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

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

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

《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是201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
  • 外文名:An Unquiet Mind: A Memoir of Moods and Madness
  • 类型:传记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213055355
  • 译者:聂晶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页数:208页
  • 开本:16
  • 品牌:湛庐文化

内容简介

唯一一本以躁郁症患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撰写的权威之作。
获多项大奖。
本书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超过20周,获《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图书大奖,全球15种语言发行。
掀起变革浪潮。
本书极大改变了整个社会对心理病患持有的偏见,掀起了一次超越偏见、接纳心理病患的浪潮,更推动美国国会立法实现了心理病患的保险平权制度。
适读人群广泛。
本书适读人群广泛,包括心理学爱好者、躁郁症患者及其亲友、医务工作者及大众读者。
杰米森“躁郁天才”四部曲之一。
湛庐文化出品。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全球躁郁症研究顶尖权威、超级畅销书作家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以躁郁症患者和研究者双重身份撰写的权威之作,为我们细腻呈现了自己从少女时代起与躁郁症纠缠的心路历程。作者杰米森记录了自己从第一次躁郁症发作,到本书完成的近30年时间中,与躁郁症共处的点点滴滴。呈现的是一种完全发自内心的感悟和体验,让一个深受躁狂和抑郁双重情感障碍折磨的病人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看到一个游走在兴奋和低沉边缘的痛苦灵魂,帮我们真正走进躁郁症病人的内心。作为一个躁郁症患者,杰米森是如何成为了躁郁症专家?躁郁症患者的身份给了她怎样的困扰与帮助?她又为躁郁症患者们做了些什幺?本书将一一解答。因为杰米森的勇气与坚持,不仅可以帮助病患正确看待自己,还极大地改变了整个社会对心理病患持有的偏见,掀起了一次超越偏见、接纳心理病患的浪潮,更推动美国国会立法实现了心理病患的保险平权制度。本书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超过20周,获《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图书大奖,全球15种语言发行。本书是杰米森“躁郁天才”四部曲之一,其他三本分别为《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下)《天才向左,疯子向右(上):躁郁症与伟大的艺术巨匠》《天才向左,疯子向右(下):躁郁症与影响世界的人》。

作者简介

[美]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
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 (Kay Redfield Jamison)
世界躁郁症研究领域顶尖专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教授,情感障碍中心主任;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荣誉教授;加拿大心理协会荣誉主席及董事会成员。
荣获美国及全球诸多科学奖项:1995年,美国心理卫生协会(NMHA)威廉斯蒂伦奖;1996年,美国自杀预防基金会研究大奖;1999年,精神健康社区领袖奖;2001年获选麦克阿瑟奖;2002年获选哈佛大学杰出学者;2003年获选牛津大学利奇菲尔德学者奖。曾入选“全美最佳医生”行列,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之医界英雄”。
为躁郁症正名的医界英雄。从15岁躁郁症初次来袭,到如今的世界级权威地位,杰米森用自己的努力,为更多躁郁症甚至精神疾病患者赢得了关注和理解,将"疯子"的铭牌从精神疾病的大理石墙面上敲凿下来。“无论结果如何,大声疾呼都比继续保持沉默更好!” 因为杰米森的勇气与坚持,不仅可以帮助病患正确看待自己,还极大地改变了整个社会对心理病患持有的偏见,掀起了一次超越偏见、接纳心理病患的浪潮,更推动美国国会立法实现了心理病患的保险平权制度。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躁郁症回忆录,同时蕴涵丰富的医学知识、深沉的人性以及优美的词句……有时像诗一般含蓄,有时直率,但永远诚实无欺。
——《纽约时报》

作者避开了深奥的专业术语,釐清了令人难懂的精神病学理论,以炙热、感性及真实的笔触,创造出心理经验的毁灭与肆意、明亮与晦暗。
——《泰晤士报》

杰米森坦白地以她的疾病、她的生命以及她的聪明才智,来传达其中的欢愉和愤怒……确实杰出无比!
——《华盛顿邮报》

杰米森毫无保留,她那文学式的告白是“勇气”的最佳标桿。
——《人物》

名人推荐

一个充满勇气的灵魂,不断游走于极度亢奋和麻木压抑之间……本书对此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
——詹姆斯·沃森(DNA之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从第一页起,我便被这本书深深吸引,它所透露出的勇气、智慧与美妙,使其在有关躁郁症方面的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
——奥利弗·萨克斯(着名精神病学专家,畅销书《错把妻子当帽子》作者)

这本书让我更深入地去理解我患躁郁症的女儿。许久以来,我的家庭一直生活在这种疾病的阴影下,简直混乱不堪。这本书让我看到我女儿的内心,给我新的知识,让我和家人都更有信心地期待女儿的康复。
——亚马逊书店网友评论

多年来与躁郁症搏斗,我一直陷入深深的孤独之中。没有任何人理解我,在我情绪的反覆跌宕中,大部分人离我远去。在我的精神科医生建议下,我读了这本书。我不再是孤单的。杰米森是一位沉默的朋友、战友,给予我所渴望的心理安慰,并让我更充分地理解自己的病情。
——亚马逊书店网友评论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飞向无垠的苍穹
童年、家庭以及初次邂逅躁郁症
01与日共游
02生命的一课
第二部分
恼人的疯狂
挣扎在情绪的两极之间
03心灵之翼
04怀念土星
05死亡的召唤
06纯男性俱乐部
第三部分
以爱为药
爱情与爱人之死
07军官与绅士
08那天下雨了
第四部分
躁郁之心
医学、伦理与观念
09爱情注视下的疯狂
10谈及疯狂
11可怕的双螺旋
12行医资格
13情绪人生
尾声
译者后记

后记

之所以承接这本书的翻译工作,完全是因为对躁郁症这种疾病的好奇。
在当今这个格外令人浮躁和沉重的时代里,患抑郁症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其流行程度甚至超过了感冒和发烧。可有趣的是,那些一个个声称自己得了抑郁症而跑进心理诊所的来访者当中,10箇中有8个却根本连一条抑郁症的诊断标準都够不上。所以,我们这些心理谘询工作者常常会打趣地说,自己看了好几十个“抑郁症”患者,可连真正的抑郁症状都没有看到。
后来,看到了这本书,才翻了几页就被作者生动的描述吸引住了。与书本上僵死的诊断标準和症状描述不同,本书呈现的是一种完全发自内心的感悟和体验,让一个深受躁狂和抑郁双相情感障碍折磨的病人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可以立体而又直观地看到一个游走在兴奋和低沉边缘的痛苦灵魂。
儘管已经从事了将近5年的心理谘询和治疗工作,其间也接待过形形色色的各种来访者,但是毫不夸张地说,我是在认真读完这本书之后,才感到自己真正理解了什幺是躁郁症,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躁郁症病人的内心。所以,儘管本书并未涉及过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巧,但是我相信它仍然能够为众多的心理学临床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帮助和启迪。正如一位心理治疗师前辈所说的那样,对病人的理解远比技术更加重要。
接下来就是艰苦的翻译过程。不得不说,本书作者的语言不但生动而且华美,这在阅读的时候固然令人赏心悦目,但是作为译者,要将它不失本意地转换为同样流畅灵动的中文,却实在是难如登天。所幸我得到了许多心理学同仁的帮助:高隽、秦漠和王雨吟对我的英文理解和把握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易春丽和黄峥为我提供了有关医学专业知识辞彙的矫正,夏海伟和李松蔚则帮助我审校了全文。儘管得到了朋友们的大力协助,但是由于能力有限,在翻译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还望读者们海涵。
最后,希望所有阅读本书的朋友都能够从中有所收穫。

序言

为什幺不说出真相呢?

现在是凌晨两点钟。因为处于躁狂期,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疗中心在我眼中也别具吸引力。大约20年前的那个秋日早晨,这所医院平时看上去冷漠乏味的几座建筑,成为我纤细敏感神经的注意焦点,剧烈地扰动着我的神经系统。我的鼻毛隐隐刺痛,汗毛根根竖起,眼睛飞快地转动游弋,吸取着周遭的一切信息。我开始奔跑,并不是真跑,但是像奔跑一样快速和兴奋,在医院的停车场上来回飞奔,想要用尽我那无穷无尽、让人不得安宁的神奇能量。我急速地奔跑,慢慢陷入疯狂。
站在我身旁的男人是医学院的一位同事,早在一个小时之前,他就停止了奔跑,而且不耐烦地声称自己已经筋疲力尽了。一个神志清醒的人当然不会对此感到惊讶:通常意义上的昼与夜的区分在我俩身上早已经消失了,无休无止的饮酒作乐、大笑争吵,即便不是致命的,也无疑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这个时间,我们本该正常睡觉或是工作,本该发表论文而非自毁前程,我们本该阅读杂誌、设计图表,或是画些没人看的科学曲线图。
忽然,一辆警车开了过来。儘管处于神志并不十分清醒的状态,我仍能看到一个警察走下了车,将手放在他的佩枪上。“在这种时候围着停车场跑圈,你究竟想要乾什幺?”他开口问道。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问题。我仅凭自己当时凌乱分散的判断力也明白,要解释清楚我们这样诡异的行为实在很困难。幸好我的这位同事脑筋转得比我快得多,试着将问题的答案引向直觉本能和世俗的刻板印象,他说道:“我俩都是精神病学教授。”警察看看我们,笑了,然后开着警车渐行渐远。
精神病学教授的身份解释了一切。
就在我签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聘书,担任精神病学系的助理教授后1个月内,我就已深陷疯狂境地。那是1974年,我28岁。之后不到3个月我便因躁狂发作而变得判若两人,并开始了一场漫长而又代价巨大的对抗药物治疗的个人战争。而可叹的是,就在几年后,药物却成为我极力鼓励病人採用的治疗方法。我的疾病,以及我与最终挽救了我的生命与神志的药物之间的对抗,持续了很多年。
从我能够记事起,我便对自己的情绪充满恐惧,但偶尔有些时候,也会充满神奇的感激之情。儿时情感强烈;小女孩时性情多变;青春期时则首度经历了严重的抑郁发作;步入职业生涯后,我更是被躁郁症无情的周期循环紧紧缠身。既是由于本身需求也是由于学术倾向,我最终选择了情绪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这是我所知道的唯一能了解并接受自己病情的途径,也是我唯一知道的、能试着让自己和其他患有情感障碍疾病的人有所不同的方式。这个数次差点儿要了我性命的疾病,每年真的要夺取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而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不但年轻,而且死得毫无必要,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拥有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想像力与天赋。
中国人相信,要控制野兽,你就必须先美化它。我恰恰在对抗躁郁症的过程当中,以某种奇怪的方式验证了这一点。躁郁症是个既迷人又足以致命的同伴与敌人,我发现它那充满诱惑力的複杂性中,浓缩了人性中最精緻最危险的特质。为了与它抗争,我必须首先认识它所有的面貌和无尽的伪装,了解它真正的以及被想像出来的力量。
刚开始时,我认为这种疾病不过是由于自己一向反覆无常的情绪、精力和热度过了头,所以在很多时候我给了它太多的权利和空间;再加上我相信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调控自己日渐增长的暴躁情绪,所以在一开始的10年当中,我没有寻求任何的治疗。即便我的状况在临床上已经变得十分紧急,我仍然一再拒绝接受药物的帮助。而不论是我的培训督导还是临床研究专家,都曾告诉过我,药物是能够有效控制我自身疾病的唯一方法。
我的躁狂发作,至少在它早期温和发作的时候,绝对是一种令人迷醉的状态。它带给我极大的快感,无可比拟的思潮涌动以及源源不绝的能量,让我可以把各种新奇的想法转变成文章和项目。而药物,不仅仅会切断这种快速流逝、宛若遨游天际一般的美妙时光,更会带来让人无法忍受的种种副作用。我花了很多年才开始认识到,失去的时光、毁掉的人际关係是无法找回的,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常常是无法弥补的,而当死亡和疯狂成为唯一的选择时,从药物的控制中解脱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我与自己的这场战争是如此不同寻常。在治疗躁郁症方面,我们所面临的最大的临床问题并非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事实上,确实有,而是病人通常拒绝採用。更糟的是,由于缺乏信息、医疗建议不足、害怕玷污名声或是担心生活和职业遭受打击,人们根本不寻求治疗。躁郁症歪曲了我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多时候甚至会摧毁了我们求生的渴望。究其根源来说,这种疾病是生理性的,而我们却可以在心理上体验它。这种疾病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一方面为我们带来快乐,并使我们拥有异于他人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带来无法忍受的痛苦,以及偶尔发生的自杀。
我很幸运,自己不但没有死于这种疾病,而且得到了最好的医疗看护,以及朋友、同事和亲人的帮助。也正因为如此,我开始尽最大的可能,尝试将自己的患病经历展现在我的研究、教学、临床实践以及宣传工作当中。通过写作和教学,我希望能够提醒我的同事们,这种反覆无常的疾病看似矛盾的核心,既可能夺人性命,也可能带来无比的创造力;而对于其他人,我则希望能够改变公众对于一般性精神疾病,特别是躁郁症的态度。很多时候,要把学科知识与更为现实的个人情绪体验交融在一起,实在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情。但是,也正由于摆脱了情绪的束缚,以更深邃的临床科学眼光来看待这一切,我才能够最终过上我期待的自由生活,并拥有必要的经验来增进大众对躁郁症的认知,以及辅助自己的临床工作。
对于如此直白地在书中描写躁狂、抑郁以及精神病对我的侵袭,并承认自己需要持续的药物治疗,我确实也有很多的担心。出于显而易见的资格认证和医院特权方面的原因,临床医生一直不愿意将他们的精神问题公之于众。这些担心通常都会被认为是合理和正当的。我也并不知道,如此公开地探讨此类话题,会对我的个人和职业生涯造成怎样的长期影响,但是,无论结果如何,大声疾呼都比继续保持沉默更好。我已经厌倦了隐瞒,厌倦了压抑和控制自己的能量,厌倦了伪善,也厌倦了藏着掖着行事。一件东西,该是什幺样子,就是什幺样子。不论以何种程度掩藏在什幺标题之下,或是以任何辞彙来描述,谎言仍然是谎言。即使出于无奈和必须,也仍然是谎言。
虽然我仍然担心自己公开病情的决定会带来什幺,但是超过30年的躁郁症病龄至少带给我一个好处,那就是让我明白,似乎没有什幺困难是不能克服的。这就像是在切萨皮克的暴风雨中横穿海湾大桥(Bay Bridge),人们也许会逡巡不前,但是已无法掉头。我发现自己不可避免地从罗伯特·洛威尔的经典问题中获得些许安慰:“那幺,为什幺不说出真相呢?”

编辑推荐

一本感情真挚、充沛,同时充满客观、冷静观察的作品。
获多项大奖。
本书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超过20周,获《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图书大奖,全球15种语言发行。
适读人群广泛。
本书适读人群广泛,包括心理学爱好者、躁郁症患者及其亲友、医务工作者及大众读者。
杰米森“躁郁天才”四部曲之二。
湛庐文化出品。

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爱让我安心
02紫丁香与罗马戒指
第二部分最后一杯香槟
03不完整的部分
04流星雨
05星光的欣喜
第三部分失去
06野花与花岗岩
07哀悼与忧郁
08莫名的色彩
译者后记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