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竹藩
谢竹藩,男,1924年1月30日出生,浙江宁波人。中西医结合泰斗,中西医结合学界奠基人之一。194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1947—1971年曆任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医师、讲师、副教授、副主任。期间于1954—1955年被保送到中央卫生部举办的针灸师资训练班学习;1969—1970年再度进修中医学。1971—1987年任中医科主任、教授;1987—1995年任北京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内科分会主任;多次担任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顾问;美国国立卫生院(NIH)替代医学顾问;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东西医学中心高级顾问;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第一、二、三、四届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评审。现任北京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名誉所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谢竹藩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浙江宁波
- 出生日期:1924年1月30日
- 职业:主任医师,教授
-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医学院
- 主要成就:中西医结合奠基人之一
- 代表作品:《汉英常用中医药辞彙》、《中医药词典》
人物履历

谢竹藩教授是中西医结合学界奠基人之一,从医60余年,精通多国外语,由西医内科高级医师转学中医,进而成为中西医结合大家,再而成为中西方医学交流使者,是当之无愧的中西医结合泰斗。创出了医学界无可比拟的先驱之路。他是:
在中国使用心电图机和心电图诊断的先驱;
在中国开创皮肤肾脏穿刺诊断技术的先驱;
针灸疗效机制实验研究的先驱;
中医传统理论现代化系统研究的先驱;
中医药名词术语国际标準研究的先驱;
在西方主流医学院校讲授传统中医的先驱;
在国内用英语撰写出版中医教材、专着的先驱;
北京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创始人。
求学之路
少年篇
谢竹藩,1924年出生在浙江宁波,幼年随父母迁来北京,就读北京育英国小。由于勤奋好学、天资聪颖,10岁便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国中毕业后由于抗日战争南开停办,考入天津工商学院附中高中部。由国小至高中,谢竹藩一直品学兼优、名列前茅。虽国小期间一再跳级,仍获得南开国中数学比赛第一。他至今仍保留着高中三年级时的成绩单,赫然书写着当年的优秀,其中英语、日语、数学、物理等成绩均在90分以上。
大学篇
1940年,16岁的谢竹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燕京大学理学院医预系。燕大教师很多来自英美,以英语授课。谢竹藩仍珍藏着燕大时期的化学作业,花体英文清晰整洁。一年级的英语虽是该校的必修课,但他因成绩优异而改修高年级的英语,并选修德语。学生时代精熟的外语技能为谢老一生的工作以及以后国际交流中的卓越贡献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停办。从1942年2月起,谢竹藩改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至1946年底毕业。值此期间协和医学院也停办,他在课堂上聆听的是原协和医学院马文昭、臧玉铨、胡正祥、刘思职、钟惠澜等知名教授的讲授,在临床实习期间由毕业于协和医学院的邓庆曾、赵锡祉、吴阶平、严仁英、王光超等导师亲授指导。
中医篇
1955年8月至1956年2月,回响国家号召,已留在北大医院内科任职的谢竹藩从西医队伍中被首批择优保送参加高等医学院校针灸师资训练班。结业后仍在内科工作,同时拜师高凤桐老中医,进一步深化学习中医理论和完善针灸临床实践。并跟随本院客座老中医李景泉和郜香圃学习肾炎等内科疾病的中医诊疗经验。
1969年至1970年,北医与中医研究院合办西学中班,谢竹藩再度乳班进修,并跟从王鹏飞、王若兰等名中医临证学习。由于具备雄厚的西医基础,又早已涉足中医理论及临床,该班的讲义是由谢老联合其他三名主讲教师共同编写的,可以说谢老当时的角色半是学员、半是教师。
工作历程
医疗篇
一、西医工作
1947年1月,谢竹藩从北医毕业后即留在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北大医院)。从此时到1970年,在北大医院内科工作23年间,谢竹藩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副教授等职。工作中受益于着名内科专家吴朝仁、王叔鹹、马万森等教授的指导。谢老一贯工作勤奋认真,担任助理住院医师工作两年即破格升任住院总医师。在内科工作期间,除了做好日常的临床工作之外,他还不断拓宽医疗诊断手段,学习新技术。他所学习使用的新的诊疗技术均是同时代中的先驱。
1948年,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赠送我过一台细弦投影照相心电图机,该机拨给本院内科,吴朝仁主任指定由谢竹藩接管,开展心电图投照和诊断工作。该机是当时国内唯一的一台医用心电图机,谢竹藩也成为中国给病人用心电图做诊断的第一人。他曾到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多位中央首长做心电图检查。
60年代初,在吴阶平教授的亲手指导下,谢老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经皮肤肾脏穿刺活体检查,有效解决了某些疑难病例的诊断,如痛风性肾病、肾澱粉样变等。1964年初即发表相关,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1967年秋,历史进入了“文革”这一特殊时期。谢竹藩参加6.26医疗队赴甘肃民乐县农村,他用方便廉价的中医针灸和草药,为当地农民解决了不少问题。曾因治癒了一名当地医生束手无策的患呼吸道感染兼心力衰竭的垂危小儿,纯朴的当地农民敲锣打鼓送来活羊表达谢意,一时轰动了整个医疗队。
1968年初,回京后作为校领导的军宣传队指派谢竹藩会同其他科同志编写《农村卫生工作队医疗手册》,并由他负责全书的编辑、校对以及装帧等出版工作。该书内容丰富实用,紧密结合临床,且收录了许多经济、简单而有效的中医药物及针灸疗法,这在“砸烂一切知识”的非常年代更显得弥足珍贵。该书从1968年6月到1969年4月先后多次印刷,共34万册,广受全国医务界的欢迎。
二、中医工作
北大医院自1953年开始外聘中医师定期到有关科室会诊。1956年虽成立了中医科,但主要是客座中医到各科会诊,没有本科的会诊。此时的谢竹藩针灸训练班结业,当即在内科工作中开展针灸治疗,成为将针灸用于北大医院临床的第一人,从此逐渐引入针灸专业人员,形成以后针灸科的雏形。
文革期间,中医科与理疗、病理、法医等科人员并成一个连队,由军宣传和工宣传领导。1970年春,院内部分西学中人员被集中到该连队从事中医工作,中医门诊得到扩大,谢竹藩也于该年参加中医科工作。
1972年初,医院的工作秩序逐渐恢复正常,重新建立临床科室。谢竹藩恢复原来的内科副主任职务,併兼任中医科主任。大乱初平,百废待兴。由于刚刚起步的中医科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已年近半百的谢竹藩毅然辞去北大医院内科副主任的要职、专心投入中医科的建设。
谢老早四十年前即高瞻瞩,不但大力开展门诊各项工作,并开始为筹建中医病房四处奔波。经百般努力,1957年初,终于创建了中医科病房,这在北医系统的所有附属临床医院中尚属首例。从而使中医不仅为门诊轻症、慢性疾病患者服务,同时也对急危重症的住院病人尝试中医治疗,而治癒了很多诸如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出血等重症病人。这无疑为中医在强大的西医优势的综合医院中如何开展临床治疗、学术研究乃至综合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为随后的中西医结合学科建立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中西医结合工作
无论是学术思路,还是临床实践,学贯中西的谢竹藩教授都独具慧眼,主张中西医结合是促进中医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中医的现代化研究是揭秘中医千年国宝精髓实质的必由之路。经过谢竹藩教授多年建设,中医科逐渐发展壮大,人员梯队逐渐完备。谢竹藩教授认为时机已经成熟。
1987年经他与基础部李顺成教授积极奔走筹划,北京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成立,谢竹藩任所长。同年在谢竹藩所长的领导下创建了我院中西医结合科,设有中西医结合门诊和病房。
为了进一步在整个北医系统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谢竹藩教授多方联繫人民医院、三院等单位的中医科,于1994年5月成立北京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协作中心,使各单位得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由谢老开创的基业起步,中西医结合科逐渐成长为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多功能实体,并成为今天的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示範科室、临床药理基地、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博士点。
教学篇
一、西医教学及编译教材
1950年至1951年,谢竹藩教授因患肺结核离职休养。养病期间自学俄文,由于有英文和德文的基础,很快掌握俄文医学书籍的阅读和翻译,恢复工作后在教学方面除了担任临床内科的讲课和指导学生实习外,还动员内科同事共同翻译苏联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用书,如《内科诊断学》等,并应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要求校订此类教材,如《内科学》等,从而缓解了当时在学习苏联的形势下各医学院校缺乏内科教科书的困境。
二、中医教学及编写教材
谢竹藩认识到在西医医院开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必须得到西医各科的支持,因此1970年秋在医学院编完教材返回本院后不久就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开办西医学习中医班,从1971到1974年每年一期,每期3—4个月。
1975年秋他回响号召,带头到密云开办社来社去班,讲授全部中医课,并在县医院门诊应诊,同时带学生临床实习。
在中医教学方面,除了开班讲课等活动外,他特别重视教材的建设。早在1969年在西学中班进修期间即编写讲义,刻印蜡板。
1970年春该班结束,当时的北医领导指定谢竹藩与李顺城、王德英、周霭祥三位教员共同编写供西学中人员试用的教材《中医学讲义》,于同年10月出版。该书经补充修改,改名为《中医学基础》(1973),成为我院医学生的教科书
三、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
1970年起谢竹藩教授结合自己从事的中医寒热辨证研究、脾虚本质探讨等科研课题招收了研究生,1988年起招收博士生从事中医药抗老防衰方面的研究。创立了北医首箇中西医结合硕士点、博士点,使中西医结合科成为门诊、病房、研究室一应俱全的临床科研研究生培养基地。谢老的弟子王学美博士已成为博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带头人,任北大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室主任、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
科研篇
谢竹藩教授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在内科工作期间不仅在肾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研究,做出一定的成绩,而且早在50年代后期在内科开展针灸治疗,对支气管哮喘、便秘等病取得良好效果后,与钱荣立、尹成兰等组成研究小组探讨疗效机制
70年代初他到中医科工作后即领导全科总结中医药的疗效,例如交泰丸治疗失眠、慢性支气管炎的辩证及分型治疗等。
早在1973年他就筹建了中医实验室,并亲自参加实验工作,例如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有效方剂进行动物实验。实验室后改名为中医研究室,他兼任研究室主任,并申请了卫生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多项研究课题,使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走向正轨,为培养研究生提供了基地,也为建立研究所奠定了基础。
在总结临床疗效时,他特别注意两个问题,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和中医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方法学方面他积极钻研,写出文章发表,并在多处演讲提高中医研究的科学性。在中医理论方面他认为中医理论的重中之重是阴阳学说,在辩证论治中阴阳的主要体现是寒热,故于80年代重点选择辨证论治的寒热理论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证型的寒热及药性的寒热均与人体的植物神经系统及肾上腺等内分泌功能有密切关係。热证患者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亢,寒证患者交感-肾上腺功能偏低而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温热药与寒凉药对交感神经介质的合成分别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90年代重点指导抗衰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阐明补肾中药(以五子衍宗丸为代表方)的疗效和初步机理。
谢竹藩教授另一方面的科研工作是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研究。他认为术语学是一门科学,中医术语虽然创始于古代,其形成毕竟是有规律可循的。英译中医术语不仅需要充分了解其含义,明确其逻辑层次,还需要广泛收集国内外各家的译法和以分析比较。因此,它不是一项单纯的文字工作,而更是一项研究工作。从1978年起他就着手钻研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译,与黄孝楷教授共同主编的《汉英常用中医药词典》于1980年出版(并由中西医结合杂誌连载),1984年由香港商务印书馆改名为Dictiona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向国外发行。
1987年卫生部编撰《汉英医学大词典》,其中中医部分的编撰发生困难,遂指派谢竹藩与黄孝楷、常端翼等人脱产到江苏瓜洲逐条修订,历时两月,通过他们的艰辛努力,终使词典得以顺利出版。80年代受中医研究院的委託,他与张凯等人合译了《中国针灸学》一书,该书现已成为国外多家针灸学校的指定教科书。
90年代他考虑到将词条按科目分类排列比按字母或笔画排列更便于读者查阅时与有关词条比较,遂与黄孝楷、楼之岑两位教授合作,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修改审订,增添词条,编写出版了《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1994)。
1999年他受邀参加《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定稿会,因该辞典纯系汉语,故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制定英文对应词问题。
同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託进行“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标準化”课题的研究。他进一步收集国内外各家的译法进行研究,结合自己用英文撰写中医文章和书籍的经验,先后编写出版《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2002)和On the Standard Nomencl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3) 两书,并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直接领导下主编出版《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2004),后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选定为制订《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準》的参考书。
在《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準》的制订过程中自始至终皆有谢教授参加,会上作名词术语英译原则的报告,讨论重点词条的译法,会下逐条提出书面意见,并为全部词条逐一撰写定义或说明。因此,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处于该书出版后发出公函,讚誉他是“制定该标準的专家们的领军核心”。
为了国内推广中医名词术语国际标準,谢教授还与全科一道将该书的前言、定义等内容译为中文出版。
2006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亦聘请他为《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準》审定委员会副主任。由于他逐条认真审定并提出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于2008年该书出版发行之际,他被授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届翻译委员会名誉会长的称号。
交流篇
一、参与创办中西医结合医学会
谢竹藩教授是1979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医学辩证法会议上倡议成立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1981年研究会(后更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后他当选为第一、二、三届理事会的常务理事及第四届理事会的副会长,第五届(2000—2008)和第六届(2008—)名誉理事。并曾当选为北京分会第一、二、三、四届副会长及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此外,学会与中医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中西结合杂誌》中文版和英文版自创刊至今一直任谢竹藩为编委。
二、国内学术活动
谢竹藩教授多次参加全国性额学术会议,并做重点发言,如医学哲学讨论、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的讨论、虚证与老年病会议等等。他的研究成果每每引起学术界高度的重视。
谢老担任过我国政府部门许多关键的学术职务,对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曾任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第一、二、三、四届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按国家规定该奖评审连任不得超过三届,但由于谢老学识渊博、严谨求实,对于奖项评定客观、公正、无私,卫生部长亲自召开会议力主谢老连任。
曾任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评审。面对浩如烟海的科技图书,全国各专业评审共23人,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任主任,医学类只有三名评审,吴阶平、余灜鳌、谢竹藩。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英文版》1988年、1992年、1997年和2005年版编委会委员。2008年被推选为“首届北京中医药工作者英语演讲比赛”首席评判专家。
三、国际学术交流
谢竹藩教授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体会,坚信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该走向世界,得到国际上的重视,为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向世界正确传播中医知识即需要掌握中英两种文字,更需要精通中西两科医学。谢竹藩教授正是凤毛麟角的具备这样能力的专家。
谢教授是向不懂汉语的人士传授中医的先驱者,听众有西医师和西医院校的学生,还有只是对中医感兴趣的普通人。他的非凡能力和奉献精神使他能够从哲学的高度来比较中西医学,把中医的概念和思维方法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加以论述。无论是他的讲课还是学术报告都内容丰富,又饶有趣味,容易理解,且準确的保持了中医的科学性和优点,故而影响很大。特别是他到西方主流医学院校讲授中医而获得成功,将古老的中医带到世界大讲堂上,使西方医学界从权威性的学术渠道开始认识到传统中医学的内容、实质和临床套用。
在改革开放、国门打开的初期1979年9月他率先作为红十字会总会组织的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医学教育考察团的成员赴日本考察。
1981年10月他受本校的委派,前往美国旧金山太平洋医学中心开班讲授六个月的中医科。学员们对他的讲课十分欢迎,并将其讲稿Lectures on TraditionalMedicine作为教材在美国出版,流传海外。在讲课期间他还到太平洋医学中心进行实验展示中药的疗效,到史丹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戴维斯等分校的医学院做介绍中医的演讲,到哈佛医学院给该校学生讲过中药课等等。1982年4月,加州政府教育部特地向他颁发嘉奖令,指出“他在东西方文化的隔阂之间架起了桥樑,使两种医学体系能够相融;”表彰他“为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而在教育和医疗领域中所做出的贡献”。
在美国开班讲课期间,他还被邀请参加其他活动,如到太平洋医学中心进行研究工作,到史丹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戴维斯等分校的医学院做介绍中医的演讲,到哈佛医学院为该院学生讲中药课,等等。这些为他以后的中医国际交流工作创立了良好的开端。
1982年回国后,谢竹藩在中医国际学术交流方面活动明显增多,包括国内的各种外宾接待任务。1982年9月美国脊柱按摩疗法医师代表团来华访问,谢竹藩受中国科协委託负责接待,向他们讲解中医学。1985年,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官员津谷喜一郎专门来访谢竹藩教授,了解中西医结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东西医学中心许家杰主任和哈佛医学院艾森伯医师前来拍摄谢竹藩教授介绍中医的专题片。同时,谢老还同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希腊等地的学者保持着通讯联繫。
三十年来,谢竹藩教授曾在美国、日本、韩国、菲律宾、斐济、瑞士、义大利的许多大学或机构作过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报告。除多次担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外,他还被美国政府最高医药卫生研究机构美国国立卫生院(NIH)邀请作为技术顾问讨论制定替补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的研究方法,并为替补医学教科书撰写中医学一章,被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聘请为东西医学中心顾问,指导四年级医学生的中医临床讨论。
1995年,谢竹藩教授退休后,应邀前往美国巴尔的摩开班给在职西医系统讲授中医学,此举受到当时我国驻美大使的嘉勉。根据此次开班讲课的经验他编写出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英文《实用中医学》),该书不仅广受好评,且已被国外译为葡萄牙文和义大利文。
此外,他还进一步进行了大量中医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并于2010年以88岁高龄另有新着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Medicine InComparison With Western Medicine(英文《中医学导论》)问世。
四、WHO顾问工作
谢竹藩教授从1985年起曾11次担任世界卫生组织临时或短期顾问,并曾担任过西太区传统医学代理官员。1985年9月我国卫生部应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WHO/WPRO)的要求,推荐谢教授前往马尼拉担任第三十六届WHO/WPRO会议中讨论“传统医学在初级卫生保健中的作用”时的临时顾问,做会前準备并支持讨论。顺利完成任务后,谢教授又被WHO/WPRO任命为短期顾问前往斐济举办南太平洋诸岛国的传统医学与初级卫生保健结合的讲习班。
1986年11月再次受我国卫生部的指令前往马尼拉担任WHO西太区传统医学教学研讨会的技术顾问。1989年8月受WHO/WPRO的委託与初级卫生保健处官员共同在我国哈尔滨举办西太区初级卫生保健人员师资研习班。
其后他被多次任命为WHO临时或短期顾问参加WHO/WPRO和WHO总部召开的国际会议,包括讨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协调问题、传统医学的研究和评价方法、针灸的临床疗效、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準等。
在这些会议上他不仅重点发言或主持讨论,还参加起草档案和专着,如General
Guidelines for methodologieson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dicine (《传统医学研究和评价方法纲要》)、Acupuncture: Review andanalysis of report on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针灸对照临床实验的综述与分析》)、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準》)等。此外,至今仍广为套用的西太区出版的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针灸标準命名法》)也是谢竹藩教授于1990年春担任西太区传统医学代理官员时最终审定的,后经WHO日内瓦总部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于1991年形成总部的档案供全世界参照套用。
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準主要是中医名词术语,其制定始于2004年,历经三次国际会议讨论和会后的反覆交流,于2007年正式出版。
该国际标準的制订自始自终皆有谢教授参加,研讨会上作名词术语英译原则的报告,讨论重点词条的译法,会下逐条提出书面意见,并为全部词条逐一撰写定义或说明。因此,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处于该书出版后发出公函,讚誉他是“制定该标準的专家们的领军核心”。
传承篇
谢竹藩教授精研岐黄,在以寒热理论为切入点的中医传统理论研究乃至中医哲学思维体系研究、老年病防治及养生治未病的抗衰老研究等方面均有系统的经验和发挥,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威望。
2012年,经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我院成立了谢竹藩教授名医工作室,採用学校教育与师承授受相结合的方式挖掘、整理谢老学术思想,建立传承体系,培养中青年继承人。
谢老通过其多年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和师承授受、言传身教,培养出了杰出传人,如多次获得全国科学技术奖的中西医结合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王学美教授、北京地区首届民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张学智主任医师等;张学智、王学美教授已经把谢老学术思想传承工作纳入到中医研究生培养体系,以使谢老学术思想在优良的传承方式中得以继承、创新和发展。
谢老勤求古训,淡泊名利。虽近90高龄。仍不满足、不懈怠,正率科内同仁,系统整理中医养生学并与西医抗衰老医学进行比较研究,以进一步发扬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和养生之道。
已形成以院校培养和师承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术成果
谢竹藩教授知识渊博,兴趣广泛,又善于钻研,在学术上造诣深厚,且涉及的方面很多。早在从事中医工作之前在西医内科肾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即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后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中医临床研究的方法学、寒热辩证和寒热药性的理论、脾虚的本质、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套用、补肾法抗老防衰、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等许多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显着的成果。
一、中医寒热理论的研究
谢竹藩教授精研岐黄,以寒热理论为切入点,对中医传统理论及哲学方法有独到见解,并进行了扎实、系统的研究。他在中医寒热理论的研究中发现植物神经—肾上腺系统机能变化与病证寒热有特异关係。用具有代表性的寒性药和热性药进行动物造模,所得结果与临床观察一致,说明药性寒热也与其对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有关。研究结果已被编入中医教材并于1991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谢竹藩

二、补肾抗衰老研究
在抗老防衰方面,他意识到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对于中医在老年病防止方面的理论和经验,应该努力发掘,尤其是对中医强调的“治未病”思想应予发扬。他认为人体衰老的主要中医机理是肾虚,补肾是延缓衰老、防治多种老年病的重要法则,因此特别重视补肾的抗老防衰作用。90年代研究补肾名方五子衍宗丸,发现该方能改善一些与衰老有关的症状,并进一步通过细胞培养证明方中的主药枸杞子有延缓衰老的功效。该项研究工作于2006年获得教育部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
谢竹藩

三、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研究
谢教授认为要使中医走向世界,首先须解决中医名词术语英译问题。他从1978年起就开始钻研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译。1987年他接受卫生部交给的任务—为《汉英医学大词典》的中医部分逐条修订和定稿,因工作出色,受到特殊奖励。该书出版7年后其中医部分不断得到读者的好评,1994年他再次受到卫生部的嘉奖。
1999年他接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託进行的“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标準化”的科研课题后经过四年的苦心钻研,终于提出制定标準的理论和具体方案,2003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有关专家评审通过。根据此方案出版的《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2004)被世界卫生组织(WHO)选定为制定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準的参考书。谢竹藩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于2005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四、编着出版英文中医书籍
在对外交流中,谢竹藩教授除用英文在国际上发表大量论文、为他人编写的书籍撰写部分篇章以及编写多本汉英中医词典外,还用英文编着出版了五本中医书籍,其中四本均广泛获得好评。Lectur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中医学讲义》)(1983)在英国杂誌上有评论认为该书“具有权威性,内容精确,……是现有大量中医书籍中可入选为最有价值的一本”与廖家桢教授合着的Traditional ChineseInternal Medicine(《中医内科学》)(1993)于1995年被中医药管理局外事司和中国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评选为优秀推荐书目,并与1996年由德国学者译为德文在德国出版。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实用中医学》)(2000)被译为葡萄牙文和义大利文,分别在巴西和义大利出版(2008)。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Medicine(《中医学导论》)(2010)有书评指出“该书流畅易懂,谢教授为当代西方读者提供了一本具有最高专业水平的方便实用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