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生产率研究
《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生产率研究》是201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谷成。
基本介绍
- 书名: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生产率研究
- 作者: 李谷成
- ISBN:9787030272584
- 类别:图书 > 经济 > 中国经济
- 页数:204页
- 定价:46元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04-01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丛书名: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系列研究丛
内容简介
《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生产率研究》基于转型的视角,以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为理论框架,以生产前沿面方法为实证框架,注重从公认的经济学範式出发,藉助较先进的分析工具,由表及里,探讨转型期中国农业生产率特徵的形成机理和未来政策取向。研究内容包括农业的资源要素利用特徵、生产率增长的时空演变模式、行业基础和增长因素分析等。全书从微观家庭稟赋、巨观制度变迁、人力资本及可行能力方法的角度深入探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福祉的具体政策选择,为深入理解转型期中国是如何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依据。
目录
总序
序
第1章 导论
1.1 本书选题
1.2 研究目标
1.2.1 本书的问题界定
1.2.2 有待验证的几个假说
1.3 研究视角
1.3.1 基本假定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内容结构
1.4.1 全书框架
1.4.2 技术路线
1.5 理论甄审与研究综述
1.5.1 理论甄审与界定
1.5.2 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2章 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历史变迁与基本事实
2.1 单要素生产率变化及资源利用特徵
2.1.1 劳动生产率
2.1.2 土地生产率
2.1.3 对劳动和土地要素的替代
2.2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度量与分解的非参数框架
2.2.1 基于DEA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与度量
2.2.2 基于产出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图解
2.2.3 基于产出的规模效率图解
2.3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源泉的时空演变
2.3.1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2.3.2 时间演变模式
2.3.3 空间分布模式
2.4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收敛性检验
2.4.1 经济成长收敛性理论
2.4.2 σ收敛检验
2.4.3 绝对β收敛检验
2.4.4 条件β收敛检验
第3章 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行业基础
3.1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度量与分解的参数框架
3.1.1 基于SFA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与度量
3.1.2 随机前沿生产函式的具体设定
3.2 变数界定与数据处理
3.3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分解的行业基础讨论
3.3.1 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3.3.2 行业技术进步特徵
3.3.3 行业技术效率及其变化特徵
3.3.4 行业生产率增长分解与讨论
3.4 附录
第4章 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微观增长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变数界定、数据处理与理论分析框架
4.2.1 理论分析框架
4.2.2 数据说明
4.2.3 变数定义与预期假说
4.3 农业效率的微观影响因素实证与讨论
4.3.1 土地生产率与耕地规模的关係
4.3.2 劳动生产率与耕地规模的关係
4.3.3 农户成本利润率与耕地规模的关係
4.3.4 全要素生产率与耕地规模的关係
4.3.5 技术效率与耕地规模的关係
4.3.6 农户效率与家庭稟赋的关係
4.3.7 包括非农收入在内的农户效率的讨论
第5章 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巨观增长因素分析
5.1 转型期农村主要经济制度变迁历史回顾与性质分析
5.1.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扩散与稳定
5.1.2 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
5.1.3 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化进程
5.1.4 农村税费改革
5.1.5 农业公共支出强度变迁
5.1.6 农业开放程度变迁
5.1.7 其他主要经济制度变迁
5.2 模型、变数与数据
5.3 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实证估计和解释
5.3.1 第一阶段:1979~1984年
5.3.2 第二阶段:1985~1991年
5.3.3 第三阶段:1992~1996年
5.3.4 第四阶段:1997~2000年
5.3.5 第五阶段:2001~2005年
5.3.6 其他变数的表现与讨论
第6章 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生产率增长
6.1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6.1.1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发展
6.1.2 人力资本的内涵
6.1.3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6.2 人力资本投资的工具性价值
6.2.1 教育变数对人力资本的度量
6.2.2 人力资本的直接要素效应
6.2.3 人力资本的间接效率效应
6.3 人力资本投资的构建性价值
6.3.1 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反思
6.3.2 基于GDP增长与人类发展视角的两种发展观
6.3.3 人类发展视角下人力资本投资的构建性价值
6.3.4 对中国发展过程的启示
第7章 全书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全书总结
7.2 政策建议
7.3 创新和不足
7.3.1 创新之处
7.3.2 存在的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序
第1章 导论
1.1 本书选题
1.2 研究目标
1.2.1 本书的问题界定
1.2.2 有待验证的几个假说
1.3 研究视角
1.3.1 基本假定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内容结构
1.4.1 全书框架
1.4.2 技术路线
1.5 理论甄审与研究综述
1.5.1 理论甄审与界定
1.5.2 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2章 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历史变迁与基本事实
2.1 单要素生产率变化及资源利用特徵
2.1.1 劳动生产率
2.1.2 土地生产率
2.1.3 对劳动和土地要素的替代
2.2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度量与分解的非参数框架
2.2.1 基于DEA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与度量
2.2.2 基于产出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图解
2.2.3 基于产出的规模效率图解
2.3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源泉的时空演变
2.3.1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2.3.2 时间演变模式
2.3.3 空间分布模式
2.4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收敛性检验
2.4.1 经济成长收敛性理论
2.4.2 σ收敛检验
2.4.3 绝对β收敛检验
2.4.4 条件β收敛检验
第3章 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行业基础
3.1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度量与分解的参数框架
3.1.1 基于SFA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与度量
3.1.2 随机前沿生产函式的具体设定
3.2 变数界定与数据处理
3.3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分解的行业基础讨论
3.3.1 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3.3.2 行业技术进步特徵
3.3.3 行业技术效率及其变化特徵
3.3.4 行业生产率增长分解与讨论
3.4 附录
第4章 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微观增长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变数界定、数据处理与理论分析框架
4.2.1 理论分析框架
4.2.2 数据说明
4.2.3 变数定义与预期假说
4.3 农业效率的微观影响因素实证与讨论
4.3.1 土地生产率与耕地规模的关係
4.3.2 劳动生产率与耕地规模的关係
4.3.3 农户成本利润率与耕地规模的关係
4.3.4 全要素生产率与耕地规模的关係
4.3.5 技术效率与耕地规模的关係
4.3.6 农户效率与家庭稟赋的关係
4.3.7 包括非农收入在内的农户效率的讨论
第5章 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巨观增长因素分析
5.1 转型期农村主要经济制度变迁历史回顾与性质分析
5.1.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扩散与稳定
5.1.2 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
5.1.3 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化进程
5.1.4 农村税费改革
5.1.5 农业公共支出强度变迁
5.1.6 农业开放程度变迁
5.1.7 其他主要经济制度变迁
5.2 模型、变数与数据
5.3 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实证估计和解释
5.3.1 第一阶段:1979~1984年
5.3.2 第二阶段:1985~1991年
5.3.3 第三阶段:1992~1996年
5.3.4 第四阶段:1997~2000年
5.3.5 第五阶段:2001~2005年
5.3.6 其他变数的表现与讨论
第6章 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生产率增长
6.1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6.1.1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发展
6.1.2 人力资本的内涵
6.1.3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6.2 人力资本投资的工具性价值
6.2.1 教育变数对人力资本的度量
6.2.2 人力资本的直接要素效应
6.2.3 人力资本的间接效率效应
6.3 人力资本投资的构建性价值
6.3.1 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反思
6.3.2 基于GDP增长与人类发展视角的两种发展观
6.3.3 人类发展视角下人力资本投资的构建性价值
6.3.4 对中国发展过程的启示
第7章 全书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全书总结
7.2 政策建议
7.3 创新和不足
7.3.1 创新之处
7.3.2 存在的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产业部门,其经济管理问题错综複杂。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肩负着研究农业经济管理髮展规律并寻求解决方略的责任和使命,在众多的学科中具有相对独立而特殊的作用和地位。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挂靠在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土地管理学院。长期以来,学科点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学研究和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为己任,紧紧围绕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21世纪以来,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项,产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励35项,丰富了我国农业经济理论,并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学科点加大了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凝练了学科方向,集中围绕“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产品贸易与行销”、“土地资源与经济”和“农业产业与农村发展”等研究领域开展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将农业经济理论与农民、农业和农村实际紧密联繫,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依託挂靠在经济管理学院和土地管理学院的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国家现代农业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国家现代农业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和国家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等四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挂靠在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土地管理学院。长期以来,学科点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学研究和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为己任,紧紧围绕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21世纪以来,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项,产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励35项,丰富了我国农业经济理论,并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学科点加大了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凝练了学科方向,集中围绕“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产品贸易与行销”、“土地资源与经济”和“农业产业与农村发展”等研究领域开展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将农业经济理论与农民、农业和农村实际紧密联繫,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依託挂靠在经济管理学院和土地管理学院的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国家现代农业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国家现代农业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和国家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等四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
后记
本书在出版时得到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土地管理学院“学术着作出版资助计画”的资助,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0903027)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9YJC790105)的重要前期研究成果。对于它们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作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一名普通教职员工,我首先要感谢学校给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感谢学院各位领导长期以来对我的帮助和关心,他们为我的学习和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令人遗憾的是,本书仍然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对此我深感抱歉。
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最需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冯中朝教授。多年来,冯老师不仅是我学业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恩师.而且是我工作和生活中的“授业”恩师。冯老师不仅教给学生许多具体的经济学知识、如何作研究的科学方法,而且教给学生许多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为人处世道理。冯老师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份潇洒与大气,无论顺境抑或逆境,感觉他总能够以一种宽阔的胸怀去包容一切。在本书最后付印之际,向冯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谢意。在日常生活中,师母彭超美女士也给予学生许多关心和帮助,在此衷心表示感谢。
在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特别要感谢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崇光教授和经济管理学院关桓达书记对我的关怀与鼓励,正是他们的鼓励给了,我许多压力和动力。长期以来,经济管理学院和土地管理学院王雅鹏院长、张安录副院长、严奉宪副院长和李艳军副书记、王祥副院长给予了许多帮助,一直让我铭记于心。此外,我也有幸得到学院众多老师的教导和帮助,他们是易法海教授、郑炎成教授、祁春节教授、陶建平教授、周德翼教授、曹明宏副教授、凌远云副教授、马文杰副教授、柳鹏程副教授等。感谢华中农业大学后勤管理处张岳君处长,经济管理学院办公室彭开丽老师、陈曙老师、左雪锋老师多年来对我的照顾。
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最需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冯中朝教授。多年来,冯老师不仅是我学业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恩师.而且是我工作和生活中的“授业”恩师。冯老师不仅教给学生许多具体的经济学知识、如何作研究的科学方法,而且教给学生许多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为人处世道理。冯老师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份潇洒与大气,无论顺境抑或逆境,感觉他总能够以一种宽阔的胸怀去包容一切。在本书最后付印之际,向冯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谢意。在日常生活中,师母彭超美女士也给予学生许多关心和帮助,在此衷心表示感谢。
在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特别要感谢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崇光教授和经济管理学院关桓达书记对我的关怀与鼓励,正是他们的鼓励给了,我许多压力和动力。长期以来,经济管理学院和土地管理学院王雅鹏院长、张安录副院长、严奉宪副院长和李艳军副书记、王祥副院长给予了许多帮助,一直让我铭记于心。此外,我也有幸得到学院众多老师的教导和帮助,他们是易法海教授、郑炎成教授、祁春节教授、陶建平教授、周德翼教授、曹明宏副教授、凌远云副教授、马文杰副教授、柳鹏程副教授等。感谢华中农业大学后勤管理处张岳君处长,经济管理学院办公室彭开丽老师、陈曙老师、左雪锋老师多年来对我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