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中医药基础

中医药基础

中医药基础

《中医药基础》是2011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医药基础
  • ISBN:9787502558864
  • 页数:306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06-01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中医药基础》介绍了中药高级工必备的中医学、中药学、方剂与中成药方面的基础知识;记载383味中药材的性能、套用(其中重点介绍200味),及190种方剂、中成药(其中重点介绍126种)。适合高职中药类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作为中药企业员工培训教材。

目录

第一篇中医学基础知识第一章中医学理论概说1
第一节中医史常识1
一、中医四大经典着作1
二、“药王”孙思邈2
三、《新修本草》2
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
五、金元四大家2
六、李时珍和《本草纲目》2
七、清代名医叶天士2
第二节中医理论简介2
一、中医怎样认识人体2
二、中医怎样认识疾病3
三、中医怎样诊治疾病3
第三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4
一、整体观念4
二、辨证论治5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6
第一节阴阳学说6
一、阴阳的概念6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7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套用8
第二节五行学说9
一、五行与五行学说的概念9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0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套用11
第三章脏腑经络学说13
第一节脏腑学说13
一、五脏13
二、六腑22
三、脏腑之间的关係24
第二节经络学说28
一、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28
二、十二经脉30
三、奇经八脉31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套用33
第四章气血津液学说35
第一节气35
一、气的概念35
二、气的来源35
三、几种重要的气的生成、分布与功能35
四、气的功能37
五、气机37
第二节血37
一、血的概念37
二、血的生成38
三、血的运行38
四、血的功能38
第三节津液38
一、津液的概念38
二、津液的生成38
三、津液的输布与排泄38
四、津液的功能39
第四节气血津液的相互关係39
一、气和血的关係39
二、气和津液的关係40
三、津液和血的关係40
第五章病因与病机42
第一节病因42
一、六淫42
二、疠气45
三、七情46
四、饮食47
五、劳逸48
六、其他病因48
第二节基本病机49
一、邪正盛衰病机49
二、阴阳失调病机50
三、气血津液失常病机51
第六章诊法53
第一节问诊53
一、问寒热53
二、问汗54
三、问疼痛55
四、问饮食口味56
五、问二便57
六、问睡眠58
七、问经带59
第二节望诊60
一、望神60
二、望色60
三、望形态62
四、望舌62
第三节闻诊65
一、听声音65
二、嗅气味67
第四节切诊67
一、脉诊68
二、按诊70
第七章辨证72
第一节八纲辨证72
一、表里辨证72
二、寒热辨证74
三、虚实辨证75
四、阴阳辨证76
第二节气血津液辨证78
一、气病辨证78
二、血病辨证80
三、气血同病辨证82
四、津液辨证83
第三节脏腑辨证84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84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88
三、脾与胃病辨证91
四、肝与胆病辨证94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98
六、脏腑兼病辨证101
第四节六经辨证简介105
一、太阳病105
二、阳明病105
三、少阳病106
四、太阴病106
五、少阴病106
六、厥阴病106
第五节卫气营血辨证简介106
一、卫分证107
二、气分证107
三、营分证107
四、血分证107
第八章防治原则108
第一节预防原则108
一、未病先防108
二、既病防变109
第二节治疗原则109
一、扶正祛邪110
二、标本先后111
三、正治与反治111
四、病治异同112
五、调整阴阳113
六、因人、因时、因地制宜113
第二篇中药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中药的性能115
第一节四气五味115
一、四气115
二、五味116
三、四气与五味的关係116
第二节升降浮沉116
第三节归经117
第二章中药的套用119
第一节配伍119
第三节中药的用量121
一、用量的概念121
二、确定用量的依据121
三、中药的计量单位122
第四节中药的煎服法122
第三章解表药125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125
麻黄125
桂枝125
香薷126
紫苏叶126
生姜126
荆芥126
防风127
羌活127
细辛127
白芷128
苍耳子128
辛夷128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129
薄荷129
蝉蜕129
牛蒡子130
桑叶130
菊花130
葛根131
柴胡131
升麻132
其他解表药132
藁本西河柳(柽柳)鹅不食草蔓荆子
木贼淡豆豉浮萍
第四章清热药133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133
石膏133
知母133
栀子134
淡竹叶134
芦根134
天花粉135
夏枯草135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136
黄芩136
黄连136
黄柏137
龙胆草137
苦参137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138
金银花138
连翘138
蒲公英139
紫花地丁139
大青叶139
板蓝根139
青黛140
白头翁140
射干140
山豆根140
穿心莲141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141
生地黄141
玄参142
牡丹皮142
赤芍142
第五节清退虚热药143
青蒿143
地骨皮143
其他清热药143
密蒙花谷精草青葙子决明子鸭跖草
白鲜皮秦皮贯众野菊花重楼拳参
漏芦土茯苓鱼腥草大血藤败酱草
木蝴蝶马勃马齿苋半枝莲半边莲
白花蛇舌草白蔹鸦胆子熊胆山慈菇
地锦草金果榄绿豆千里光四季青
金荞麦水牛角紫草白薇胡黄连
银柴胡
第五章泻下药147
第一节攻下药147
大黄147
芒硝147
第二节润下药148
火麻仁148
郁李仁148
第三节峻下逐水药148
甘遂149
巴豆149
牵牛子149
其他泻下药150
番泻叶芦荟京大戟红大戟
芫花千金子商陆狼毒
第六章祛风湿药151
独活151
威灵仙151
川乌151
蕲蛇152
木瓜152
防己152
秦艽153
桑寄生153
五加皮153
其他祛风湿药154
狗脊草乌千年健乌梢蛇金钱白花蛇
海桐皮海风藤青风藤伸筋草松节
络石藤豨莶草地枫皮石南藤忍冬藤
老鹳草徐长卿常春藤丁公藤接骨木
樟木闹羊花
第七章化湿药156
广藿香156
砂仁156
豆蔻157
苍朮157
厚朴157
其他化湿药158
佩兰扁豆花草豆蔻
第八章利水渗湿药159
茯苓159
薏苡仁159
猪苓160
泽泻160
车前子160
滑石160
木通161
金钱草161
茵陈161
其他利水渗湿药162
通草灯心草扁蓄瞿麦
粉萆薢香加皮枳椇子
第九章温里药163
附子163
乾姜163
肉桂164
吴茱萸164
其他温里药165
丁香小茴香高良姜
八角茴香荜澄茄山柰
第十章理气药166
陈皮166
枳实166
木香166
沉香167
薤白167
香附167
青皮167
川楝子168
其他理气药168
紫苏梗化橘红枳壳川木香檀香
乌药玫瑰花白梅花(绿萼梅)
玳玳花厚朴花香橼九香虫
第十一章消食药170
山楂170
麦芽170
神曲170
莱菔子171
鸡内金171
第十二章驱虫药172
使君子172
苦楝皮172
槟榔173
第十三章止血药174
小蓟174
地榆174
白茅根174
棕榈175
白及175
蒲黄175
茜草176
三七176
艾叶176
其他止血药177
槐花(槐米)侧柏叶苎麻根仙鹤草
藕节松花粉降香花蕊石
第十四章活血化瘀药178
川芎178
延胡索178
郁金179
乳香179
没药179
丹参179
红花180
桃仁180
益母草180
牛膝181
莪术181
其他活血化瘀药182
月季花王不留行穿山甲土鳖虫水蛭
斑蝥自然铜骨碎补苏木皂角刺
鸡血藤泽兰三棱姜黄西红花
马钱子儿茶刘寄奴凌霄花五灵脂
卷柏马鞭草紫荆皮
第十五章化痰止咳平喘药184
第一节温化寒痰药184
半夏184
天南星185
旋覆花185
白前185
第二节清化热痰药185
川贝母186
浙贝母186
瓜蒌186
竹茹187
竹沥187
昆布187
桔梗187
第三节止咳平喘药188
苦杏仁188
紫苏子188
百部189
紫菀189
款冬花189
马兜铃189
枇杷叶190
桑白皮190
其他化痰止咳平喘药190
金佛草胖大海海藻天竺黄葶苈子
瓦楞子礞石洋金花
第十六章安神药192
第一节重镇安神药192
硃砂192
磁石192
琥珀193
第二节养心安神药193
酸枣仁193
柏子仁193
远志194
其他安神药194
龙骨合欢皮合欢花首乌藤灵芝
第十七章平肝息风药195
第一节平肝潜阳药195
石决明195
牡蛎195
代赭石196
第二节息风止痉药196
羚羊角196
钩藤196
天麻197
牛黄197
地龙197
全蝎198
僵蚕198
其他平肝息风药199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