢兵州一带瘟疫流行,叶文机前往应诊,在那里露了一手,深得简亲王赏识。于是,在简亲王赞助下,在汉正街鲍家巷口找了一所店屋,开起了叶开泰药室,悬壶应诊,以医荐药,深得民心。传到叶宏良手上,时局安定下来,场面做大起来,药室改成了药店,眷属也迁来了。到这时可以说算是落籍了。叶宏良善于理财治家,其子叶松亭成为科举入仕的第一个成功者,官至诰授中宪大夫,晋赠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叶名琛是叶松亭的孙子,叶开泰的第七代人,当然算地地道道的湖北人了。1952年,政府对私营药店实行限制,规定不準生产成药,武汉市各中药店集资筹建中联药厂。叶开泰顾虑户多人众难以动作,抢先与陈太乙、陈天保两家同行大户联合,申报成立健民製药厂。到1956年公私合营高潮来临,叶开泰全部申请交公,全体在职人员,概由国家统一安排。叶璧垣、叶隆侯、叶蓉斋,分别担任厂长经理,叶氏后辈大多安排了工作。如今,电视台的广告节目中出现的武汉健民,其前身就是叶开泰。

荣誉

2016年8月,长江网报导叶开泰传统中医药文化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长江网引用武汉晚报报导:
《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于今年11月1日正式施行。昨从市人大常委会新闻通气会上获悉,我市有13个非遗项目入围省非遗目录,使武汉省级以上非遗项目达到79项。
截至2016年7月底,我市共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30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92人,各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範基地17个,省级非遗传承示範基地4个。黄陂区、汉阳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是我市第一部非遗地方性法规,将对我市非遗保护起到重要作用。《条例》提出分级保护,对国家、省、市、区四级名录中的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採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条例》鼓励、支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园区),并明确市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旅游主管部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为本市旅游形象宣传内容,支持、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园区)、文化生态保护村落(街区)和有条件的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单位开发旅游项目,引导旅游经营者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旅游产品。据介绍,我市将依託中国非遗基金建设全国最大的非遗主体保护传承园区,该园区将落户黄陂。
武汉市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大禹治水传说
2.古琴艺术
3.武汉杖头木偶戏
4.武汉相声
5.江氏秤製作技艺
6.苏恆泰油纸伞製作技艺
7.古籍修复技艺
8.叶开泰传统中医药文化
9.楚剧
10.武汉木雕
11.扬子江传统糕点製作技艺
12.老四知堂郑氏正骨疗法
13.木兰庙会
责编:彭向东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