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敬畏:领导干部必须坚守的信仰底线

敬畏:领导干部必须坚守的信仰底线

敬畏:领导干部必须坚守的信仰底线

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心存敬畏,才会“思”而出乎理智、“做”而有所顾忌、“行”而不忘法纪。敬畏不是缚住手脚的谨小慎微,不是不思进取的循规蹈矩,而是政治上的成熟,是为官者应有的胸襟和作风。本书针对政界从上至下掀起的这一风潮,从敬畏自然、民意、组织、法律、规矩、道德、伦理、知识、历史、生命十个方面,依次阐述了为政者应敬畏和坚守的信仰底线、行为準则及践行途径,是国内目 前第一本全面深入探讨“敬畏”这一话题的官德修养读本。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敬畏:领导干部必须坚守的信仰底线
  •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 页数:198页
  • 开本:16
  • 作者:陈建辉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212065324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民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佳教材。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配套学习读本。
针对李源潮、赵乐际等中央领导人讲话、座谈会中频频强调的“敬畏”,本书第一时间将其精髓提炼、深化,是国内第一本全面深入探讨“敬畏”话题的官德修养读本。

作者简介

陈建辉,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现任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人才研究会理事、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工作专家。
曾任安徽省霍山县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县长。
主要研究领域有:人才学理论、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和社会保障。
相关出版着作有:《大师也解决不了的中国管理问题》《人才强国战略论》《我国转型期的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管理思想百年脉络》等。

媒体推荐


领导干部要敬畏组织、敬畏权力、敬畏人民、敬畏法纪。
——中央组织部部长 赵乐际

每一个领导岗位,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重大职责,都是一份重託,我们必须胸怀敬畏之心,必须以诚惶诚恐的心情、大恭大敬的姿态对待。无数事实说明一个简单道理:面对岗位,你不敬畏它,它就抛弃你!
——湖南省武汉市委书记 阮成发
对待纪律,要有敬畏之心。作为领导干部,一是要严守纪律底线,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坚决反对各种非组织行为。
——四川省德阳市委书记 李向志
有所敬畏、不无所忌惮。加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刻认识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在权力面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安徽省宣城市委书记 童怀伟

图书目录

第一章敬畏自然
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
按客观规律办事,反思“人定胜天”
天灾or人祸,“美丽中国”何时梦圆?
“拿来主义”现实版:矿产资源过度开採
病是吃出来的:莫再嗜好各种山珍海味
避免揠苗助长重演:慎用各种抗生素和催化剂
别让大工程、大项目存在大隐患、大麻烦
退耕还林,退田还草,退圩还湖
第二章敬畏民意
“民众路线”是永不过时的法宝
拆、转、移:出发点要为民考虑
从“绿坝”到“救市”:别让“父爱主义”泛滥
黄灯处罚规则、听证会:决策前听听民众声音
火化、平坟:“为民做主”不能强制
为何上访、群体事件高烧不退、回应乏力
改变“宣传作风刻板化,舆论控制粗暴化”
去除社会阶层板结化:减少贫富差距与教育不公
第三章敬畏组织
让“任人唯贤”列首位
走出“带病提拔”的怪圈
从“少数人选少数人”到“多数人选多数人”
避免“有组织、有目的走形式”
民主集中制:从“一言堂”到“群言堂”
央企高管不能成为失意高官的安慰奖和补偿品
事业单位改制:改革允许失败,不允许腐败
卖编制:警惕事业单位岗位交易化、市场化
第四章敬畏法律
立法不能太有随意性和朝夕令改
不能让法律的形式重于内容
防止“公共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制化”
“消极执法”要追责:心态的缺失更是岗位的缺失
“钓鱼执法”何时休:莫再践踏文明执法底线
别让所谓“管理”等于罚款或收费
不能让“权大于法”成为中国特色
执法要过“人情关”
第五章敬畏规矩
“原则”难坚守,“原则上”易突破
“显规则”淡化,“潜规则”盛行
抄近道:找捷径反而误入歧途
钻空子: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插队陋习:折射规则意识的欠缺
标準模糊:没有量化,就没有管理
热炉法则:预先警告、人人平等、一触即烫、不留空隙
第六章敬畏道德
守住道德的底线
浪费是显现的腐败
敛财疯狂猖獗何时休
行贿理直气壮是一种悲哀
受贿心安理得,总会变成坐牢无比忐忑
索贿巧立名目让人深恶痛绝
官场“黑社会化”或“準黑社会化”
95%的贪官有情妇,私生活混乱
第七章敬畏伦理
孝是政治制度设计的起点
养儿“防老”还是“坑爹”?
忠于配偶利于考德监督
手足情深要珍惜
上下级之间要互相尊重
与同事要搞好团结
交友结朋要慎重
身在其位,少抱怨、多做事
第八章敬畏知识
科学家更值得让人尊敬
重视专家意见,不强推行政意志
进一步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待遇和生活环境
引进一个人才,凝聚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
发挥专家委员会、政府顾问团的智囊作用
引才引智是世界潮流
第九章敬畏历史
思过、担责:古代“罪己诏”的现实意义
充分借鉴历史上成功的做法
顺应历史潮流,不要因循守旧
工作要有长远规划,避免短期化工程
踏实办事,不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接力发展,不随意推倒前任工作
新官要敢担当,理旧账
第十章敬畏生命
自爱,才能爱人
多少机关干部处于抱病或亚健康状况
干部上岗的第一关就是“酒精考验”?
让抑郁症走开,呵护自我心理健康
远离求神拜佛,敬畏科学信仰
珍爱专业、兴趣、特长,不为权力折腰
敬畏那支笔:赢得生前身后名

序言

有个办企业的老同学跟我说,现在做事怎幺这幺难。老同学当年辞去省直机关公务员身份,下海创业,十多年惨澹经营,事业略有所成。他说企业经营最大的难处在于和基层领导干部打交道,在他眼里,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很坏,没有道德底线,浑浑噩噩、吃喝玩乐,求他们办点份内之事,要幺索拿卡要,要幺推诿扯皮。
老同学所说的没有道德底线的领导干部并非个例。今天,你打开网路、电视或报纸,如果看到某些领导干部谎话连篇、贪污腐败、索贿受贿、卖官鬻爵、权钱交易、良知泯灭、私慾横流、寡廉鲜耻、人伦颠倒,你也许见怪不怪,对这些无所畏惧的领导干部早就习以为常。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至少有30名厅局级以上的领导干部因各种腐败而下马;很多机关事业单位因为“三公经费”离谱而遭质疑、遭查处;萝蔔招聘、违规进人、用人腐败时有发生。官德沦丧不仅败坏了党风、政风,也导致了社会道德滑坡,败坏了世风。
古今中外,无论是繁荣经济、发展民生,还是救亡图存、振兴民族,敬畏总是绕不开的话题。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史记·鲁周公世家》曰:“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韩愈于《贺太阳不亏状》中曰:“陛下敬畏天命,克己脩身。” 西方《圣经》有云:“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进入21世纪,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意识到敬畏态度对领导干部的重要性。李克强表示要“以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政府,去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俞正声提出了要 “敬畏法律,敬畏组织,敬畏人民,敬畏舆论”的“四个敬畏”要求。刘云山指出“对人民民众要有敬畏之心”。
敬畏不仅仅是口号,而且是国家领导人希望广大领导干部树立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敬重态度。“敬”是内心对神圣事物的敬重,而不是外在因素的强迫;“畏”不是一般的畏惧,而是心服,是敬服。只有广大领导干部对改革、对发展、对稳定有畏惧感,各项事业才能朝着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方向发展;才能朝着建设美丽中国的方向发展。
领导干部的敬畏不同于老百姓的敬畏。老百姓也有敬畏,但是他们的敬畏更多源于对未知世界的不确定性,是对法律、制度、权力、财富、规则的畏惧。领导干部要敬畏,他们的行为具有很强的社会示範效应。党的优秀干部,如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等,无不怀着对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无比敬畏之心,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他们的精神和事迹感动了国人,激励着国人。但是,也有很多腐败分子一次次在挑战人们日益脆弱、日渐麻木的心灵。他们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道德生态。为此,有人把社会诚信缺失归结于官员诚信缺失,把社会道德低下视为官德滑坡导致。
领导干部要敬畏,并非仅仅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敬畏是灵魂自赎。有些领导干部敬畏缺失,思想涣散、价值迷失,不问苍生问鬼神,只顾磕头拜佛;有些领导干部敬畏缺失,无法化解内心的空虚、孤独和不安,产生了心累、烦躁、厌倦、抑郁、精神恍惚,有的甚至走向自杀之路。据调查,公务员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烦躁、心累、厌倦、抑郁、孤独、精神恍惚,仅2.88%的公务员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心理症状。另有数据显示,七成以上公务员受到睡眠问题的困扰,仅24.25%的公务员睡眠质量良好。有些领导干部亵渎了规则、迷信了权力,伤害了身体。很多领导干部反映没有幸福感。《2012中国公务员健康绿皮书》数据显示,在血脂异常、脂肪肝、超重/肥胖、骨质减少、血压增高、甲状腺异常、血尿酸升高、颈椎异常、空腹血糖增高9个指标方面,76.1%的公务员被检出至少有一项指标异常,公务员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与其说影响公务员身心健康的是工作压力,还不如说是权力欲望、成就欲望过高,是不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对事业、工作和生命缺乏敬畏之心。
敬畏不仅仅是思想理念,还应转化为具体行动。领导干部要敬畏的对象非常具体,既要敬畏自然,敬畏民意、敬畏组织、敬畏法律、敬畏规则,也要敬畏道德、敬畏伦理、敬畏知识、敬畏历史和敬畏生命。
有敬畏之心,不代表就有敬畏之实。领导干部要将敬畏之心付诸实施,还需要外在化条件,需要透明的玻璃屋。如果领导干部能在玻璃屋里思考、决策、行政和生活,受法律、媒体、民众的监督,他们就能学会敬畏,懂得去敬畏。
“敬畏”这个话题很複杂,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释清楚。本书从构思、框架设计到写作,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其间,林少波先生和我度过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他陪我神侃,陪我讨论,帮我蒐集资料、提炼观点、组织语言,允许我犯懒,允许我出尔反尔,但不允许我泄气。在他的催促和支持下,稿子终于出手了。在此,向林少波先生表示谢意和敬意。

陈建辉
2013年6月2日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