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双向障碍

双向障碍

双向障碍:是指一类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抑郁发作与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交替出现,或躁狂抑郁混合发作为特徵的一类精神障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双向障碍
  • 套用学科:心理学
  • 套用範围:临床与谘询心理学

概念

双相障碍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也称双相心境(情感)障碍,指发病以来,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种心境障碍。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覆发作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临床表现

躁狂状态

异乎寻常的心情高兴,轻鬆愉快,无忧无虑,笑容满面,兴高采烈,没有难事(情感高涨),有人表现为一点小事或稍不随意就大发脾气(易激惹),在严重的易激惹情况下可能出现冲动行为。
思维联想加快,言语增多,一句接一句,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内容丰富,诙谐幽默(思维奔逸),患者自身感到脑子变得非常灵敏、聪明、反应迅速。自我感觉良好,夸大自己的能力、财力、地位,认为自己有本事,可以做大事、挣大钱(夸大妄想)。
患者活动多,好交往,好管闲事,要干大事,要做许多事,不停忙绿(意志行为增强)。精力旺盛,睡眠需要减少,不知疲倦。做事有头无尾,易被周围发生的事吸引而转移注意力(随境转移),对结局过于乐观、行为草率、不顾后果。好花钱,追求享乐,随意挥霍。易与周围发生冲突,产生冲动行为。性慾增强、性行为轻率。
躁狂状态时,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通常对自己病情没有认识能力,即对自身疾病无自知力。情感高涨或易激惹是躁狂状态特徵性表现,伴随思维奔逸、意志行为增强。表现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即情绪、内心体验、意志行为之间协调一致,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严重时可表现出不协调症状,言语凌乱、行为紊乱,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抑郁状态

核心症状 :
①情绪低落,心情低沉、郁闷、悲伤、不开心,对今后感到没有信心,没有希望,甚至悲观绝望,出现自伤自杀观念和行为。
②兴趣缺乏,患者对什幺都没兴趣,对以前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也失去兴趣,整日生活懒散,行为被动,离群索居。
③快感缺失,患者内心没有轻鬆愉快的感觉,不能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疲乏无力,精力下降。
伴随的其他心理症状:
①焦虑是抑郁症非常常见的症状,表现过度的担心多虑,胆小害怕,紧张不安,犹豫不决,心情烦躁,感到心悸、胸闷、憋气等躯体不适。
②精神运动迟滞时表现思维迟缓,行为迟缓。
③激越时表现脑子不停地想事,极度烦躁,坐立不安,不能自控。
④自责自罪,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有许多过错,什幺都做不了,是一个没用的人,是家人的负担。
⑤严重时悲观绝望、自伤自杀观念和行为、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⑥注意力下降,记忆力下降。
躯体症状 睡眠紊乱,严重失眠(入睡困难、早醒、睡眠浅、多梦),食慾紊乱,没有食慾,精力不足,疲乏无力,性功能下降,体重下降,多种躯体不适感,症状在晨间加重。

混合状态

指在同一时间段内(至少持续两周),同时存在躁狂和抑郁的表现,如抑郁心境下表现出言语和活动增多,躁狂状态下表现烦躁不安,精力不足等,有时躁狂和抑郁在一天内快速转换。

发病原因

生物学因素

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异常;
5-羟色胺(5-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誌;
去甲肾上腺素 (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
多巴胺(DA) 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
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在血浆和脑脊液中水平降低;
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
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遗传学因素

调查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障碍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中发病率高数倍,血缘关係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遗传学方面,不少学者探讨了与双相障碍可能有关的标记基因,但尚无确切可重複验证的结果,双相障碍的易感基因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有关双相障碍遗传方式倾向为多基因遗传。

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係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
总体来说,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遗传因素的影响可能较为突出。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①以心境稳定剂治疗为主,心境稳定剂可以治疗和预防发作,在心境稳定剂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联合其他药物;
②及时监测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根据情况调整药物,联合用药时,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躁狂状态 首选一种心境稳定剂治疗,根基病情需要,及时联合用药,联合另一种心境稳定剂,或抗精神病药,或苯二氮卓类;
④抑郁状态 在心境稳定剂基础上谨慎使用抗抑郁剂,选择转躁作用小的抗抑郁剂,治疗中权衡利弊,避免躁狂和抑郁来迴转换,拉莫三嗪、碳酸锂对治疗抑郁有效;
⑤混合状态 稳定情绪,使用丙戊酸盐,也可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⑥心境稳定剂 常用的有碳酸锂和抗抽搐剂两类,抗抽搐剂包括丙戊酸钠,丙戊酸镁,卡马西平,拉莫三嗪; ⑦抗精神病药 主要是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等)
⑧抗抑郁药 安非他酮,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再摄取抑制剂;
⑨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 如苯二氮卓类(安定等)、丁螺环酮等。

心理治疗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上心理治疗。识别和改善患者不良的认知模式、情绪和行为模式,提供危机干预,调整婚姻家庭中不利的心理因素,向患者和家属宣传疾病知识,以提高治疗疗效,提高社会适应性及改善社会功能,提高依从性、减少复发。治疗流派有支持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关係治疗和短程精神分析治疗。

综合治疗

治疗疗程树立长期治疗的理念,採用综合治疗。①急性治疗期 控制急性期症状如兴奋、抑郁等。疗程:一般6-8周;②巩固治疗期 巩固急性期治疗效果,防止症状波动。疗程:抑郁发作4-6月,躁狂发作2-3月,药物剂量一般维持原剂量不变。③维持治疗期 防止复发,恢复社会功能。在仔细观察下逐渐减少非心境稳定剂剂量。维持治疗应持续多久尚无定论,维持治疗的药物剂量和用药持续时间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因人而异,治疗方案个体化。多次发作者,可在病情稳定达到既往发作2-3个循环的间歇期或维持治疗2-3年后,边观察边减少药物剂量,逐渐停药。在停药期间如有复发迹象,及时恢复原治疗方案,缓解后给予更长时间的维持治疗期。发病年龄早,有阳性家族史者应维持治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