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百强县(市),简称全国百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在18个省市区有分布,其中江苏、山东、浙江、辽宁、福建五省的数量最多。具体分布是:河北省3个、山西省1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11个、吉林省1个、江苏省25个、浙江省20个、安徽省1个、福建省7个、江西省1个、山东省24个、河南省4个、湖北省1个、湖南省4个、广东省2个、四川省2个、陕西省2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 人口:87.93万人
  • 地区生产总值:578.34亿元
  • 主要分布:东部沿海地区

概况理念

全国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江阴市、崑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慈谿市、宜兴市、晋江市、绍兴县、义乌市、余姚市、增城市、準格尔旗。其中江苏江阴市、崑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四个县级市组成“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是超级冠军团队。
全国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7.9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78.3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6939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51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2320元。
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值分别比十一届增长21.59%(当年价比,下同)、35.54%、13.26%、16.67%。
新进全国百强县(市)有8个:辽宁新民市、辽宁辽中县、湖北大冶市、江苏赣榆县;百强县(II类):江苏沭阳县、吉林农安县、吉林前郭县、江苏东海县。
全国百强县是全国县域经济的中坚力量。全国百强县数量占全国县域经济单位总数的5.57%,其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占全国县域经济的26.60%,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国县域经济的33.17%,即全国百强县数量不足全国县(市)总数的十八分之一,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却分别占全国县(市)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全国百强县规模大、实力强。全国百强县的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是全国所有县(市)平均规模的1.97倍、4.78倍、5.96倍。
全国百强县充满活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均为现价比)高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19个百分点。
全国百强县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突出富民强县、绿色发展、幸福发展,加快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向县域科学发展转变。全国百强县的县域相对富裕程A+级(相对富裕级)的比例达到63.96%;县域相对绿色指数A+级(相对绿色级)的比例达到35.14%,并涌现出一批生态县。
全国百强县的县域经济实力为县域统筹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城镇化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也比较高。2011年,全国百强县的城镇化率平均值为55.83%,高出全国城镇化率4.5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值12320元,高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343元。
在第十二届评价中,进一步最佳化了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结构,更加强化了县域科学发展等级约束,列出了第十二届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Ⅱ类)名单。其中辽宁省1个,吉林省2个,黑龙江省1个,江苏省5个,江西省1个,河南省1个。

榜单

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在第十二届评价中,列出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II类),主要由以下几种情况的县(市)组成:一是个别百强县,但其县域相对富裕程度或县域相对绿色指数为A-级,需要推动发展,加快县域社会和县域生态建设;二是个别百强县,但其县域发展的某个方面(如社会安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县域领导等)出现重大事件,需要推动发展,加快县域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建设;三是个别人口小县,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和县域相对绿色指数双A+级,但其经济总量稍弱一点,列进名单后藉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同时藉以推动所有县(市)加强富裕和绿色工作;四是一些县域经济特徵独特的县(市),须做比照性分析,藉以推动不同类型的县域经济的特色发展;五是一些县级市辖区,只做比照性评价,等等。
25-5025-50
50-7550-75
75-10075-100
主要目的和意义在于:一是正确区分和把握县域经济与县域的不同内涵,推动县域经济和县域科学发展,县域经济竞争力强弱与县域发展(县域包括县域经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和县域生态)质量高低并不完全一致,如一些县(市)存在“先强后富”的现象;二是推动县(市)在壮大县域经济基础上,加快提高富裕程度和绿色指数,做到富民强县、绿色发展、幸福发展;三是推动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和县域相对绿色指数比较高的县(市)在保持富裕和绿色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四是推动不同类型的县域经济特色发展和共同发展,如推动粮食大县在粮食增产的基础上,加快壮大县域经济。
总之,百强县(II类)即推动类百强县评价目的就是通过正面引导和侧面促进,推动县域经济和县域的强县富民、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幸福发展和共同发展。
第十二届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II类)
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强县分析

全国百强县分省分析
在连续十二届评价中,江苏、山东、浙江一直保持全国百强县数量的前三位。
江苏省,全国百强县数量由第一届的第三位上升至第十二届的第一位。苏北百强县数量由第一届2个增加到9个(含沭阳县、新沂市和东海县),被总结为“苏北速度”。基于“长三角规划实施”、“江苏沿海开发”和“跨江联动”等政策效应的叠加,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出现“三快于”的局面,即苏北地区县域经济成长速度快于苏北地区增长速度,更快于江苏省县域经济成长速度,更快于江苏省经济成长速度。
辽宁省,百强县数量增加最多,由第一届的3个上升到第十二届的12个(含凤城市)。辽宁省在全国省市区中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工作非常突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被总结为“辽宁现象”,主要表现在:指导思想上,提出了以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组织上,领导重视,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深入基层研究解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部门密切协作,积极配合;政策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真金白银地支持,强力推进;执行上,明确目标和重点,制定两个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画,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等三化工作重点,省市县三层联动,召开现场交流会,加强指导;监督上,加强考核和奖励,每季度召开协调会,抓进度;县域经济主要指标高位增长,县域经济竞争力快速提升;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带动整个县域科学发展。
广东省,曾有15个县市先后进入全国百强县,现在只有2个。除了部分县(市)经济发展相对不够外,有6个县(市)由于行政区划调整,改为市辖区,成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省,百强县数量从无到有。肥西县利用城郊型县域经济优势,加快工业化步伐,在第十届跻身全国百强县,实现安徽省百强县零的突破。
黑龙江省,百强县数量从无到有。肇东市是全国十大产粮县,在稳定粮食贡献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第八届评价中跻身全国百强县,实现黑龙江省百强县零的突破。
吉林省,百强县数量从无到有。延吉市是全国33个州盟首府之一,州盟首府是州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多方面优势。在第九届评价中,延吉市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县。在第十二届评价中,吉林省前郭县和农安县以全国十大产粮县的粮食贡献优势进入百强县。
陕西省,百强县数量从无到有。神木县和府谷县利用资源优势,实现县域经济由弱到强的跨越,探索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向县域科学发展的转变。神木县的全面免费医疗改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江西省,百强县数量从无到有。南昌县和丰城市进入全国百强县。
内蒙古自治区,百强县数量从无到有。準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相继进入全国百强县,并向全国百强县前列靠拢,实现了贫困县迈向经济强县的梦想。
湖北省,近年来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时隔七年实现百强县零的突破。大冶市克服了资源要素的约束,顺利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华丽转身,跻身全国百强县。
全国百强县典型分析
全国百强县的发展道路是一笔无形资产,具有极大的分析借鉴意义。参照连续十二届评价结果,我们选取一些发展比较快、变化比较大的县(市),对其发展路径的特点进行研究,供交流。
陕西神木县,依靠资源优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从第一届全国第636位,上升至全国百强县第26位。
辽宁开原市,发挥后发优势,走内生性发展道路,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推进工业化;以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目标,加速推进城镇化;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了开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从第一届全国661位,上升至全国百强县第68位。
山东邹平县,开拓创新科学实干,紧紧围绕“学赶全国前十强,争当全省排头兵,全面建设小康邹平”的奋斗目标,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共建共享、跨越崛起之路,从第一届全国第167位,上升至全国百强县第13位。
江苏如皋市,奋力抢抓江苏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机遇,城乡一体、“三化”互动、共建共享、统筹推动之路,实现了发展速度持续领先、综合实力不断进位、发展成果普惠百姓、从“苏中的苏北”率先融入苏南的历史性飞跃,从第一届全国第156位,上升至全国百强县第32位。
安徽肥西县,利用城郊型区位优势,积极抢抓产业资本加速转移和合肥市大建设大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特色富民、城镇带动、生态立县”战略,县域经济快速起跳,综合实力全面增强,闯出了一条具有肥西特色的“崛起之路”,从第一届全国第636位,上升至全国百强县第89位。
江苏铜山县,第一届进入全国百强县,十多年曆经几次行政区划调整,划出了一半以上的经济总量。多次因为行政区划调整退出全国百强县,多次又重返全国百强县,被称为“屹立不倒的百强县”。2010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徐州市铜山县,设立徐州市铜山区。徐州市出台档案规定铜山区县级管理许可权3年不变。经比照性评价,铜山区进入全国前50强,列第41位。

强县比较

苏-鲁-浙-辽-闽全国百强县比较
在全国百强县中,江苏、山东、浙江、辽宁和福建等五省数量最多,各有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江苏百强县强、浙江百强县富、辽宁百强县快、山东和福建百强县分化。
结合评价结果,对五省进行简要比较,为其他省市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参考。
百强县数量:江苏省的百强县数量最多,比例最高,规模最大。
百强县发展速度:辽宁省最快,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率均远高于其他四省。
百强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比:浙江省最高,山东省最小。
百强县县域相对富裕程度:浙江省最高,百强县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等级均是最高级A+级,其他省份都有A级存在;辽宁省富裕程度较低,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指数偏低,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影响。
百强县县域相对绿色指数:山东省百强县县域相对绿色指数等级A+级县(市)数量最多。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